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是己亥年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大多数地区的小年。
老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祭灶是小年这天的重要活动。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灶糖等贡品来祭灶王,既有请灶王向玉皇大帝禀报时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的嘴不让其多说过失之心。
糖瓜正是灶糖的一种。糖瓜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糖,还要掺上一些黄米,熬制而成,如果拉伸成长条,就叫“关东糖”;搓成扁圆形状,就叫“糖瓜”。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
冬天可以把糖瓜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很坚实,但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凉凉的,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糖瓜(来源:光明图片 摄影师:陈卫红)
我国地大物博,关于小年的特色美食也不胜枚举,其中很多都由糖瓜延展而来,表达人们对新一年甜美生活的期盼。
如晋西北的麻糖,当地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人们希望用麻糖把灶神嘴巴粘住,以免新的一年给人间带来饥荒,意在表达期盼平安丰年的心愿。
“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爆米花糖是江西靖安小年的特色食物。在小年这天,当地百姓会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美满。
在晋东南地区,人们在小年时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冰冻成大块,酥脆香甜。当地有民谚“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
糖瓜古时被叫做“胶牙饧”,可见,粘性大是其一大特点。像山东鲁西地区小年的特色食物粘糕就与这一特点有关,腊月二十三这天,当地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粘糕也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此外,还有很多地方的小年特色美食也都被赋予了非常美好的寓意:像在广西桂平、宣武等地,有在小年做米饼的习俗,预示着“团团圆圆”;在福州,甘蔗是祭灶必备的食物,取其“节节高”之意;在南宁,人们有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为新一年讨个好彩头……
透过糖瓜看小年习俗,我们看到是人们对新一年生活甘甜如蜜的向往,看到的是人们对新一年家人平安团圆的期盼。虽然各地风俗各异,但小年都承载着百姓在辞旧迎新之际的美好心愿。
(光明网 张倩)
圾分类想要顺利开展,单单在居民区放置“绿蓝灰”三色分类桶还远远不够。
日前,在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上,“垃圾分类”话题再次被提起。据有关负责人介绍,京城已探索形成了四种垃圾分类投放模式。
垃圾驿站、定点回收、智能设备、呼叫上门,垃圾分类回收到底哪家强?各具特色的背后,又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居民需求?本报记者走上街头,探究几种模式的优劣,献上第一手的测评。
模式1:垃圾分类驿站
全年无休值守 投厨余还能攒积分
