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不是乱花钱,是更会花钱 ——中国“90后”消费观调查
2019年度支付宝年度账单即将出炉。这一年你用支付宝花了多少钱?估计会有不少“90后”被自己的账单吓到:我哪来的这么多钱?
说起“90后”的消费,“精致穷”“月光族”“啃老买奢侈品”“超前消费”“1000可以花,10块钱必须省”……种种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被贴上了“畸形”的标签。
“怎么不知道存钱呀!”“别乱用那些分期!”“90后”的父母常常充满忧虑地规劝孩子改变自己的消费方式。
但是很多报告用实实在在的数据,为“90后”的消费方式作出生动解读。他们的某些消费行为在外人看来并不理智,却有自己独特的追求。当他们在消费上精明起来时,又可能超乎你的想象,也超越了他们的父辈。
21世纪第三个十年已经到来,中国“90后”们正在用属于他们的消费消费观念和方式,标记这一代人的独特性格。
挣钱不多,生活品质不能低
“能手机打车干嘛要挤公交地铁?时间最重要。”“生鲜APP能把蔬菜水果送到家,顶多再多花点运费,干嘛自己跑出去买菜?”“工作这么累,周末还加班,再不吃好喝好也太惨了。”“29岁,2开头的最后一个生日,得给自己买个礼物。”懒人式消费、奖励式消费、治愈式消费,许多“90后”秉持精致生活的理念,收入不高,花销却不小。
此外,还有很多消费行为让人迷惑不解。
小高是一个“猫奴”,她养的猫叫大庆。买猫粮、猫砂、罐头、玩具,带它洗澡,每月都有五六百元的固定支出。除了经济负担之外,还要花时间伺候它吃喝拉撒。
大庆有时候尿床,把家里仅有的两床被子都留下“记号”。但是大庆也温柔、黏人。有时会钻到小高的被子里入睡,周末小高也会邀请朋友来家“吸猫”。白净柔顺的毛皮、澄澈的眼睛,大庆给小高带来无尽的温馨。
“有时真的会被它气死,但能从它这里寻求安慰,这是我们这些‘猫奴’自我表达的途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跟父母说,因为他们很难理解。”小高说。
“90后”另外一个不被人理解的消费行为是对奶茶的追捧。2019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约为500亿元,消费者中一半是“90后”。
“如果你问我的钱都去哪了,看看肚子上的这几圈肥肉就知道了。”对一名“90后”来说,这肥肉中会有奶茶的极大“贡献”。
“90后”和“00后”养活了各式各样的奶茶店:大商场、商业步行街,住宅区周围,高校食堂和校园外的小吃一条街,永远不会缺少各具特色的奶茶店,很多网红店还排着长队。
这种热爱让人困惑。“90后”何晓雅常常在加班时点一杯奶茶,“寒冬腊月里,买一杯奶茶捂在手心,很温暖,再吸一口珍珠,温润柔软,就像和久未见面的恋人热烈拥吻。虽然知道奶茶中含有让人上瘾的物质,但是不舍得戒掉这个癖好。”
“90后”成长过程中拥有更多的消费选择,商品种类极大丰富,营销工具、“种草神器”深入人心,微信公众号、微博大V、小红书、各种形式的直播,无时无刻不在诱惑他们。
时代赋予这代人一个更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也给他们肩头施加越来越繁重的生活压力和工作负荷。压力催生了“90后”这些不被理解的“迷惑”消费行为和种种冲动消费,也让许多“90后”在消费中更加注重教育和自我提升。
中国新经济研究院联合支付宝发布的《“90后”攒钱报告》显示,年轻人用花呗购买教育类产品和服务的金额同比上涨了87%。
2019年被称作付费自习“元年”。付费自习室迅速赢得职场年轻人的青睐。工作之余,很多年轻人逃离逼仄的居住环境,来到付费自习室找一方安静的书桌,如饥似渴地寻求自我提升。为了更体面的生活和更光明的未来,进入职场的“90后”丝毫不敢懈怠。
分期虽好,警惕掉进“无底洞”
一边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一边是羞涩的口袋。借助消费金融、信贷工具超前消费或分期付款,是很多“90后”的消费习惯。
据统计,平均每4个“90后”就有1个人在用花呗进行信用消费,近四成“90后”把花呗设为支付宝首选的支付方式,比“85前”高出11.9个百分点,超七成“90后”未来还将继续超前消费。
