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圆润、憨态可掬的猪,却拥有着一身不同寻常的美味,像肥瘦相间的五花肉、鲜美鲜嫩的梅花肉、瘦而不柴的里脊肉、软糯弹牙的猪蹄、惊艳味蕾的各种猪内脏以及久吃不腻的猪头肉等等。
< class="pgc-img">>而在这些部位中几乎每一样都有着其数不清的忠实食客们,其中被誉为“冷盘之王”的猪头肉,它的“美味支持者们”应该是能够位列前三的。宋代诗人释师范曾写过一句诗“饱啖猪头肉,长斋不吃素”,肥美、口齿留香的猪头肉,基本就没有谁是不喜欢吃的,哪怕是正在斋戒期的人都难以放弃享用猪头肉。
< class="pgc-img">>这猪头肉无论是清蒸的,还是酱卤的,亦或是红烧的,热腾腾的出锅后切块食用,那一口下去皮肉相连、有肥有瘦,香气侵占味蕾,管你是穷是富,是文是俗,都要被猪头肉的鲜美所征服,所以这全国各地卖猪头肉的餐饮铺子比比皆是。
< class="pgc-img">>那么在我国到底哪里的猪头肉是最香、最好吃的呢?经网友评选,下面这六个地方榜上有名,快看看有没有来自你家乡的猪头肉!
一、河北柴沟堡熏猪头肉
俗话说“一碟熏肉二两酒,生活就此无忧愁”,河北张家口柴沟堡的熏肉起源于清朝年间,现今这逢年过节,河北人几乎都必会把它端上餐桌,包括这京津地区和附近其他地区的人们,但凡是吃过的都对它表示赞不绝口,尤其是那熏猪头肉隔三差五的就想买上一块回家吃。
< class="pgc-img">>柴沟堡的熏猪头肉都是选用的优质猪肉,用陈年老汤加上花椒、丁香、桂皮、肉蔻等十多种香料一起卤制而成,然后再用柏木烟熏制而成。熏卤好的猪头肉色泽呈诱人的棕红色,吃起来外皮粘香糯口,里面的肉质则鲜嫩香醇,还有着一丝迷人的烟熏感,恰好化解了肥肉的油腻,风味很是独特。
< class="pgc-img">>二、山东诸城猪头肉
山东好吃的猪头肉太多,但要说最好吃、最有名气的那还得是诸城的猪头肉,当地人也把它称为“诸城烧肉”。这诸城的烧猪头肉和柴沟堡的熏猪头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先将猪头肉放进加了很多佐料的原汤里煮到皮酥肉烂,然后再等凉透了后放进干锅里,锅底放些红糖、谷糠等用火将其烧出轻烟,给肉熏至上色,等熟肉彻底被熏成酱红色再出锅。
< class="pgc-img">>烧好的猪头肉切成方方正正的摆入盘中,香气直扑鼻尖,入口也是醇香软糯,哪怕是肥腻的部分,吃着也不会感到丝毫的油腻,反而是入口即化,越吃越香。若是再搭配上蒜泥和嫩黄瓜凉调,那一口简直能香到家,再喝上一口小酒,满足感油然而生。
< class="pgc-img">>三、河南蔡店卤猪头肉
山东的好邻居河南也是一个吃卤肉的大省,各个城市县区里都有着非常多好吃的卤肉摊、卤肉铺,而洛阳汝阳县蔡店的卤猪头肉就是其中的“美味代表”,为此常有周边县市的食客慕名而来大快朵颐。
< class="pgc-img">>蔡店人做卤猪头肉都是采用一年以上的本地土猪的猪头,卤猪头的老汤里也是加了三十多种名贵中草药材,这猪头肉收拾干净后就放进老汤里卤煮至少两小时,卤好的猪头肉色泽十分红润,香味四溢,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软烂咸香。
< class="pgc-img">>可能很多外地人吃蔡店卤猪头肉会觉得偏咸,那多半是因为没吃对方式,在河南吃猪头肉的最佳方式就是夹烧饼。把热乎的猪头肉配上洋葱丝或是青辣椒夹进厚实软糯的烧饼里,那滋味美得很,吃起来根本不会觉得咸,只会觉得味道刚刚好,两三口就能把整个烧饼夹肉吃入腹中。
< class="pgc-img">>四、山西长子猪头肉
山西长治的长子猪头肉一端上桌,那没有几家猪头肉敢和它争个高低。因为它实在是太好吃了,仅是长子县的当地人平均每天都要吃掉十吨以上的猪头肉,外地人只要是吃过的,也没有一个会说它不好吃,反倒还会极力向别人推荐。
< class="pgc-img">>长子的猪头肉和大部分的猪头肉不同,它是用加了香料的清汤清煮出来的,卤好的猪头肉油脂洁白,肉质粉红鲜嫩,凉透后厨师靠着绝佳的刀工将其片成薄纸般的片,搭配上正宗的山西老陈醋和一些蒜泥、葱、盐、香油等拌匀了吃,一口下去香弹可口、酸香味美,风味颇佳,绝对是最好的下酒菜。
< class="pgc-img">>五、江苏六合猪头肉
南京人给大部分人留下的印象都是爱吃鸭,殊不知他们对猪头肉也是情有独钟,南京六合的猪头肉是老南京人怎么吃都吃不腻的美味,那每到下午卖六合猪头肉的摊前总是大排长龙。
