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养老护工娟子的“野心”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4
核心提示:源: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1月14日,娟子(左)喂曹老太太吃柿饼。 记者尹平平摄娟子三天没挨打了,心里有点发慌。“您这是怎么了?

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1年1月14日,娟子(左)喂曹老太太吃柿饼。 记者尹平平摄

娟子三天没挨打了,心里有点发慌。

“您这是怎么了?怎么不打人了,别又有什么不对劲吧。”给曹老太太穿衣服时,娟子冲她嘀咕。

正说着,曹老太太狠狠拧了一把娟子的脸。娟子措手不及,哎呦叫了一声,抬头瞅老太太,老太太冲她一扬下巴,笑了。娟子也笑了:“又打人了,说明没事。”

娟子叫黄四娟,是一名从事养老护理的家政服务人员。娟子已经记不清,曹老太太是她照顾的第几位老人了,只说是最难照顾的一位。

今年90岁的曹老太太,去年1月11日突然重病,从此进入了意识不清的状态。病因主要是衰老导致的小脑萎缩、积水等,虽然紧急手术,但已不可能再恢复如初。曹老太太术后彻底失能,虽有6个儿女轮番上阵,但终于还是扛不住,需请专门的护理人员帮忙照顾,娟子因此来到她家。一年来,在娟子和家人的合力悉心照料下,曹老太太从彻底瘫痪在床,到可以独立进食、如厕,在陪伴下短暂行走。

去年底,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发展养老服务联合体,支持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在居家、社区、机构间接续养老。

陪曹老太太看电视时得知这些,娟子的“野心”大了起来,她不再只是单纯地想帮曹老太太坐起来、站起来、走起来,而是开始琢磨怎样帮助更多失能老人和面临养老压力的家庭。

也曾想放弃

上午和煦的阳光照进屋子,曹老太太窝坐在藤椅上,边看电视边眯瞪。有时突然睁眼问:“这是谁的家?”环顾四周感慨:“这屋挺大!”接着又两眼放空,嗡嗡念叨当年的往事,思绪进入自己的世界。

娟子感慨,别看老太太现在像一只在安静晒太阳的大猫咪,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她更像一只随时处于攻击状态的小刺猬:打人,抓拧掐,急了还咬人。娟子的肩膀都被咬破了。

尽管如此,娟子仍然更心疼老太太,而不是她自己。娟子说,老太太刚出院时,浑身没有一点力气,但却必须要做复健训练,被康复设备五花大绑着从床上吊起来,训练她挪步。老太太又害怕又痛苦,误以为是要伤害她,呻吟、嘶叫,谁碰她一下,她就狠狠打过去,家里每个人身上都被她弄出了伤。

“她是因为不舒服,才这么暴躁。虽然她不会说,但是我看到她向我投来求助的眼神,真是心都要碎了。”娟子甚至求家人和医生,“能不能别再折磨她了,她不能自己吃,我喂她!她不能自己走,我推她!”

“狠心”训练了几个月,曹老太太果然见好,能自己走几步了。有一天,娟子去上厕所的空当,没看住,老太太一屁股摔在地上。“我心都凉了,感觉天塌了一样。”娟子自责,直接向曹老太太的儿子请辞。好在老人并无大碍,家人极力劝阻,娟子才复又留下。

“说实话,这些年照顾老人,难得有我主动想放弃的时候。”娟子告诉记者,她曾遇到过失智老人,不仅在床上大便,还跑到厨房拿来勺子,挖起大便乱挥,甚至戳到娟子脸上,“那时我也没觉得怎么样。老人脑子不清楚了,他们不是故意要这样为难我,我不怪他们。”

唯有当她穷尽全力照顾,仍难帮老人摆脱痛苦时,娟子会因承受极大的压力而坚持不住。曾有一位老人,娟子精心护理了五个多月,和老人建立起深厚的情谊。老人最终不敌病魔撒手人寰时,娟子很难接受,下决心改行,再不护理老人了!

