理时间由原来的22个工作日压减到9个工作日;跑动次数由原来的6次压减到最多一次;递交材料由原来的21份压减到14份;办理环节由原来的3个压减到1个……通过部门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内蒙古自治区将全区范围内办理食品经营许可(含餐馆、食品超市等),设置大型户外广告及在城市建筑物、设施上悬挂、张贴宣传品审批,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检查三个事项进行梳理和整合,实现食品经营“一套材料、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次办结”的准入办理模式。
以前,餐饮店开办的流程繁琐且耗时较长。开办者需要经历办理名称预审、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等待数日甚至数周。
今年以来,“内蒙古政务服务网”和“蒙速办”APP开通了开办餐饮店“一件事”线上办理专区,实现了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办理”的集成化服务模式,显著缩短了开办餐饮店的办理周期。
餐饮店开办者可以选择前往食品经营许可综合受理窗口一次性递交申请材料,也可以通过“内蒙古政务服务网”和“蒙速办”APP在线填写相关信息,上传申请材料,即可享受从名称预审、营业执照办理到食品经营许可证申领的全链条服务。
为让餐饮店开办者随时掌握办理动态,“内蒙古政务服务网”和“蒙速办”设置了智能客服系统,为用户提供实时的申请进度查询功能。
近日,在呼和浩特市经营餐饮店十多年的杨女士,计划新开一家炒菜馆。“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办理周期长,我们会找别人帮忙代办食品经营许可证。这次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提交全部材料后,如果店内设施符合要求,两三个工作日就能拿到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理效率非常快。”在赛罕区政务服务大厅体验到开办餐饮店“一件事”便利的杨女士表示。
据统计,截至目前,“内蒙古政务服务网”和“蒙速办”已为2889位食品经营者开办餐饮店提供服务。
据了解,今年以来,内蒙古持续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简化事项办理流程,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用工招聘、破产注销等生命周期重要阶段,推出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水电气暖网联合报装“一件事”、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等多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有效提升政务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杨静、刘佩欣)
日到乌海,在媒体发了几条动态,接到好多乌海当地朋友的热情留言,有的表示欢迎,有的热心告知哪里有美食,还有的告诉我她休息,可以带我逛吃乌海,这些点点滴滴都感动于心。在此,对乌海的朋友说声谢谢。
今天的这篇文章有些意思,我会跟大家讲述几小时前的探店经历,这家店新客体验不是很好,食客却很多,请听我慢慢道来……
这家店在一个街角,店招标注有“老字号”、“阿尔巴斯”字样,让过往食客有在老店吃阿尔巴斯羊的冲动。店招用了品牌,加模糊品类,再加模糊卖点的方式,一看就是懂行人。
入店后,一楼已有多半数餐位坐满。服务员见客人入座,先端一盘果条,然后开始推荐奶茶,如果拒绝奶茶,就会上一壶砖茶。奶茶提前熬好放在保温桶内,有客人需要现打。
一般客人点菜等餐时,会先拿果条档口,误以为是免费提供,其实这果条是收费的,一盘10元,餐还未点果条与奶茶的客单就可以达到几十元。
我快速过了一遍菜单,发现菜品价格比周边餐饮略有提高,点一份炖羊肉,两斤起售,在告知只要二斤羊肉后,又被推销其它菜品,表示拒绝,店家表现明显不高兴。
此时,陆陆续续开始上客,大约晚七点多,一楼满客,二楼雅间也满客,想想今日是周二不是周末,这种服务态度,可以达到这样火爆的生意,也许有过人之处。
墙上挂一商标注册证书,说明老板有品牌保护意识,店内陈设,颇显规矩,冰柜中的肉肠、血肠、羊肝等食品有些被抽成真空,有些用塑料袋包好,叠放整齐。服务员有盲点,会有人提醒,上菜后有人跟进盯单。
我点的二斤炖羊肉用长盘盛装,由二楼传菜的小伙子,送到一楼。观察其它桌,上菜速度都不慢,是店中服务人员与管理者磨合后的成果。再看盘中炖羊肉,骨大肉不多,滋味不错,只是肉的熟化度不高,入口较硬,也许当地适应这种口感,从餐饮角度来说,这种熟度出成率较高,也省火。烹羊的师傅应该是行家,从葱的残留物来看,是最后入锅,葱的辛香激发了羊的味道,而不至于葱烂在锅内,影响肉与汤。
在探店之前,我已去过当地农贸市场,按照我所点的炖羊肉食材来核算,这盘羊肉的毛利率大约达到70%,这种毛利率一般是全国性品牌餐饮的玩法,在乌海地域能执行,且食客买单是值得学习和分析的。
再观察食客,年龄几乎都在40岁以上,对于吧台服务的不到位,甚至言语的无礼,没有任何挑剔。目测其它食客桌上餐食,几乎都是以羊肉、羊肝、羊肚为主,配白酒,人均客单在百元左右。
是什么让一家服务不好的老店,生意爆满呢?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第一,开店时间长,留存老客。
第二,餐饮内行,菜品做主。
第三,中高龄客群,对服务无概念。
这样的店后期会存在什么风险?
