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西宁7月15日电(记者李琳海)14日,第二十三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落下帷幕。终点亦是起点,环湖赛将凭借其独特的创造力、深远的影响力、强大的品牌力续写新的篇章。
7月14日,参赛车手在比赛中骑行。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环湖赛以赛为引擎,扬改革之帆。多年来,环湖赛遵循办赛规律和机制,不断锐意改革。从首届赛事的2.5级,到升级为亚洲顶级公路自行车赛事,再到如今成为国际自盟职业系列赛,这项大型公路自行车赛事稳步前行。环湖赛构建起以职业赛事为主体、以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形成以竞技赛事、业余赛事、群众骑游为架构的品牌赛事活动体系。
7月14日,西班牙布尔戈斯BH车队车手法贡德斯(前)在冲过终点线后庆祝。新华社发(潘彬彬摄)
环湖赛以赛为平台,蓄发展之势。本届赛事主动服务和融入青海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的发展大局,坚持以“绿色、人文、和谐、体验”为主题,充分激发品牌赛事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农体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让大美青海成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靓丽的“绿色生态名片”。环湖赛将“流量”转换为经济发展的“增量”,为青海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参赛选手在第二十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七赛段茶卡天空壹号至乌兰的比赛中骑行(2021年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环湖赛以赛为桥梁,赴大美之约。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7月,青海迎来最美的季节,赛事线路勾勒全域美景,全景展示了高原大地草原、湖泊、河流、森林、雪山、花海、峡谷绘就的大美画卷。环湖赛道自然风光之秀丽迷人、民族风情之多元多彩、观赛氛围之热烈浓厚,给全球观众留下了难忘印象。大美青海随着环湖赛的车轮,美名远扬。
7月11日,比利时塔特雷托-艾索雷斯车队车手阿恩·桑蒂在比赛中骑行。新华社发(潘彬彬摄)
现在,环湖赛已成长为活力四射、勇敢担当、敢于挑战的“有志青年”,正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站在新起点,环湖赛目光再次锁定世界,将以高原的力量、体育的激情,在百年环湖赛事道路上奋勇前行。
做梦也想不到,我们在家门口迎到了总书记。”回想起2016年的4月25日那一幕,“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至今印象深刻——
当天下午,车到了家门口,总书记微笑着下了车,一家人又惊又喜地迎了上去,“总书记一把握住我的手,并向我们问好”。
“总书记还记得我啊,那一刻我心都要跳出来了!”2010年严金昌随沈浩先进事迹报告团去北京,总书记见过他。
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发源地。1978年,习近平同志曾经到安徽滁州调查研究。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同安徽代表团代表一同审议时,总书记深切地说:“我对滁州很有感情。”总书记对当年的人和事记忆犹新,如数家珍:“我有笔记,还能翻出来。”“我想有机会一定再去!”
两年之后,总书记如约而至。
总书记像老朋友一样,亲切地同严金昌的家人一一握手,和蔼地问起家里情况。严金昌的老伴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回答:“孙子就在家门口上学,我们身体都好,感谢总书记的关心。”
严金昌一家人簇拥着总书记,请总书记进屋看看。总书记一边走,一边关切地询问农民增收情况。
“总书记放心,我们家家户户盖房子,还有私家车,农家乐一年收入能有十几万。”严金昌高兴地回答。
经过大厅、连廊,在农家乐的冷柜前,总书记停下脚步,细细察看。半成品肉类、各种绿色蔬菜……“这是咱们小岗的农家菜。”严金昌朴实地笑笑,介绍道。“好!农家乐,乐农家。”总书记的点赞,让严金昌觉得温暖而自豪。
严金昌真切感受着巨大的变化:从当年家里6个娃,每天睁开眼就愁吃的,于是贴着身家性命在茅草房里摁下红手印,搞起“大包干”,到现在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用上了自来水,通上了宽带,公共服务进入社区,生活环境干净整洁……“是改革让我们吃饱了饭,也是改革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严金昌向总书记汇报:“您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小岗也有小岗梦。”总书记高兴地说:“改革开放30多年,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岗梦也是广大农民的梦。”
“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小岗村当年的创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叮嘱要好好记住这段历史。
总策划:傅华、吕岩松
总监制:霍小光
策划:孙承斌、郭建业
监制:赖向东、张晓松
记者:于文静、陈诺、李学仁
编辑:郝晓静、包昱涵、虞东升、张浩波
海报:殷哲伦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浩渺的翠竹之海尽数展开,竹子或散生、或丛生,簇拥起层层绿浪,竹竿高耸,直冲霄汉。
眼下,正值竹荪生长季,刚下过雨的清晨,长宁县双河镇宝联村的村民关成香挎起竹篮,上山寻找野生竹荪,这种被称为“菌种皇后”的美味食材,一斤可卖近500元,引来村民纷纷上山“寻宝”。
竹荪、竹笋,种种耳熟能详的竹类食品,是宜宾人的日常口粮。这里的人们种竹、用竹、食竹、赏竹的历史业已2000多年,积淀出独具川南风情的宜宾竹文化,2020年,四川宜宾竹文化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我国是世界竹文化的发祥地,竹作为国人的精神符号,在川南地区留下哪些深刻的文化印痕?宜宾竹文化系统藏着怎样的农耕文化密码?与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又有怎样的连接?记者来到宜宾市核心竹产地长宁县、江安县进行探访。
生态竹乡蕴藏农耕智慧