下午两点,家住东总布胡同2号楼的刘大爷提着一个装着西瓜皮的袋子,来到了楼北边的“赵家楼绿色生活驿站”。看到有居民上门,值班的垃圾分类指导员许冬梅马上接过袋子,确认袋里都是纯净的厨余垃圾后,许冬梅拿手提秤一称,再用机器扫了一下刘大爷的积分卡,本次投递的积分就进入了刘大爷的账户。
许冬梅在给刘大爷投递的厨余垃圾称重
赵家楼绿色生活驿站是建国门街道在2018年7月设立的,负责接收居民投递的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类似的驿站在街道内还有另外六家,居民可以就近前往。驿站全年无休,从早7点开到晚7点,上下午各有一名垃圾分类指导员值守。许冬梅负责的是下午班,像刚才那样称重、扫码等一系列操作,她数不清要进行多少次。
居民每次投递的厨余垃圾,只要达到0.5公斤以上就达到了积分标准。为了鼓励居民及时投递垃圾,驿站还制定了一条特别的积分规则:每天可以积两次分,第一次投递积两分,第二次积三分。刘大爷表示,以前他都是攒下来一天的厨余垃圾,第二天早上再扔,现在变成了中午晚上吃完饭后各扔一次,一天能有五分进账。攒下来的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刘大爷的账户目前已经有228分,可以换一瓶洗衣液和一卷手纸了。
相比在每栋楼下放置一个无人管理的厨余垃圾桶,这种集中投递式的驿站也方便了垃圾分类数据的收集。居民每次投递的厨余垃圾都会进行称重,数据也会直接返回到系统后台。通过计量、分析和追溯,有关部门也可以对垃圾分类进行更精细的管理,并从源头促进垃圾减量。
驿站点位要密 居民才能少走几步
厨余垃圾能换积分,驿站对可回收物也实行了“明码标价”:纸箱一元一公斤、铝易拉罐八分一个、小矿泉水瓶五分一个……居民来投递时可以当场换取现金。刘大爷投完厨余没过多久,家住小羊宜宾胡同小区的武女士带着两个孩子也来到了驿站,母子三人手里都拿着塑料袋,里面装着快递包装盒等垃圾。“纸箱一共2.8公斤,干垃圾也是2.8公斤。”许冬梅称重过后,按照规定的价格返给了武女士4.2元。
驿站窗户上贴着可回收垃圾的回收价格
武女士表示,以前没有驿站时,她会把废纸箱扔到楼下的垃圾桶。但因为扔垃圾的人太多,经常会遇到桶满了的情况。有了驿站之后,楼下的可回收物垃圾箱被撤除,楼门环境也变好了许多。现在,武女士有时出来扔垃圾也会带着孩子,就是为了给他们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他们看到垃圾能换钱,就明白这些垃圾也是有用的资源,以后不会再乱扔了。”
武女士带着孩子来扔垃圾
对于垃圾分类驿站这种模式,武女士在给予肯定的同时,也认为它在推广上要注意一些问题:“主要就是点位要密,因为有了驿站就没桶了,居民想扔垃圾得多走几步。”从武女士家走到驿站需要五分钟的路程,她表示还可以接受,“如果要再长的时间,可能就不太合适了。”
加上武女士送来的这几袋子,驿站大约六平方米的小屋几乎已经被可回收垃圾占满。许冬梅表示,这些是居民从昨天下午到今天送来的“一天的量”,再过半个小时左右,就会有专门的师傅将这些垃圾统一收走。
一天就能送来这么多垃圾,背后离不开一些热心居民的帮助。每一次投递垃圾,值班人员都会在账本上写明垃圾投递人的名字、垃圾重量和支付金额。从今天的账本往前翻,明显能看到有几个名字的出现频率很高,而且每次来都能带来十几二十公斤的垃圾。“这些不是志愿者,都是普通居民。因为能换钱,有的居民还主动帮附近居民处理不要的垃圾再一块带过来。”
模式2:智能分类回收
宣传效果佳 智能回收成小区亮点
6月10日上午10点,新怡家园社区南门附近,四五个居民正围在新装的垃圾分类回收设备前指指点点。
新怡家园的智能分类回收设备引发围观
就在上周,智能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设备入驻社区,蓝色的金属箱体,颇具设计感的投放口,外加人脸识别、扫码投放等高科技功能,一时间吸引了居民的注意。
