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人民网 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8月18日电(记者任妍)8月16日,以“开放创新 聚享未来”为主题的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此次大会汇集了140余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参与,大会期间,优必选科技展示了人形机器人的最新发展成果。
当下,随着人工智能赋能和全球科技力量提升,“机器人+各类场景应用”持续突破人类的固有思维,其中,各类人形机器人应用正在快速智能化。
据了解,在本次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优必选科技的Walker X、熊猫机器人优悠等大型人形机器人再次集体亮相,为现场观众还原展示了大运会闭幕式现场的骑平衡车,以及握手、开冰箱拿水、自拍、比心等动作及技能。
优必选大型人形机器人Walker X骑平衡车。受访者供图
流畅的人机交互背后,离不开企业多年的研发积累,其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多模态交互系统”让人形机器人具备了更强的智能化和泛化能力,能够提升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和应用范围,加速其产业化落地。
据介绍,优必选“人形机器人智能多模态交互系统”,是集人机交互、指令理解、自主规划、任务执行等技术于一体的智能系统。该系统接入AI大模型后,利用优必选大型人形机器人自带的视觉、语音、3D深度、压力等异构多源传感器获得的多模态数据进行融合感知,不仅可以明显提升人形机器人在实际应用场景下的自主决策能力,还能依靠自身的视觉感知系统构建其所处环境的3D语义环境地图,并且通过多轮交互的方式准确提炼对话中的人类语义信息,自主生成可执行的拟人化任务指令流,让人形机器人合理并准确地执行任务。
随着人形机器人自主性的大幅提升,其应用场景和应用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展,更多落地应用加速显现。记者了解到,在智慧工厂场景中,结合了多模态交互系统的人形机器人就能准确识别工厂内的设备及物体,根据企业需求精准地完成搬运、分拣、产品测试等任务。
在本次大会上,除了人形机器人的最新发展成果,优必选科技还展示了以人形机器人全栈式技术为基础,在教育、商用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成果,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UGOT。这款产品具备多拟态、强算力和开放性等特点,得益于它模块化的设计,产品能够组合变成平衡车、变形车、工程车等形态,链接真实的教学实践场景。
优必选人形机器人与观众在现场互动。受访者供图
此外,多场景智能递送机器人Cadebot首次亮相世界机器人大会,在智慧新餐饮及智慧新零售等场景,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自主导航算法,自主感知环境、准确定位和智能规划路径,高效完成对应递送任务。多款优必选商用服务机器人也在大会集体展示,针对不同场景,其能够通过先进的导航避障结合语音识别技术,为用户提供咨询导览、灭菌消杀与商用清扫等多场景服务,以AI赋能企业智慧运营。
济观察网 记者 宋笛 机器人正在占领人类的餐厅,至少从这间展馆里看起来是这样。
9月10日,2021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的B馆一层是服务机器人展区,在这里你可以找出来自至少10家企业不同类型的送餐机器人。
“送餐机器人是现在被发掘出来最刚需的一个市场”,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关总监池晓敏点出了其中的关键,这家企业拥有多个面向不同市场的服务机器人,但需求最强的,还是送餐机器人。