宜宾被誉为“中国竹子之乡”,是世界上最大的竹种基因库。竹种资源方面,宜宾拥有原生竹种58种,再加上引进的全球各地竹种,共有竹种428个,覆盖了我国已知竹种的96%;丰富的竹资源与独特地形地貌相得益彰,为多种生物繁衍生息提供了栖息地,勾勒出一幅绿意盎然的生态图画。
在长宁县蜀南竹海博物馆入口处,高悬着一张巨幅《凤蛇竹复合图》浮雕影像。这幅出土于宜宾市南溪区城郊的东汉浮雕,画面中图腾凤头蛇身,脚踩竹笋凌空而立,再现着当地人们向往竹神祇的精神世界。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与竹的交往还在密切开展。
在长宁县双河镇宝联村,一根根竹笕引来涓涓山泉水,至今仍作为村里的灌溉引水设施被广泛使用,村民们在堂前屋后栽竹以庇荫,竹间有土鸡,气定神闲,穿梭来往。
长时间的探索实践,当地村民形成了多样化的林下种养模式,尤其近年来,宝联村大力推广重楼、黄精、黄柏等林下中药材产业,让药材变“药财”。
村党支部书记陈小鹏介绍,宝联村的野生中药材达千余种,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尝试林下种植。中药材多喜阴,竹林正好能为其提供阴凉生长环境,加之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好,药材品质完全能够保证,且不施农药、不用化肥,所以销路也不愁。
截至目前,宝联村农户种植和集体种植中药材面积已达3000亩,预计今年可实现中药材年产值150万元,带动140余名村民增收致富。
林下种养,这一渗透着林区竹农们农耕智慧的生产模式,如今已在宜宾市点“绿”生“金”,62万亩“林-粮”“林-菌”“林-药”“林-禽”等种养基地伫立林间,林下经济蓬勃发展。
璀璨非遗传承千年竹韵
江安竹簧乃蜀中瑰宝,诞生于宜宾市江安县。走进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许太文的工作室,琳琅满目的竹簧和竹雕工艺品在书柜中依次陈列,其形被雕琢成各种形态,或似飞燕轻盈,或如古松苍劲,其神更是融合了蜀地的山水之韵,人文之情。
作为四川省地方传统竹雕工艺品之一,江安竹簧是宜宾市乃至整个四川省竹文化的显著文化标志,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目前,江安竹簧工艺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3人,市级3人,县级10人。
长宁竹编同样是竹文化与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结合后形成的艺术珍品。每根竹子在经过匠人的精心挑选打磨后,跳跃、编织成一幅幅精美竹编。
万登贵,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小时候她曾随家人一起上山砍竹子,编竹篮、竹椅等生活用品。早年在外务工的她,出于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竹编的热爱,2003年决定返乡从事竹编工艺,并成立起竹编专业合作社和竹编公司。
竹编技艺编织过程复杂,同一件作品中也要涉及楠竹、单竹、钓鱼慈竹等多个竹种,人工和时间成本投入高,当投入与收获不成正比,从业者流失、竹编艺术萧条等困境便接踵而至,亟待突破。
万登贵及其团队一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创新作品设计,作品由最初朴实无华的竹笼到平面竹编画、竹编灯笼、竹编茶具、竹编装饰品等文创产品;另一方面拓宽竹编业务范围,设计编出竹房子、竹门楼、竹栏杆、竹亭子等大宗竹建筑物,每一件新产品都深深烙印着“竹乡”的鲜明特色。如今,万登贵所在公司年销售原竹3000余吨,年产值100余万元,可接纳40余名村民就业。
无竹不成席,全竹宴被称为“熊猫大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几乎在长宁县任何餐馆都能吃到竹笋汤、三鲜笋、竹荪蛋等菜品。全竹宴的100多道菜品,从竹的根菌,到竹笋、竹竿,再到竹的枝叶的每一部分,都得到细致的烹调,颜色素雅、口味醇香脆嫩,演绎着竹文化的千姿百态。
竹文旅融合绘就诗意画卷
近日,《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24》暨“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名单公布,宜宾市长宁县赫然在列,排名第72位,而作为长宁县绿色明珠的蜀南竹海景区无疑作出了重要贡献。
蜀南竹海集山水、溶洞、湖泊、瀑布于一体,兼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120平方公里的竹海碧波是长宁县以生态优先为发展原则的佐证。
近年来,长宁县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与体育、农业、工业、美食、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如举办国际自驾游交易博览会、国家森林城市马拉松——宜宾蜀南竹海首站赛等品牌赛事以及梨花节、春笋节等活动,形成“年年有赛事、月月有节日”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背倚蜀南竹海,长宁县竹海镇永江村正绘就着竹文旅融合的诗意画卷。一个曾以传统农业和村民外出务工为主的小山村,如今被美誉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天府旅游名村、四川省旅游重点村等,个中转折,要从5年前说起。
2019年,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在永江村落地。该项目占地约500亩,总投资近7000万元,依托得天独厚的竹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竹味盎然的乡村气韵。
乳白色、外表网状、状如竹荪的乡村会客厅是村庄的艺术坐标;竹产业研究院以竹的切面为设计灵感,建筑内竹叶影影绰绰;生活美学馆、竹枝书院、浮生闲精品民宿、半步餐厅等复合业态,涵盖旅游服务、社会服务、产业体验等多个方面,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乡村体验。
多元业态为村民提供了多种就业途径。在生活美学馆,向政英正为游客泡上一杯清茶,原本在家务农的她,通过系统培训、学习,成功转为茶艺师,不仅在家门口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还能兼顾家里农活,两边不耽误。
以竹为业、向竹而生,宜宾市334万亩的竹林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交织。竹以它独一无二的文化性与实用性,为竹乡人们创造物质价值,为外来游客提供心灵栖息地,形成“竹经济”增长点;竹文化以跨越千年的文化长度,从容应对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碰撞,拓展形成新的时代内涵。(记者 杨钰莹)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