智能资源回收设备的对面,则是更早入驻的智能垃圾分类箱,如今已运行了两个月。无论是分类箱还是回收箱,主打的都是“返点奖励”机制。其中分类箱可以通过自动称重等方式,计算居民分类投放的垃圾重量,并为居民积分,换取相应奖品;回收箱则按照与市场一致的价格,实时结算回收旧衣物、纸品、塑料、金属等可回收资源。为了让更多的居民能够了解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知识,并迅速上手相关设备的使用。智能垃圾回收设备还配有几位工作人员从旁指导。
“不出小区就能卖废品,还是挺方便的。”拎着塑料瓶和纸箱,居民赵女士轻车熟路地操作起智能分类回收箱,两三分钟的工夫,垃圾就被分为纸张和塑料,分别“喂”进了不同的投放口。而对于居民陈先生来说,智能设备的介入,除了提高垃圾分类的便捷性外,更多是呼唤起居民的环保意识。
“设备上标的很清楚,各种分类,还有电子的、有害的,扔垃圾的过程中,还能上一课。”新颖的设备无疑是小区的亮点,就算手中没有垃圾,也有不少居民驻足围观。毋庸置疑,智能设备的宣传效应“杠杠的”。
维保难度大 昔日网红如今受冷落
作为“网红”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在备受期待的同时,也有着无法忽视的隐忧——维护运营难度大、成本高,智能设备能在风口“飞”多久,仍让人看不到答案。
作为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的先驱者,在京城推广不到一年时间的“小黄狗”,上线后曾受到不少居民的追捧。但也有居民发现,今年4月左右,小黄狗曾“黑”了一段时间,无法使用。小黄狗公司表示,受股东影响,小黄狗设备确实曾停用一段时间,在4月底已经基本恢复使用。但即便机器重新上线,居民在使用时还是发现了新的问题。
富卓苑南门附近的一处小黄狗,只有玻璃回收可以打开
南四环附近,富卓苑小区南门内,立着一排蓝黄相间的铁柜子。铁柜中间是一块触摸屏,不断变换着垃圾分类的推广内容。触摸屏右侧有个圆圆的洞口,刚好可以放入饮料瓶。来来往往的居民挺多,却鲜有人在此驻足。据居民回忆,这是年初刚刚进驻小区的智能分类垃圾回收设备“小黄狗”,除了此处外,小区里还分布着四五台相同的设备。设备安装伊始,投放废品随时返现的模式,吸引了不少居民的注意。可是好景不长,有居民很快发现,由于小区需回收的废品过多,仅靠几台“小黄狗”根本吃不下。尤其是纸箱等大件,往往两三名居民的废品量,就能占满整个柜体。
富卓苑西门附近的小黄狗
“废品回收站有专人,你拿来纸盒子、饮料瓶,他都会叠好、踩扁,这样一天还能拉走一大车呢。你这柜子没这功能啊,扔进去一个箱子‘支棱’着,后面儿人就别卖了。”这并不是富卓苑一处的特例,通过App搜索便可发现,处于已满或维修状态的回收设备,占到了京城已上线设备的大多数。
小黄狗App截图
除了柜子容易满,清运不及时问题也让用户感到了不便。“好长时间没见人了,早就‘喂’不进去了。”富卓苑小区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已有月余没见过工作人员来清运废品,具体原因不得而知。由于长期处于无法使用的状态,也鲜见有居民再来使用设备。
点评
推行垃圾分类,没有居民的支持可不行。无论是有人值守的垃圾驿站,还是主打智能的回收设备,都在这一点上做文章——积分、返现等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居民的垃圾回收意识与动机。而这两大垃圾分类模式,也面临着相似的难点——想要满足需求,就要多设点、勤维护。
福惠全书》
广陵书社近期推出由周保明整理的校点本《福惠全书》,对中国史爱好者是个好消息。据我所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刘秀生曾经做过标点本,因故未能面市,刘氏称该书为“清代县政管理的百科全书”。其时,此类“吏治”私人文本的史料特殊价值,史学界还只有少数人意识到,进入二十一世纪,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与史学研究重心下移、转向深入考察地方基层政治、经济、社会实态的新气象密切相关。
政治制度史向为中外史学研究的重头戏,具有悠久历史经历的中国传统政制,无疑是其中最值得况味体验的。它有存活了两千年以上的生命史,说明内在必有许多机制机理是抗得住风雨飘打、江湖变道的,其秘密何在?有些什么特色?这不是很值得研究的吗?
