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使[Tea-horse officer] 明代茶马司官名。
茶马司正职主管,正九品。《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五年,太祖命将原茶马司职官“司令”、“司丞”,分别改名“大使”、“大副”。各一人。
茶马副使[Tea-horse vice-officer] 又称“茶马大副”。
明代茶马司主官的副职。从九品。洪武十五年(1382)由“茶马司丞”更名而来。参见“茶马大使”。
茶马大副[Tea-horse vice-officer] 即“茶马副使”。
行人[Tea-horse managing low-grade officer] 明代负责巡查事务的官吏。
负责边关巡督茶马,以防走私、舞弊等事。景泰年间(1450~1456),由于所设“行人”巡视茶马职位过于卑微,号令难施,遂改以巡茶御史巡茶。
巡视茶马御史[Tea-horse trade managing officer dispatched by emperor] 亦称“茶马御史”。
清代茶马司官名。《清史稿 食货志五》:“司茶之官,初沿明制。陕西设巡视茶马御史五:西宁司驻西宁,洮州司驻岷州,河州司驻河州,庄浪司驻平番,甘州司驻兰州。”
茶引批验大使[Tea certificate extending officer] 官名。
明代始设于各府州县,为茶引批验所之主官,掌批验茶引事,下设副使一人。清沿置,仅于江苏江宁府设茶引批验所,置大使一员,例以吏员除授,品秩未人流。
茶马司丞[Tea-horse vice-officer] 明茶马司官名。
洪武五年(1372)设,为茶马司主管副职,洪武十年(1377)改名为“茶马大副”。
茶马司令[Tea-horse officer] 明代职官名。明初设。
主管茶马司事务的官员。洪武十五年(1382)后废止,改为茶马大使。
茶盐都转运使[Tea-salt transporting officer] 负责茶盐榷务和运输的官员。
《元史 始祖本纪》:至元十四年(1277),“置江淮等路都转运盐使司及江淮榷茶都转运使司”。有的地方茶盐相合,称“茶盐都”或“榷茶盐都”转运使司。明初沿用,洪武十年(1377)后,即不复见此名。
合同场监官[Contract-concluding place managing officer] 宋代监当场务官之一。
政和二年(1112),蔡京颁行合同场法,在各产茶州军置合同场,其茶场监官,即称监合同茶场。北宋末规定,凡年产茶四十万斤以上的合同场,各差文武官一员临场。南宋初,由于兵连祸结,茶园毁弃较多,产茶州军专置监官的合同场仅存十八处。
建炎三年(1129),置合同场专职监官,州委在职官一员,县由知县兼管。绍兴五年(1135),仅江西路洪州、江州、兴国军,湖南潭州等少数地方还保存置监官的合同场,反映了茶业经济凋萎的现实。绍兴十八年(1148),为了加强对建茶生产和流通的管理,在建州又复置合同场,并专设监官。参见“合同场”。
监当场务官[Supervising officer] 宋代职官系列名。简称“监当官”,包括监茶、盐、酒、商税、场、务、库、仓官等。
南宋谈钥《嘉泰吴兴志》对此有简要说明:“储米日仓,贮财日库,茶、盐日场,酒税日务,皆取诸民而资公家之用者。”茶官监当官主要监茶场,系监茶库、茶仓,监茶税务或茶盐酒税务等,是最基层、级别最低的茶官。无论禁榷或是通商,监当官是务实的茶官,事冗而专,具财权。监当官还常以知州、通判、县令、县佐兼领,两宋末期,腐败成风,监当官被视为营私的肥缺。
发运制置茶盐使[Tea-salt transporting and managing officer] 宋代职官名。简称“制置茶盐使”。
发运司是北宋重要官署之一。初置于京师,后设局于真州、泗州,主持东南六路漕运,搬运茶盐只是其附属职能。