我想起一个餐饮老前辈感慨,以前做餐饮把菜做好,就有客人来,现在都变了,自己也搞不清楚。也许这家店后期也会遇到类似情况,因为消费主力年轻化,年轻人对服务有自己的要求,我从美团看到一些差评,基本都是对服务态度打低分,一直降到3.5,对菜品相对认可。
对于媒体探店,有些平台的大众评分,会影响餐厅向外拓展的机会,要求里会有规定,低于3.5分,不在推荐之列。而一些地域老店,服务态度拉低点评分数,已成为一个常态化现象。全聚德,近期的战略转型,也许会影响一些老店,更认清楚未来的餐饮市场。
开餐饮,把饭菜做好是本分,把人做好是格局,多年努力积累的客户是努力,而不是未来竞争的核心竞争力。白天的时候,我还去了乌海万达,发现入驻的餐饮商户,与其它城市的有所不同,乌海本地餐饮还有生存空间。
最后,再次感谢乌海的朋友们,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关注。希望内蒙古老的餐饮企业能保留自己风味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改变态度就会活得更好……我是骞味,懂媒体,懂美食,懂餐饮。有多懂?略懂,略懂,略懂。
<>本文由华商韬略微信公众号原创首发
丨作者:王莹 / 编辑:陈光
丨责编:杨芷嘉
从内蒙古一个不足20平米的街边小店,到拥有200多家门店、年营业额35亿的中国最大西北菜餐饮连锁企业,这个过程,贾国龙用了29年。
但立足这个成绩,他却喊出了骇人听闻的目标:要开10万+店。
【创业:亏两个100万】
如今中国的餐饮圈内,贾国龙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但曾几何时,坐在内蒙古临河一个不足20平米、名为“黄土坡风味小吃店”里的他,每天想着的不过是多挣几百块。
90年代初,20岁刚出头,贾国龙就靠着小吃店、卖香烟、进小商品,开始了自己“商业之路”。这让同时期大学同学羡慕不已,在等着包分配拿几百工资的大环境里,当时的贾国龙已成万元户,关键是,人家大学只读了两年,就退学了。
不过,这些生意都只能算是小打小闹,真正改变贾国龙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28岁那年。
1995年,他从内蒙古临河来到北京,为了考察北京餐饮业情况,他跑去北京西四附近的金王子酒店应聘服务员,结果这家国营餐厅以“小地方来的”为由,将其拒之门外,连端盘子倒水的机会都不给。
“今天,西贝近20000员工,很多都是从所谓‘小地方’来的,干得都非常好,有的在西贝都呆了5年,甚至10年以上。”贾国龙笑着耸耸肩说。
北上没希望了,贾国龙只得挥师南下,直奔深圳。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之地,没有那么多“规矩”,在那里,贾国龙看到了比内蒙古更豪华、更气派的酒楼,立马蠢蠢欲动。没多久,他便决定盘下一家经营不善的海鲜酒楼,理由是“我从没想到能一步到位做那么好的酒楼。”
但经营一家酒楼和一家小吃店,显然不是一回事。9个月后,他第一次做生意亏了钱,而且一亏就是100万,都是他在临河辛辛苦苦攒下来的血汗钱。
痛定思痛,贾国龙发誓:这是他人生亏的第一个100万,也是最后一个。但刚立完誓,他再一次栽了跟头。
1999年,不甘心的贾国龙再次北上,咬牙承包了北京金翠宫海鲜大酒楼,原因是临河办事处与餐厅紧挨着,约定所有办事处“宴请”都交给贾国龙做。
但这一次,贾国龙刷新了纪录,4个月就亏了人生的第二个100万。
此时距离贾国龙创立西贝还有两年,每天都在懊恼的他没想到,三年后,自己经营的餐厅,光在北京的年营业额就能上亿。
当时,贾国龙快疯了!如果再亏下去,自己滚回临河老家的路费可能都没了,他不甘心,但一时想不出办法。