中国传统政制,文献资料浩如沧海,研究述论郁如邓林,其间有厚有薄,有密有疏,缺陷也明显。以政制文献而言,看《四库全书总目》收录,以诏令奏议类、政书类规模最大,数量最多;职官一类,有官箴与官制两属,官箴一属仅有六本,不堪冷寂如此。从深层次说,这恰恰反映出重中央(“国家”),轻地方(“社会”);重官样文章(令典),轻实际操作(权变),是帝制时代中国的一种通病,造成了自古迄今许多政治家、史学家治国治史眼光的偏隘和短浅。直到晚近有所突破,大约到二十世纪末,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对帝制中国应该深入到州县地方的“吏治管理”层面,才能解释世界上少有的“大国政治”如中国者,最具特色的“生命密码”。只有到了这种时候,官箴、吏治书才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该类型书籍的发掘与重版,也就呼之而出,渐成规模。我个人认为,1997年黄山书社《官箴书集成》的出版,应该算是个标志性事件。该《集成》总收录一百零一种,其中不乏少见的稀本和善本,为研究者以前不易见。惜乎《集成》不作标点,也未有版本由来与校勘一类的整理说明,但推动史学研究的功效已经彰显出来,有目而共睹。后续的效应之一,就是推动了如广陵书社这样的再接再厉,对广大史学爱好者不啻是种有利于阅读理解的福音。
细加推敲,“官箴书”与“吏治书”两大类,在文本内涵方面也有所区别。“官箴书”主要讲述朝廷对各级官员履行相关职务的正规要求,重点强调忠诚于中央统一规制(在“忠君”主题下,以恪守各种法律文本为依据)以及官员应有的道德伦理操守(俗称“官德”),类似于权威的“官员读本”。“吏治书”,当然要基于上面的“规范”,但侧重于讲述程序、规则以及个人积累的从政经验(包括权变机巧的运用),突出实用性。这种区别到明清两代就非常鲜明,“吏治书”虽也有六部、督抚级文本,但是少数;多数为府县级长官“经验之谈”,还往下延伸到了佐贰、幕僚、师爷一级,更像是官吏的“职业指导书”,应用对象广泛。因其实用,明清商人便趁时介入,竞相刻印,居然形成了一种“吏治书”市场;而在销售市场的推动下,“吏治书”的种类和数量也迅速增长,呈互动之势。据有人估算,有清一代刻印的各类“吏治书”即有两百余种之多。因此,以个人之见,黄山书社出版的《集成》,较准确的定名似应为《官箴吏治书集成》。
《福惠全书》文瑞楼藏版
《福惠全书》光绪十九年北京沙土园书行文昌会馆本
《福惠全书》怀德堂藏版
《福惠全书》濂溪书屋藏版
至少自唐宋以来,中国官僚制度之完善,令推崇西方“科层制度”的韦伯也不得不为之惊叹。但韦伯不可能理解,这是一个君主独制、大一统的“大国官僚体制”,机构之繁复,人数之庞大,为西方“文官制度”望尘莫及。在幅员辽阔的领土上,要让各级政府变得有效率,不腐败无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难题。中央政府制订出一系列“规范”(如《大明律》《大清律》及其衍生的各类管理文件),虽已补苴罅漏,堪称周密严苛,到府州县乃至都图、堡寨,不致成为具文,仍是个大大的问号。由科举制公平考试选拔出来的各级官员,文化程度都够得上“标准”。看,一个小小县令,不只诗词赋曲出口成章,各处刻碑题字,在今日看来,给个“书法家”的头衔亦不为之过。在传统中国,没有足够的文化学历,即使管一个县,乡绅土豪也瞧不起,并不买账。反过来说,有了足够文化学历,就一定能做好县官?读史阅事多了,就知道文化学历不等于管理水准。