“不是说有多累,是我受不了一再眼瞅着老人一步一步衰弱下去,走向死亡。”娟子对记者说。

在那之后,娟子去帮人带了一段时间孩子,照顾两岁左右的双胞胎。天天陪着孩子们玩闹,娟子说那是她近年来感到最快乐最有朝气的时光。可碰上有人求娟子帮忙护理老人,娟子耳根软,又忍不住重操旧业。

照顾孩子不仅相对轻松,而且挣的钱比护理老人要多,娟子却选择后者,令人不解。“说实话,孩子谁带都行,有的是人愿意干,不缺我这么一个。但是愿意护理老人的家政服务人员太少了,我有经验、有技术,有人需要我,我觉得我必须得去。”

最暖心的话

有对老夫妇,子女在国外,老头重病瘫痪在床,老太太请娟子来家帮忙照顾。老人身材高大,体重将近两百斤,娟子只有一米五几,也想方设法帮他一两个小时翻一次身,细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几个月后,老人终于还是走了,娟子又帮着老太太料理后事。

一天她正在厨房里忙活,突然冲进来个男的,问:“您是娟子吗?”

“是啊。”娟子被问得莫名其妙。

那男人冲她深深鞠了个躬。“谢谢您替我帮忙照顾爸爸!”原来,这是老人的儿子,从美国赶回来奔丧,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来向娟子道谢,“听我妈说了,因为您的照顾,让爸爸走前那段时间,没受那么大罪……”

娟子泪如雨下。

这段经历,是娟子最爱跟人念叨的。“这是最让我暖心的话,也让我真正感觉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我不是医生,没法用医术帮老人延长生命,但是我能通过自己的护理,让老人少受罪,走得有尊严。”

从事家政服务行业,进家入户,不仅要照顾老人、孩子,还要与形形色色的家人们打交道,免不了有摩擦、受委屈,娟子也一样。她曾被人诬陷偷东西,在去年疫情最严重时,还被扫地出门。

娟子在北京没有家,她一直把上门服务的人家当成家,也渴望对方能把自己当成家人。她曾去照顾的一位失智老人也姓黄,家人把娟子带到老人屋里,跟老人说:“这是娟子,四娟,咱们家的老四。小时候走散了,现在找回来了。这么多年没见,她可想您了,所以来陪您。”

“人家没把我当外人,这样尊重我;我也要尽心尽力,把老人当家人。”娟子照顾老人时,都随家里的子女一样称呼老人,而不是生分地喊他们“叔叔阿姨”。虽然自己家的长辈都在老家,但娟子却因此在北京有了很多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

娟子的“野心”

娟子护理过的老人虽然数不清,但是最棘手的还要数曹老太太,因她不仅失能失智,而且狂躁,打人骂人。娟子要求自己比以往更精心。

通过仔细观察,她发现老人虽然看似糊涂,但很多反应也不完全是无意识行为。比如她发现,曹老太太以前打人是为了表达反抗,现在打人其实是爱抚,只不过控制不住轻重。“打人说明她对外界刺激有反应,是好事。要是她有几天不打人了,反而要注意。”

再比如曹老太太之前夜里总是想起床,娟子发现她其实是因为害怕,总想看看屋里有没有人陪伴。娟子因此调过头来睡觉,让曹老太太不用起身,就能看见自己。果然曹老太太起夜的次数明显减少。

“虽然老人有点糊涂了,同样的话,要重复几十上百遍,但是你不能不理她,也不能糊弄她。”娟子对记者解释,“她也许分不清你是谁,但是她能分清你是不是真正地关爱她。老人感受到自己被爱、被关心,心情才会好,身体也就不那么难受了。”

娟子知道老人爱追忆往昔,甚至经常陷入回忆当中,分不清眼前的是过去还是现在。为了让老人高兴,娟子积极和家人了解老人昔日最辉煌的时刻。她会佯装大惊小怪地跟曹老太太说:“听说您是三八红旗手?枪法准得很!”曹老太太立刻笑着用手比成枪,嘴里喊着“biubiu”。

自从发现曹老太太的护理棘手,娟子就开始写日记,把当天发生的事、老太太的变化和自己的护理经验都写下来。她想把这些经验积累下来:“只要我能把曹奶奶照顾好,我就可以又上一个台阶,同时照顾好几位老人,或者专职照顾其他情况复杂的老人。”

2016年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4063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3%。今年1月2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养老护理员“榜上有名”。

“通过我妈妈的情况,我们感觉单靠家庭和子女,常态化照顾失能老人简直不可能,更何况我们的下一代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曹老太太的儿子对记者说,“我们需要娟子这样的专业护理人员,也希望社会能提供保障机制,满足未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需求。”

“无论居家养老还是社区养老,肯定都需要大量的养老护理人员,也就是要有很多个娟子才行。我一个娟子,就能前前后后照顾几十个老人;如果我能通过自己的经验,复制出更多的娟子,就能照顾更多的老人!”娟子的日记写得更认真了。

