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ss="pgc-img">>点击上方“简七读财”回复“理财”送你12个原创理财工具包,让你更高效的投资理财。
话说,最近不少人,留言问我们:商铺投资到底值不值?
于是,我就趁周末,做了个「话题征集」,收到不少小伙伴们的真实投资案例。
同时,我也采访了身边一些,有商铺投资经验的朋友。
总结了几点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 class="pgc-img">>先说说我在采访和调查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商铺投资,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难度还真挺大的。
具体难在哪儿呢?我看到3类比较典型的案例,给大家具体分析。
案例一:计划赶不上变化
我的朋友Q,在几年前,投资了在建购物中心的商铺。
之所以动了心投资,是因为,当时商铺所在的区域,正在做新区规划。
对外宣传的蓝图,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商场、酒店、购物中心一应俱全。虽然在郊区,但边上即将建起地铁站,步行距离不超过500米……
于是,朋友花了120万,投资了商场1楼的商铺,中介承诺优先包租,每月返6000元左右的租金。
然而,在她买下商铺后没多久,新区规划就暂时搁置了,地铁线延伸工程也延后了,不知何时重启。
所以,投资至今,她的商铺都还没有租出去过,更谈不上盈利了。
另一位朋友B也是同样的情况,2年前,他投资了上海某开发区对面的一个临街商铺。
隔条大马路,对面就是各大互联网公司在上海的总部,所以不久,他的商铺就被一家咖啡店租掉了。
头一年,据说生意很不错,对面的白领,经常在上班或午休时间,来店里消费。
但好景不长,半年前,商铺门口的大马路,被封闭了。
原因是政府将在这里修建隧道,工期至少3年。
封路后,咖啡店的生意就一落千丈,靠外卖根本无法支撑运营成本,所以老板就找B提前解约了。
如今,他的铺子空窗了快4个月,还没找到下家。
< class="pgc-img">>案例二:小生意人自用
另一类会考虑商铺投资的,就是小生意主了。比如,我们的一位用户G,投资店铺就是为了自用。
原本,他也是租铺面开店,5年时间里,租金从18万涨到了25万,算下来,营收的大头都给了房东。
于是,今年他就狠狠心,自己买了个铺面下来,好歹也是自负盈亏。
不过,作为生意人,他也给提了个醒。
大家在投资商铺的时候,经常会关注地段、交通、配套等因素,毕竟每一样都会影响客流量。
但在他看来,经营的产品是1,人流量是0,如果产品本身不行,一切终将归零。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见解,是因为他3年前的一次失败经历:年租26万的小铺子,营业9个月,除去装修费亏了19.8万。
如今复盘起来,问题还是出在产品本身,不够有吸引力。
虽然,很少人是出于自用考虑,才投资商铺的,但把铺子租给谁,这也是个大课题
我有个朋友S,也买过一个商铺,当时觉得不论租者经营什么,只要能按时交租就行。
于是,她第一次租给了一个油炸店,却在食品卫生检查中被罚款。
后来,又租给了一对小情侣卖奶茶,谁知道,2个年轻人没坚持多久,就关店跑路,还欠了她3个月租金没给。
所以,对于商铺的所有者来说,租客的人品,经营的内容,也是需要操心的事。
< class="pgc-img">>案例三:收益太慢
用户分享中,有位Z先生,可以称得上是思路清晰了。
他的投资起因,是2017年8月手上多了笔闲钱。当时,他的妻子想买住宅,而他则动了买商铺的念头。
说起自己的决策,他分析得头头是道:
一来,如果商铺周边住宅价格上涨,那铺面租金也一定会有相应增幅。
二来,他看中的商铺所在的开发区,发展已经很成熟了,位置好、人流密集、配套完善,相信能通过出租,获得稳定的现金流。