2000年左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请客吃饭逐渐往“高大上”靠拢,不单单指菜品“高大上”,餐饮广告也越打越凶。贾国龙开始在北京做大量媒体广告,还花10万请来“全国十大女歌唱家”之一的德德玛做餐厅代言人。
2001年,他不卖海鲜了,只卖莜面和羊肉。
菜品种类减少了,单价自然上去了。在老家白送的酸黄瓜,北京卖6元;在临河卖2块一笼的莜面,北京卖18元。
没想到,莜面大受欢迎,餐厅日均流水从2万元涨到4.5万元,再到6万……刹都刹不住。
贾国龙心里清楚:“3万只能保本,6万我的日子就相当好过了。”
这年11月,贾国龙创立北京西贝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一年后,西贝莜面村在北京的营收过亿。
谈及之前失败的原因,贾国龙认真地说;“如果要开饭馆,一定要卖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他不再沉迷“海鲜世界”,改为专攻西北菜的根本原因。
【定位:四年折腾四次】
营收过亿后,贾国龙手里有了些钱,他趁热打铁,陆续在六里桥、颐和园、亚运村、亦庄、回龙观又开了五家直营店,继续“莜面之路”。
贾国龙认为,加盟店可以快速扩张,但质量难以把控,所以只做直营店,做成一个算一个。
渐渐地,西贝在北京餐饮圈小有名气。
在随后的六年里,贾国龙秉持“不加盟”的理念,先后入驻呼和浩特、包头、深圳、上海、广州、天津、沈阳、石家庄等城市。
此时,西贝的年营业额已超过5亿。
从2010年开始,西贝的名字从最初的莜面村,改为“西北民间菜”,再到“西贝西北菜”,再到“中国烹羊专家”,最后折腾一圈又回归到西贝莜面村。
刚开始叫莜面村,但好多人连“莜”字都不认识,念成西贝“筱(xiao)”面村。
于是贾国龙把西贝莜面村调整为西北民间菜。但问题又来了,中国的菜系是按区域划分的,比如川菜、湘菜。民间菜这样一个说法不符合消费者的认知分类习惯。
况且西北菜覆盖的范围太大,一大就容易失焦,大盘鸡、肉夹馍、凉皮等等都是经典的西北菜,到底什么该上菜单?什么不该上?
餐饮品牌的定位要代表一个不同的分类,即品类。一个品类就代表了一批消费者的需求,你自己品类都不清晰,消费者对你的需求不可能明确。
凡是现存成功的品牌都代表了一个品类,这种“定位”一旦植入消费者心中,便很难撼动,不光在餐饮业,这几乎适用于所有行业。
比如,一想到手机,你首先会想到苹果;一提到美式快餐,你首先会想到麦当劳、肯德基;一问到咖啡厅,恐怕星巴克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脑海里。
可见,贾国龙要达到的目的:一想到西北菜,必须让人想到“西贝”。
为了定位清晰,贾国龙找到了全球最牛X的“品牌战略”公司——特劳特。
知道“定位”理论的人,对这家公司不会陌生。在国外,特劳特为IBM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让其走出困境;在国内,它为加多宝打造“凉茶”战略,让这一地方性饮料,9年内营业额从1亿飙升至200亿。
2011年,特劳特中国将西贝定位为“西贝西北菜”,广告语为“90%的原料来自西北乡野和大草原”,希望让西贝成为西北菜的代表品牌。
西贝本以为找到了“救命稻草”,但发现特劳特也有失灵的时候。“90%的原料来自西北乡野和草原”,这对供应链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假如西贝使用10种非西北的原料,就要用90种西北食材;按这种比例,30种当地食材要有270种西北原料相匹配。因为新鲜蔬菜、葱、姜、蒜、醋、酱油等调味品必须本地采购,所以“90%做起来还是真有难度,非常大的难度”。
特劳特不好使,但贾国龙还是信专家,他马上转头去找“里斯伙伴”(营销战略咨询公司)寻求答案,后者又给弄了个“中国烹羊专家”的定位。