有几位陕西老乡也和娟子一样在北京从事养老护理工作。逢年过节回老家,他们从不和乡邻说自己在北京具体做什么,认为这是伺候人的活儿,端屎端尿、又脏又臭,说出去没面子。

娟子向来大大方方地跟人讲自己在北京的工作。“我没偷没抢,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有什么丢人的?我不觉得我是在伺候人,我觉得我是在帮助那些家庭:帮老人减轻痛苦;帮老人的子女解脱出来,干好他们的工作,过好他们的生活。”(记者 尹平平)

【纠错】【责任编辑:文艳琼 】

月7日,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在此季节交替之际,自然界中的阴阳盛衰发生显著变化,人体易因此受到影响,增加患病风险。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立秋后的养生,保持身体健康。

立秋遇中伏!一个变化要留意

“立秋”字面上送来的一丝丝凉意,不过,今年的立秋刚好在中伏和末伏内,不少地方应该还会多少还会热上一段时间。此外,出伏后,还可能有“秋老虎”发威,短期回热到35℃以上。

明明还有一段时间依旧炎热,为什么古人要把这个时节定为立秋呢?

“立秋时节,对于我国大部地区来说,天气依然炎热,距离气象意义上的秋天仍有一段时间。气象意义上的秋是着眼于气温的点位,而天文意义上的立秋是着眼于气温的趋势,雨热由放到收,这便是古人所说的‘天地始肃’的含义所在。”

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副院长宋英杰2022年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尽管气温下降的幅度不大,但昼夜温差变大,相对湿度降低明显,降雨频率和降雨量也发生重大变化。在立秋节气之后,降雨大幅减弱,气候有明显改观。“我们的体感舒适度由此发生微妙的变化,有了一种由湿热到干爽的渐进。虽然还很热很晒,微风时常能够送来一丝清凉,正如古诗所云‘向风凉稍动,近日暑犹残’。”①

【三防】

立秋要注意防暑、防泻、防燥

1、防暑

立秋时节,暑热未褪,白天仍然炎热,外出作业、游玩、行走仍有可能导致中暑。因此,立秋后仍要降温防暑,补充水分,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要保证充足睡眠。①

2、防泻

立秋刚至,暑热未退,而夏天贪“凉”造成的脾胃虚弱尚未恢复,需注意健脾和胃、勿伤脾阳,避免腹泻。②

3、防燥

立秋后要注重防燥。燥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导致口干舌燥、鼻咽干痛、皮肤干燥瘙痒、大便干结、心烦气躁。

因此,秋季防燥应该多喝汤水、多喝粥,多吃前述养阴润燥食物。同时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食物。③

【一养】

立秋之后养肺记住这几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志刚曾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秋季养生重点就是润肺。④

中医认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而立秋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很容易伤肺,特别是老年人,如果因秋燥而伤肺,到冬季就容易感染许多肺部疾病。

1、少吃辛辣多润肺

李志刚教授指出,立秋之后不比夏季,秋风吹出些许寒意,此时更是温软肠胃的关键时刻,千万不要贪吃各种油腻辛辣的食品。饮食上多吃些芝麻、核桃、糯米、蜂蜜、雪梨、甘蔗、酸奶等。为了益胃生津,喝些粥更好。①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陈江2024年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也提醒,初秋应多吃具有滋阴润肺作用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蜂蜜、芝麻等。这些食物能够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同时可增加酸味食物的摄入,如山楂、葡萄、柠檬等。酸味食物能够收敛肺气,防止肺气过旺。⑤

2、少吃瓜类多吃梨

俗话说“秋瓜坏肚”,西瓜性寒,立秋之后尽量少吃,以防损伤脾胃阳气。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主任、主任医师张洪春2022年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提示,立秋后,气候逐渐转为干燥,易耗伤津液,应少吃寒性食物,如西瓜,多吃些润肺的食物,如梨、桃、甘蔗、百合等,预防口鼻干燥、干咳无痰、皮肤干裂等症状。⑥

3、少吹凉风多安神

秋天就别再过于贪凉风、开空调,最好避免皮肤直接被风吹,尤其是敏感的面部和脖子等处的皮肤,不妨用丝巾遮挡一下脖子。

4、适当运动别多汗

李志刚教授表示,还可以增加运动量来发汗,缓解燥邪。对于老年人来说,做些舒缓的运动,比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慢跑、呼吸操、快步走,都是不错的选择,但运动强度不要太大,只要达到微微发汗的程度就好。④