< class="pgc-img">>这六合的猪头肉之所以好吃,是因为选用的都是最新鲜的猪头,而且处理的非常干净,会把一切的腥味来源断掉,再放入加了很多香料的高汤卤水里用中小火慢卤。卤汤中放的盐、酱油、冰糖的比例都极为讲究,所以卤出的猪头肉色泽油亮,肥的部分入口即化,瘦的部分也是软烂入味。
< class="pgc-img">>因加了冰糖吃起来除了有咸香味外还带有一丝淡淡的甜味,刚好解腻增香,所以六合的猪头肉总是让人吃完后,还是会心心念念的惦记着下一顿猪头肉的到来。
< class="pgc-img">>六、四川成都卤拌猪头肉
四川人是全国吃猪肉吃的最猛的,基本每年的猪肉消耗量都能位居全国前列,所以这四川人吃猪头肉也很是在行。成都就有非常多的猪头肉餐馆,都是以猪头肉来做招牌菜,尤其是凉拌猪头肉。
< class="pgc-img">>成都的猪头肉好吃,多半在于后期的“拌”,卤好或煮好的猪头肉切片后,都会装入凉拌盆里,淋上一两勺蒜泥、红油辣子,再放上酱油、香醋、盐、糖等调味料以及一些葱、花生、香菜等,充分拌匀入味再装盘或是打包回家吃。
< class="pgc-img">>这口凉拌猪头肉盖在米饭上,吃起来香辣过瘾,鲜香可口,软糯中带有些许劲道,独特的口感很是让人着迷上瘾,吃完后也是回味无穷。
< class="pgc-img">>——老井说——
我国很多地方的人都特别爱吃猪头肉,尤其是北方地区,除了上面提到的山河四省外,像东北人也特别爱吃熏猪头肉或是酱猪头肉,包括西北地区的陕西人、新疆人、宁夏人也都很爱吃猪头肉。另外像江苏除了南京的六合猪头肉好吃外,还有盐城的卤猪头肉、兴华的猪头肉等很多地方的猪头肉也都很有名。如果大家还知道哪里的猪头肉好吃,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留言。#夏日生活打卡季#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和你一起分享这个世界。
扬州好,小吃劝君尝”
文字原创 / 尽色
诗人余光中说:“扬州菜香,举国口馋”,可以说,这一半是修辞,一半是事实。
我对扬州的印象不错,还有三五好友隔江而望,频频招手喊我去吃……“不吃扬州早茶,等于没到扬州”“饮茶如筵”,这些,说的都是扬州早茶的特点和优点,我以前写过,今天就不赘述了。
我一直以为吃商高的地方,人的情商也高,尤其像扬州这样的膏腴之地。
前两天,保和堂博士写了“天下第一菜”,这本是陈果夫调侃之言。没想到,一位扬州读者骂阵,大有不死不休的架势。尤其说,淮扬菜就是扬州菜,与淮安、镇江等地都没有一毛钱关系,真让人震惊。
他的论据是“淮海惟扬州”,所以“淮”也是扬州、“扬”更是扬州。
这句话出自《尚书·禹贡》,说的是4000余年前的事,用这句话来否定其他城市对淮扬菜的贡献,无异于玩文字游戏,且摆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势,就有点让人生厌了。
我知道,他是多收了三五斗,正在兴头上。
他的潜台词很明确: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66座城市加入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其中,扬州入选世界美食之都。这确实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因为算上扬州,全球就有8座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美食之都”称号,确实不容易。
独美,却向来不是吃货的脾气。比如说到扬州的美食,扬州人会大拇指一翘说:我们有“三头”。
这“三头”是指扒烧整猪头、清炖狮子头,拆烩鲢鱼头。在此之前,镇江人一直在说“三鱼两头”:鲥鱼、魛鱼、鮰鱼、蟹粉狮子头、拆烩鲢鱼头。
好事者一看,就要等着看掐架,哈哈。
掐架的光荣任务交给别人,我们是吃货,只管聊吃的。“扬州好,小吃劝君尝。蜜饯溅牙桃杏脯,酥糖到口桂兰香。风味最难忘。”你看,咱不叉腰骂街,只须流口水,风物是多美。
有争议的我也不敢说,今天就来说说,没有什么争议的扒烧整猪头吧。
扬州的曹兄和广才、宝珍夫妇,请我吃过几回扒烧整猪头。确实如扬州美食大咖邱庞同先生所说:肉已融化,须用汤匙食,而咸甜适度的汁液,粘人唇舌,美味无比。另,猪耳软骨之脆,猪口条之酥,亦不同凡响。
镇扬两地形容一样美味,都喜欢说一句:“打嘴巴子都不丢”。有一则关于扒烧整猪头的传说,印证了这一有趣的说法。
说是旧时,小杨、小周共同买了一只扒烧猪头,但是却没有油可以点灯,小杨就让小周去隔壁借点灯油。小周担心自己一去,小杨一个人偷吃,于是,两个人约定,小周去的时候,小杨必须要不停地拍手,以表示自己没有偷吃。
好,就这么办了!
