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国际茶日|茶关系国计民生,影响政权关系,是重要的文化符号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者|赵冬梅《人间烟火》,赵冬梅 著,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5月现代世界的饮料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含有酒精的饮料,比如白酒

者|赵冬梅

《人间烟火》,赵冬梅 著,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5月

现代世界的饮料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含有酒精的饮料,比如白酒、啤酒、葡萄酒、调制酒;二是不含酒精但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主要是咖啡和茶;三是既不含酒精也不含咖啡因的饮料,比如超市里一大排的各种汁和水。传统中国的饮料基本上也不出酒、茶和汁水这三大类。宋末元初周密写的《武林旧事》,其中有一处令人颇感惊讶——南宋的临安城里竟然存在一个琳琅满目的饮料王国,它的“凉水”(冷饮)就包括甘豆汤、椰子酒、豆儿水、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沈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雪泡、缩脾饮、梅花酒、五苓大顺散、香薷饮和紫苏饮,一共十八种,按照今天的标准,其中一些应该算凉茶了,这是夏天的供应。那款香薷饮解暑汤,《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还在喝。南宋临安的冬天则供应七宝擂茶、馓子葱茶和盐豉汤,往孤山上踏雪寻梅之后,热热地来上一盏,身体就由内而外地暖和了。当然,这些品类繁多的冷饮与热饮终不及酒与茶来得重要,它们通常是地方性和季节性的,可以在早市和夜市上摆摊售卖,质朴亲切,却成不得大气候。而酒和茶则完全不同,它们关系国计民生,影响政权之间的关系,而且是重要的文化符号。

南宋 宋高宗赵构书 马和之绘 《周颂·清庙之什图·思文》。《周颂·清庙之什图》由被誉为“小吴生”的南宋宫廷画家马和之绘。绢本,973厘米×32.6 厘米,现藏辽宁博物馆。全图绘《清庙之什》共10 篇,字画各10 段,右书左画,书画相间,其中文字部分是宋高宗赵构的亲笔书法。画作包括《清庙》《维天之命》《维清》《烈文》《天作》《昊天有成命》《我将》等篇。本书呈现的是《思文》篇,反映的是娱神祭祀与颂扬周代先祖功德的场景。右侧书:“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古人在祭祀时,多以各种酒食作为祭祀的供奉之物,故以各种酒器、食器盛放上丰富的酒食进行祭祀。通过画面我们看到,那些本来只用以吃饭、饮酒的器物,如鼎、樽、角、爵、豆、卣、盉等也就上升为了礼器,因为它们不仅作为容器存在,更承载着孝敬祖先的一种仪式感。

中国人酿酒的传统可以上溯到夏朝。酒最初的用途主要是娱神,用于祭祀;秦汉以后,酒逐渐世俗化、平民化,成为一种全民性的饮料。《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 年)五月,“秦既平韩、赵、魏、燕、楚五国”,统一在望,“天下大酺”。唐代张守节对“大酺”的解释是“天下欢乐,大饮酒也”。在“天下”或者某一区域范围内实行“大酺”,与民同乐,这种做法被后世帝王继承。最喜欢大酺的皇帝,唐代是武则天和唐玄宗,宋代有宋真宗。关于“大酺”,我理解为中国式的狂欢节,是中国人在相对严格的等级秩序、行为规范之下舒展身心的难得机会。既然要放松,当然要喝酒。就像宋真宗时的刘筠在《大酺赋》里说的:“有肴如阜,有酒如川。既醉既饱,无党无偏。”酒精的作用就是让人放松,微醺之时,身心舒泰,大醉之后,暂时忘掉已经内化于心的规矩束缚,或者假装如此,说一些平时抹不开面子的掏心掏肺的大实话,做一些正常状态下不敢做的肢体语言,酒醒之后,回归正常。