至道元年(995),发运使制置茶盐体制已确立。发运使职名中以“制置茶盐”入衔。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五记其事云:“朝廷遣杨允恭、李廷遂、王子舆为江淮、两浙发运使兼制置茶盐,就淮南创为局,后兼领荆湖路,又旋加都大事,后废。景德中复置,迄今事权尤重。”在发运使兼制置茶盐的体制下,诸路转运司亦兼领茶事,在福建、淮南路尤其如此。
发运制置茶盐司实总东南诸路茶盐事,开都大提举之先河。在发运司兼制置茶盐体制下,路设“提举榷茶事”或“提点茶盐”之职,州军设“监茶务”、“监茶场”或“监茶税”、“同监税”之类名目。发运制置茶盐使在北宋百年东南茶禁榷时,是权重事专、地位显赫的职位。至南宋,随着茶引法的推行,其事权大部为监司分割。
提举常平茶盐公事[Changing tea-salt affairs managing officer] 宋代职官名。路级监司之一,简称“提举”,亦称“仓使”。
提举常平茶盐司的主官。唯福建路例外,盐事不预,仅称“提举常平茶事”。提举与转运判官序官,享有每年荐举改官五员,县令三员,大小使臣升陟八员,承务郎以上五员,试刑法官七员等政治待遇。提举有避本贯(即不得在籍贯所在地任提举)和避亲嫌(亲属、亲戚不得在一地任职)之规定。
提举待遇优厚,茶盐超额,还时以贴职馆职相授。提举除了正常渠道升迁外,还可由大臣荐举;但荐举失当,如有贪贿事败,则荐举者应反坐。参见“提举茶盐公事”。
提举茶盐公事(Tea-salt affairs manager] 宋代职官名。仅在北宋末、南宋初短期存在。
崇宁元年(1102),蔡京恢复榷茶以来,常平、茶、盐三司分合无常,政和二年至宣和七年(1112~1125),实行钞引茶盐法,各路置“提举盐香茶矾事司”,主官称“提举盐香茶矾事,”简称“提举”、“提盐”、“盐香”、“盐香茶”、“茶盐”等,其官名十分混乱。
宣和七年二月,诏令改“提举盐香茶矾事”为“提举茶盐公事”。南宋绍兴五年(1135),诏令常平司并入茶盐司,绍兴十五年,规范其主官名为“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参见“提举措置茶事”。
提举措置茶事[Tea affairs managing officer] 宋代职官名。
简称“提举茶事”或“措置茶事”。崇宁元年(1102)岁末,蔡京复榷东南茶,在东南六路设提举措置茶事司,其主官名为“提举措置茶事”,为主持路级茶事的最高行政官长。《宋会要 职官》载,当时提举措置江南、福建、淮南路茶事者,分别为宋安国、胡安修、安亢,三人皆“讲议司”官员。路名入衔,在茶事前加路名。
大观年间,又置都大提举茶事司,总领东南六路茶事,主官称都大提举茶事。政和元年至宣和七年(1111~1125),随着蔡京的宦海沉浮和茶法屡变,主管茶事机构及其职官名称极为混乱,至宣和七年二月,其他各路的茶盐司主官,已正式命名为“提举茶盐公事”,只有福建和陕西路始终未变,其主官分别称为“提举福建茶事”和“提举陕西茶事”。
榷茶使[Tea monopoly managing officer] 唐代职官名。
据《旧唐书 文宗本纪》载,大和九年(835)十月,王涯以宰相判盐铁、转运二使,“献榷茶之利”,又兼任榷茶使,把茶农茶株移栽于官场,焚其陈茶,强行榷茶,十一月仇士良等策动“甘露之变”,王涯被杀。十二月,继任榷茶使令狐楚上奏:“榷茶不便于民,请停。”从之。随榷茶制的迅速夭折,榷茶使官衔亦废。
达清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960期
职官,是方志编修中的重要内容,不可或缺。但从现存全国各地方志来看,其《职官志》年代愈远,职官愈简,盖因其时方志未兴,记载阙如也。以隋唐时期宣城县为例,今存嘉庆《宁国府志》、光绪《宣城县志》所载,隋朝仅主簿许善一人;唐朝县令七人、主簿一人、县尉五人。隋唐两朝历三百余年,宣城县职官仅得14人,可见所缺之夥。
笔者泛览史籍有年,于历任宣城职官尤所注意,积年所得,今撮录如下。府、县志未载者补之,已载无纪者充之,庶几于增益宣城地方志、考镜隋唐五代之宣城地方史不无裨益焉。
一、县令(县长)
