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界2月4日消息,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向友阿股份提问:“90分钟,可以环顾长沙主城区风景一圈,对来到长沙的游客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打卡项目。”周天航介绍,旋转餐厅改造后,将迎合年轻人的喜好,打造出“天空之城”的美感,将酒吧与西餐等餐饮特色进行结合。此外,新加坡著名的餐饮品牌牛车水也将于商场一楼与长沙市民见面,开出新加坡特色美食广场。周天航透露,该项目约1300平方米,现正在紧张施工中,计划于2024年2月正式开业接待顾客。以上报道属实吗?
公司回答表示:友阿春天位于长沙繁华的五一商圈,将契合网红商圈定位,向多业态潮玩中心转型。该商场最新引进的餐饮品牌牛车水是美食广场,集合了各类小吃,预计在2024年2月份试营业。
本文源自金融界AI电报
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4月17日,毕马威中国与中国烹饪协会、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和深圳市烹饪协会共同发布《2024年餐饮企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从整体行业来看,餐饮行业正面临消费需求与观念快速转变、市场竞争同质化加剧,以及技术迅速迭代三大挑战;从餐饮企业内部来看,供应链管理效率低下、经营管理战略模糊,以及数字化水平低制约着餐饮企业的发展。
报告发现,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对行业起到了正向拉动作用,从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即年营业总收入人民币200万元及以上)的收入来看,2023年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收入超1.3万亿元,较2022年上升20.9%,高于餐饮市场整体增速。此外,与中小型企业相比,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凭借标准化供应链体系及优质服务的优势率先恢复。限额以上餐企在全部餐饮收入中的占比从2019年的20.2%上升至25.3%,超过新冠疫情前水平。
报告以在中国境内开展餐饮业务的35家上市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这35家企业中,包括12家A股上市公司和23家港股上市企业。从企业性质来看,外资企业占到了37%的比例,民营企业占比43%,剩余的20%则由地方国有企业和公众企业组成。
在总市值方面,截至2023年12月31日,以人民币计算,餐饮企业平均总市值约为127.8亿元。与2022年末相比,总市值实现正增长的企业仅有6家,近8成企业市值下滑明显。2023年,百胜中国以1224.2亿元的总市值成为样本企业中市值最高的餐饮企业,紧随其后的分别为双汇发展及海底捞。以样本企业5年期间的平均总市值作为对比,剔除极值后,2023年样本企业的平均总市值较2022年下降四成,与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接近。
此外,报告还发现,餐饮业投资态度趋向冷静谨慎,投资者重点布局成熟企业。2023年,受诸多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餐饮业投融资整体热度呈下降趋势。2023年,中国餐饮业披露投融资事件125起,对比2022年(餐饮业相关融资事件共有156笔)减少约两成;从已披露的融资金额来看,2023年中国餐饮业披露的总金额处于近5年的低位,接近新冠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2023年餐饮行业融资事件数量和披露金额数呈现出了双降的态势,可见投资者对于餐饮领域的态度渐趋冷静和谨慎。
另一方面,成熟期餐饮企业成为投资者的重要布局方向。CVSource数据显示,2019至2023年,共有135家企业获得多轮融资,其中,在2023年有30家经历过多轮融资的企业,近半数为已完成B轮及以上融资。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中国餐饮业战略融资轮次的占比近10%,相较于2022年同期的4.95%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投资者对于布局成熟企业的意愿明显增强。