小周竖起耳朵听,小杨一直在拍手。等他回来一看,猪头已经被吃了一小半。小周疑惑,再看看小杨的脸颊,发现已经肿了半边……原来,小杨经不起猪头肉的诱惑,一只手打嘴巴,另一只手抓了猪头肉吃。
可见,扬州的扒烧整猪头,魅力之大。
扬州的美食大咖,喜欢引用白沙惺庵居士的《望江南》词:“扬州好,法海寺闲游。湖上虚堂开对岸,水边团塔映中流,留客烂猪头。”
《扬州览胜录》中,更是明确记载道:“寺僧精烹饪之技,尤以蒸彘首(猪头)名于时。时郡人泛舟湖上者,往往宴宾于云山阁,专啖僧厨彘首,咸称别有风味。”
《食宪鸿秘》《随园食单》《调鼎集》等书里,也或多或少地记录有烧猪头的方法。扬州人也会大大方方地告诉你:我们扬州的扒烧整猪头,最早是法海寺的和尚烧出名的!
言语中,并不避讳僧人不能沾荤腥。那其实是一种大气和开放的态度。
扬州人确实是大气的,王伟兄即是一例。他是一位美食家,实现财务自由后,最大的事情就是四处寻吃。我们在一个微信群里,他加我,说发现了一处叫“小隐食屋”的好去处,约我去吃。
素昧平生,一见面就这样豪爽,让人挺意外(害怕)的。后来一打听,原来是曹兄、广才他们的好友。难怪!于是欣然越江而去。
听说,小隐的老板也是个有趣的人,别人家都盼着双休日多做点生意,他却常常在这个时间点出去游玩、寻吃。而且,他大大方方地承认:我们装修的风格,就是偏日式(唐风)的,我们希望给客人一个舒适的就餐环境……
在时下餐饮非常难做的当儿,他却定价要比别人家高两成左右,别人问起来,他很茫然地说:只有这样,我才能保证食材的品质啊,有什么错吗?
其实,他家菜也是淮扬菜打底。如今,厨界很少有人不知道淮扬菜的那些菜谱,但要想做出市场,却是不容易的。淮扬见真功,市场王难封。
还是说菜。满桌我最喜欢的一道菜是“清炒海南四角豆”,没有靠特殊的酱料,就是靠火候和口味的把握,没有一点青涩味,足足的清新鲜味,让人吃了还想吃。
与此类似的是“白灼鲜虾”,寻寻常常的名字,司空见惯的菜,能考究的只有食材和工序。这也是最难的。相关的一道菜是“纯味牛腩”,敢叫这个名字,也是有能烧出本味的信心。
唯一觉得不足的是“松茸鸽汤”,略显寡淡,香味没有释放。
他们家网红的一道菜叫“舔盘猪手”,其实,没有太多特别,甚至略略有点咸,但是,你可以吃出“妈妈的味道”。倒是另一道重口的菜很特别,名字叫“玫瑰扒鸭”,鸭子酥烂,入口即化,鸭身上有玫瑰叶与玫瑰花骨朵,浓浓的花香是特色,香到骨头里,让人吃起来飘飘然。
“迷你小黄瓜爆鹅肠”也不错,都带着脆劲和香气。“小隐熟醉蟹” 其实也不算很特别,无非是用了几种酒,其中白酒去腥,花雕酒留香,关键也是食材不错,顶壳的蟹黄,使得香味都隽永起来。
“泰式牛蛙”和“法式冰草鹅肝”,应该说是融合菜,有本土的影子,也有异域的风味。当认真去做美食之后,在味道上都是相通的,借鉴和传承才是永恒的主题。
写了这么多,无非也是回答那位扬州读者,也算用心良苦吧?
