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同仁堂开卖养生咖啡,三顿半、永璞等国内互联网咖啡品牌兴起,装修精致的网红咖啡厅霸占了热门话题榜……最近的咖啡界格外热闹。
不过,热闹都是别人的,与深陷闭店潮的COSTA和交出了“史上最惨”季财的星巴克无关。
如今,奶茶夹击之下,咖啡市场“冰火两重天”,正如不同人对咖啡的感受:有人尝到回甘,有人只觉满口苦涩。
COSTA陷闭店潮,星巴克交最差成绩单
据媒体报道,已经在中国经营了多年的英国老牌咖啡品牌COSTA陷入大面积闭店潮。
最严重的是青岛,关闭了所有门店;其次是北京,关闭了近20家门店,关闭的门店数量超过了中国市场门店总数量的10%。
近日,中新网探访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一家COSTA门店,尽管是工作日,但店内顾客不少,颇为热闹,店内服务人员也在积极推销品牌的优惠卡券。
当被问及有无关店计划时,该店员表示,自己所在门店并未接到相关通知,且近来店内生意一直很好。
“COSTA在中国分英国、美国两条线,关店的主要是英国线的,自己门店所在的美国线运营情况良好。”该店员称。
“关闭亏损门店是在中国业务优化调整中的一部分,受门店客流及经济运营变化所带来的影响。”COSTA回应称。
初入中国市场时,COSTA曾定了一个到2018年门店增至2500家的“小目标”;但到了2015年,COSTA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到2020年由当时的350家门店增长到900家。
现实比COSTA预想的更残酷,在这一波闭店潮后,目前COSTA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数量仅400家左右。
与COSTA同年出生,在中国4000多家门店的星巴克似乎风光不少,但从星巴克最新财报看,两者现在也算得上“难兄难弟”。
2020财年第三季度(3月30日至6月28日),星巴克净营收42亿美元,同比下降38.2%;净亏损为6.78亿美元,去年同期则是盈利13.7亿美元。
遭遇史上最惨财报后,星巴克不得不“断臂求生”。8月,星巴克宣布,计划未来18个月永久关闭美洲的约400家门店,并将本财年计划开设的新店数量削减一半,至300家左右。
老牌名企摔得惨,街头小店成赢家
虽然星巴克、COSTA的大名在咖啡界可以说是人尽皆知。但翻看各点评软件的咖啡店排名,前十名中都鲜有连锁大品牌上榜,反倒是一些独居特色的小咖啡店颇受欢迎。
韦先生就是北京一家网红咖啡馆的老板。门店开了好几个,但每个都不大,有的甚至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店,设计得像过去的小卖部,咖啡做好后会从小窗口送出带走。
在韦先生看来,灵活是小店的最大优势。在大品牌连锁咖啡店被疫情打击的同时,承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店自然也难以幸免,“小而灵”则在关键时刻帮了韦先生一把。
“疫情期间我们有的店关了差不多两三个月,这段时间我们就做好咖啡给在家办公的客人外送,还和一些花店之类的有过联动,也拍成了小视频宣传。疫情稳定重新营业后,恢复最快的也是外带档口店,因为没有堂食面对面的负担。”韦先生说。
创业之前,韦先生在星巴克有过十余年的工作经验。在他看来,在连锁咖啡店喝咖啡是功能性的,在小咖啡店喝咖啡是休闲性的,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大家对于连锁咖啡的品牌有些审美疲劳了,在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的发照片之类的渗透力影响力已经越来越低,换言之就是那些连锁店‘长得都一样,不够酷了’。”韦先生觉得,小店的优势还是能把店做出个性,咖啡豆可以自己烘焙,产品的创意也能更快适应市场,大店是没法那么快调头的。
“同时,整个咖啡连锁品牌里,星巴克跑在第一名,其他都是同质化地跟随,品牌文化没有建立得很清楚。”韦先生说。
这也正是COSTA的一大烦心事。起源英国的COSTA进入中国市场后,依旧端着“欧洲贵族”范儿,目标定位偏向于中高端白领。在中国人还在日渐“咖啡化”的阶段,相比于制造出“猫爪杯”等众多出圈爆款的星巴克,不管是消费群、还是城市拓展,都很难下沉。
这一高冷定位从COSTA鲜为人知的中文名“咖世家”也可见一斑,和拥有“星爸爸”等昵称的星巴克形成鲜明对比,一度被网友吐槽咋不干脆叫“渴死它”。
咖啡会成为下一个奶茶吗?