你应该在连锁餐厅见过这种机器人——机体分为若干层,每一层被摆上菜品后,再悄然逼近你正坐着的那张餐桌。一台机器人的售价大约在4万多元,也采用出租的形式,一天99元。在一线城市,一位餐厅服务员每个月的总体人力成本已经达到了6000-8000元,这款机器人的使用被认为可以减少一部分重复性劳动,因此在餐厅的需求旺盛,这家机器人公司的客户包括海底捞等一系列的连锁餐饮企业。
市场的竞争显然是激烈的,机器人公司迭代自己的产品,尝试挖掘更细分的市场,9月10日这天擎朗发布了一款新的送餐机器人“飞鱼”,在外形上它的不同之处在于“更瘦”,因此也更适合在过道比较窄的餐厅行走。
与送餐机器人火热程度有一拼的是清洁机器人,在疫情后,这些机器人往往被叠加上消杀的功能,推向市场。
成立于2013年的高仙机器人展出了两款商用清洁机器人,其中一款可以进行商场、写字楼的室内清洁,在疫情后,这款机器人叠加了消杀的功能,更迅速的在市场得到拓展。高仙机器人工作人员提到了保洁公司开始有旺盛的采购需求,与传统人工相比,机器人在地面清洁工作的效率要高的多:在空旷的场所,一小时机器人清扫约1000平方米,但人工只能清洁约100-200平方米,更重要的是,保洁机器人一天干了多少平米、多长时间都是有数据可查,这意味着可以给甲方一个更好的监督手段,“机器人不会躲着偷偷刷短视频”,工作人员开了个玩笑。
受限于目前的价格,清洁机器人还没有如送餐机器人一样开始走向规模化,但工作人员感受到,市场需求的临界点已经逼近了。
有的时候,机器人的使用和它设计时的初衷并不完全一致。比起让机器人对话,擎朗的设计团队更希望让它踏实的从事本业,毕竟在传菜这件事情上机器人更为擅长,但客户还是希望机器人能活泼一点,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他们的机器人现在能唱生日歌。
优必选展出的是熊猫机器人优悠,身高1.30米,体重63公斤,这台机器人是基于在大型仿人服务机器人Walker X的基础上为迪拜世博会中国馆专属定制,并于2021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全球首发。六大AI技术以及搭载的高性能伺服关节和多维力觉、多目立体视觉等等技术系统赋予了Walker X能实现下棋、按摩、端茶、倒水、递物、浇花、擦桌子等一系列功能,但这一次赶赴迪拜,熊猫机器人优悠只需要展示和讲解就可以了——从展厅真正走进家庭,机器人还需要一段时间。
在技术并未出现代差的基础上,服务机器人的市场竞争并不完全取决于技术水平或各种复杂的参数,有时候对于人本身千奇百怪需求的琢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你出差了,你的宠物就变成留守宠物了”,这是欧博恩工作人员的开场白。
来自深圳的欧博恩展出了一台智能伴宠机器人,这台机器人的作用是在你不在家的时候,可以远程陪伴宠物,进行双向语音交流,还可以投喂零食,最精彩的应用是:远程红点逗猫。企业做的用心,机器结实、有一定重量,因此不会轻易被宠物推倒,然后像乌龟一样翻不过身。通过视频,主人可以远程实时的跟踪宠物踪迹,还可以把可爱的瞬间留影然后转发给朋友。讲解的工作人员自己也养了布偶猫,他能理解这种需求,在他看来,这几乎是一个刚需的场景了。在京东上,这款机器人的售价为1299元。
你永远不知道人类的小脑瓜里藏着多少对机器人应用的奇思妙想。
一家企业展出了一款巡控机器人以及一款服务机器人,他们发挥的作用分别是在园区内帮助保安人员巡视环境;另一台则可以辅助前台人员讲解、引导。“未来城市超级入口”,这家机器人展台上方的破折号后缀着这样一句定语。
与工业机器人不同,服务机器人需要与人紧密互动,在一些场景中,机器与人的互动带有更为复杂的意味。
B馆的工作人员不愿意提到“替代”这个词,在工业领域普遍应用的“机器换人”一词在服务领域则需要避嫌,工作人员更希望用的一个词是“优化”。 擎朗的工作人员认为他们的机器人并不是取代了服务员的工作,反而是将人力从重复性的传菜工作中解脱出来,可以更好的实现对客户的服务,“送餐机器人送到餐桌后,还是需要服务员将菜品放上桌,等于与消费者直接对接的还是服务人员,机器人只是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这样服务员也可以抽出精力更好满足消费者多样的需求”,擎朗的工作人员解释道。