所以,夫妻俩商量过后,还是买了间70平米的商铺,挑选的位置也不错。
商铺所在的商场,南面是住宅区,西面是该区域范围内最大的超市,北面是办公区写字楼,距离在建中的地铁口10分钟路程。
如今,Z先生从商铺中,一年能收回6万元租金,而且按每年5%的速度递增。
怎么看,都是一笔稳赚的投资了,但Z先生坦言,他并不满意。
首先,现在的实体经济真是不好做了,从他入手到现在,每年都会面临商户关门的困扰,再找租户又要浪费时间成本。
其次,如今商场里最赚钱的餐饮业,也受外卖影响逐渐缩水。
很多店主只要个三四十平米就够用了,甚至为了节约租金,直接租到商场2楼,一心做外卖生意。
如此一来,他70平米的底层商铺,显得毫无优势。
如今他再想转手换住宅,一方面交税比例太高,另一方面,周边住宅房价也涨得超过了他们的预算。
“如果当初听老婆买房,现在的收益,可远不止于此。”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看过以上案例,最后来个总结:
1)专业要求非常高
就像案例一中提到的那两位,一开始规划得花好月好。
但实际中,城市规划的调整、政府基础建设的需要,又最后影响到了商铺投资的收益。光关注眼前的商铺条件,并不足够。
影响商铺投资收益的因素多且杂,说一个点就能拦住大多数人:
商铺要赚钱,依赖于赚钱的商家。可你了解不同商家的赚钱能力和模式吗?
商铺到底租给什么样的商家,销售产品的价值和形式,都会影响各位业主的现金流。
所以,很多人以为,商铺投资有流量就够了,其实是个错误的观点。
2)线上经济的冲击
这一趋势,这两年越发明显,而且几乎是不可逆的。
想想自己现在的日常生活,吃饭靠外卖,购物有线上超市,偶尔约个会、开个荤才跑去线下餐厅消费。
从大的趋势来说,传统的线下经济模式,在发生巨变。
< class="pgc-img">>3)从投资角度:单笔投入多、收益回报慢、流动性相对差
在我了解的过程中,发现除非是通过转卖,不然依靠收租的形式,商铺回本的速度并不快,风险也不比投资股票基金低。
还有,商铺作为大项投资,一旦投资就会耗费你比较高比例的资金,不仅投资风险集中,而且机会成本很高。
另外有一点很重要,投资商铺的“后悔成本”很高——转手不容易,而且越是难出租的商铺,越难转卖。
所以,同等情况下,如果要选择长期投资,商铺并非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总会有一些决策正确、眼光独到的人,仍能通过商铺大赚一笔。
但说实话,还真是少数。
所以,如果你对实体经济了解不多,资金量又不多的话,就真不建议选择商铺投资了。
不懂不投,哪里都是适用的。
你有听过什么商铺投资的案例吗?欢迎【留言】告诉我。
最后,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小白理财圈子,我们教给你一些普通人也能上手的投资方法,帮你抓住未来10年的投资机会,让你收获工资外的第二份收入。
点击下方卡片即可加入:
< class="tt-community-card" data-content='{"media_name": "\u7b80\u4e03\u8bfb\u8d22", "member_count": "1611", "title": "\u5c0f\u767d\u7406\u8d22\u8bad\u7ec3\u8425", "price": "19.9", "community_id": "6681165240136106508", "square_cover": "ff71000052065485c4f2", "share_price": "6.21", "media_id": "3131461991", "renew_price": "9.9"}'>>>现在加入,还赠送你10堂小白理财课,每堂课学完就能上手!
在认真学完课程的小伙伴中,有超过98%给出好评,87%在6个月内摆脱月光。
加入小白理财圈子,让赚钱快人一步!
茶干净吗?