其间有两个坎,必须跨得过去。这种坎,既是官员良莠、做人做鬼的分界,亦为官员治绩高下优劣的分界。
第一个坎是道德操守。所有“官箴书”强调的重中之重,都是宣扬“道德至上”、做人第一,皇上谆谆教导,作者念念叨叨。有文化的官员也早把这等教条背得烂熟(孔孟程朱的书都入了考试内容),奈何心里有“贪”(财富欲)与“暴”(权力欲)两个魔鬼纠缠,口是而心非,心存侥幸,不惧恶报者时有;《官箴书》里的一些话,如“明生公,公生廉,廉生威”,被置之衙门正中当座右铭,亦或成场面摆设。
第二个坎是操作得法,办实事,出实绩。这需要经验,更需脚踏实地走基层,深入考察人情地情,非“本本主义”能济事。说到犯“本本主义”毛病,大概率说,中央层级官员高于府县官员,府县长官高于幕僚胥吏。“本本主义”有不犯规矩、“去越轨之心”的优点,但最易滋生低能庸官,治政缺乏原创性,效率低下;甚者成为懒政贪渎的盾牌、媚上凌下的利器。历代有一些明主很不喜欢这类庸材。擅胜于经验之谈的“吏治书”,正是瞄准了大批刚从科举出身的官吏(包括数量更众的“储备干部”)缺乏治政实际经验,在供求规律驱使下,大行于世,亟补“官箴书”之短,市场销路因此火热,以致还出现了警告盗版和伪劣必究的知识产权“声明”,明载于《福惠全书》刻本中。
感谢胡铁球痴心做《明清歇家研究》(上海古籍版),伴读之际,倒把黄山书社整套《集成》前后泛读个遍。一百零一种书,内容大同小异,读时感到冗复厌烦是难免的。想做研究,里面反映民情、社情的东西,是社会史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史料,值得细心挖掘。至于一般读者,包括今日现任与候任的官员,我认为《福惠全书》是首选必读的“吏治”典本,理由有二。
其一,如想挑选一本书精读,而大致能囊括其他一百种书的大意,我就推荐《福惠全书》。张养浩《为政忠告》、吕坤《实政录》当属权威精品,尤其是《实政录》,作者历仕府、县、省乃至中央监察机构,经历特别丰满,境界较高,论事覆盖面广,也不落虚空,时有不凡的政治见解和吏治举措,确实是第一流的作品。但不像黄六鸿,黄氏把州县一级长官,从吏部遴选到离任交代的全过程,相关规则、操作要求无一遗漏地讲述得清清楚楚,特别实用于“习吏”阶段的官员,这是《福惠全书》独具的长处。
其二,黄六鸿能把官箴与吏治融通一起,讲求操作技巧,但不丢官场大原则;既把官箴精神化为吏治实践,又能不拘泥于官方教条,实施变通权变。没有因“实用”而丧失良知,坠入油滑佞巧一途;尚能维持官德为先、实效为上的“循吏”遗风,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鲜为难得,故应列为这类书中的上乘作品。
《福惠全书》内容述论,详参校点本整理者《前言》,不再重复。举两个为人注目的事例,聊申以上评述决非为广告而有意溢美。
(一)“筮仕部·谒选”
明万历二十二年起,吏部选拔县令实行掣签之法,清代沿袭奉行。无论是科举、捐纳,或是由荐举(黄氏即由举人荐送)候选县官,先经吏部铨选,七项考核程序合格,每年单月选或双月选,在吏部抽签掣籤;抽到哪儿就在吏部领取委任告敕,奉敕上任。故《福惠全书》正文,即以“筮仕·谒选”开篇。
“官箴书”体现的是中央政府对官员质地素养、职业道德的看重,讲了许多大道理。俗话说大道理管小道理,黄六鸿则补充小道理也决定着大道理能否落实不走样。“万里之程,必始于跬步,千仞之峻,必积于培塿”,官德之能否善始善终,在乎种种过程、细节之克谨克慎,“其志不先自定矣,求其后不为境遇邪说所惑,几何乎?!”