郑师善 约隋开皇年间任。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旧唐书》卷七十《格辅元传》:“伯父德仁,隋剡县丞,与同郡人齐王文学王孝逸、文林郎繁师玄、罗川郡户曹靖君亮、司隶从事郑祖咸、宣城县长郑师善、王世充中书舍人李行简、处士卢协等八人,以辞学擅名,当时号为陈留八俊。”
明周婴《卮林》卷九记载同。《新唐书》卷一○二、 《续通志》卷二一○未明言为宣城县长。《册府元龟》卷七七七又记郑师善为“军城县长”,不知何故。
傅 柔 约隋大业年间任。浦江(今属浙江金华)人。
万历《金华府志》卷十五:“傅柔,字仲席,浦江人。为宣城令,无为而治,讴歌载路。迁鄂州刺史。”
按,傅柔任年无考,万历《金华府志》列于隋朝,其传后又加考订,疑为隋以后人。其具体朝代待考。
奚 让 约隋大业末年任。河南伊阙县(今属河南洛阳)人。
佚名《大周故处士奚府君(弘敬)墓志铭》:“祖让,隋任宣州宣城县令。”(《全唐文补遗》第二辑第347页)。其孙奚弘敬卒于万岁通天二年(697),故逆推奚让当于隋末任宣城令。
王 求 约唐初永徽元年前后任。冀州枣强(今属河北)人。
佚名《唐故朝议郎行蓬州宕渠县令王府君(思齐)墓志铭并序》:“父求,宣州宣城县令。……公则宣城府君之第三子。”(《全唐文补遗》第二辑第476页)据碑文,王思齐生卒年为647—708年,王求则约生于610年,故暂置其任于永徽元年前后。
李 某 约永隆元年前后署任。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
此李某,因碑文漫漶失名。豫州刺史李淑之子,李让之父。阙名《唐故左翊卫吏部常选陇西李君墓志铭并序》:“父□,唐朝议郎、行宣州宣城县令。”(《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第362页)据墓志,李让生卒年为661—729年,则其父当约生于640年,因系其任于永隆元年前后。
燕 绍 约嗣圣元年前后由潞州司户参军改任。涿郡昌平(今属北京市昌平区)人。
燕绍(639?—713?),字承祐。佚名《大唐故燕府君墓志铭》:“解褐汾州参军,又转博州司功参军、潞州司户参军。咸敷庸克清,德音不匮。又拜宣州宣城县令。地惟牛斗,邑带长江。控吴楚之遐壤,有轻訬之遗俗。公闭门卧理,鸣琴自闲。威如雷震,化若风靡。溉舄卤以开畎,凿山铜以兴利。吴人以业,迄今赖之。彼苍何哉,祸乃斯及。春秋七十有五,终于洛阳集贤里第。”(《全唐文补遗》第四辑407—408页)从其墓志看,燕绍在宣城县令任,颇有政绩。
按,此墓志无任年,亦无生卒年,其妻刘氏卒于开元六年(718),则燕绍当卒于开元初。其任宣城当在四十岁以后,故暂系于本年前后任。又,燕绍为唐太宗燕德妃(609—671)侄,燕绍祖父燕宝寿即燕德妃父,生卒年可资比较。
储孝任 今府、县志录有此人,然无任年,无纪。
今据李峤《宣州大云寺碑》(《全唐文》卷二四八),储孝任于天授元年(690)前后与宣州刺史魏正见同时在任。
又,储孝任为丹阳(今属江苏)人。李峤尚有《授宣城县令储孝任等加阶制》:“鸾台:朝议郎、行宣州宣城县令储孝任等,并早从推择,久著勤劳,绩茂绾铜,时逢检玉。千龄有庆,既属休符,百里能官,宜从荣奖。可依前件,主者施行。”(《全唐文》卷二四二)李峤长寿二年(693)任凤阁舍人,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文书,此制或作于本年或稍后,则储孝任长寿二年时仍在宣城县令任。
< class="pgc-img">>李仲进 字公度,陇西成纪(今甘肃临洮)人。县志记为天宝年间任,府志未系年。
然据权德舆《唐故使持节郴州诸军事权知郴州刺史赐绯鱼袋李君(伯康)墓志铭并序》(《权载之文集》卷二十六,《全唐文》卷五○四)、权德舆《长安主簿李君(少安)墓志铭并序》:(《权载之文集》卷二十六,《全唐文》卷五○四)李伯康生卒年为743—805,李少安生卒年为759—808,李伯康与李少安为从兄弟,则其曾祖李仲进约生于660年,若依县志系李仲进任宣城县令在天宝年间,则时李仲进已八十高龄,于理不合,因此其任宣城,当以在神龙元年(705)前后为妥。