立秋后养生4大禁忌要知道

1、忌:进补太多

广州中医药大学三附院王校宇2023年在该院健康号刊文介绍,“贴秋膘”是立秋后一个经典传统,许多网友讨论着“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秋天的第一顿烧烤”,呼朋唤友准备“贴秋膘”。

在农耕社会,人们在秋季多吃肉类,是为了增强体力,储备脂肪以过冬,在现代社会,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没有特意“贴秋膘”的必要。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盲目“贴膘”会增加身体负担,导致既往疾病发作或加重。⑦

2、忌:熬夜太狠

秋天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太过。⑧

江苏省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医师周青在该院公众号刊文表示,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有助于肺气的舒展,对预防秋冬季节呼吸道病变大有裨益。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10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为宜。除了做到早睡早起,还应争取每天午睡半小时。⑨

3、忌:贪凉太多

立秋后,早晚温差会慢慢加大,有些人还习惯开着窗户睡觉,或者整天都开着空调,很容易因为贪凉而出现身体不适。

此时节早晚偏凉,空调开放时间不宜太长。首先,温度不要调得太低,老人儿童要适时适度;其次,应尽量避免一身汗进空调屋;再有,身体不宜直接对着空调风口,尤其保护好各关节。⑩

4、忌:宅家太久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中医科提醒,立秋是由阳盛逐渐变阴盛的时期,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为忧,悲忧易伤肺,所以要心态保持平和,可以适当闭目养神,听一些舒缓的音乐,下班后逛逛公园,周末天气适宜时去郊外踏青,欣赏一下大自然美景等,通过一切手段使自己和周围人保持一份好心情。⑩

本文综合自:

①2022-08-07人民日报经济社会《今日立秋,酷暑未退,为啥已经“立秋”?》

②2023-08-08人民日报健康号“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今日立秋|市二中医博士:既要防暑又要防燥,饮食注意减辛增酸》

③2022-08-07协和医生说《协和医生说 | 立秋“撞”中伏,这份养生指南请收好!》

④2016-08-16健康时报《立秋之后记住一个字:润!》

⑤2024-08-07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节气话养生?|陈江:立秋后要防秋老虎》

⑥2022-08-12央广网《中华名医号|张洪春:秋来少吃瓜,多吃这些润肺好物》

⑦2023-08-09人民日报健康号“广州中医药大学三附院”《立秋至秋风渐起,4个关键词带你开启健康之秋!》

⑧2023-08-14 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养生之道】立秋过后,这些养生知识你get了吗?》

⑨2023-08-07江苏省中医院订阅号《换季必备!立秋养生教你“三保健”》

⑩2022-08-11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医讲堂丨三伏天里迎立秋,这五点要注意!》

来源: 健康时报

晨4点,大山仍是一团黑影。手电筒的微光跌跌撞撞地晃闪着,72岁的王伯佝偻着腰,左手提着便盆,右手费力夹着扫帚和簸箕,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位于桑干河畔、太行余脉与燕山交界处的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南山区敬老院大河南镇分院,是王伯工作了36年的地方。做饭喂药、端屎端尿、洗衣缝被、种地养猪……从1985年起,王伯就与敬老院的老人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炕,身兼数职的他既是采购员、炊事员、服务员,又是护理员、理发师、清洁工。

10月11日在河北省涿鹿县南山区敬老院大河南镇分院拍摄的王伯。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金皓原摄

三十六载敬老路,王伯如亲人般伺候过近百位老人,为40多位老人养老送终。然而,他却没来得及赶回8里之外的家中,见上老母亲最后一面。

2009年王伯光荣退休,但敬老院一时离不开他,聘任他担任名誉院长,继续照顾老人们。

“老人们离不开我,我更离不开他们。”有着55年党龄的王伯说,自己的初心就是照顾好这里的每一位老人,一直到干不动为止。

10月11日,王伯(右)和敬老院的老人聊天。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金皓原摄

“光杆司令”撑起一个“烂摊子”

黢黑的额头“淌”着两条河:竖着的“川”是劳苦的烙印,横着的“江”是岁月的留痕。

王伯习惯性摩挲着前额,似乎两手反复用力,就能抚平那两道沟壑。

1949年,王伯出生在大河南镇台峪村。自打王伯记事起,父亲就整日卧床,哮喘病发作起来,喉咙里咕噜作响,全家人都喘不过气来。

家里弟兄四个,王伯是老大,为照顾父亲念到四年级就辍了学。家里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他每天除了伺候父亲,就是提着篮子满山寻野菜。