文字原创
感谢转发
/柳成荫(泰兴)
似乎泰兴人只知道刘陈猪头肉,从简单的“猪四宝”到覆盖到所有猪副产品的“猪八宝”,无非是猪头肉、舌头、耳朵、尾巴、爪子、猪大肠、猪心……
那是嘘头,想赚钱,什么嘘头都可以书写成“软文”,谁书写成功了,谁就为自己创造了财富。正如,靖江蟹黄汤包并非陈士荣独创,有汤包时,陈士荣父亲的叔叔的爷爷的亲伯父还没生出来,怎么靖江蟹黄汤包成了陈士荣的头衡。靖江蟹黄汤包二百多年历史,把陈士荣祖孙三代算上,二十五岁一代人,三代也不足一百年,陈士荣的祖父都没出生,何来陈士荣汤包一说,关键是陈士荣注册了商标,注册的蟹黄汤包,这是为自己创造财富铺平道路。
然而,食客并不买账,我管你什么商标不商标,注册不注册,好吃才是硬道理。南之缘汤包算是我的最爱,不过,不及曲霞德泉汤包。众口难调,爱者为尊。
扯远了,再回归刘陈四宝、八宝的童话中来。
据说,刘陈有一家名气很大的猪头肉店。老朽久闻大名,却无缘品尝。不惜余力,驾车前往,专程从二百里之外的常州赶过去,以解积蓄已久的饥肠辘辘。
走进这家烧腊店,可能去晚了,店内空无一人,并未见到排队购买的场景。进门后,我咳嗽了两声,才见一中年女人走出来,我说来吃猪头肉的。女人走进了厨窗,我说要个嘴管子(方言:猪嘴巴)。称好、切好(贵与不贵无所谓,闻味而来的),问坐哪里吃。女人说只卖猪头肉,不做堂食。
有些失望。大热天,驾车二三小时赶到这里,难不成让我手托猪头肉,坐马路的路牙上,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用手抓着猪头肉往嘴里塞?那岂不成了流浪街头的丐帮?好酒不怕巷子深,也怕巷子封了进不去。你不是自己把财路路封了?哪怕你弄张椅子当桌子,让我盘地而坐,好歹也尝到了你家的美味。
这就是泰兴烧腊店的特色,只提供外卖,不提供堂食。
隔壁有个小饭店,走进去了,怕不点菜人家不让我落坐,装模作样点了个红烧小公鸡,把装着猪头肉的塑料袋(白色塑料袋)放到桌上,打开,迫不及待地用手拈了一块,放到嘴里。有点肥、有点膩,并未尝到肥而不腻的那种滋味。也许吃菜看心情吧。仅吃了几口,再也吃不下去了。
< class="pgc-img">家乡人的猪头肉,肥而不腻,软烂糯香
>美食配美器,还要环境,少不了服务,这是做餐饮的自然规律。正如,你的餐饮店门口放了几只垃圾桶,菜再好,再有特色,谁会伴着臭气与苍蝇共饮?
别说什么“四宝”、“五宝”、“八宝”,这是玩数字游戏,仅一只猪头我可以给你整出二十宝:猪鼻子、猪上唇、猪下唇、猪耳根、猪耳边、猪眼睛、猪脑髓、猪脸肉、猪下巴、牙板软骨、猪天梯、胡桃肉、喉脆骨、喉骨拆肉、舌根肉、舌尖肉、食管肉……
有意义吗?