这是怎么造成的?我们来分析一下。
最开始,也许只是想买一部手机,可是还要交房租,直接买压力有点大,就用了分期。一部价值四五千元的手机,分12个月还清,每月只需还款三四百元,很有可能还是免息的。
手机到手后,觉得电脑用了好多年,反应越来越慢,没开几个程序就很卡,也该换了,于是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了一台电脑,分期账单又增加了几百块钱。
手机拍照虽然像素很高,但有些使用场景还是没法和相机相比,索性再来个相机——也是分期付款。
在家听音乐,手机外放效果终归不能让人满意,要达到“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的通透感,得买一个高品质的音箱。面对价格动辄上千的音箱,还是靠分期“大法”……
想买的东西越来越多,支付宝花呗上的额度逐渐累积。为了将额度分散,索性再开个京东白条,以降低内心焦虑和负罪感。就这样,微信里的微粒贷、去哪儿网的拿去花、百度的有钱花、银行信用卡甚至是某些不靠谱的网贷账户……种种信贷工具陆续开通,以满足不同场景下超前消费的需求,债务额度不断增长。
如果负债水平还没有严重超标,又有稳定的工作,通过延长信用期限,多付出一些利息倒还不算是很坏的结果。实在不行跟家里人低低头也不失为救急之策,等到资金周转开以后连本带息还上就是了。
最坏的是严重超过负债能力,容易被网贷平台“低息”宣传诱惑入坑,由此导致背上高利贷者大有人在,不仅搭上自己的前途,也拖累整个家庭,更有甚着为此付出年轻的生命。
不过,虽有悲剧发生,整体而言,绝大多数“90后”使用信贷工具都保持着冷静和克制。87%的年轻人近一年内从未出现过逾期现象,仅3.6%的人产生经常逾期和以贷还贷现象。使用3个及以上互联网小额借贷平台的用户占比为3%左右。绝大多数年轻人没有被负债拖垮,反而还存下了不少钱。
据《“90后”攒钱报告》统计:92%的年轻人每个月都会有结余,“90后”每月在余额宝攒的钱,是其花呗账单的4.5倍。受访的“90后”表示,买生活必需品外想买的东西,会充分考虑经济状况。
精打细算,“90后”更会理财
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太古里,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人流熙攘。记者采访了一位肩挎路易·威登“麻将包”的“90后”女生,她说:“差不多花掉了一个月工资吧,托朋友从法国带回来的。平时会研究奢侈品在哪里买便宜,比如买路易·威登的产品去法国,澳大利亚买古驰的包包,然后找靠谱的代购,能省不少钱。而且这些价格也处于波动状态,需要随时跟进。”
很多收入不高的“90后”舍得买大牌、买奢侈品,但是也对价格敏感,他们会想尽办法找到最便宜的方式选购奢侈品。
在日用品上更斤斤计较。快递不包邮?不买。网上看视频充会员?不存在的。
“90后”的另一个精明之处在于,比父辈更早接触到分期付款和理财产品的他们,也更容易接受和更有利地使用。对于“90后”的父辈来说,贷款买房不是件新鲜事,但是要让他们把信贷工具用于日常生活消费可就难了,而“90后”精打细算薅起羊毛可毫不含糊。
小到用花呗打一个时间差赚点利息:在免息期内还款,现金拿去投资理财。
大到买车分期付款:“90后”小史夫妇住在天津,结婚没多久,摇号中签,打算买辆车,家里给出钱,但是自己想分期付款,省下的现金用于投资。父母却说:“分期太麻烦,还有好多陷阱和强制消费,最后一点也不便宜。”
小两口则认真研究了其中的门道,对记者说,根据4S店的报价,如果使用分期,汽车价款会比全款便宜五六千块钱。不过必须按照4S店的要求上“全险”,而全款则可以自己选择险种,摒弃一些不实用的项目。另外还有GPS安装费、手续费等几项费用,七七八八加起来也是五六千元钱。分期付款总价没什么优势,但是手里的现金多了,还能用来做些投资,想要规避风险,买点收益稳定的基金债券就行。
“90后”的理财意识的确更明显。数据显示,32%的“90后”表示有明确的存款计划,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每月新增存款比例也有明显提升,六成学生和近八成上班族每月能存下10%以上的收入。
