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座城市,便要去了解它的历史、它的文化。文化既是一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精髓和灵魂。重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势环境,也造就了其独特的山城文化。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发达的水路运输形成了属于重庆独有的码头文化;而码头文化也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码头文化讲究“义”字当头,带有浓厚的江湖气,这是因人心的汇聚而形成的独有的山城文化。
同时,山城人们热衷于集市,集市对于山城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买卖的地方,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至今为止,不仅仅重庆的磁器口、双江、龚滩等古镇仍保留着“赶集”的风俗,重庆的各个地方都保留着自己的集市,虽是固定的时间和场合,却每次又都是不同的体验。
重庆自古也是众多商人的聚集地,也就形成独特的会馆文化。最具特色的便是重庆湖广会馆,内有广东会馆、江南会馆、两湖会馆、江西会馆及四个戏楼,关于会馆,其所有历史和文化至今在重庆都有迹可循,令后人叹为观止。
前面是长江滚滚东逝,后面是300多年沉默的建筑,在静静的伫立中,那些曾经的斑驳烟云,曾经的夺目辉煌,曾经唱不完的繁华、道不尽的沧桑,都在今天,迤逦走来。
当然,关于重庆文化,不得不提的那就是重庆的火锅文化。火锅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重庆的麻辣火锅,麻辣醇香,名扬天下;吃的是火锅,品的是滋味,聊的是江湖;没吃过重庆火锅,那你就等于没来过重庆。
码头文化,义字当头,海纳百川;集市文化,琳琅满目,独具特色;会馆文化:人群汇聚,谈天说地。火锅文化,火辣热情,江湖义气。而要说在哪可以体验到这些独有的山城文化,感受不一样的重庆,那便是滙山城莫属了。位于重庆解放碑的是滙山城火锅便是汇聚了众多重庆民俗文化,以山城文化为核心,致力于打造重庆火锅文化新地标。
滙山城独具特色、底蕴深厚的门店风格,给来客不一样的餐饮体验;古色古香的琴音余绕,仅此一步,踏入另一个重庆。
古巷小坊,一碗清茶,一碗香酒,亦然是对重庆最好的诠释;店内各处山城地域特色环境装饰,身处店内,却也是身处重庆;独具特色的重庆民间小食,在是滙山城,不仅仅是吃火锅。重庆的集市文化,讲究的是“吃喝”二字。
滙山城内的会馆文化主题餐厅,根据全国各方特色会馆元素而建,在同样的时间,感受不同地域谈天说地的豪气和五湖四海的朋友义气。重庆的会馆文化,讲究的就是“情义”二字。
一声声号子响彻回廊,以江船元素特制的舞台,每晚都会上演属于重庆山城的精彩,将豪迈江湖气的重庆码头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重庆的码头文化,讲究的是“江湖”二字。
滙山城作为一家重庆火锅文化体验馆、文创餐饮体验馆,店内除了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更有独居特色的重庆民俗表演,让远道而来的朋友们近距离体验梁平锣鼓、接龙吹打、川江号子、土家啰儿调、梁平抬儿调、铜梁龙舞、秀山民歌、秀山花灯等别具风味的重庆民俗特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滙山城所独有的敬酒仪式“龙腾两江”,巧妙运用了传统铜梁龙的元素,铜梁龙变幻莫测,或显富丽高贵之泱泱大气,或显得怡然自得的闲适之风,或显如醉如痴的追求,或显征服的气概与博大的向往。为亲朋好友献上最高礼仪的敬酒,也是一番别样的体验。来重庆,想要体验山城独有的民俗文化、集市文化、会馆文化、码头文化,滙山城,一处便已足以。
当然,作为重庆火锅文化体验馆,美食是必不可少的,精选食材,特制汤料,配以传统手工制作,只为给朋友们最精致的味蕾体验。
无论是你来自何方,想要了解重庆,了解这座山城,便要了解它的历史、它的文化、它的灵魂,那你便应该来滙山城。一声号子两条江,一顿火锅一座城,花一顿火锅的时间,来读懂重庆这座山城的灵魂。
滙山城火锅于2018年5月18日在重庆八一路好吃街盛大开业,
5月18日菜品3.8折;
5月19至20日菜品4.8折;
5月21至23日菜品5.8折;
5月24至31日菜品6.8折;
消费满200元,赠送780元的豪华大礼包。
期待您来到不一样的滙山城火锅,山城文化风情与山城美味等您来发现!
