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逛街发现了一家颜值满满的饮品店——“探客”,要说他的颜值 还真不止于店面,连音频的颜值也是全都在线。
今天,就带大家看看他们店里的三款高颜值饮品吧~
谁都无法拒绝:意式芒果奶冻
第一次来的人基本都会点这个,意式芒果奶冻是探客的招牌。满满的芒果香,配上绵密口感的奶油,深得无数甜品爱好者的喜爱,喝起来就想吃芒果蛋糕一样,一整杯全是现打的芒果,就对值啦!
鲜果茶王者:西柚&鲜橙
小清新感十足,一杯在手,天下我有,这么大片的西柚把杯子装的满满的,颜值也是杠杠的。
猎奇者必喝:白桃乌龙布里
白桃乌龙+鲜奶布里,茶的清新与布里的香郁,一口便能融化你的心。
探客
地址:海口市新城吾悦广场第吾大道s6
图片来源:网络
>< class="pgc-img">>知名糕点品牌“鲍师傅”获100亿天价估值,打破当前烘焙赛道估值历史,中式烘焙成最火赛道?
出品 | 探客财经
对于融资项目来说,在估值上吹泡泡一直都是常态。但是把估值动不动就往百亿上吹,还是有点离谱的。
日前,糕点品牌鲍师傅估值就达到100亿,按照这个估值计算,不知道鲍师傅要卖多少年的糕点,才能赚到100亿。
01
中式烘焙,春天来了?
烘焙食品,是以面粉、酵母、食盐、砂糖和水为基本原料,添加油脂、乳品、鸡蛋、添加剂等,经过工艺手段烘焙而成的方便食品。
包括面包、糕点、蛋糕和其他甜点,其中保质期很重要。想要保障期长,就多些防腐剂,如果不想加防腐剂,保质期就会短一些。
好丽友、徐福记等长保烘焙品牌,一度占据着商超ka等渠道的主流。不过随着健康生活理念的兴起,这种长保质期的烘焙产品,越来越不被消费者所青睐。
加之国人对于健康食品的追逐,让那些主打线下现制的西式综合烘焙连锁品牌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于是,克莉丝汀、面包新语、巴黎贝甜等企业,以及好利来、味多美等本土品牌大行其道,和预制产品相比,现制烘焙的溢价普遍较高。
这类线下现制门店,普遍开在人流密集的商业区和社区,店型以大型街边店、商场店为主,且大都设有可视化操作间和供消费者休闲娱乐的堂食区域。
不过,目前这类西式综合烘焙连锁品牌正在遭遇瓶颈。以克莉丝汀为例,自2012年上市以来,连续8年亏损,门店数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面包新语自2017年起就频现关店潮,陆续撤离多个城市……
于是,主要开发线下渠道、产品和品牌都很新颖的新中式糕点,逐步成为了资本的新宠。于是,1家门店估值1个亿的新闻被爆炒,于是各种脱离人们认知常识的事情开始发生。
02
鲍师傅出圈,全是凭炒作?
资料显示,2004年鲍师傅的创始人鲍才胜与爱人,最开始在中国传媒大学(北京)附近,开了“鲍仔西点屋”,2008年在北京阜成门、雍和宫、长椿街三个地方,打出“鲍师傅糕点”的招牌,转做窗口型的特色糕点店。
在2017年之前,鲍师傅糕点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17年,鲍师傅在上海开出首家店,并发生了连续7小时的排队和黄牛高价倒卖现象,才让鲍师傅糕点慢慢出圈。
为了吃口糕点还需要黄牛高价倒卖,这个确实有点扯。不过前面有喜茶打了版,炒作黄牛都已司空见惯,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在网上搜索“鲍师傅好吃吗”这个词条,有的网友表示:明明2分钟能做完的事情,非要磨磨唧唧做10分钟,除了人为制造排队假象外,还真吃不出来有什么区别。相比味多美等品牌糕点,鲍师傅糕点除了腻之外,并无太多特色。
“糕点制作的门槛并不高,即便产品有差别,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很难区分的出来,毕竟糕点不是饭,没有人会一天三顿吃糕点”,一位投资人表示。
有些消费者也表示:在正宗鲍师傅门店和山寨鲍师傅门店买的糕点,并没有什么差别。
| 鲍师傅创始人 鲍才胜
>03
1家门店1个亿,是在侮辱公众智商吗?
天眼查显示:鲍师傅曾于2018年5月获得了天图投资的上亿元融资,品牌估值达到10亿元;在2020年12月获得昆仑资本投资,但未披露投资金额。如今,鲍师傅的估值直接飙到了100亿。
在网点门店方面,虽然鲍师傅已经在19个省份开出了88家门店,但其中尚有12家门店待营业。
以北京为例,鲍师傅目前开业门店8家,关闭门店超过了15家。如此之低的存活率,搭配上100亿的估值,如此计算1家鲍师傅门店估值1个多亿。
当然,1个门店估值1个亿的奇葩事,并非鲍师傅糕点一家。资料显示,墨茉点心局只有11家门店,估值同样为10亿元,核算下来也是1家门店1个亿。如此侮辱公众智商的估值,真不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
“为了制造炒作效果,企业估值高估也都能理解,但如此睁眼说瞎话般估值,确实有辱公众智商。
要知道,对于糕点这种传统食品生意,很多食品工厂1年都做不到1亿的利润,对于一家小小的门店,鲍师傅又如何能估值1个亿?”,该投资人表示。
04
炒作时代,没人在乎谁更能吹
对于糕点行业来说,除了门槛低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核心技术可言。在这种情况下,靠炒作出圈就成为了资本加持后的首选。
以之前纷纷冒头的山寨鲍师傅门店为例,到底是资本自导自演的炒作戏,还是真的被跟风山寨,目前尚不得而知。
以目前鲍师傅糕点的口味来说,确实没必要山寨。因为这种糕点的口味,并无奇特之处,与其他糕点差别并不大。而且糕点这种本地生活服务类产品,都是回头客居多。门店挂什么店招,用户并不太在意。很多小店主完全没必要去山寨什么鲍师傅。
为了支撑1家门店1个亿的“事实”,在单体门店的营收能力上自然也要有个说法。虎头局创始人胡亭曾经向媒体透露,虎头局55平米的门店曾创下单月127万元营收记录,坪效达到2万元。
拥有16家门店的墨茉的业绩也不相上下,投资方番茄资本卿永曾表示,墨茉60-70平米的单店月营业额达到200万元,坪效超过2万元,完全抬升了小吃所能触及到的盈利高度。
对于这种吹牛不怕闪了舌头的单店营业额成绩,想问问这些企业老板,你们是按照这个营业额缴纳的税款吗?平时吹吹牛也就算了,在营业额上吹牛,可真的是要上税的呢。
风来了,猪也能上天。
但对于1个单店估值就弄到了1个亿,这种估值模型让后面的投资者怎么进入,莫不成下一次估值1个门店弄到10亿才可以?
产品特色无差异,营销出圈靠吹牛,这种睁眼说瞎话的估值模式,对于中式烘焙行业来说,真的能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吗?
当一个行业赛道上,到处充斥着睁眼说瞎话的谎言、充满了靠炒作出圈的营销,这个行业还有未来吗?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