“前几年余额宝刚出来那会儿收益比较高,就把钱放在这里,后来收益越来越低,就考虑其他途径了。”在北京一所高校读博士的杜斌说,现在投资收益是他和朋友们聚会时的热门话题,常常和朋友们交流心得。
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合肥的朱锐锋,每个月都会拿出一些钱投资,用自己在学校学习的政治经济常识,指导家里人炒美元,投资收益率超过10%。
北京大学研究员靳戈表示,“9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也是成长于中国经济腾飞时期的一代,他们对消费和理财的接触都比父辈要超前。再加上这代年轻人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保障意识,精打细算、早早理财都是在为未来过好生活做足准备。
(记者 康朴)
华社合肥5月5日电 题:创业“台青”许文欣与合肥的“七年不痒”——新华旺中“台胞在大陆”联合采访报道之五
新华社记者 陈尚营 赵博 石龙洪
与许文欣联系采访时,他在微信上回复:“上午可能不行,我通常中午才起床。做我们这行睡得晚,因为有些店半夜才打烊。”
许文欣说的是奶茶店。7年前,他与学长合资拿下台湾奶茶品牌“COCO都可”在安徽合肥的独家代理权,毅然西进开拓事业。如今,这个曾经的台东鞋厂业务员已是大陆省会城市里年薪百万(人民币,下同)的经理人,管理着26家门店、140多名员工。
飘着细雨的暮春午后,在珍珠奶茶溢出的丝丝甜香里,许文欣将自己与合肥的“七年不痒”,向新华社与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联合采访团娓娓道来。
首次踏上合肥 经历“非常考验”
“我之前从没来过合肥。学长的爸爸曾在这里的台资轮胎厂工作,对这座城市印象不错。正好那几年,‘COCO都可’开始进入大陆市场,势头很好。我们商量了一下,就筹款向总部申请拿下了合肥的代理权。”许文欣回忆当初那个决定,说得云淡风轻。
28岁那年,许文欣第一次来到合肥,带着交纳代理费后剩余的所有积蓄,大约不足6万元人民币。
“刚来时是懵的,环境不熟悉,人也不熟悉,找店面、雇店员……那是非常考验人的一段经历。”许文欣说,那时他几乎每天都在“扫街”,测算每个区块的人流量和周边人群的消费能力。
第一家店选址长江路。他说,起先觉得那是主干道,车多人多,开店应该不差。但现实很残酷,开张后亏得厉害。原因其实很简单,停车不方便,人留不下来。
人生地不熟的代价就是连开3家店都因为各种原因不见起色。顶着巨大的压力,这个身才略显瘦弱的台湾年轻人拿出认定目标不放手的“狠劲”,坚持履行与总部的约定——3年开够15家门店。
吃一堑,长一智。许文欣之后尽量选择人流稠密且易驻足的商场底铺,或是步行街门面。大约30平方米的店面,装修简约大方,环境敞亮整洁,奶茶、果汁、果茶等年轻人喜爱的手摇饮料品类齐全,经过培训的店员手脚麻利、态度友善。
“开到第4家门店,总算转危为安,享受到盈利的喜悦,心里也没有那么慌了。”许文欣说,如果第一年没撑下来,可能结果就是放弃,再不会有后来的发展。
稳扎稳打良性竞争 年卖饮料500万杯
站稳脚跟后,许文欣开始琢磨如何与对手开展良性竞争。彼时,合肥已有一个口碑不错的本地品牌。“我不搞‘价格战’,无底线的廉价会影响质量和消费者的好感度。”他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自己的品牌优势在于产品种类丰富。
稳扎稳打的策略之下,许文欣在合肥把门店逐渐拓展到26家,目前每月营收350万至400万元,粗估每年能卖出500万杯手摇饮料。
最近,这位“台青”又有“大动作”,配合总部规划将门店面积扩至50平方米,投放咖啡制作机具,推出珍珠拿铁等新品。
“没想到市场接受度很好,咖啡类饮品的销售占比已达到一至两成。”许文欣说,初来时当地人不爱喝加冰饮料,要花大力气推广台味珍珠奶茶,而如今的市场环境实在是太好了。这背后折射出7年间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众消费形态的明显转变。“现在回想,没有从大陆一线城市起步,直接选择成长空间更大的合肥,这个决定是对的。”
回望创业感悟:认准目标不轻言放弃
伴随在大陆的创业打拼,许文欣迈过而立之年,转眼已到35岁。如今,他每年有11个月待在合肥,为了看顾门店出没于大街小巷,事业逐渐壮大。他有了不少本地朋友,闲暇时就约上三五好友吃土菜、打台球。