在从数字化向数智化转型阶段,更多餐饮企业认可数智化工具在营运效率、会员价值和品牌规模这三大核心增长点的引擎作用,同时数智化需求正从前端外卖、小程序点单等客户服务,向利用数字化系统提高门店综合竞争力以及产业上下游协同延伸,由此带动了餐饮数智化市场规模的迅速增长。
报告指出,打造柔韧敏捷的供应链体系,成为餐饮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实现标准化和集中化的关键手段。数智化变革与转型加速迭代,从产品实力、组织实力和市场洞察力等方面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新动力。这一变化也体现在餐饮企业出海上,在国内餐饮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背景下的,通过孵化子品牌、地方菜系去区域化等方式,餐饮品牌持续拓展自身边界,打造新的成长曲线。
数字化转型不仅为大型餐饮连锁品牌带来了效率和体验上的提升,更成为其扩张海外、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目前出海餐饮企业在东南亚和北美区域的布局范围最广,从布局趋势上看,中国餐饮品牌出海业务从华人人口密度大、消费能力高、供应链布局成熟的东南亚及北美市场,逐步扩散到欧洲、澳大利亚及新西兰、东亚及中东等国家或地区。
毕马威中国客户与业务发展主管合伙人江立勤表示,随着餐饮相关扶持政策的持续出台,各省市陆续展开“文旅+美食”、夜经济、“展演+美食”等活动,餐饮行业恢复浓浓的烟火气,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报告同时指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发展将会成为餐饮行业的重要趋势,随着线下传统服务的数字化转型,餐饮企业可通过流程可视化、操作自动化、决策智能化、营销定制化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另外,由于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餐饮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逐步 增强。
江立勤认为,未来餐饮行业仍然会保持良好的增长,既出售餐饮产品又出售餐饮服务的混合型企业将成为市场的主要力量,餐饮企业要加快“数实融合”,进一步发挥餐饮行业对消费市场的推动作用。
面新闻记者 | 肖芳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中式快餐第一股”难产的魔咒依然没有被打破。
8月28日,老乡鸡撤回在上交所的IPO申请,这已经是其第三次冲击IPO失败。从公司经营上看,老乡鸡近三年的营收和利润均保持稳定,公司运营也未出现重大问题。
对于老乡鸡撤回IPO,一位投资行业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该结果在其意料之中。注册制实施以来,国内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趋势非常明显,餐饮企业短期之内都难以上市。
比如,八马茶业去年9月在深交所递交招股书之后,始终未进入问询环节,目前因“财务更新”原因中止审核。老娘舅和德州鸡扒去年7月递交招股书之后,在今年3月收到首轮问询后一直未见回复。
实际上,已有多家餐饮企业开始转战香港资本市场,比如蜜雪冰城。但赴港上市之路也同样面临诸多挑战。
上述投资行业人士透露,从公司经营来看,蜜雪冰城已经是质量很好的餐饮企业,达到了万店规模,还有增长的预期,海外市场也有想象空间。但是港股现在状况不佳,估值缩水一半实属正常情况。“这个时间点赴港上市对蜜雪冰城来说意义不是很大,完全可以不上。”
界面新闻在采访中发现,放弃资本化需求已被越来越多餐饮从业者和投资人谈及和接受,和五六年前相比,他们对资本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
外部资本环境遭遇的挑战只是转变的一个因素之一。在此之前,很多餐饮从业者和投资人已经从实践中发现了餐饮资本化过程中遭遇的问题,餐饮行业的投资热潮也就此褪去。
无法复制移动互联网的奇迹
在餐饮投资最疯狂的时候,餐饮创投圈流传着一条“潜规则”:只要在长沙五一广场或是杭州in77开火一家店,就能得到一个亿的估值。
红杉中国、IDG领投等知名VC机构纷纷入局餐饮行业,一些知名度较高的餐饮品牌融资时,经常出现十几家机构疯抢的局面。
而在消费端,商场永远有即将开业的新品牌,一些网红店刚开业就会特别火爆。