父亲是党员,曾冒着生命危险多次给解放军送物资。临终前,父亲把王伯拉到身边:“你是老大,要带好兄弟,要做好人,不能干损事儿。”

那年王伯13岁,父亲的几句话影响了他一生。

1966年初,王伯入党,因为忠厚实在,连续在村当保管员11年,还干过户籍员、村治保主任。

1984年,原大河南镇敬老院成立,起初管理不当,老人们意见很大,眼看要散摊子。镇里来查账,账上有酒有肉,老人却说没有吃着,一天三顿喝稀粥。

“王伯是党员,人好,上过学,在生产队干过管理,靠得住。”村妇联主任向镇里推荐了王伯。

1985年元旦,一位副镇长找上门来。王伯心想去当院长,还能领工资,再说伺候老人有什么难呢?于是,这个白净后生背着铺盖卷就离开了家,让王伯没想到的是,自己不仅是“光杆司令”,还接了个大大的“烂摊子”。

三间破房,九位老人,纸糊的窗户到处是窟窿……王伯顿时傻了眼,同时又是一阵心酸。王伯放下行李就烧热水,给每位老人洗脸、理发,做好一锅热饭菜,又自掏腰包买来麻纸,糊好门窗。

10月11日,王伯给敬老院的一名老人理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金皓原摄

更棘手的事情还在后面。一位名叫刘明的老人,因为对敬老院不满,已经绝食三天。王伯做好饭,端到面前喂,老人还是双眼紧闭。

“噗通”,王伯双膝一弯,跪在床前。“你老人家无儿无女,我就是你亲儿子。不吃,儿子就不起来。”

一分钟、十分钟……一个小时过去,老人终于被感动,一把扶起地上的王伯说:“好儿子,快起来吧。”王伯赶紧热了饭,一口一口喂给老人。吃着吃着两人抱在一起哭了起来。

从那天起,王伯就同这些老人吃在一个锅里,睡在一张炕上。他坚信,将心比心就能赢得老人们的信任。

早上7点要开饭,这么多年来,王伯雷打不动4点起床,先洗漱烧水,然后去每间屋倒尿桶便桶,再把脸盆端到老人跟前挨个擦洗,紧接着收拾屋子,一刻也不得闲……

说话间,王伯总是不时就站起身来。“闲不下,坐不住,干点活反而舒心痛快。”他笑道。

10月11日,王伯的大女婿刘玉龙(左)搀扶老人进房间。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金皓原摄

最“不机密”的老头儿

在当地方言里,“不机密”是脑袋不大灵光的意思。令人没想到的是,王伯被大家认为是敬老院里最“不机密”的那个。

“不机密”这件事,王伯幼时就初露端倪。左邻右舍谁家碰到难处,王伯看到就一定要去管闲事。15岁那年,邻家老人患了半身不遂,无人看管,王伯主动照顾起老人,挑水做饭、劈柴碾米,直到老人去世。

王伯到养老院时30多岁,浓眉大眼,笑起来两个酒窝,利落的平头乌黑发亮,十里八乡出了名的俊。附近黄金坎村村民说,来时白净小伙子,现在成了糟老头子,脸上坑坑洼洼都是生疮留的疤。

“傻了吧唧,有儿有女,干嘛给人抓屎抓尿,没出息才干这样的活儿。”周围有人说些难听的话。王伯听了却不以为然:“听蝲蝲蛄叫还不种庄稼了?”

工资低,又脏又累,还拴人,敬老院不是没请过护工,最多干半年就跑了。

老支书王永万心疼王伯,劝他另寻出路。“那么能干的人,回去干个啥不比这强?”

王伯烹调是把好手,曾有学校、饭店、企业高薪聘请他掌勺,都被他拒绝了。刚到敬老院时,王伯每月工资36块,几经调整,1997年才拿到320块。

彼时,大河南镇矿产丰富,农民去矿上每天能挣几十块。人们劝王伯:“凭你的手艺和肯下辛苦劲儿,在别处早成万元户了,受这罪能挣几个钱?”

王伯不是没打过退堂鼓,因为“受过的委屈比流过的泪还多”。但王伯心想,老人们得有人照顾,自己走了,这摊子谁愿意管呢?“咱是党员,不就应该冲在最前面吗?”