又,据上权德舆《长安主簿李君(少安)墓志铭并序》:“曾祖仲进,皇宣州司马。”,则李仲进还曾任过宣州司马一职,历修府志未录,其或当由宣城县令升任宣州司马,此又可补府志之一阙。
长孙勖 府志未系年,县志仅系于开元中。据武平一《东门颂并序》(《全唐文》卷二六八),其任在开元十年(722)前后。
长孙勖为管国公长孙宽的曾孙,长孙庶己之子。曾任奉御(郄昂《岐邠泾宁四州八马坊碑颂并序》,《唐文粹》卷二十二),天宝中任西河郡太守(乾隆《汾州府志》卷八)。
杨 陟 约开元末、天宝初任。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杨休烈子。
卢建《唐故通议大夫国子司业崇□馆学士太清宫判官赠济阴郡太守弘农杨府君墓志铭并序》:“次子曰陟,故宣城令。……以贞元七年九月十五日,合公夫人暨奉宣城府君于洛阳南万安山。”(吴钢《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第277页)杨休烈生卒年为679—750,则杨陟当约生于710年。
薛扬名 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新唐书》卷七十三下《宰相世系表三下》存其名。
韩拯《故处士陆君墓志铭并序》:“河南陆君讳捷,……出于薛氏,宣城县令扬名之甥。……以天宝九载九月,客游南陵,遇疾而卒,时年卅二。”(乔栋《洛阳新获墓志续编》第一五一通)陆捷天宝九年至南陵依其舅氏,此时薛扬当在宣城任。
< class="pgc-img">>崔令钦 约天宝十二年(753)由润州丹徒令改宣城令。府、县志均未系年,无纪。
按,崔令钦,历来府、县志均讹为“崔钦”,当由李白《赵公西候新亭颂》“宣城令崔钦”而致误。陈尚君《李白崔令钦交游发微》(《唐代文学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已有考证,可参考。李华《润州天乡寺故大德云禅师碑》:“礼部员外郎崔令钦常为丹徒,宗仰不怠。”(《全唐文》卷三二○)可作明证。
吴令瑶 濮州濮阳(今属山东)人。唐肃宗章敬皇后之叔,唐代宗之母舅。
《旧唐书》卷一八三《吴溆传》:“宝历(当作“应”)二年,代宗始封拜外族,赠神泉司徒,令珪太尉,令珪母弟、前宣城令令瑶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家令,封濮阳郡公。”传言“前宣城令”,则吴令瑶之任在宝应之前,或当于天宝末年。
吴令瑶生平不详,据《旧唐书》卷十一《代宗本纪》,永泰元年(765)三月壬辰朔,诏“泾王傅吴令瑶等十三人并集贤院待诏”,则吴令瑶后曾任泾王傅、集贤院待诏。
李 条(741—799),字坚,后以字行,京兆万年(今属陕西西安)人,李渊从弟李神通之玄孙。约大历初以廷尉出任。
权德舆《朝散大夫守司农少卿赐紫金鱼袋陇西县开国男李公墓志铭并序》:“始以门荫,参调三命,官至廷尉。平明清阅,实适其轻重。改宣城令,满岁受代,县人以理状乞留,廉车上闻,诏可其奏,且加大理司直,从人欲也。县鄙之南,水泉委汇,每暑雨流潦,辄伤大田,公乃峻为之防,悦使其众,人就安利,稼皆登成。大历中鄜坊节度使表为上介,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全唐文》卷五○二)李条大历中始由宣城县令升监察御史,则其任宣城当在大历初。
此墓志记载李条生平甚详,惜历来府、县志编者未能注意及此。
李 舟 字公受,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
梁肃《处(虔)州刺史李公墓志铭》:“十六以黄老学一举登第,十八典校宏文,二十余以金吾掾假法冠为孟侯皞湖南从事。给事中贺若察宣慰南方,请公为寮佐。其后宰东阳、宣城二县,辟宣歙、浙东二府。府主崔侯昭,咨以小大之政,由监察转殿中侍御史。建中初,朝廷厘饬百度,高选尚书诸曹,即拜公金部员外郎,选吏部。”(《全唐文》卷五二一)李舟约大历八年(773)由宣城县令升任宣歙观察使崔昭幕。