酒能醉人,靠的是酒精。酒精度的提高靠的是蒸馏技术,蒸馏酒可以达到四十度以上。蒸馏技术传入中国的时间,有多种说法,比较主流的是元代说,其他的还有宋代说和唐代说。在蒸馏酒出现和普及之前,大多数酒是酿造酒,度数最高不超过二十度,所以,爱酒人士大可不必过分仰慕刘伶、阮籍和李白,他们喝二锅头也喝不了多少。传统的酿造酒度数虽然不高,喝多了也能醉人。《三国志·韦曜传》记载,三国吴的末代皇帝孙皓,特别喜欢灌人喝酒,只要一开宴席就是一整天,在座之人不管酒量大小,每人七升,“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灌也得给灌下去。等到诸位大臣都喝高了,孙皓就会派自己身边的心腹拿话头儿去挑逗、嘲弄他们,让他们互相揭短,倘若哪一位不小心触犯了孙皓的名讳,就会被捆起来,甚至被杀头。史官韦曜“饮酒不过二升”,酒量浅,起初孙皓对他很客气,允许韦曜少喝或者“密赐茶荈以当酒”。后来,韦曜得罪了孙皓,最终被灌醉,收监下狱杀害。韦曜下狱是在公元273 年,六年之后,魏灭吴,孙皓的“霸王宴”终于结束。三国时期的一升大概相当于二百三十毫升,韦曜的酒量两升是四百六十毫升,相当于小玻璃瓶装的燕京纯生一瓶半;孙皓灌酒的量是每人七升,也就是一千六百一十毫升,相当于五瓶多。只能喝两升的人非要照着七升灌,不喝光便是瞧不起寡人,喝光之后把心里话说出来,就犯了寡人的忌讳,足证是真的对寡人不忠——这大概就是孙皓的逻辑。在孙皓的宴席上,七升美酒无异毒药。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古往今来,无论抒怀、作别、叙旧、寄情,与酒相关的诗词佳句可谓不胜枚举,可见酒自有它的好与妙处,只是应该“樽前常对知心人,席上不劝霸王酒”。

五代南唐 李昇(款)《货郎图》。《货郎图》,五代南唐,李昇(款)。绢本设色,27 厘米×21 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所绘为四个货商打扮的人在一处临河树荫下纳凉喝茶的情景。画中共五个货架,架中摆放着瓷器与茶具。画中着褐色衣服的三人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似乎在谈论茶汤的味道与色泽;另有一人右手握蒲扇,左手扶货架,正一边烧水一边转头倾听他们的对话。此画右侧偏中下处有“李昇”字样的落款,还有三方模糊不清的印章。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对流行的饮茶习俗这样记载:“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日尽夜,殆成风俗。”从这幅《货郎图》,我们对封演描述的“人自怀挟,到处煮饮”的饮茶之风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相较于酒,茶走的是安静高雅的路线。中国人以茶为饮料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西南是野生茶树的原产地之一。汉代以前,巴、蜀、南中的人已经开始茶的采摘和饮用。西汉蜀郡“资中男子”王褒戏作《僮约》,规定童仆必须承担的工作当中,就有两项与茶有关:一是“武阳买茶”,二是“烹茶尽具”。可见当时茶已经进入当地的一般家庭。

东晋南朝,南方饮茶蔚然成风。南齐武帝临终遗诏,“祭敬之典,本在因心。东邻杀牛,不如西家礿祭。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惟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饼、茶饮、干饭、酒和脯(肉干)应该是当时南方通行的饮食。与此同时,北方最流行的饮料是奶制品——酪浆。公元494 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汉化改革,同年,南朝一流高门琅琊王氏的后裔王肃怀抱杀父之仇北奔,王肃与魏孝文帝的相遇,成就了北方的礼乐制度建设。在王肃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南北两种饮食文化的碰撞。王肃北奔时三十一岁,他人到了洛阳,胃口却还是南方的,最常吃的是鲫鱼羹,渴了就喝茶,不吃羊肉,不喝酪浆。《洛阳伽蓝记》载,几年之后,王肃和孝文帝一起吃饭,“食羊肉、酪粥甚多”。孝文帝逗他:“羊肉何如鱼羮?茗饮何如酪浆?”王肃回答说:“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意思是说,鱼和羊肉南北风味,各有千秋;茶水是不行的,只配为酪浆做奴婢。茶的别名“酪奴”就得之于此。看起来当时北方宫廷的宴会上也有茶,只是喜欢喝的人不多。

茶的北传在隋朝统一之后继续进行,唐玄宗开元以后,由于参禅打坐者需要靠茶长时间保持清醒,饮茶逐渐普及。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了饮茶习俗流行的盛况:“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日尽夜,殆成风俗。”饮茶从此成为全国性的风俗,并且“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茶马贸易成为中原与边地之间一项重要的交流内容。