不久前,广东省餐饮协会发布的《2019年度广东餐饮百强榜单》显示,喜茶战胜广东酒家等老牌餐饮企业位居第三,奈雪的茶也排在第八位。而在去年的榜单中,两者的排名仅为第十和第十五。
年轻人的“肥宅快乐水”奶茶,最近火得风头无两,一个商圈里走几步,发现五、六家不同品牌的奶茶店是常事。同样都是街边能买到的喝的,咖啡能否也像奶茶一样火爆呢?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称,中国咖啡消费年均增速已达15%,且到2025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到2171亿元。庞大的市场显示着,喝咖啡的人一直在增长,就看你怎么让他们喝。
“确实在前几年奶茶店要更好做一些,因为它更简单、受众人也群更广。奶茶能轻松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但咖啡店生意会稍微窄一点儿。”韦先生表示,“但越简单的东西就越难啊,阵营竞争得厉害,利润空间都被一压再压。”
奶茶的成本低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曾有业内人士表示,一杯奶茶的净成本大约2-3元。算上杯子吸管、均摊租金水电费用、人工支出,一杯奶茶的总成本大概不超过5元。但行业低价竞争激烈,多数茶饮店的奶茶通常只卖10元左右一杯,甚至还有8元的。
咖啡虽然听起来更高大上,但成本也并没有高出太多。一位曾在COSTA工作过的咖啡师告诉中新网,连锁咖啡企业有着非常大的物料成本优势,在咖啡豆都是进口、牛奶都是鲜奶的前提下,一杯拿铁的净成本大概也就5-6元。
“虽然咖啡店店面往往比奶茶店大,其余附加成本也更多。但定价也比奶茶高不少,卖到30元是很轻松的,总体算下来利润还是比奶茶要高。”该咖啡师表示。
客观的利润和巨大的潜在市场诱惑下,诸多现磨咖啡品牌开始挤入市场。加拿大连锁咖啡品牌Tim Hortons在获腾讯独家投资后表示,未来数年将在中国开出1500余家门店;来自日本的网红咖啡%Arabica也加快了布局速度,已经在中国市场开设20余家店面。
就连不少做奶茶出身的新式茶饮,如喜茶、奈雪的茶、CoCo都可等也都“寻味而来”,尝试探索创新咖啡产品。
“咖啡店和奶茶店是走向不同方向的,除了显得更高级,咖啡店的社交属性也是不可替代的。比如我说请你喝杯咖啡,来咖啡店里坐一坐,就显得比奶茶店正式很多。”韦先生相信,未来的市场是细分的,只要专注在这个领域里面去一直耕耘,哪条路都能走得通。
所以,你愿意来一杯咖啡,还是奶茶?(中国新闻网)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垚钦年仅17岁就拿到冬冠FMVP。受访者供图
初入KPL赛场时,黄垚钦是备受质疑的打野选手。经过一年的蜕变,转型中单半年,黄垚钦让清融这一个ID在冬冠赛场熠熠生辉。年仅17岁就拿到冬冠FMVP,黄垚钦是KPL赛场上的又一个天才少年。
打野转中单,冬冠登顶喜提最佳
与诸多电竞选手经历相同,黄垚钦当初用时半年巅峰赛就达到了2000分左右,进入排行榜前一百名。当“成绩不错”和“想找一份工作”的想法碰撞到一起时,他萌生了成为职业选手的想法,开始向各个俱乐部投递简历。很快,Hero久竞俱乐部青训队给他发出了试训邀请。2019年4月10日,这位实力出众的江西少年在成都开启了青训之旅。