当时,在中国还没有一个靠羊肉安身立命的连锁餐饮品牌,且西贝在羊肉的原料和加工上都有非常好的优势。
但这个定位又出现了问题,核心点在于西贝的店面也好,产品线也好,并不是按照烹羊专家的路线走的,要做烹羊专家,整个产品线就要做很大改动。而羊肉价格不稳定,不断上涨,必然会导致客单价不断走高,一个大众的生意,就会越走越窄,最后走进死胡同。
两个花了上千万人民币咨询费拿下的“定位”,最终都被贾国龙舍弃,原因很简单:没业绩,营业额上不去。
但这笔钱也不算白花,交了学费的贾国龙愈发意识到:只有懂得做品牌,才能更高级地做生意,做品牌的意义,就是为了比别人卖得更贵、更多、更持久。
彼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餐饮”已成餐饮风口的趋势,但大多数搞餐饮的,仍在徘徊观望。
2013年春节后,贾国龙经过慎重思考,决定还是相信自己的那一套,从莜面的独特性和健康性出发,将品牌确定为“西贝莜面村”。
开创“莜面村”这个新品类当然会有风险,但一旦做出来,成为霸占消费者心智的“第一名”,就非常厉害了。
贾国龙的目标是让西贝成为“西北菜的第一品牌”,结果特劳特和里斯伙伴没能做到的,他这个西北汉子做到了。
【供应链决定一切】
有了“西北菜第一品牌”的方向,依旧绕不过餐饮业的终极问题——供应链。
对西贝来说,首要问题是保证食材的质量,特别是牛羊肉的纯正口味。
西贝的原材料供应商曾说:“杜蒙羊羔产下来到了3个月的时候,我们会整体打上电子耳标,之后根据大小公母分群,放到不同的牧户去饲养,6个月以后把羊羔收回来送去屠宰场,从牧户到羊只、到羊只的父亲母亲是谁,所有的信息都具备可追溯性。”
西贝要羊的标准是:月龄一致、肥瘦一致、体重一致,供应商供给西贝的羊都基本体重40斤左右。”
为此,西贝每年在羊肉原材料上要多付出6000万。
这个钱,贾国龙认为花得值,“要不然顾客一想到烤牛羊肉,干嘛就非得去你家?”
华商君曾介绍过风靡一时的潮汕牛肉的辉煌与没落(《去年它曾火到1年开出上万家店,如今却让很多人血本无归》),而现在还能存活的,基本上都是牛肉食材这个坎过了关。
火锅配料标准化容易,但食材方面,北京周边农场和潮汕本地的牛,显然是不一样的。
强大的供应链是留住客户的前提,也是发展多品牌的前提。
现在做餐饮,想做大都玩附属品牌,这也是未来餐饮的发展趋势。比如王品集团旗下就有十几个餐饮品牌,外婆家旗下也有16个品牌,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分担风险,满足不同消费层需求,赚更多的钱。
这一点上,贾国龙当然不会落后。
从2009年起,西贝除了“西贝莜面村”,还开创了“腾格里塔拉”、“西贝海鲜”、“西贝锅锅”、“西贝爱丽格斯火锅”、“九十九顶毡房”等五个附属品牌。去年,他们又在去年搞了个“燕麦片”。
支撑这些品牌,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强大的供应链体系。
2015年6月,西贝建立了1533平方米厂房,安装了奶皮子生产线,配备了化验室、冷库等设施。
其二期项目也在推进中,计划投资5000万元,主要生产莜面、牛肉干、胡麻油、醋等原料。
此外,西贝与巴奴、喜家德水饺、一加一天然面粉等多家餐企及供应商组建了一个“天然食材联盟”,不仅各自加大对优质食材的采购力度,还相互协同采购。
这样一来,西贝不仅在供应链环节上具有强大话语权,发展多品牌餐饮方面有更多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
比如西贝做中餐需要用到牛肉,如果它的供应链足够强大,转头做火锅、或者快餐同样不难。
搞定了供应链后,贾国龙提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目标:要开10万+店!