高仙的工作人员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他们的机器人也不是替代清洁人员,而是可以实现更有效率的协作,机器人可以实现地面的清洁,清洁人员则可以进行墙面、台面的清洁,此外他们的工作还可以包括:给机器人更换清洁布,擦拭机器人外壳以及打扫机器人难以触及的边角地区。
在医疗领域,机器人也开始扮演医生的帮手,天智航展出了数台骨科手术机器人,其中一台天玑二代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于脊柱手术领域,可以实现通道螺丝的精准定位,还可以减少手术中透视,在与机器人的协作中,医生扮演了决策的“大脑”作用,而机器人则负责精准的执行,骨科机器人开始在国内一些大型医院得到应用,但在工作人员看来,这些机器人更适合县、区内的二级医院,这些医院的医疗资源有限,而手术机器人绝对的精准能力则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当然,这还需要性价比的进一步提高。
无论你将机器人视什么样的角色:帮手、朋友或者是竞争对手,在长尺度上,接受机器人提供的服务可能是一个不得不面临的现实,在老龄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这一点难以避免。
一些创业者已经察觉到了这些机会。广州柔机人养老产业有限公司展出了一整个场景助力护理机器人系统,创始人的解释是这样的:“这个系统可以让你做着梦,从床转移到洗手间,再转移到轮椅,最终重新转移到床上”。创始人本来在研究所工作,参加同学会时察觉到了养老机构的痛点:一些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老人需要很高的成本进行照料和护理,因此被不少养老机构拒之门外。
受此启发,创始人研发了这一套助力护理机器人系统,在他看来,系统的难点在于如何在“有力”和“安全控制”间找到一个平衡,这种灵活性本来是人类擅长的事情。
这个系统还未完成产业化阶段,但创始人信心十足,在他看来,这必将会是一块巨大的市场。
整个展馆充满这些设想和理念,清洁工人不时拖着大大的垃圾箱穿梭其中。要维护这样一场大展会,需要很多的工作人员:清洁、安保等等,这些工作人员中,年轻人看上去不多。
在忙碌了一个上午后,一位保安人员靠着柱子,盯着对面拥有四只腿的机械狗重复地摇摆着。
朝的总督一年有多少俸禄?
虽然总督在地方上是最大的,但是他们的收入却不高,从康熙年间到光绪年间,总督的年xin都一直是120两银子。清朝一两是37克,120两就是4440克,按照现在的白银牌价,折合现在不过几万块钱,还没有现在一般的白领挣得多。
不过别忙,120两只是总督的基本,除了这一项,他们每年还有各种贴补,光餐饮(当时叫做“蔬菜薪炭银”)就有180两,此外还有办公贴补(“心红纸张银”)288两,服装贴补(“案衣什物银”)60两。三项补贴凑一块儿,总共是528两,是基本的四五倍。
另外,身为级别最高的地方,总督们还大多封有爵位,有爵位就有爵位贴补。清朝定例,公爵当中的一等公,每年能领700两,粮贴补350石;伯爵当中的一等伯,每年能领爵位贴补510两,粮食补贴255石。
像雍正年间的陕甘总督年羹尧就是一等公,乾隆年间的两广总督孙士毅也是一等公,他们俩每年都有700两的爵位和350石的粮食贴补。清朝中后期的正常年月,一石粮食跟一两银子是等价的,所以350石的粮食补贴可以视为是350两银子。
那么好,120两的基本收入,加上528两的固定贴补,再加上700两的爵位贴补,再加上350两银子,现在一个拥有一等公封爵的总督每年就能领到1698两了。
每年1698两,搁普通人身上,绝对是高,花起来绝对绰绰有余。因为在乾隆年间,小商贩、私塾教师、能工巧匠和富裕农民这四个行当的平均都只有四五十两。可是对总督来说,每年1698两根本不够塞牙缝儿的———他们的开销太大。
这里先说一项开销:聘用师爷。从晋朝到清朝,雇师爷一直是定例,能力再强,也得雇上一个或者多个师爷,让他们帮着记账、断案、草拟奏章、代写诗文、出谋划策、迎来送往和处理日常通信,例如东晋时江州刺史桓玄就雇过陶渊明当自己的师爷,明朝时闽浙总督胡宗宪雇过徐文长当自己的师爷,清朝时两江总督尹继善雇过曹雪芹当自己的师爷,福建巡抚张师诚雇过林则徐当自己的师爷,湖南巡抚骆秉章雇过左宗棠当自己的师爷,还有淮军将领吴长庆,雇过晚清状元兼著名实业家张謇当自己的师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