黄垚钦运气不错,在青训队待了不到一年就拿到战队的自留签,成功进入2020年KPL春季赛大名单。那时的Hero战队正处于低谷,冠军班底仅剩王庆(ID:尘夏)一人。作为战队的新人打野,黄垚钦一开始并没有给队伍带来奇迹,反而遭遇了11连败的重创。那时,他还经常看网上的评价,虽然质疑很多,但他没有被打倒,反而更加努力地训练。
从打野转型中单,是黄垚钦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作为KPL最有眼光的教练之一,久哲在2020年春季赛时就曾提出希望让黄垚钦尝试中路。随着战队成绩不佳加上中单选手离开,久哲做出了决定,黄垚钦也接受了这个挑战。
位置的变化,对普通玩家来说可能是简单的英雄转换,但对职业选手来说则是重新起程——完全不同的打法和思路,不同的英雄池。
黄垚钦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在休赛期日复一日地练习各种英雄。除了固定的训练赛,他在休息时间也会使用中路英雄打巅峰赛练习各种技巧,几乎每天要打20局以上的中路英雄,以确保在短期内成为“称职”的中单。所有努力没有白费,秋季赛中,他依靠不知火舞和西施打出了名气,在冬冠中更是一举拿下FMVP。除了法刺,中路大法师、功能型法师,他都游刃有余。
资深干饭人,放假热衷探店打卡
黄垚钦15岁就加入Hero青训,工作人员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吃饭特别积极。黄垚钦刚到俱乐部时个子小小的,但总抱着一个比脸还大的碗,吃得很香甜。提起当年的大碗,黄垚钦还有些害羞地反驳:“碗有这么大吗?没有这回事吧。”
在Hero俱乐部官方发布的纪录片中有段访谈内容,其他队员都在各抒己见,只有黄垚钦坐在角落里不停吃东西。提到“干饭人”,他开心地领下了这个名号,虽然饭量不是最大的,但胜在吃的次数多。他喜欢吃的东西也多:火锅、烤肉、烤鱼……只要放假,黄垚钦就想去南京街头做美食探店。队友戏称,他“不是在吃东西就是在去吃东西的路上”。
黄垚钦不挑食,刚到成都他就爱上了俱乐部的饭菜。去到南京后,其他队员都跟新京报记者“抱怨”俱乐部的食堂不如成都做饭阿姨的小厨房好吃,但黄垚钦却很喜欢,“俱乐部食堂里的鸡做得还挺好吃,具体忘记什么名字,但是菜里有花椒。”只要提起吃的,黄垚钦就很兴奋。
除了资深干饭人,黄垚钦还是奶茶重度爱好者,只要出门必买奶茶。在冬冠采访中被问及新的一年最想实现的愿望是什么?黄垚钦非常“凡尔赛”地表示,希望可以有喝不完的饮料,能长高长胖一些。虽然如此爱吃,黄垚钦还不足一百斤,怎么都不长肉成为他的苦恼。
实际上,黄垚钦已经实现了奶茶自由。在Hero久竞主场的咖啡店里,他和王庆(ID:尘夏)各出了2500元拼单充值成功,两人已是咖啡店的“超级会员”。
王韬扮上蔡文姬与黄垚钦合影。受访者供图
自称不拼命,吐槽久酷“蹭吃蹭喝”
黄垚钦有一次向新京报记者吐槽,在战队中他跟其他人关系都非常好,只跟王韬(ID:久酷)关系不好。随后,他补充道,“这人总是蹭吃蹭喝。”
原来,王韬看吃饭大户黄垚钦经常吃吃喝喝,就主动跟着他一起探店。“点杯奶茶都不给钱”,开始时黄垚钦脸皮薄不好意思要账,但王韬经常“白蹭”逼得黄垚钦主动找他“要账”。王韬经常说没多少钱就不转了,黄垚钦也拿他没辙。黄垚钦并不是小气的人,他经常买零食给工作人员和队友们吃,“所以久酷也太离谱了,太过分了呀。”