那是玩嘘头,哪来这个宝,那个宝,猪头肉就是猪头肉,最多分出个舌头和耳朵,难不成还能烧出个“龙肝凤胆”来?好吃才是硬道理。至于猪爪子、尾巴、大肠之类,也是放到老卤锅里卤出来的,口感不一样,但味道与猪头肉没有异样。
言归正传。
笔者是吃猪头肉长大的。家乡很贫穷,七毛四一斤的肥得流油的猪肉买不起,一毛二分钱一斤的毛猪头还能承受。在那贫穷的年代,毛猪头倒是常买,一两个月总会买一只。
祖父是煨猪头肉的好手。父亲从猪行把猪头拎回家,料理猪头的任务就交给祖父了。刮洗干净,把猪头放到案板上,用镊子细细地把猪毛一根一根地拔干净。用汰斧(方言:斧头)一劈两片,取出猪脑,再在脚桶里泡尽血水,才可烧制。
大人们说,吃猪脑补脑。祖父先把猪脑煮熟了,盛在小碗里递给我,尝之,肥、嫩,我终于明白了“嫩如猪脑”一词的来历。
< class="pgc-img">红烧猪脑,又嫩又肥
>爷爷烧猪头肉并非烧腊店的那种扒猪头的烹饪方法,而且连骨头斩成块,有骨头的肉最香。焯水后在大铁锅里炒出油来,倒入井水开始烧煮。调料很简单,也就姜葱、白糖、酱油,并没有八角,小茴香、白芷之类的香料。
家乡人烧菜,讲究的是原汁原味,正如家乡人一样,本本分分。
猪头肉在锅里翻滚,香味在灶房里弥漫。那时的猪头肉真的很香,要在锅里焖烧一个半钟头才会焖烂,哪像现在的猪肉,在汤中滚几下,就已熟透了,几乎品尝不到肉的香味。
猪头肉出锅了,红润润的,如玛瑙一样晶莹剔透,看着就是一种享受。尝之,软烂糯香,满口生津,大呼解馋,大呼过瘾。猪头肉的胶质很强,满满的胶原蛋白,几块猪头肉落肚,嘴边子都粘乎乎的。
公社的猪行在我们生产队地皮上。那年夏天,天热,猪头卖不出去,降价售销,八分钱一斤,父亲拎了两只回来。那时没有冰箱,祖父突发奇想,把它腌起来。夏天,不是腌肉的季节,祖父把猪头用盐码好,用塑料布包得严严实实,埋到了水缸旁边的地底下。一个星期挖出来后,有了异味,腌臭了。在钱很值钱的年代,祖父舍不得把臭猪头扔掉,多焯了几遍水,煮熟了。尝之,有种说不出来的香味,或者说别有风味,这应了家乡人的一句话:生臭熟香。
< class="pgc-img">家乡的红烧猪头,成了餐桌上的头道菜
>到了八十年代,老街上有了第一个烧腊店,老板姓崔,原来在猪行里卖肉。这算是小镇上的第一代猪头肉店吧。崔家做的是传统的卤猪头,连骨头放老卤汤中卤熟卤烂,捞出来拆去骨头,这叫“扒烧整猪头”,算是淮扬菜的经典。
家乡的猪头肉要趁热吃,刚出锅的最香,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由此想到在刘陈尝猪头肉的情景,肉是冷的,故感觉到口感肥腻,顿时食欲全无。
后来,崔氏年龄大了,洗手不干了,在崔家打工的一对夫妻在自己家里煨起了猪头。女主人姓蒋,我们亲切地称她蒋二。这算是小镇上的第二代猪头肉店了。蒋家在原来崔家的基础上有所改良,出锅的猪头肉色泽红润,煨得更烂,更入味,真正地吃到嘴里粘嘴边子。
贾氏也年龄大了,烧腊店也关门了。老医院西边的一家姓叶的人家支起了灶,也开始煨猪头了,算是小镇上的第三代烧腊店。男主人矮小,女主人却五大三粗的,脸上有麻子,老家人称她“麻奶奶”。叶家不仅卖猪头肉,还做黄烧饼、卖包子。烧饼也不错,炉子里烤出来的,酥脆焦香。叶家的猪头肉做得红红火火,算是远近出了名,连黄桥人都赶过来买。那时,提到麻奶奶家猪头肉,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麻奶奶是城里人,后来落实政策,举家回到了黄桥,烧腊店也随之关门了。就在麻奶奶家的旁边,又一家猪头肉店开业了,一刘姓开的,至今仍在经营,算起来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算得上是一个老店了。刘家应算得上家乡第四代烧腊店了,也把家乡的猪头肉推向了鼎盛时期。笔者在常州做餐饮时,曾把他家的猪头肉工艺引进到我的餐饮店,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 class="pgc-img">泰兴猪头肉,代代传承的美味
>猪头肉,曾是乡下人的美味,现在已登上大雅之堂。家乡大大小小的饭店几乎都在做这道菜,家乡的味道,永远驻足在家乡人的心目中。遗憾的是,再也品尝不到祖父烧的猪头肉了,尤其是那别有风味的臭猪头……
【谢谢关注】喜欢作者的文字,请点右上方的“关注”,作者将为你奉献更多的乡情乡味,勾起你美好的回忆,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