奶茶还能喝吗?说句实在话,315那一天爆出来哪一家奶茶店原料过期了,但是这些所谓的品牌奶茶店根本就不当一回事,原料过期了40天照样用。
他们怎么说?最多只会拉肚子。说句实话,拉肚子还不严重吗?大人可能拉肚子扛一下也就扛过去了,但小孩子如果真的拉肚子拉的严重会脱水的,脱水严重会有生命危险的。如果真的出事情了,真的去找你,你会承认吗?你不会承认。我个人觉得你会第一时间把那些过期的食材全部给消毁掉。
< class="pgc-img">>所以奶茶还能喝吗?真的还能喝吗?看看一件又一件全是的过期的食材。说句实在话,哪个品牌奶茶没问题?就是蜜雪冰城,因为它卖的太快了,原材料肯定都是新鲜的。越是这种品牌卖的越慢,品牌的原材料越恐怖。因为它卖的慢,这些原材料都会堆积起来,过期不能再用。
< class="pgc-img">>像蜜雪冰城卖的快,卖的便宜,原材料是每天都会进新鲜的。所以大家喝奶茶就喝蜜雪冰城,原材料绝对是没问题的。
近被茶颜悦色刷屏了。
好多朋友给我发茶颜开小酒馆的消息,问我这是啥路数。
不说别的,这个酒馆的名字——“昼夜诗酒茶”,就让我恍惚了一下。确实没看出来是酒吧,还以为是五个文字附庸风雅了一下。
再来请各位鉴赏下这小酒馆的菜单!
轻乳茶叫“给自己一个小掌声”,忌廉叫“握紧拳头的花”,起泡茶叫“孤孤独独嘟嘟”……
你原来明明是叫幽兰拿铁、声声乌龙的,现在却是要抛弃语文,放飞自我了吗?
而且茶颜的发癫根本不止这些。
它还卖上了零食和周边,而且还卖得还很惊艳。去年在淘宝、天猫的销售额近3000万、同比涨了706.1%,竟然是不错的第二增长曲线。
难道这年头,不卖零食的小酒馆就真卖不动奶茶了?
竞品要么已经港股敲钟,要么网传即将上美股。茶饮战事火热,茶颜却“不务正业”,发癫开副牌,左手咖酒茶,右手零食+IP。
它到底是咋想的?是主线任务卖奶茶卖不动了,只能做支线?还是上市实力不允许,只能开副线为IPO铺路?如果要拼规模,茶颜为啥不放开加盟呢?
01 一年推一个子品牌,为IPO铺路还是在乱来?
先说第一个问题,茶颜为啥一直推副牌。
茶饮咖啡推副牌其实很正常,本质是为了挣更多钱,圈不同人群。品牌要么横向跨品类开副牌、提高品牌渗透率,比如茶百道的“咖灰”,沪上阿姨的“沪咖 · 鲜果咖啡”。
要么纵向切不同价格带,提高单一品类的市场份额,比如喜茶的“喜小茶”、奈雪的“台盖”、瑞幸的“幸运咖”。
茶颜狂开副牌,是真急了。
本来茶颜最开始选择固守长沙市场,是想强化品牌心智和品牌溢价的,因为它不出长沙,有两大好处:
一来它作为城市代表性品牌,能吃到地方政策福利和流量;二来它只在长沙就意味着城市限定,而限量就是流量,也能强化溢价。
但就在它固守长沙时,同行都卷起来了。
一边是同样卖中式奶茶、品牌风格也极其相似的霸王茶姬一年狂开2000+店,茶话弄等类似的国风茶饮品牌层出不穷。
同样是国风奶茶,竞品不仅店铺多、哪儿都能买到,招牌产品价格还更便宜,所以茶颜的市场正在被同行一点点吞掉。
另一边是新茶饮赛道中,蜜雪冰城牢牢占据低价市场,原来做高端的喜茶和奈雪都在降价拼了命抢占市场份额。
你以为茶颜不想快速开店,抢占市场吗?
想归想,但实力不允许,茶颜一直受困于并不成熟的供应链。
有消息显示,茶颜的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去年9月已经在长沙开工了,总投资约5.2亿,预计2025年试投产,全面达产后,产能预计能覆盖5000+家门店的核心技术原物料供应。
茶颜产能释放得等到明年,现在只能做直营,也只能在长沙及周边城市打转,无法快速开店。
而外省单店又不能规模化形成集群效应跟同行竞争,这时候霸王茶姬等强连锁品牌又在疯狂开店抢市场份额,你说茶颜能不急吗?