对餐饮的投资热潮是从2018年开始的。当时,中国的餐饮企业还处于比较原始的发展状态:截至2017年底,国内已上市的餐饮企业仅有15家,餐饮企业在系统化、标准化的制定上也较为落后,这也意味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移动互联网的投资热潮基本接近尾声,很多投资人的判断是,移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见顶,且普通用户日常高频使用的领域都出现了独角兽企业,很难再成长出日活用户规模过亿的产品。他们希望把过去的投资经验在其他领域复制,由于餐饮在普通用户日常生活中需求频次较高,因此也被投资人看中。
一轮投资热潮之后,餐饮行业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瑞幸、蜜雪冰城、巴奴毛肚火锅等一批知名餐饮连锁企业接连诞生,各地的特色小吃、菜系也借助资本的力量走出本地,烧烤、西餐等等细分赛道也涌现出一些品牌。
但很快用户和投资人都能发现,餐饮品牌的热潮并不持续——那些开业就有几千甚至上万人排队的新餐饮门店,非常有可能火爆一阵子后就消失。
在总结这几年餐饮创投的变化时,信得宝创投投资人李嘉明表示,在风险投资的助力下,很多新锐餐饮品牌快速成长,逐渐形成各个细分领域的头部品牌地位。但当资本热度褪去,而消费者更加理性时,那些被揠苗助长的新锐餐饮品牌则遍地鸡毛。
一些专注于餐饮领域投资的机构对当下餐饮行业的判断是人口红利消失,竞争依然持续增加,中国餐饮开始进入存量时代。界面新闻从某投资机构获得的一组数据显示,2019年以前,中国餐饮每年都是保持着10%的净增长,但这三年负增长21%,门店倒闭率达到近5成,净负增长220万家。
在互联网投资时代,投资人信奉的是选择一个有增长空间的细分赛道,用资本的力量帮助初创企业快速规模化。互联网边际成本递减的效应,能让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都有商业价值。
但餐饮领域并不适用同样的逻辑。李嘉明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投资之后,很多投资人都意识到,餐饮企业在初创阶段运营的几个门店非常成功,并不意味着其在规模化之后依然成功。因为餐饮行业的运营成本会随着扩张大幅增加,实际的经营情况甚至会因为扩张而变得更差。
作为实体行业,餐饮企业的运营管理比互联网企业更为复杂,涉及选址、建设、供应链管理、组织管理、加盟招商、营销等多个环节。从过去几年的发展来看,餐饮初创企业最容易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出现组织管理跟不上的问题。
餐饮品牌的经营最终落脚点是以门店为单位,无论扩张到多大规模,每一个门店都是品牌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需要由门店内人员管控采购、产品、服务等环节。
如果一个新店比老店损耗增长了10%,很可能意味着亏损。比如,曾红极一时的新中式烘焙品牌虎头局在快速扩张中资金链断裂,主要就是由新店拓展过程中,成本管控不精、组织管理滞后、 产品服务品质难以保障等一系列管理问题导致。
在李嘉明看来,门店管理非常依赖于品牌组织力,标准化的流程可以快速培训人员,但培养优秀的店长仍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成为制约餐饮企业快速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让很多从移动互联网时期转向的投资机构重新思考,餐饮行业是否值得投资?
投资热潮快速消退
2021年是餐饮投资热潮的最高峰。这一年烘焙、茶饮、中式餐饮赛道受到资本热捧,上亿元甚至十亿元级别的融资交易频出,无论总体交易额还是平均单笔交易规模均创近年之最。
烘焙饮品中,喜茶、蜜雪冰城及瑞幸咖啡等头部饮品均完成一轮融资,Manner及M Stand等咖啡品牌完成了多轮融资;中式餐饮市场,和府捞面、五爷拌面及张拉拉等中式面食品牌均完成一轮或者多轮融资。
但今年,餐饮融资事件已大幅下降。IT桔子的数据显示,在食品饮料、美容护肤、服装服饰、餐饮业等领域,今年上半年共有134起融资事件,共计208.81亿元,和2021上半年相比,融资项目数量增长了4.7%,但融资金额同比减少了59.0%。
具体到投资机构来看,此前在餐饮领域有过多次成功案例的投资机构也已较少涉足餐饮,比如曾投过喜茶、很久以前羊肉串的黑蚁资本。
从高峰到低谷,很多餐饮创业者先是看到了资本的价值,但随后也看到了资本的代价。
通过引入资本,餐饮企业可以更好应对不确定性风险,加大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的力度,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种态度在2020年疫情爆发后,被很多餐饮企业创业者接受,最具代表性的是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此前,贾国龙对资本的态度并不积极,还曾放言称“西贝永远不上市”。但2020年疫情爆发让西贝陷入经营困境,正是资本的助力让其摆脱困境,并有能力去做更多尝试,贾国龙对资本的态度也变得积极起来。