虽然嘴上开着玩笑,但黄垚钦还是经常跟王韬一起玩,直播时也经常凑一起调侃。
冬冠比赛时,王韬在比赛中放出豪言,赢了比赛要cosplay(角色扮演)蔡文姬。赢下比赛后,王韬兑现了他的诺言。扮上女装的王韬倒是很入戏,对着队友们各种撒娇,这却难为了黄垚钦。合照时,王韬想靠在黄垚钦的肩头,但黄垚钦一脸“嫌弃”,身体不断向另一边倾斜,尽力与王韬保持一定的距离。
如今,黄垚钦火了,走在路上经常被粉丝认出要求合照,他都笑着应承下来,尽管有时候出门没有洗头。
黄垚钦说,他不觉得自己是个明星,也没有达到心目中定义的拼命型选手。什么样的选手是拼命型选手?在他看来,拼命型选手会把所有能挤的时间用来训练,“我爱吃爱睡,没有做到把所有能挤的时间都交给训练。”
即便如此,这个17岁的少年已经在冬冠杯书写了他的精彩故事。今年的KPL春季赛,有理由期待他将精彩续写。
新京报记者 刘姝君
编辑 韩双明 校对 卢茜
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电商在线,作者|王亚琪,编辑|斯问
在对“性”的感知还朦胧的年代,谈论性和欲望总是隐秘的,知乎上有知友曾分享过一段经历:收到闺蜜的礼物,欣喜地打开后发现是一件情趣内衣,“没有一丝丝防备,当时还是感觉非常羞耻”——这几乎也是大多数人首次接触情趣用品时的心理,需求被藏了起来。
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年轻人们变得越来越坦率,他们开始大方地接受。从B站的弹幕“我为什么突然黄了”到杜蕾斯出圈的“Just do it”,老司机们勇当车头,污文化甚至成为一种社交辞令,吸引着圈层人群的交往。
“污不等于黄,不等于下流,都2021年了,总不至于还要谈性色变吧。”在97年出生的Emma看来,情趣用品也是一种对美和欲望的需求,就像喝奶茶解决的是口腹之欲,生理欲望也很正常,遮遮掩掩才显得“很不酷”。
艾媒咨询的调研数据显示,34.82% 的受访者想要尝试情趣用品,28.13% 认为情趣用品令人愉悦。避孕套、震动棒、情趣跳蛋、情趣内衣,这些藏在欲望表层下的商品,正在浮出水面。只不过,情趣类总会和露骨划上等号。打开淘宝直播、抖音快手短视频,甚至豆瓣、微博等社区平台,你很难直接搜到这些情趣商品。
6月24日,醉清风递交招股书,顶着“冲击情趣用品第一股”的名头,赚足了行业内的目光,但是不到一个月时间,醉清风就撤回了上市申请。
戴着镣铐的情趣用品市场,能被年轻人们打开吗?
情趣用品第一股折戟IPO
很多人对情趣用品的印象还停留在街边小店,藏在犄角旮旯里的小门店,搭配着两扇玻璃门,或者粉红色的霓虹灯,大大的广告牌上打着“性保健”。想要买点情趣用品的顾客老是出没在夜晚,全副武装力求“不被任何熟人认出来”。其实,在看不见的角落,情趣行业早已学起了“电商玩法”,把生意搬到了线上。
2008年4月,醉清风的创始人杨昌亮在淘宝创建了一个情趣用品店铺,他希望自己做的能够和别人不一样,就像行业里的一股清风,于是给店铺起名“醉清风”。2018年-2020年,醉清风实现营收7.61亿元、9.65亿元、10.67亿元,同期实现净利润0.63亿元、1.1亿元、0.97亿元,并且做到了天猫类目第一。醉清风卖得最好的是器具类产品,以及避孕套、测孕等计生用品。这两类产品为醉清风贡献了七成以上的收入。
在情趣用品行业,一年卖10个亿已经算得上闷声发大财,为何临时撤回上市申请?