地址:重庆解放碑好吃街滙山城火锅
< class="pgc-img">>人辛弃疾说:“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这是说人生在世,不称意之事太多了。我们不必太在意,独自彷徨忧伤,应该走出去寻找快乐。
眼下,寒凝大地,一派萧瑟,有些地方大雪飘飘,银装素裹,这样的日子里,什么是快事美事呢?当然是呼朋唤友,围炉吃火锅。
火锅古称“古董羹”,很形象,因食材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热滚滚的,咕嘟咕嘟响。
其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说法是起源于古代祭祀,记述我国古代史实、传闻的《韩诗外传》称“击钟列鼎”而食,指的是古代祭祀或庆典时,众人围坐在鼎四周,将牛羊肉等放入鼎钟煮熟分食,这大概是火锅的萌芽。
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在其名作《三都赋》之《蜀都赋》中,描述了成都豪富们宴饮的场景,“金罍中坐,肴鬲四陈。觞以清醥,鲜以紫鳞。”就是“火锅”的雏形。
唐朝时期,火锅器皿是用陶烧成的,叫“暖锅”。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写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生动描写了吃火锅的场景,诗中的“红泥”即陶瓷。唐代还流行着一种“菊花火锅”,这种火锅是在火锅中放上几朵菊花,为火锅增色添香加味,相传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的,在唐代颇受文人雅士追捧。
到了宋代,火锅已渐成民间流行的饮食方式。南宋有个叫林洪的词人,自称为历史上那个“不娶不仕,梅妻鹤子”林逋林和靖的后人,林洪撰写的美食著作《山家清供》比他的诗词有名多了。在这部烹饪书里,他记录了类似吃火锅的经历。
林洪游武夷六曲访隐士止止师时,遇到了大雪天,抓到了一只野兔,无奈没有厨师处理。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这个叫止止师的隐士曰:“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侯汤响一杯后,各分一筋,令自筴入汤、摆熟、啖之,及随宜各以汁供。”
简言之,就是将兔肉切了薄片,稍加腌制,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架上汤锅“涮”,然后夹来蘸着料酒、酱椒等调料吃,俨然即是我们现在的“涮兔肉”火锅嘛!
林洪觉得这种涮熟吃法甚为鲜美,且能在大雪纷飞的寒冬,与三五好友围聚一堂,谈笑风生,随性取食,悠哉乐哉,岂不快哉!联想到“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的雪景,故而为这种吃法取了个很文艺范的名字——“拨霞供”。这就是宋朝人的风雅,吃个火锅也得吃出风流,还起了“拨霞供”如此美妙的名字,这道菜流传至今。
宋代还有个诗人陈藻,终生不仕,授徒不足自给,课妻子耕织以为生。深秋的时候,他去访问老朋友,人家用新酿制的美酒与火锅款待他,陈藻写诗赞曰:
白秫新收酿得红,洗锅吹火煮油葱。
莫嫌倾出清和浊,胜是尝来辣且浓。
这新酿造的高粱酒红殷殷的,透着清冽芳香,更美的是一锅红艳火辣的小火锅,不用分辩清浊之色,最美的莫过于这种热切切、火辣辣的氛围。
火锅自金元时期流传到蒙古一带,“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蒙古人用来煮牛羊肉,涮羊肉相传源自于蒙古军队,用的是炭火铜锅,清汤汤底,传统的蘸料是麻酱。火锅流行到广东,粤人把吃火锅叫“打边炉”,游历甚广的元代诗人吕诚有诗云:
炎方物色异东吴,桂蠹椰浆代酪奴。
十月煖寒开小阁,张灯团坐打边炉。
——《来鹤亭集》
这是粤人吃火锅的情景。
明代时火锅传至宫廷,更为王公大臣乃至皇上所钟爱。一次,在皇帝的御宴上,明孝宗朱祐樘以火锅为上联:“炭黑火红灰似雪”,要众臣应对,大臣们一时面面相觑,无人对出。明代文学家杨慎少小聪慧,其时随父杨廷和赴宴,小杨慎悄悄地对父亲吟出下联:“谷黄米白饭如霜”。其父遂把儿子的对句念给皇上听,皇上龙颜大悦,当即赏御酒一杯。
火锅在明清时期进入兴盛期,至清代已发展得十分成熟,成为其宫廷御膳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载: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8月16日至9月16日一月内,皇室就吃了23种火锅,合起来有66次;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一天内,办了530桌宫廷火锅;五十四年一年内,大约吃了两百多顿火锅——乾隆皇帝可谓超级、豪气的资深火锅爱好者哟!