【10万+店是天方夜谭吗?】
贾国龙心中有个黄金十年目标:到2024年,西贝必须在100个城市(不限中国)开1500家店、年营业额达到200亿人民币。
目前,餐饮业已经成为仅次于房地产和汽车的第三大产业。但是盘子大,竞争者也多,在中国,餐饮业仍没有一家年营收过百亿的企业。
贾国龙想打破这个现状。
不过,他的口号比打破这个现状要大得多。要知道,成立于1954年的麦当劳,在全球也只有3.6万家店,成立于1927年、随处可见的7-11,也只有6万家分店,贾国龙却张嘴就是10万+。
在餐饮规模化上,洋快餐有天然优势,其模式号复制,是因为它可以批量生产并存储,容易标准化,但中式快餐却做不到这点。且先不谈中式快餐标准化问题,就选择一个大的品类来说,就是难点。
什么叫大的品类?贾国龙认为,“吃得住,就是这个东西得吃得住,很长久,很主流”。为了明确大品类,冲击10万+,西贝选择了“燕麦面”。
实际上,燕麦面是非常小众的品类,能否支撑十万家店的规模,完全是未知数,这不是靠卖“西贝”招牌不停开加盟店就能实现的。甚至,很多人误认为,燕麦面就是麦片,而不是面条。
做快餐,连品类都让消费者模糊不清,简言之,消费者不清楚你究竟卖的啥玩意,还会产生所谓规模效益吗?因此,贾国龙的口号受到了广泛质疑。
他似乎意识到了某些问题,在去年9月份提出“紧急调整10万+计划”。
所谓“调整”,其实是“暂停”。
有观念认为,“10万+计划”本来就是吸引媒体报道的噱头,它对资本市场的公关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张兰不也曾信誓旦旦地说,俏江南要开到巴黎、纽约,开遍全球吗?可就在说这话的三年后,她被踢出了董事会。
张兰喊目标是为了上市,贾国龙也早想上市,2011年就启动了相关计划。西贝也曾对媒体放出消息,称在2015年争取在A股的中小板上市,但之后再无下文。
但贾国龙“利用”媒体为西贝造势、搞营销,为上市铺路,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2012年,黄国盛因《舌尖上的中国》火了。贾国龙嗅到传播商机,连夜赶到陕北绥德。同年6月,黄老汉以30万“低价”签约,成为西贝推出的“西贝黄馍馍”之形象代言人。
其后,西贝全国几十家店平均每天售出3万个黄馍馍,每个售价5元。
2013年,西贝搭着“中国美食走进联合国”的春风,在潘基文面前,秀了把烹饪莜面窝窝技巧,民间普通的“三生三熟”的莜面工艺,让联合国官员惊叹不已。
2014年,西贝宣布以600万买断因《舌尖2》火了的张爷爷家未来三年内生产的所有手工挂面。今天,跟黄嬷嬷一样,张爷爷手工挂面,已放在西北菜单的第一页,成为必点之物。
几轮传媒攻势下来,国内有点名气的风投几乎都找过贾国龙。西贝前期想融到3亿元左右,出让西贝10%-15%的股份,贾国龙公开称这个条件可以接受。
餐饮扩大规模的唯一途径就是开新店。按照西贝一家店500万的投入,3亿够贾国龙新开60家分店了。
相对来说,餐饮业并非暴利行业,上市融资似乎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很多业内企业却为了上市失去了主业定位。目前,A股上市的餐饮企业只有3家,分别是全聚德、湘鄂情和西安饮食。由于各种原因,后面两个早就不干餐饮了。
根据西贝官网数据,西贝目前仅拥有200多家门店,距离100000+店的目标,简直是遥不可及,且纵观全球餐饮业,十万+店也是不折不扣的“狂言”。
当然,凡事无绝对。
套用一句老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来自网络 ·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头条号】,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就在华商韬略!
版权声明:版权归华商韬略所有,转载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回复“转载”获取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