你以为它不想融资拿钱,迈向全国吗?
其实早在去年10月,茶颜就被爆出正在谋求港股IPO了。但时至今日,迟迟没见到茶颜的递表行为,合理推测是上市实力还不够,不受资本市场看好。
不搞供应链、错过出长沙最佳节点,导致无法快速开店抢占市场,现在又腹背受敌、市场份额不断被侵吞。
这么一来,茶颜好像也只能疯狂开副牌,寻求第二增长曲线,同时给资本更多想象空间了。
02错过红利、茶饮增速放缓,就算规模化,赢面也不大
茶颜的问题不仅仅是没法规模化扩张,就算是拿到了钱,成功上市也无法解决茶颜现在的处境。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茶颜在长沙火是必然,但它已经错过了出长沙的最佳时间。
茶颜的爆火,离不开长沙。
一方面,长沙是网红城市,来长沙喝茶颜成了品牌饥饿营销的一种方式,让品牌更有稀缺感,而消费者也愿意旅游时排长队喝奶茶,打卡发朋友圈,满足情绪价值;
另一方面,相较大城市而言,长沙的低工资水平、低物流成本让茶颜拥有更可控的利润。
但它已经错过了出长沙的最佳时间。现在不仅供应链得跟上,还要应对更高的人工、物流、管理成本,再跟各区域优势品牌竞争,赢面其实并不大。
第二,就算是开放加盟,茶颜也已经错过了线下奶茶全国扩张的红利期。
最近,茶百道上市即破发,而奈雪上市不到三年,市值就缩水了200多亿港元,可见新茶饮的泡沫逐渐显现。
等明年茶颜供应链成熟、全面投产后,市场红利不再,赛道增速放缓,新茶饮恐怕也早已变天了。
03主牌慢、副牌乱,品牌力不断被稀释
第三,茶颜本身还有待解决的问题,经营模式和品牌定位都在受到质疑,这才是它一直“蜗居”长沙的根本原因。
先来看茶颜在经营模式上是怎么“乱搞”的。
让人吐槽最多的是茶颜自创的“核销”环节,也就是消费者点单完后还得排队核销,买一杯奶茶排两次队,被网友调侃为“罚站式”消费。
这不仅违背商业常识、拖门店效率、浪费消费者时间,还让产品也错过了最佳饮用期。
产品放太久导致奶泡都化了,消费者拿到手后奶茶只剩下半杯,于是茶颜因“消杯事件”在今年3.15登上了微博热搜。
再来说下茶颜定位错乱,导致品牌力不断被稀释的问题。
主要问题是奶茶走太慢,子品牌又过于杂乱。茶颜现在是什么品类火就开个子品牌,多品牌、多品类同时扩张,布局那么多,却没一个占绝对优势。
这样眉毛胡子一把抓,既稀释了主品牌定位,又让消费者产生认知混乱,吃力不讨好。
更重要的是,茶颜主品牌的竞争力越来越小了。
从品牌文化来说,打新中式茶饮定位的奶茶很多,茶颜没有绝对优势,因为谁都可以做国风文化,同类型的霸王茶姬、茶话弄、茉莉奶白发展势头都不错。
从品类逻辑来说,奶茶原料都是原叶茶+鲜奶+糖,没有任何技术壁垒。谁渠道铺得广,谁就热度高、卖得好。所以现在茶颜的幽兰拿铁热度赶不上霸王茶姬的伯牙绝弦。
主品牌竞争力在缩小,茶颜还不断开副牌稀释主品牌定位,只能说品牌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不了战略上的懒惰。
其实早点把这些钱拿去做供应链,主品牌市场份额足够大,现在就没有其他品牌什么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