敬老院原来有个孤儿叫张利,后来到深圳工作,多次来信让王伯跟他做买卖。

王伯在回信里写道:“钱这东西固然好,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要说世上还有比金钱更珍贵的,那就是干好事业。这儿的孤寡老人哪一个吃不好穿不好,我都不忍心。”

不光“不机密”,王伯还总没事找事。过去作为镇办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敬老院靠乡村统筹款维持基本收支,但王伯还想尽可能改善一点老人们的生活。

1993年伊始,王伯开始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垦荒。山地石头多,就带大家镐刨、锹铲,用独轮车把石头一车车运到别处,两年垦出近三亩耕地。

零零散散的地里撒上菜种,也播下希望。每年种三茬地,能产土豆600公斤、大白菜5000公斤、白萝卜700公斤、倭瓜500公斤,另外还种了西葫芦、菠菜、黄瓜、茄子、莴苣、韭菜等。

秋收在即,王伯每晚都去看菜,守到冷月高悬。收白菜时,王伯累得一弯腰就流鼻血,衬衫都染红了。

10月11日,王伯展示刚从菜园里收获的萝卜。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金皓原摄

除了种菜,王伯还栽了300多株杏树,养了四头猪。每逢春节,敬老院要磨两锅豆腐,杀一头猪,吃不完腌起来。

白天做饭洗衣、打扫卫生,晚上锄地挑水,下雨天缝补衣服、拆洗被子。这么多年,王伯愣是没能回家陪家人过上一次春节。

“我不讲究什么,不求回报。不管多少钱都是国家发的,为党干工作,分工不同,不能挑三拣四。”说话间,王伯从衣柜摸出两个鼓鼓的红布包裹,里面的证书有50多个,摞起来足有半人高。

“包裹外的红色是党旗的颜色,里面装的证书都是党对我的认可。”1991年,王伯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还曾被提名为河北省助人为乐模范,获评河北省五保敬老工作先进个人、“河北好人”等荣誉称号。

1997年张家口市印发《关于在全市民政系统干部职工中开展向王伯同志学习的决定》,原大河南镇敬老院也于1999年被评为“省甲级敬老院”。

10月11日,王伯在敬老院展示所得的荣誉证书。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金皓原摄

捋不直的双手和吃不完的药

院里不少老人生活难以自理,吃喝拉撒要靠王伯一个人照顾。

敬老院和镇卫生院原来在一起,为了不污染医院环境,老人们换下的脏衣服,王伯总是装进竹筐,背到半里地外的池塘边去洗。

数九寒冬,不知多少次,王伯用石头砸开坚硬的冰块。寒彻入骨的冰水冻僵了手臂,但冻不灭王伯对老人们的热情。

1996年,敬老院有了洗衣机。但很多衣服太脏洗不净,还是得拿手洗。手泡在污水里,时间一长,王伯皮肤反复感染,溃烂生疮,后来蔓延到身上脸上,一到晚上又痛又痒。王伯说,自己摸额头的习惯就从那时养成的。

10月11日,王伯的大女儿王术环在晾晒衣物。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金皓原摄

1997年,听说市里记者要来采访,王伯连忙摆手:“脸上都是疮,咋见人呐,握手都不好意思。”

“一到阴雨天,疼到快麻木了。”王伯伸出关节粗大的黝黑双手,怎么捋都捋不直。

10年前,大河南镇政府工作人员刘国莲,遇到脸上疮血结成黑痂的王伯,差点没认出来。

那段时间,敬老院新买一批煤,王伯弯腰揽煤,旁边帮忙的老人一铁锹顶到他眼周,血流如注,打那以后眼睛就看不太清了。

闺女要带王伯去市里看看,他执意不肯。“谁知道还能活几天,浪费那钱干嘛?”

王伯住的小屋十多平方米,最值钱的家当是台老年机,除了破烂床板和木柜,就剩下五花八门的药。

长年过度劳作,脑血栓、风湿病、支气管炎、肾炎都没放过他。身体实在吃不消时,王伯就吃安乃近(一种退烧止痛药),从半粒到两粒,越吃剂量越大,但效果越来越差,索性就强忍着。