王 致 据《江西王氏通谱》,王致字仲友,丰城(今属江西)人。润州刺史王景肃次子。终江陵刺史。据《王氏通谱》,王致生卒年为712—786,若谱不虚,则其任宣城县令当在大历年间。
程 纲(738—815),字纲,洛阳(今属河南)人。
李为《故朝议郎守丰陵台令程公墓志》:大历初,科究道书,补邠州新平尉,邠州节度郭子仪亦署巡官,奏河中猗氏尉,……自渑池迁河南,河南尹齐抗利其能权,命为府司计掾,次授宣州宣城令。凡观察州县令之难者以军职桡杂,公持端心,所至泯然。观察使每岁校绩,凡考居上之下者三,状其清白者二。时考功大校天下官,考得上之下者唯公一人,擢密令,亦登上第及选。(《仰澍斋藏历代墓志辑录》)程纲后由宣城县令改密县令,当在大历末年。
卢 炅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权德舆《使持节郴州诸军事权知郴州刺史赐绯鱼袋李公(伯康)墓志铭并序》:“夫人范阳卢氏,宣城县令炅之女。”(《权载之文集》卷二十六,《全唐文》卷五○四)李伯康生年为743年。
佚名《□□大夫行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上柱国范阳卢府君(锴)墓志铭》:“祖讳炅,宣州宣城县令,转太子左庶子。”(《全唐文》卷九九六)卢炅孙卢锴生卒年为783—855年。
卢璞《唐范阳卢夫人(李归厚妻)墓志铭》:曾祖父讳炅,皇宣州宣城县令,赠子右赞善大夫。……皇考讳钢,睦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第196页)卢炅曾孙女卢氏生卒年为811—858年。
由此三墓志,可推知卢炅的主要生活年代在大历前后,其任宣城县令当亦在此时。
王 瞰 河南府偃师(今属河南)人。
刘禹锡《唐故监察御史赠尚书右仆射王公(俊)神道碑》:“烈考瞰,宣州宣城县令,赠工部郎中。娶河东裴氏,乃生仆射。”(《刘宾客文集》外集卷九,《全唐文》卷六○九)此碑残缺,据卞孝萱《刘禹锡年谱》,此《神道碑》当作于开成五年或会昌元年,则可推王俊生卒年为786—840,其父王瞰生年约为760年,其任宣城令当在贞元年间。
杨 宁 约贞元十九年(803)由宣州从事署。
杨宁(744—817),字庶玄,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钱徽与杨宁同事于宣州,杨宁卒后,钱徽为作《唐故朝议大夫守国子祭酒致仕上骑都尉赐紫金鱼袋赠右散骑常侍杨府君墓志铭并序》:既冠,擢明经上第,释褐衣,……贞元初,……寻转本县丞,亟迁监察御史。以守官仵时,左掾鄱阳。稍移陵阳,廉使博陵崔公优延礼貌,置在宾右。表授试大理司直,充采石军副使,进殿中侍御史。银艾赤绂,荐荣宠章。初,宣城大邑,井赋未一,公以从事假铜印,均其户有,平其什一。蚩蚩允怀,主公赖之。永贞初,有诏征拜殿中侍御史。(《全唐文补遗》第一辑第251页,《全唐文新编》卷四八二)
胡 静 约元和间任。
胡静(780—834),字向化,福州闽县(今属福建)人。卒葬宣城双龙山。见《闽楚中湘涌田胡氏宗谱》。
< class="pgc-img">>李敬彝 府、县志未系年,无纪。
李敬彝,赵州(今属河北赵县)人。李勰九世孙,李宗谅子,见《新唐书》卷七十二上《宰相世系二上》。考其生平,太和初为福州团练判官(《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三),太和四年在兵部员外郎任(《旧唐书》卷十七下),太和九年凤翔陇右节度使郑注辟为司马(《新唐书》卷一七九),可能本年参与甘露之变被杀。故其任宣城令当在太和前,长庆、宝历年间。
高宗彝 约咸通二年(861)由监察御史里行改任。
高宗彝(798—869),字表正,渤海人,后移家扬州六合县。以荫入仕。