清代进士严辰吟善于吟句对联,他为火锅撰联甚多,“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这是表达对火锅的无限热爱与向往;“熊熊烈火烧出天下美味,滚滚沸水煮尽人间佳肴。”这又道出了火锅的真谛;“各取腹所需,各吃口所长。”这是吃火锅者最典型的神态。
热气腾腾的暖锅放在桌子正中央,更显出那种欢乐、融洽、热切的气氛,白汤、红汤之中翻卷着各色美味,牛羊杂碎,鸡鱼山珍,豆腐蔬菜,荤素搭配,正应了反映清代中期北京习俗的诗集《日下新讴》,其中的那句诗:“客至干花对半斤,火锅一品备肥荤。”
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与重庆火锅还有一段趣话。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一批文化名人也云集于此。一日,剧作家于伶37岁生日,郭沫若、夏衍等请于伶吃火锅。于伶初到重庆,不懂当地的风俗,问:“火锅怎么能吃?”郭沫若笑道:“火锅者,风味小吃也,并非叫你去吃炭火烧红的铁锅。”于伶仍不解,郭沫若说:“给你编个歌儿,你就懂了!”
街头小巷子,开个幺店子;
一张方桌子,中间挖洞子;
洞里生炉子,炉上摆锅子;
锅里熬汤子,食客动筷子;
或烫肉片子,或烫菜叶子;
吃上一肚子,香你一辈子。
于伶听罢,连声称赞:“妙哉,妙哉!原来火锅是别有风味的烫吃法,对了,叫做‘涮’......”
火锅是我们的国粹,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喜爱火锅者为众。说起火锅的品种类别,即便是美食大咖、高级厨师也细数不清。你看,鲜嫩香辣的重庆毛肚火锅、麻辣醇香的四川麻辣火锅、鲜美养颜的广东海鲜打边炉、食而不腻的广东钙骨打边炉、清香怡人的江浙菊花暖锅、风味独特的北京羊肉涮锅,还有什么湘西狗肉火锅、苏州传统碳锅、上海什锦暖锅、杭州三鲜暖锅、云南滇味火锅、湖北野味火锅、东北小肥羊火锅......可谓五花八门,争奇斗香。
最典型的要数重庆火锅。相比而言,它算是中华火锅家族的“新贵”,最早也就是起源于“麻辣”口味兴起的三四百年前,到民国中早期才真正登堂入室。权威说法,重庆火锅源自码头工人的“穷人乐”。而今,再不是“穷人乐”了,早已登上各种大雅之堂。可那份浓浓的酣畅、厚厚的淋漓,配套着清脆爽利的方言,还是让人吃着吃着,脑海里就“自动播放”川江号子;每每品尝大都要会出一身大汗,似在向神秘、草莽、醇厚的往昔致敬。有诗赞曰:
错落山城夜举觞,齐齐名店火锅香。
侍儿添盏诗仙酒,幺妹擎盘麻辣汤。
一腹嘉陵江滚滚,千枝斑竹泪行行。
欲将块垒都浇尽,浓雾轻魂醉梦长。
辣子红油炖排骨,清汤辅料闷山珍。
素食最忆宽竹笋,荤菜犹馋老肉筋。
迎面辛香方入口,绕舌百味欲侵心。
谁斟冰水穿肠过?耳畔忽闻仙乐音。
“岁岁涮羊,今又涮羊,家家火锅分外香。一人一碗香调料,酒要干光,肉要干光,下了杂面再加汤。”不妨放下来、慢下来,邀约三五好友,邀约一场漫天大雪,“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走,伙计,咱涮火锅、赏雪轰饮去!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着夜幕降临,在200米深的武隆仙女山桃园大峡谷,一场以U形槽谷为舞台的实景演出徐徐拉开。
5月26日,2021·中国武陵文旅峰会在重庆武隆仙女山开启,四省市由此“集中生智”打造武陵风光。当晚,为欢迎四方来客,“印象武隆”第2837场上演。
一声声“川江号子”的呐喊动人心魄,令现场观众为之动容。地道的方言讲述开场,让观众在70分钟时间里,仿佛经历了一个时代。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武隆”,主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为主线,开场就引出了“川江号子”,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诵配音演绎,勾起了观众对川江文化的回忆,带着大家进入了历史长河。
在实景演出中,演出还精心穿插了抬滑竿、火锅交响曲、纤夫精神、哭嫁等“重庆记忆”,通过现场3D激光和玄幻灯光的配合,不仅展现博大的历史文化和不屈精神,同时也让观众在真山真水的舞台背景中、欣赏到了当地民风民俗、历史人文和美丽传说。
来自四川的陈女士已经是第二次前来欣赏“印象武隆”。第一次来时,她尚未结婚成家,时隔6年之后,哭嫁的表演场景让她心潮澎湃。
“静静地看,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陈女士告诉记者,节目观赏结束后,她会和妈妈通个电话再撒个娇。
据介绍,自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武隆》公演以来,先后荣获了重庆市十二五规划“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庆市“最具观赏价值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多项殊荣,已成为了重庆市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
截至目前,“印象武隆”已经演出了2837场,接待观众达370万人次,打动了无数前来的八方宾朋。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李晟 王倩 陈竹 摄影 胡杰 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