醉清风方面表示,是出于加强品牌建设、市场培育、研发实力以及提高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考虑——很难说这是一套推辞,因为这些问题确实是业内一直抱有的质疑。从招股书数据来看,醉清风存在的风险不少,不算是为上市做好了万全准备。
首先是设计同质化。醉清风走的是“自有品牌+代理品牌”的模式,其中,代理品牌占营收的大头,包括有杜蕾斯、冈本、杰士邦等在内的100多个品牌。2020年,醉清风销售代理品牌的收入达到6.9亿元,占当年营收的65%,仅杜蕾斯一家的产品,就卖出了2.5亿元;自有品牌谜姬、霏慕增速不错,但都是贴牌加工,并不能给醉清风打造强护城河。
2020年,醉清风研发费用仅占营业收入的0.23%。相比起超过200人的运营团队,产品和技术开发人员只有18个,研发设计能力上的薄弱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是,刷单和套现的问题。
2018-2020年,醉清风3年合计刷单4650.74万元。官方的解释是,刷单订单未确认收入,不存在虚增公司业绩的情形,且去年10月就已停止刷单。刷单金额虽然不大,但对于投资人而言,无疑是增加了风险。而近三年醉清风累计分红高达2.39亿元,占公司利润总和的88.19%,仅杨昌亮夫妻二人就套现约1.99亿元,很容易让外界认为其上市纯粹是为了“圈钱”。
此外,醉清风不涉及供应链,原本就是轻资产、重运营起家,如果说情趣用品生意有两次突破,一次是从线下走到线上,线上购买更具私密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克服了消费者的“羞耻感”;第二次则是如何从产品走到品牌。醉清风依靠电商平台打开了情趣用品的销售市场,但显然,还停留在只有产品、品牌薄弱的阶段。
戴着镣铐跳舞的情趣用品
过去一年,直播电商成为新的风口。在薇娅、李佳琦直播间,消费者们见识了很多的新品牌,get了不少宝藏好物。但对于情趣用品行业来说,颇有一丝“外界风雨与我无瓜”的意思。打开抖音、快手,搜索震动棒、跳蛋等关键词,几乎都是被短视频平台屏蔽的。电商平台上,情趣用品店也很“佛”,直播不开,卖货仍然是用户自然搜索的逻辑——只有用户有了强需求,才会在电商平台搜索下单。
在国内,情趣用品时常和色情画上等号,拓展用户非常困难。2015年,醉清风才成为天猫第一家成人用品旗舰店;2016年,京东才正式成立了成人用品部;同年,情趣用品第一次进入天猫双11的主会场,官方也只邀请了3家:康爱多、杜蕾斯、醉清风,分别代表着药店、品牌商和渠道商。
在这种背景下,国内没什么叫得上号的情趣用品品牌,似乎也情有可原。但反向思考来看,由于市场的谨慎,宣传推广上的策略对于情趣用品企业而言,影响也就更为重要。
这意味着,谁能最先打造出强大的品牌力,就能最快速地占领情趣市场。
根据《2020线上情趣用品消费报告》数据显示,85后及90后是目前线上情趣消费的主要人群,且95后在搜索表现、人均消费增速上表现亮眼。智研咨询发布的另一组数据显示,女用器具销售额在不断增长中,18、19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14.4%和67.2%,远超男性市场的增幅。
换句话说,年轻人是情趣商品破圈的最大助力,女性消费者则是用户增量的关键。这些年,情趣用品企业一直都在“去污名化”,努力吸引这两个消费群体。
把自己变得有趣和把自己变得好看,是它们惯用的两个法宝。擅长内涵开车的杜蕾斯,用俏皮而又极具创意的文案,精准地把握了风流而不下流的尺度,把自己玩成一个梗,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大人糖则瞄准女性市场,把情趣用品做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推出淡蓝色小海豹状的情趣跳蛋,吸引用户的目光;醉清风虽然几乎不开带货直播,但却通过店铺动态不断发布两性知识,开设#醉清风小课堂#。