鲁湘《唐故宣州宣城县令渤海高公(宗彝)并夫人京兆韦氏合葬墓志铭并序》:“由荫绪释褐楚州文学,次任扬府六合县丞,复调授歙州录事参军。居无何,江淮铜盐留司辟从嘉画,转里行监察。历两使,更五稔,佐难剧之务,职免,拜宣州宣城县令。……宣城,江表之大邑也,奥壤殷赋,致理之所难地。公下车之后,以惠化抚疲俗,俗无扎瘥之;以勤恪奉至公,公无慢官谤。舆赋供羡,祯祥荐臻。人咏来苏,绩课推最。……洎宣城解印,归兴南窗。”(《全唐文补遗》第六辑第186页)据墓志,其妻韦氏“大中九年八月廿四日遘疾卒于新安官舍”,时高宗彝当在歙州录事参军任,则其知宣城当在咸通二年。
澹 融 修武(今属河南)人,约咸通间任。
澹辚《范阳卢君妻京兆澹氏墓志铭》:“母兄融,官任宣城令。”(民国《修武县志》卷十三《艺文》,《唐文续拾》卷六)。
按,澹融妹大中五年婚配范阳卢槇,可约考澹融之生年;卒于咸通十年(869)五月,据《墓志》时澹融当尚在宣城任。
卢 易 见明嘉靖间卢乾修《黟北卢氏族谱》(钞本),卢易宰宣城,遂家焉。其子卢振移家太平县弦歌乡郭村,其孙卢玄又移家黟县北之卢村。存此待考。
糜 某 杜荀鹤《赠宣城糜明府》:“数联同我得,当代遇谁知?年齿吟将老,生涯说可悲。何当抛手板,邻隐过危时。”(《唐风集》卷一)据《十国春秋》卷十一,杜荀鹤景福元年(892)入田頵幕,可见糜某此时已老。
又,曹松(828—903)有《赠衡山糜明府》诗:“为县潇湘水,门前树配苔。晚吟公籍少,春醉积林开。涤砚松香起,擎茶岳影来。任官当此境,更莫梦天台。”(《全唐诗》卷七一六。)二人当同为一人,则糜某此前尚任过衡山县令。
二、 县 丞
郑公览 天授元年(690)前后与县令储孝任同时在任,见李峤《宣州大云寺碑》(《全唐文》卷二四八),籍里、生平不详。
王 纺 约大和间任。
李景庄《唐故仓部郎中郑公卢夫人合祔墓志铭并序》:(夫人)秭适王乃弟纺,前任宣州宣城县丞。(2005年河南伊川县出土,亦见《洛阳新获七朝墓志》第371页)卢夫人生卒年为805—868年,王纺为卢夫人姐夫,其年稍长,生年约当为800年。王纺,籍贯不详,卢夫人嫁河南荥阳人郑鲂,王纺或当亦为河南荥阳人。
(作者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安徽省档案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中国韩愈文化研究会理事)
制作:童达清
这个民以食为天的时代,许多年轻创业者都想往餐饮行业进军,很多创业者会问到餐饮市场收益如何?餐饮创业有什么好项目?今天给大家推介的餐饮创业品牌是——简茶官饮品,简茶官作为刚进入市场不久就取得成功的品牌,收益是很不错的,接下来给大家分析下餐饮市场的收益和简茶官茶饮怎么样。
简茶官茶饮浅谈餐饮市场收益如何
>简茶官茶饮浅谈餐饮市场收益如何
餐饮市场收益如何?其实是挺好的,通过以下几点可以看出:
1.需求:饮食是每个人的日常工作之一,有人的地方就有吃的需求和供应,随着人口的增加,餐饮行业发展趋势只会越来越好。
2.时效:目前随着越来越多的新颖品牌问世,人们对于饮食这块形成了挑剔心理,一家有特色的餐饮店收益是很不错的。
3.大局:餐饮是发展较快且稳定的行业,近年来餐饮行业的总营业额每年大概递增百分之十左右,可见它的发展空间是好的。
简茶官茶饮浅谈餐饮市场收益如何
>简茶官茶饮浅谈餐饮市场收益如何
知道了餐饮市场的收益情况后,接下来给大家说下简茶官这个品牌的优点:
1.简茶官有多种产品系列供应,除了熟悉的饮品奶茶外,还加入了小吃、咖啡、甜品等,帮助加盟商抓住消费者的胃。
2.为了吸引消费者,简茶官将装修样式为休闲风格,让消费者在店外就可以被吸引住,从而增加进店消费的概率。
3.简茶官除了以上的新运营模式外,还有总部为投资者解决开店难题,从选址到后期经营,总部都有相关人士协助,且简茶官会不定时推出新品,会由产品老师到店指导教学,让投资者成功开业。
简茶官茶饮浅谈餐饮市场收益如何
>简茶官茶饮浅谈餐饮市场收益如何
餐饮市场收益如何?从大局来看,餐饮市场的收益是很不错的,但是如果想成功盈利,还得选择好的品牌,如果你也没有创业经验或者不懂如何经营好一家餐饮店,那么选择简茶官这个集多种优点于一身的品牌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