“还记得最不顺利时的沮丧、着急,一度甚至怀疑自己来错了。”许文欣半开玩笑地说,“好在我性子拗又爱面子,绝不肯以失败者的面目回台湾,最后才闯了过来。”
他说自己想对打算或正在大陆创业的台湾年轻朋友讲:“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轻言放弃。只要坚持,认准一个目标走下去,一定可以成功。”
“七年不痒”,许文欣与合肥这座城市的“姻缘”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褪色,他倾注的心血正在得到回报。今年,他打算新开6家门店。
“我观察到近些年从北上广深回流的年轻人日渐增多,中等规模城市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大。”许文欣说,“我会与员工一起努力,让台湾奶茶在合肥续写更加精彩的故事。”
轻客群崛起 数字赋能步行街变“潮”街 ——多地步行街走访见闻
步行街是一座城市居民生活和零售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购物、餐饮、休闲、地域文化展示等多重功能。近年来,顺应消费升级需求,多地步行街积极创新求变带动消费热度回升,展现消费升级新动向。记者在一线走访发现,很多老街区都玩出了“新花样”,场景、智能、沉浸式体验等已经成为不少步行街的新标签,步行街提质升级打造鲜明特色势在必行。
老街区悄然变“潮” 成为消费新热点
傍晚时分,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步行街迎来了人潮。记者看到,不少人手上提着各色的购物袋。一群年轻人正围在一家奶茶店门口排队点单,还有三五成群的好友坐在路边长椅上闲聊。步行街中名为“庐小胖”的雕塑,引来不少年轻人打卡拍照。“两个小胖合起来就是合肥。”合肥市民汪成打趣地说。
在合肥市民郑晓看来,改造提升后的步行街,业态正在不断丰富,步行街变成了“潮”街。
2020年7月,淮河路步行街入选全国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名单,是安徽唯一入选该名单的街区。合肥庐阳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晖说,过去,步行街商业业态以零售、餐饮为主,服装类零售占比最大。目前,街区正在促进传统商务升级,积极引入体验式、互动式消费业态;推进街区专业店、专卖店进行特色主题改造,鼓励街区旅游文创等商店创新商业模式。
2021年淮河路步行街全年客流量突破8103万人次,同比增长57.9%,实现营业额114.5亿元,同比增长17%,成为安徽省第一条百亿街区。
记者在全国多地走访发现,像淮河路步行街一样,一批步行街近年通过改造提升,成为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打造新消费模式的试验田。
近期,长春市红旗街上,暑期营销活动非常热闹。“这有山”、万达广场等地的入口处,众多游客在扫码、测温、戴口罩后有序进入商场。
2020年,长春市投资8000多万元,对红旗步行街进行了精品化改造。作为红旗步行街新晋的网红打卡地,室内景观小镇“这有山”打造了一个以“山坡”和“山洞”错落分布的消费业态综合体,并举办国潮民乐音乐会、推出沉浸式戏剧、小课堂等,推进商旅文融合。在一家木雕木刻店里,记者留意到,这个30多平方米的小店5分钟就卖了300多元,新潮的商业形态极大提升了人们的购买欲。
跳动的音符让有着百年历史的哈尔滨中央大街充满年轻活力。整个夏天,中央大街的乐手们或拉小提琴,或吹萨克斯,或拉手风琴,让优美的音符跳动在街区的各个角落。游人纷纷驻足观赏,不少人举起手机记录下这闲适浪漫的时光。到了晚上,这里新潮的“阳台音乐会”还被搬到“云端”,各地网友通过网络直播,感受“冰城”风情。
年轻客群崛起 消费习惯已改变
记者走访发现,年轻人正在成为步行街消费主力军。他们的消费习惯也悄然发生改变,呈现重体验、求个性和线下打卡、线上消费等新特征。