唐宋两代茶的主流不是我们今天习见的茶叶,而是饼茶,又称“片茶”“团茶”。茶叶成为茶饮的主流要到明朝。

今天也有茶饼,比如普洱茶中的七子饼,是将茶叶紧压而成的,撬一块下来用水泡开仍然是茶叶。而唐宋饼茶是完全看不见茶叶形状的,根据宋代赵汝砺《北苑别录》的记载,饼茶的制作方法如下:第一蒸,将采摘下来的茶叶拣选、清洗,“然后入甑,俟汤沸蒸之”;第二榨,将蒸过的茶叶“淋洗数过”,使之冷却,然后尽可能榨出其中的水分及茶膏(即汁液),“必至于干净而后已”;第三磨,把去除了水分和汁液的茶渣放入瓦盆内,加水,用木棒反复研磨;第四添加香料,“荡之欲其匀,揉之欲其腻”;第五定型,最后放入特定的茶范内定型,再置于笪上晾晒,使之干燥,就得到了完美的茶饼。这种饼茶在反复的蒸榨研磨之后,又掺入了香料,以色白为上品,《东坡志林》引司马光的话说“茶欲白,墨欲黑”,茶是白的好,墨是黑的好;这样过度加工的片茶之中,究竟还能保存多少茶之真味,我深表怀疑。

唐代流行的饮茶方式,是陆羽《茶经》所提倡的煎茶法,也就是煮茶。先要把饼茶烤干、碾碎、罗细,“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然后以釜煎水,煎水时必须小心观察水的沸腾程度。“其沸如鱼目”,冒出鱼眼大小的水泡时,加入食盐调味;“缘边如涌泉连珠”时,舀出一瓢备用;然后加入茶末,不断搅动,同时将之前舀出的那一瓢水陆续加入,以缓和沸腾,培育“汤花”。最后,将茶釜从火上取下,将茶汤倒入茶盏,这叫“分茶”,分茶的关键在于均分“汤花”。对爱茶的人来说,煎茶的整个过程都是一种身与心的放松与享受。如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所云,“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煎茶法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程序繁复。饮茶者必须配备茶砧、茶椎、茶钤、茶碾、茶罗等一系列器具,而每次饮茶都必须经历椎、炙、碾、罗等步骤,非富足而闲暇者不能备其事。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一整套的金制茶具,是唐朝皇帝的供佛之物,备极精致,备极繁复。或是宋朝人也觉得麻烦,所以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更易操作的点茶法。其做法是将研碎、罗好的茶末直接置于茶盏中,先注入少许沸水调匀,再继续注水,同时“环回击拂汤上”,在茶汤表面形成一定的汤花图案。点茶法追求汤花图案的鲜明特别,因此对茶瓶、茶盏、茶匙都有特别的讲究。茶末的颜色以白为上,因此茶盏的颜色以黑为上,以便突出汤花图案;盏壁要微厚,以便保温。这些都是点茶专家的讲究,宋人有斗茶习俗,比试的便是茶汤表面图案的美。在博物馆看宋代文物,看到颜色绀黑、纹如兔毫的建盏,那就是上品了,它的审美趣味是独特的。

南宋 佚名 《斗浆图》。《斗浆图》,南宋佚名绘。绢本设色,40.6 厘米×33.8 厘米,国家一级文物,现藏黑龙江省博物馆。图中描述的是南宋街头的小贩们在休息时斗浆的情景。斗浆即为斗茶。画中斗茶者共六人,他们头扎裹巾,一手提注壶,一手端茶盏,正围于一处品茶、交谈、斗茶。宋人有斗茶习俗,比试内容有:谁的茶汤汤色更加鲜亮,谁的茶味更加甘醇清香,谁的茶汤表面图案更美等。从街头斗茶者的着装、身旁的器物,到他们参差的姿态与丰富的表情,南宋时期别具特色的斗茶文化便跃然眼前。

北宋中期,市面上开始流行末茶,也就是将茶饼碾成末再出售。喝茶变得更为简单,只要有茶盏有注壶,把水烧开,就不愁没茶喝。末茶大概相当于速溶咖啡,大大方便了寻常百姓饮茶。