今年,更有品牌首次找了明星代言人,请来小S为情趣用品带货。作为敢爱敢恨的综艺女王,小S曾多次鼓励大众丢掉偶像包袱和害羞自卑、绽放性魅力。这也就代表,她成为“首位”试水成人品牌的女性代言人,会非常具有说服力。截至发稿前,伴随代言官宣发布的宣传视频《超感性日记》播放量已经达到2396万。
「电商在线」留意到,名人效应确实能赋予行业一些新的特质。在《钢铁侠》中扮演小辣椒的女星Gwyneth Paltrow,在今年2月推出自有品牌 Goop,上架的第一款振动器在当天就全部售罄;此前,《五十度灰》的女主扮演者Dakota Johnson也成为情趣品牌Maude的联合创意总监。这些极富特色的明星站台,除了让产品破圈外,无疑也让情趣用品带上了“潮流”、“前卫”、“勇敢”的标签。
情趣电商的三种发展路径
虽然情趣用品的生意,看上去不是那么好做,但它依然是个未被发掘完毕的蓝海市场。数据显示,如今国内情趣用品市场渗透率为38.5%,相较于日本74.1%的渗透率,仍有很大的市场增长空间。如今市面上除了醉清风,爱侣健康、春水堂、他趣股份、桔色科技等公司都是可见的业内玩家。
其中,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的爱侣健康,一直亏损,已于今年5月终止挂牌。最早开始做情趣生意的春水堂,仅在2018年实现短暂盈利,之后又开始连年亏损。但是新玩家依然层出不穷——以情趣用品为关键词搜索,“某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增超过5.2万家情趣用品企业,超过2020年全年新增量的2.9万家。
归集一下目前主要有三类情趣电商模式,以醉清风为代表,早期做渠道代理,后期顺理成章开始做自有品牌,轻资产的运营模式,不触碰供应链,更能吃到品类红利。而它的劣势是研发能力薄弱、过于依赖渠道。
相较而言,同样头部的春水堂和他趣一直在不断地转型。
春水堂最早也是在淘宝上开店,中间尝试过开线下加盟店,但之后又关闭,目前主要是做垂直电商,有自己的APP。“之前我们布局的领域很多,铺得很广。后来趋向于一些强势的业务,不打面,不打线,打点。”春水堂的创始人蔺德刚认为,在消费品领域,超级单品特别重要,因而在2019年开始做战略收缩,聚焦硅胶娃娃和伴侣机器人、女性健康产品。
他趣最早也是做垂直电商,但特色是建立用户社区,更偏近于社区电商。去年年底,他趣宣布从两性健康垂直类平台,向主题性泛娱乐平台转型。目前打开他趣APP,社交、直播、聊天才是核心,商品已经不在APP内直接销售。但关注他趣微信公众号可以发现,他趣通过社交引流来的用户,依然可以在微信商城购买情趣用品。
春水堂在产品上下功夫,长远来看是正确的,但拖慢了产品开发的速度,在流量越来越昂贵的今天,垂直电商的生存空间也在不断缩窄;他趣加码社交,但是两性关系平台转型而来的社交平台,在尺度上更难以把控,要从社交变现路径也更为漫长。
无论是醉清风、春水堂还是他趣,都在寻求生意的增量。它们在不同阶段选择的生意策略,让它们如今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很难说哪一种模式更为健康,能走得更为长远。至少从目前来看,头部品牌在产品、渠道、用户的积累上都各有千秋。
但如果按照生意的本质来看,挖掘出消费者的情趣需求,开发出更符合市场期待的情趣用品,才更为重要。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以人的愉悦感为核心的行业,谁离用户更近,或许才能真正抓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