为节省时间,王伯之前早起空腹喝一堆药,结果胃疼反酸。孩子们送的药王伯嫌贵,自己买来几块钱的小苏打冲水喝。

身穿百家衣,脚踏百家鞋,王伯一身上下不是捡的,就是别人送的。孩子们买的新衣服挂在柜子里,出去开会才舍得穿一次。

“买了就穿,扔着干嘛?”大女婿刘玉龙问。

“我穿着破烂好干活。”王伯犟得很。

提起王伯,大河南镇卫生院医生张玉利说了三个字“没毛病”,随后解释道,“没毛病”是方言,就是一点毛病都挑不出的意思。

老张认识王伯近30年,老人们去卫生院,每次都是王伯推着轮椅或搀扶着。“王伯冬天手足皲裂,创可贴不管用,就用医用橡皮膏一圈圈缠着。”

“他身上的基础病掰着手指头都数不过来。”老张叹了口气,“一天两天忍忍行,这几十年谁知道他是咋熬过来的”。

10月11日,敬老院的老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金皓原摄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那边出着太阳,这边雨夹着雹子就打下来,山里气候向来翻脸不认人。王伯抱着头奔出门去,把刚晾上的衣服收进屋。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对老人们而言,王伯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在敬老院,刘明大娘活得岁数最大,94岁得了一场大病,久治无果,连续四天滴水未沾,医生无可奈何,人们悄悄准备好了花圈。

王伯不死心,到处寻医找偏方,连续六个月每天为她梳头喂饭、端屎倒尿、熬更守夜。说来也怪,大娘鬼门关走了一遭,愣被王伯拽了回来,只是落下了半身不遂。

那年夏天,大娘坐不住、吃不下,就是一言不发,像是遇到难开口的事。王伯就坐在床边开导,“娘啊,有了病和亲儿子有什么不好意思说的呢?”

原来大娘长了褥疮,又不好言声。王伯用药和纱布给老人敷上,悉心照顾200多天,大娘的褥疮再没犯过。

到了秋天,大娘连续36天没有大便,肚子鼓得像脸盆,憋得头撞墙。王伯急得团团转,用手蘸上麻油,连续三天十一次,把小石头般的大便一块块掏了出来。

大娘逢人便讲:“我一辈子无儿无女,王伯就是我好儿子。”96岁那年,大娘躺在王伯怀里安详地走了。

王永全老人瘫痪后大小便失禁,一天要换五六次裤子,有时刚换上干净衣服,还没等转过身,老人就又拉在裤子里。

老人气得用拳头直捶腿:“王伯呀,对不住你,我太不争气了。”王伯却从不埋怨嫌弃,低头默默地给老人换裤子。

瘫痪多年的王哲善天天流口水,吃不下饭,王伯做流食一勺一勺地喂。老人曾四次因吞咽问题呼吸困难,都是王伯做的人工呼吸,及时送医院才救活。临终前,老人眼里噙满了泪,一直对王伯比画着“四”字——意思是,王伯救了他四次!

10月11日,王伯的大女婿刘玉龙给敬老院的老人端热水。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金皓原摄

伺候老人难,跟有语言障碍的老人沟通难上加难。于是,王伯自创了一套“王氏手语”和他们交流。

吃饭时,两位老人突然互相拳打脚踢,这种情况时有发生。王伯上前一比画,两人顿时就消停了。

有时候架劝不开,王伯就把自己脸打得“啪啪”响。

“老人闹脾气,我哪能跟他们发火?”王伯说,有泪自己偷偷流,实在憋屈了就打自己脸,扭过头去对老人们仍是一张笑脸。

方便面、火腿肠、糖果……王伯每次出差都给院里病号带零食,晚辈们给自己买的奶粉和牛奶也都分给老人们。

老人们都把他当成最亲的人,有时王伯有事,半天不回敬老院,老人们就追到家里。

王伯不喝酒、不打牌、不下馆子,就是戒不掉烟。

“最艰难时,各种物资都缺,愁得晚上睡不着,一晚上抽一盒,什么便宜抽什么。”蹲在墙根,王伯伸了伸腿,从裤兜里摸出打火机,眼神留意着院里活动的老人。

敬老院门口有三棵大柳树,是王伯亲手栽下的,现在一人环抱不过来。天热时,老人们搬着板凳,在树下坐成一排。

9月10日在敬老院拍摄的老人(手机照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杜一方摄

王伯就像这几棵为大家遮风挡雨的大树,只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已不再枝繁叶茂。如今,腰也直不起来的王伯,心里却想着为老人们留下最后一丝荫凉。

因为劳累,王伯得过两次脑血栓。2019年初,吃完早饭,王伯扶着墙站不住,只觉天昏地暗。在医院输了十天液后,王伯一把扯掉针头跑回了敬老院。

最近王伯老是失眠多梦,总梦见以前上山砍柴砍不动,怕耽误给老人做饭,急得满头大汗。

“原来啥都记得很清楚,现在脑子不中用了,不过忘了也挺好,人活得简单点好。”王伯自嘲道。

10月11日拍摄的王伯和家人们。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金皓原摄

难以清偿的“内债”