走进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体验街区“长安十二时辰”,盛唐气象扑面而来。一些身穿汉服的年轻人穿梭于仿唐市坊建筑中,看表演、拍照、吃美食、与NPC对诗、买“国潮”商品。“长安十二时辰”融合同名电视剧IP和唐风市井文化,通过长安市坊建筑、乐舞演艺、剧情表演和沉浸式游戏等方式,让游客宛如穿越回千年之前的长安城,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参观体验。
“如今的年轻人极具文化自信,已不满足于图像、文字、声音等的文化表达,也不满足于仅逛街购物的消费体验。‘长安十二时辰’深挖传统文化,并进行沉浸式创新表达的形式,满足了年轻一代可感受、可参与、可想象、可共情的文化消费需求。”西安唐时良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林丰说。
“以前的消费者重在‘逛’,而‘互联网一代’的消费者重在‘晒’,他们在消费的同时喜欢发抖音、快手、朋友圈等。”哈尔滨中央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策划部部长金耕说,社交媒体成为消费者了解信息的重要平台,过去“坐等”客人来的商家,开始打造一些“网红”打卡地,注重互联网营销和直播带货。哈尔滨中央大街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央大街的大多数商铺已从传统零售模式升级为线上线下联动的新零售模式,并开通了抖音、快手等线上直播带货平台,打造“网红+商圈”,开拓“线下打烊、线上开播”的新运营模式。
步行街仍需提质升级 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步行街管理者和商户表示,应该推动步行街场景化、智能化、活动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步行街品质。
大唐不夜城工作人员张豪认为,高品质步行街是娱乐、餐饮、购物、社交、文化的深度融合,其优势在于完全将消费融入生活体验中,这就要求步行街挖掘地方特色构建消费场景。
在推动步行街场景化发展中,文化挖掘与展示成为关键。淮河路步行街改造提升项目总指挥陈子岳表示,提升改造的重点在于让街区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相得益彰,并通过步行街盘活前街后巷发展空间,让消费场景丰富起来。记者注意到,这条街上被本地人熟知的撮造山巷,在改造后既保留了原有的市井风韵,同时也加入了更多的新潮元素——利用三国文化植入手绘漫画墙。北油坊巷则在保留街道建筑原始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完整墙面打造马赛克壁画,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了北油坊的烟火民生。
随着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深入日常生活,步行街也需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业内人士建议,除了推广直播带货、互联网运营、“云游步行街”等新营销模式,还应推动智慧商圈建设,深化5G、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决策、管理、营销、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实现消费体验便捷高效、经营服务精准优化。据金耕介绍,中央商城正在打造中央商城大数据分析平台,推广应用5G、人脸识别、智能导购、智能客服等。
据记者了解,以步行街为抓手,多地促消费活动正在进行中,涵盖各个领域。安徽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安徽全省集中开展以“品质生活·徽动消费”为主题,以汽车、家电、餐饮、服务、电商、步行街等重点板块为抓手的新一轮促消费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助力消费全链条复苏。
(记者 蔡馨逸 吴慧珺 俞启涵 朱悦 马晓成 高晗 采写)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