但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餐饮创业者必须要在利润和规模之间做出平衡,很多时候需要改变原有的经营理念。尤其当很多投资机构抱着“烧钱、买流量、冲GMV、垄断市场、收获红利”的态度进入后,一些餐饮企业失去了原本的特色和传统。
虎头局便是这种模式下的牺牲品。虎头局刚刚诞生时,依靠麻薯老虎卷等几款市场表现不错的爆品让人眼前一亮,吸引了诸多以前对中式传统点心不感兴趣的年轻人。但在资本的疯狂助力下,虎头局在缺乏整体发展规划和品牌沉淀下疯狂扩张,但后续的产品创新并未跟上扩张的脚步,狂飙式的营销最终让其被市场反噬。
实际上,连锁餐饮企业在扩张过程中,资本按照互联网逻辑的发展预期很难实现。直营连锁扩张速度相对较慢,可能会被其他效仿者提前占领市场,错过最佳的发展时机;加盟连锁品牌最后都变成挣加盟费,其能快速做出规模,但在一两年后很容易走下坡路;合伙制相对稳健,但扩张到一定规模后,会暴露出公司治理的挑战,最终很难实现资本化退出。
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给出的建议是:地方菜、火锅、烧烤等着正餐不适合做加盟;非堂食的轻快餐适合做品质加盟,但需要先打磨多店模型,再考虑扩张;采用合伙制的餐饮企业可以放弃资本化退出需求,低调的做一门好生意。
餐饮企业或许在初创阶段和IPO前会敞开大门吸纳外部资金,但上市并不是餐饮企业发展的终点,后续还要面对处理如何实现持续业绩增长、做好市值管理、提高品牌的社会价值等更多的事务,这将是一段非常漫长的历程。
而很多快速涌入餐饮领域的资本,并没有足够的耐心陪餐饮企业走完这个漫长的周期,他们只是认为相对于硬科技、生物医疗等领域,餐饮消费具有相对确定性,于是选择进入。
当他们意识到消费行业属于长周期慢增长的行业之后,很多机构又重新去寻找能够实现短期高回报的新领域,餐饮投资热潮快速褪去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餐饮行业还值得投资吗?
在界面新闻的采访中,多位投资人均表示,老乡鸡等企业的上市受阻,使得餐饮行业的IPO之路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难度,这可能会让投资者对于餐饮行业的投资更为谨慎和挑剔。
除去资本市场面临的难题之外,餐饮行业本身也存在一些独有的难点,如发生食品安全和卫生等问题,对品牌的打击会非常致命。同时,餐饮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需要有足够的特色和品牌影响力才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在新消费的风口过后,市场留给了持续关注消费领域的投资人一个重要问题:餐饮行业还值得投资吗?
在卿永看来,餐饮人要克制短期欲望,关注长期利益。性价比才是核心武器,凡是有暴利的地方,就可以炸掉这个利润的碉堡。
黑蚁资本创始及管理合伙人张沛元在近期举办的2023食品饮料创新论坛上谈到,在消费投资这场长跑里,结构性变化是回报的驱动力。结构性变化一方面来自于长期趋势,它不跟随短期的经济周期而变动,而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个阶段所逐渐产生的变化;同时,结构性变化不可逆,从供给、需求、渠道端均可以找到这样的变化。
需求的变化主要来源于消费者对健康饮食和消费体验的追求,而供给端和渠道端的变化主要在于效率的提升。从整个零售行业的变化来看,以工业化和技术手段解决供应链问题,以及用更具效率、更靠近社区的模式服务消费者是大势所趋,这样的变化也正在餐饮行业发展。
这也意味着餐饮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消费体验好、运营效率高的企业将取代效率低下的企业,这样的发展趋势是由当下市场的产品、增量消费人群的规模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而对于未来的退出路径,信得宝创投的李嘉明认为,企业独立上市并不是唯一的退出方式,被已上市的餐饮企业并购也是未来资本退出的一个重要选择。
“即便餐饮企业上市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我们依旧看好中国餐饮行业的发展机会,中国餐饮企业的连锁化率目前只有不到20%,而欧美已经达到百分之六七十,中国连锁餐饮企业依然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李嘉明表示,海外很多消费品牌都是历经几代人发展起来的,在消费这个长坡后雪的赛道上,资本应该有更多耐心陪伴企业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