茶叶在宋朝已经出现,但它真正成为茶饮的主流是在明朝。明人许次纾《茶疏》说:“冰芽先以水浸,已失真味,又和以名香,益夺其气,不知何以能佳。”这是对饼茶的公然否定;又说:“不若近时制法,旋摘旋焙,香色俱全,尤蕴真味。”“近时制法”就是流传至今的炒茶法了。茶的形态改变了,饮茶器具的美学追求也发生了改变。宋代茶盏以黑为上,明代茶盏“纯白为佳,兼贵于小”。宋代茶道中那种独特的美学追求,在日本茶道中还有余韵,中土茶道反而走了另一条路。你可以说这是中国人创新的勇敢,也可以说这是中国人抛弃过去的决绝。

仔细想来,令人唏嘘。这两千年来,唯一不变的,其唯饮酒乎?

作者|赵冬梅

编辑|张进

导语校对|赵琳

来源:新京报网

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盏和金漏匕(食器)本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中国饮食文化中有一种现象:以“吃不完”来显示主人的盛情。将剩下的饭菜打包,在今天已是常态;其实在古代,也并非统统倒掉,有时是要打包的。古代打包的法则,也有大小的区别,有“礼包”,也有“罚包”。帝王甚至还有“怀归令”,吃不了要“兜着走”,御宴上曾有过这样的规矩。

湖南省博物馆藏的商代皿方罍(音雷,酒器)本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一些人常常以肴馔的量来定义筵宴的丰盛程度。宴席的准备都是以“吃不完”作为标准的,这也是判断主人盛情的一个标志。吃不了怎么办?——打包。古代打包的法则,也有大小的区别,有“礼包”,也有“罚包”。帝王甚至还有“怀归令”,吃不了要“兜着走”,御宴上曾有过这样的规矩。

这样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代。周代有许多食礼仪规,将各类筵宴的细节规定得仔仔细细,从这些礼文中我们可以读到打包的情节。以《仪礼·公食大夫礼》为例,所谓“公食大夫礼”,为国君宴请他国使臣的宴饮之礼。宴饮的程序是:国君先派大夫去宾馆迎请使臣,告以将行宴饮之事。使臣三辞不敢当,最后要跟着大夫到达宴会之所。这时宴会的准备工作自然早已开始,大殿上陈列着七鼎、洗盘和匜等器具。座席铺正,几案摆好,酒浆和馔品也已齐备。国君身穿礼服,迎宾于大门内。宾主揖让再三,答拜接连,然后落座。

很快膳夫和仆从献上鼎俎鱼肉和醯(音西,醋)酱,这些馔品和饮料的种类及摆放的位置都有一定规范,不得错乱。有经学家根据《仪礼》上的详细记载,将“公食大夫礼”所用饮馔的陈列格式进行了复原研究,十分壮观,而且非常有条理。最后献上的是饭食和大羹,摆设完毕,大宴开始。宾主又是互拜一番,宾祭酒食,开始进食。

陕西刘家洼出土的青铜匜(音仪,盥器,用之倒水洗手)本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宴饮结束,使臣告辞,国君送于门边。膳夫等人则将没有吃完的牛、羊、豚肉块盛装起来,一起送到来使下榻的宾馆。残肉剩饭包送客人,即使是他国使臣,吃不了也得“兜着走”,这在当时显然不会被看成是不尊重使臣的举动。这算是“礼包”,是食礼规范的动作。

在古代,肴馔可以打包,茶饮也可以打包,唐代就有这样的例证。据《云仙杂记》说,觉林寺僧志崇饮茶时按品第分为三等,他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他以最上等茶供佛,以下等茶自饮,中等茶用于待客。他的中等茶也一定有特别之处,有客人赴他的约会,都要用油囊盛剩茶回家去饮,舍不得废弃。喝不了,兜着走,也是太珍贵了的原因。这油囊就是一个防渗布袋,功用与当代塑料袋相同。

陕西韩城出土的凤鸟纹盉(音禾,酒器)本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古代官员有机会赴御宴,自然觉得风光无限,有时还会设法悄悄带回一些馔品,让家人品尝。悄悄地,就当是窃食吧,唐代窃食御宴已成风气,不过谁也不将这行为当贼看待。皇上自然也乐得做个人情,不仅下了可以怀归余食的御旨,而且还让太官(官名,掌管百官之馔)专门备有两份食物,让百官带回家去孝敬自己的父母。明代陆深的《金台纪闻》,述及此事时这样写道:

廷宴余物怀归,起于唐宣宗时。宴百官罢,拜舞遗下果物。怪问,咸曰:“归献父母及遗小儿。”上敕太官:今后大宴,文武官结食两份与父母,别给果子与男女,所食余皆听以帕子怀归。今此制尚存,然有以怀归不尽而获罪者。

瞧瞧,那些悄悄放在怀中和袖里的食物,在臣子跪拜皇恩时撒落了一地,好难得一见的特别风景。唐宣宗动了情,下了“怀归令”,从此御宴上没吃完的东西,臣子都可以大方地带回去了。按陆深的说法,明代御宴上的食物,你要吃不了还非得兜着走,不然还要治你一个罪名,也许就是“不孝”之罪吧。

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斝(音甲,饮酒器)本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皇上办起筵席来,有时是很慷慨的,大臣酒足饭饱之后,还可以带回没吃完的食物,或者加带两份预备好的食物,这就是“怀归”。而且,有时怀归的不仅有食物,甚至还有当时使用的餐具,有时是瓷器,有时也可能是贵重的金银器。清人孙承泽《春明梦余录》谈到明代的情形说:“朝廷每赐臣下筵宴,其器皿俱各领回珍贮之,以为传家祭器。”

有了“怀归令”,御宴上碗净盘光。时下餐馆涌起“光盘”风,也是一道好风景。这“光盘”之风,还可以更强劲一些。由今及古,由“怀归”及“光盘”,我们可以改变一下自己的观念,不必准备吃不完的筵席,真吃不了时,那就“兜着走”吧。

(作者:王仁湘,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除夕祭祖是一年之中的大事,贾府也是如此,为了把这一活动客观真切地表现出来,《红楼梦》中特意安排宝琴作为旁观者而进到宗祠里面观看。因为是第一次进去,宝琴格外留神,仔细打量:“原来宁府西边另有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面悬一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衍圣公孔继宗书’。”“衍圣公”是对孔子的后世封号,自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始称。在程、高本中,此处为:“特进爵太傅前翰林掌院事王希献书”。当是为回避 “衍圣公”,避免“厚诬至圣先师”的罪名而更易。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清·孙温绘)

宗祠,在宫廷与王府内称庙。宫廷称太庙,王府称家庙。在清朝,王府以下只能称祠堂。金寄水在《王府生活实录》中回忆,他们家,也就是睿亲王府中的家庙在三门以东:“是一处三重院落”,有前殿、后殿与后罩房。前、后殿供奉神主,后罩房存贮祭器。贾府是公府,因此祠堂不能称庙,由于是供奉着宁国公与荣国公兄弟二人,故谓宗祠,取同宗祠堂之意。相对睿亲王府家庙,贾府宗祠只有一座正殿,在宝琴眼中,或者说,在宝琴的描述中,这是座五开间的大殿,前面有三间抱厦,抱厦前面是月台,月台前面是白石甬路。月台上摆着鼎、彝一类青绿古铜的祭器,甬路两侧是苍松翠柏。抱厦的前上方悬挂一面九龙金匾,写着“星辉辅弼”,乃先皇御笔。正殿的前面也高悬一匾,匾的形状是闹龙填青匾,写道“慎终追远”,旁边还有一副对联,俱是当今御笔。在金寄水笔下睿亲王府里的家庙,那里面也有两方匾,前殿是乾隆御笔“祭如在”,后殿是“骏烈清芬”,为庆亲王永璘所书。两相对照,贾府宗祠,虽然只有一座正殿,但是在匾额的数量上并不少于亲王府,而且均出于御笔,这又是睿亲王家庙所不可比的了。