例如第一环节“候选”,黄氏叮嘱的事项非常细致。在京住哪儿?“居停宜清静梵宇,或独院闲房,毋近闺声,以撩旅思。”交往注意啥?“浪游狎客,引诱闲情,且为他日累,远绝之。”另有一项少被人注意:“食饮服御概从简约,勿轻借京债。苛折重息,逾期叠滚,朝抵任而债主夕至,地方上司闻之,甚非雅便。”京债一事,我也是从《清史档案丛编》第五辑读到《呈控徐乾学炙诈婪脏逼死父命状》,才对明清间科举士人盛行借“京债”印象深刻。太仓人张恂如为迁调候选县令,向同乡徐乾学兄弟借钱,两年间高利盘剥,逼债勒索,酿成张氏“破家身亡”,恰如黄氏所警戒的那样。
(二)“蒞任部·革陋规”
被秦晖提名的“黄宗羲定律”,实指宋元明清“税外有税,鞭上加鞭,费外增费”,公众财政负担年加一年,代甚一代。“陋规”即为“费外增费”之一。黄六鸿以下见解,堪称冒天下之大不韪,然细味其意,不能不为黄氏求实的胆识点赞。照录原文于下:
凡所云陋规者,乃地方历来之成例,而非自我创始者也。然为吏者,升斗之禄有限,而应酬之费无穷。若一切旧规尽为裁革,固属美事,但冰蘖之需后此者难为继也。迨其捉襟肘见,而复易辙更弦,未免来鲜终之诮,奈何?愚以为陋规有可不必革者,有斟酌其间而因革相半者,有断断乎必宜革者。如火耗一节,每两三分五分,铢积而黍累之。出之者未觉其难,取之者原因乎众。以及牙杂诸税,稍有赢余,犹遗秭滞穗之利也,得之宁为贪乎?此可不必革者也。如冲剧之区,供应浩繁,车驴派之地方,刍藁输之户亩,照部核开销,亦不得已之需也。但不可借端苛敛,染指其间,使百姓得以藉口。此斟酌其间而因革相半者也。至于佥粮里有馈名曰茶果,报库书有贿谓之买免,编审有仪谓之酬劳,甚至迎春扮会有折干,乡饮酒礼有致谢,不知粮里之茶果攘之穷民,库书之买免蚕其富户,编审受赂则开报任其不公,迎春折干、乡饮索谢则刮行户之臭钱,实为可耻,辱朝廷之盛典,大负吾徒,所谓厉民黩货,有玷官箴,此断断乎所宜痛革者也。
明嘉万年间“清官”海瑞,曾在县令及后巡抚任上,颁布过“兴革条例”,涉“陋规”四五十项,不斟酌当革与不当革、可革与不可革,朝夕间尽废罢。“清官”好大言,刻薄极端,博一时声名,视人情民情若粪土,古今不乏其人,恰如黄氏所言,“未免来鲜终之诮”,没好结果,没好下场。黄氏有一段议论,直指“上级”多好事,“督抚露章时形贪黩,部寺绳例每挂处分,是岂尽天资顽钝不爱功名之士哉?其弊由于心撄利欲而无慈惠之为怀,治乏精明而鲜区画之悉当,所以秽迹贻讥,罣误致累,而百姓并受其摧戕也”。
《福惠全书》一直没有标点本,一般读者深以为憾。究其原因,文字并不古奥艰涩,因内容太多涉及地方官场运作,基层都图里甲管理,乃至财赋司法操作诸多细节,不少专用术语早经“死亡”,非专业人士会感到生疏难懂,点校有一定难度,故少有敢问津者。广陵书社找到长期从事此项研究、著有《清代地方吏役制度研究》的周保明,正可谓事得其人、事尽其功矣!
点校《前言》,除家世经历实证、全书内容概评外,还对版本源流、中外传播等方面的情况,广为搜罗材料,特加考订介绍。书内公牍、判词、告示等,均保持上、平、下格式,使读者得窥古时“原貌”,用心良苦。在我看来,从古籍整理与史料解读两方面说,《前言》都是一篇颇有水平的高质量“论文”,不可视作一般业务交代。如果能增加些必要的注释,有助于扫除普通读者阅读的知识性障碍,更臻完美。似乎有点得陇望蜀了,至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