“娘不行了,你快回来吧!”1997年的一天清晨,妻子陈桂香发现母亲情况不妙,给王伯打电话。

王伯火急火燎地赶回家,还是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跪在母亲榻前,王伯号啕大哭,撕心裂肺喊着:“孩儿不孝,不孝啊……”

1996年,母亲瘫痪卧床,春节后病情加重,弟弟多次找到敬老院,让王伯回去看看。当时,镇里正研究敬老院重建方案,他便隐瞒了母亲病情,工作完才赶回家去。

“孩子,你可回来了,这么近,娘见你一面可真难呀。”母亲对王伯说,“多想跟你说说话,可娘也知道敬老院需要你,快回去吧,好好照顾老人们就等于照顾好娘啦!”

王伯无言以对,脸上已满是泪水。

今年9月8日是妻子七十大寿,在众人劝说下,王伯被大女婿拉回家吃了顿团圆饭。陈桂香说:“这是结婚后他第一次陪我过生日。”

王伯家有四亩玉米地,谷雨播种,端午锄地,忙得不可开交。敬老院离不开王伯,陈桂香天天自己下地,经常顾不上吃饭。

“爱收拾不收拾,烂地里拉倒。”有时候,陈桂香心里觉得委屈,但说归说、怨归怨,拾掇地、照顾老人和孩子,她一点都没耽误。

韭菜、冬瓜、苦菜、西红柿……核桃树和香椿树掩映下,王家小院被陈桂香打理得井井有条,几十朵红艳的旱金莲随风摇曳。

“我这辈子没对不起任何人,只是苦了媳妇儿和孩子。”王伯说,家里盖新房,他连一块砖都没碰过。

“他管着一群老人,我拉扯一家人,都不容易。”陈桂香把腿搭在炕沿上,挽起裤脚“嗔怪”起王伯,“你看,我这膝盖积水一使劲就疼,天黑跟锥子扎似的”。

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的妻子怎么不心疼?1991年,王伯第一次去省会石家庄领奖,又“抠”又不善表达的他,破天荒扯了块花布,亲手给妻子缝了件新褂子。

“家里活都让你做了,我这辈子还不完你,下辈子还吧。”四五年前,王伯带上妻子去县城做报告。听了丈夫的这席话,陈桂香的泪水一瞬间决了堤。

两闺女从小就懂事,王伯却几乎没好好抱过她们。就连闺女结婚,这个不合格的父亲也是从头至尾缺席。

孩子们刚开始想不通:“爸爸把老人们看得比什么都重,唯独心里没有我们。”

王伯曾写下这样一段话:“谁没有七情六欲?谁没有母子之情?谁没有夫妻之情?谁没有父子之情?但敬老院这一平凡而神圣的事业需要我。我实在是欠家人们的债太多了!”

“自从父亲去了敬老院,就很少见面,回来也是看一眼就走。”大闺女王术环说,那时母亲下地,姐妹俩就拖着小锄头跟在后面。

2009年,王伯退休后又被返聘为名誉院长。薪资低、环境差,招不来人,王伯就把在外务工的大女婿和大闺女叫来,两人月工资加起来才4000块出头,但王伯总算有了帮手。

10月11日,王伯的大女儿王术环和大女婿刘玉龙在敬老院的厨房准备晚餐食材。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金皓原摄

傍晚时分,老人们吃完饭,王伯把炖得稀烂的土豆茄子热了热,盛上一铁盆,招呼女儿女婿吃饭。

“现在只能吃软乎点的。”王伯笑着张开嘴指了指,“牙没几颗了”。

夕阳挂在树梢上,溜过晚霞的缝隙,投射在王伯泛黄发黑的脸上,竟映出斑驳光影来。

白云悠悠自来去,岿然不动是青山。此时的王伯,像极了敬老院门前的大山,同样无言,一样深重。

命运有时像远山的迷雾,若隐若现,但王伯的信念却清晰而笃定。王伯说:“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照顾好这些老人,干不动了算完。”

说到这,王伯扭过头对闺女说,哪天他死了,不办丧事,不叫亲朋好友,火化后骨灰撒到桑干河里。

“生前清清白白,死后干干净净。”(记者陈忠华、杜一方)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