在宝琴的谛视中,贾府宗祠即将展开祭祀,因此宗祠里边已然“香烛辉煌,锦帐绣幕,虽列着些神主,却看不真切。” 为什么看不真切,因为宝琴作为外人不可以进入殿内,只能够在外面观看,所以看不清神主了。按照睿亲王府家庙的规制,供奉神主的处所,均是一间一龛,前殿与后殿共有十个龛位,“其龛高与梁齐,如果不是上有毗庐帽,下有须弥座,简直就是一间大套间。其中有几案,有方桌,有隔扇,有幔帐,甚为宽敞。案上设有填青闹龙,满汉文合璧格式的神主牌位。”填青闹龙,是指牌位的形状,底色为蓝,边缘雕龙,龙的姿态采取张牙舞爪,相互对立之势,因此称闹龙。贾氏宗祠里的牌位是否也是这样呢?在龛位上,如果也是一间一龛,自然应该供奉五个神主以及他们的夫人,宁国公、荣国公、宁国公的儿子贾代化,荣国公的儿子贾代善,只有四个神主,那么,另一个是谁呢?或者是宁、荣二公的父亲,或者是虚位以待,没有交代,只能留给我们推测悬想了。

虽然神主看不真切,但贾府的祭祀仪式,宝琴却看得格外分明:“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度规定,神主的排列顺序是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八世,……居左,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九世……居右,称穆。祭祀时,参与祭祀的人员也根据这个原则排队、分工,也就是分昭穆。宁国公是长房,贾敬是长房之孙,因此由他主祭,而贾赦只能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昌、贾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兴拜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给祖先献酒、献帛、焚香、叩拜,凡三次,最后把写有歌颂祖先的帛放在燎炉里烧掉,把献给祖先的酒洒在奠池里,便结束了祭祀活动。

87版电视剧《红楼梦》除夕祭宗祠

奇怪的是祭祀活动并不是贾母主持,也没有一位女性参加,比如王夫人、凤姐、尤氏这些贾府里的风云人物。为什么是这样?宝琴没有解释。但是接下来贾母出场了:“众人围随着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旁还有几轴列祖遗像。”在这之前,宁国府便打开了宗祠,打扫卫生,收拾祭器,“又打扫上房,以备悬供遗真影像”,也就是祖宗的画像,这些画像的尺寸,通常是长约五尺,宽约二尺,大多为坐像,工笔重彩,如同真人一般大小,如果是官员自然要穿上官服,犹如 “披蟒腰玉”的宁、荣二祖。在这里,贾母带领女眷为祖先传菜上供。这也是有礼仪的,以正堂的门槛为界,以内是女性,以外是男性。贾敬与贾赦站在门槛外面,由此列队,直到贾荇与贾芷站在内仪门里面,外面便是贾府的奴仆了,所谓“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男性中,只有贾蓉因为是“长房长孙”,故而可以进入正堂,“随女眷在槛内”。他的作用是在男女之间进行中转:“每贾敬捧菜至,传与贾蓉,贾蓉便传与他妻子,又传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与王夫人。王夫人传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到“菜饭汤点酒茶”传送完了,“贾蓉方退出,下阶归入贾芹阶位之首。”这时再次祭拜:

当时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

五间正厅,内外廊檐,阶上阶下,无一隙地,鸦雀无声之中只听得起跪衣履之响。“一时礼毕,贾敬、贾赦等便忙退出,至荣府专候与贾母行礼。”而宝琴的观察虽然到此结束,却依然没有解释贾母何以未进祠堂,她不是贾府长者,祭祀之后众人还要给她行礼吗?原因在于她是女性,在祭祀时,“男先女后”,是封建时代不可以颠覆的原则。有的家族,祭祀时将影像悬于宗祠,而在贾府,悬挂在大堂,因此贾母在这里就可以祭祀祖先,自然不会再进入宗祠了。而且,祭祖之前,按照传统礼仪,先要祭祀神佛,之后,才祭祀祖先,相对于神佛,祖先虽然是自己的亲人,但已经进入鬼的行列,祭祀时讲究“神先鬼后”,这也是原则,不能破坏。《红楼梦》把这个略掉了。为了迎接祖先回家,这一天还要打开大门,在宁府是:“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廷、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把中路上所有正门统统打开,由于逝去的亲人只能在夜色浓重之时回家,要给他们指明方向,因此甬路两侧还要点燃朱红色的“大高照灯”,如同“两条金龙一般”,既隆重又炽烈,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慎终追远,以孝为先,传达出后人对祖先的尊重与思慕。同时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贾府的遗真影像不是悬于宗祠,而是正厅——这里曾经是先人聚宴欢歌之处,贾母率领后人在这里为他们传菜上供不是更为恰当、恳挚吗?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