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星辰、日月、节气的敬畏与迷信交织,赋予了每一个生命独特的吉祥寓意。古人云:“人生如梦,岁月如歌,命运之轮转动,皆因星罗棋布。”那么,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神秘力量,让孩子在特定的农历生日尾数下,承载着与众不同的福气?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份古老的智慧,揭开那些被时间遗忘的密码。
< class="pgc-img">>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农历生日的尾数被视为一种微妙的命理象征,它们仿佛是生命的密码,预示着个体的一生运势。让我们将目光投向那四个备受青睐的数字:一、三、六、九,它们如同四季轮回中的四重奏,各自拥有其独特的韵律和韵味。
< class="pgc-img">>首先,让我们聚焦于“一”——这个象征着开始和新生的数字。在农历中,初一的新生儿,犹如破晓的第一缕阳光,清新而充满希望。他们的一生,如同春天般生机勃勃,拥有无尽的可能性,无论走到哪里,都散发着乐观与积极的气息。
< class="pgc-img">>其次,三,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多元与和谐。生于农历三日的孩子,如同春雨滋润万物,他们的生活旅程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应对,化冲突为和谐,成就非凡的人生。
< class="pgc-img">>再者,六,这个数字象征着顺利与圆满。农历六日出生的孩子,犹如夏日的彩虹,无论风雨过后,总能看见美好的结局。他们的一生,将在顺风顺水中度过,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福泽深厚。
< class="pgc-img">>最后,九,一个尊贵且神秘的数字,寓意着长久与吉祥。农历九日出生的孩子,如秋日硕果,积累智慧,收获满满。他们的一生,将享有深厚的福气,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稳稳握住幸福的果实。
< class="pgc-img">>然而,这些并非宿命的铁律,而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寄托。每个孩子的命运,都是由自身的努力和选择塑造的,那些尾数带来的吉祥,更像是一种精神鼓励,激励他们在人生的舞台上,舞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 class="pgc-img">>在此,愿所有出生在农历尾数为一、三、六、九的孩子,无论命运如何起落,都能保持内心的明亮与坚韧,让生活如诗如画,如歌如梦。愿你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好运相随,福气满溢。记住,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一刻都是上天的馈赠。祝你们一生福气不浅,幸福安康,前程似锦!
民阿有西扎布妻子在装了净水器的厨房忙碌。新华社记者勿日汗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26日电(记者柴海亮、勿日汗)清晨,沉睡的草原在袅袅炊烟中苏醒,奶茶的清香弥漫在蒙古族牧民阿有西扎布家里。自从家里的自来水“变甜”之后,这位56岁的牧民比以前更爱喝茶。
让阿有西扎布家的水“变甜”的是一台壁挂式净水器,而这台净水器真正的作用是将自来水含氟量降低到安全范围内。
“吃水还要净化着吃,生活从来没有这么‘讲究’过。”这位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浩日庆敖包嘎查的牧民说。
他世代生活的这片草原严重缺水,在他小时候,有充足的水吃已然是奢望,没有人关心水的质量。牧民们夏天从河里取水、冬天凿冰化雪。在他青年时代,人们挖井饮水,但地下水的含氟量比安全饮用水含氟量最高界限高出一倍,可人们不知道。当他年过半百,家里有了自来水,人们也得知水是导致牧区老人骨骼畸形的原因之一,饮用水安全问题被人们逐渐重视。
把草原深处的生活过得“精致”的还有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萨如拉塔拉嘎查牧民宝力德巴特尔。
“草原上的采暖期有7个月,以前烧炉子是回家做的首要大事。住进这个房子之后,日子过得干净、舒适,还环保。”他居住的这间60平方米房屋,采用高保温墙体和太阳能供热技术,严寒冬日不用烧火取暖,室内也温暖如春。这种可移动的节能住宅正在中国牧区大力推广,60平方米的房屋造价10万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草原牧民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科学文化程度不断提升、享受的惠民政策日益增多。钱袋鼓了,眼界宽了,牧民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也随之“升级”。他们不再满足于简陋的传统生活,把人们印象中的草原艰苦日子过得越来越“讲究”。
走进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哈拉图嘎查牧民斯庆花草原深处的家,客人们惊喜于其宽大而现代的卫生间:洁净的瓷砖地面、抽水马桶和洗漱池,还有高高挂起的电热水器……
牧民宝力德巴特尔坐在温暖的节能房里,通过监控看白雪皑皑的草场。新华社记者勿日汗摄
5年前,对于斯庆花来说,这些看似再普通不过的陈设,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内蒙古草原地广人稀,相邻的牧户之间相隔少则几公里,多则数十公里,无法像城镇一样集中布管道通水。
过去,对于牧民们来说,草原到处都是“厕所”。而如今,草原上新建的房屋基本都有设施齐全的冲水式卫生间,每一个牧户的用水系统都自成体系。“讲究”起来的牧民们从“草原处处是‘厕所’”变成“只在屋里上厕所”。
越来越“讲究”的还有牧民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眼界的开阔,很多落后的观念正在被颠覆。
草原牧民世代以放牧为生,财产的多少取决于畜群的大小。在这种“财富论”的影响下,超载过牧给草原造成致命伤害。而如今,这样的观念已失去“市场”,以草定畜和精养的生产方式渐成主流。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恩和吉日嘎郎嘎查牧民孟克巴特尔减羊增牛,因为养50头牛和500只羊的毛收入都是30万元,但养牛成本低于养羊,而且对草场破坏相对小。
“生态好的草原,才是牧民最大的财富。”这是孟克巴特尔秉承的观念。
根海拔4500米高原,克服苦寒缺氧,释法说理传播法治,倾心守护牧民利益……60多年来,青海省玛多县人民法院百余名法院工作者,风雨无阻奔走草原,风餐露宿巡回审判,公平公正调处纠纷,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用忠诚坚守在三江之源谱写“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时代赞歌。
“哪里有法院,哪里不公平的事就能解决”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平均海拔超4500米,是青海省海拔最高的县。牧民长期“逐水草而居”,鲜与外界接触,过去遇到各类纠纷,多寻求中间人解决。
2022年7月14日,在玛多县花石峡镇,玛多县人民法院法官在审理案件。新华社发
“法院帮我调解纠纷效果好,一听说他们今天要来宣讲,我一大早就骑摩托车赶过来了。”在玛多县花石峡镇维日根村,法院巡回审判车停稳后,村民才让旦巴连忙迎上去,卸下宣传展板,摆好折叠桌椅,将写有“玛多县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横幅固定在车身上。
56岁的才让旦巴家里饲养着上百头牦牛,每逢放牧时节,因草场分配有时会与他人发生纠纷,过去遇到问题就找村里老人解决,可调解结果常常是双方都不满意。“谁和中间人关系好,中间人就偏向谁。”一些不公平的民间调解让才让旦巴感到不痛快。“有次调解结果是要回5头牦牛,其中2头就要交给中间人,还得是青壮年牛。”
2021年12月20日,玛多县人民法院院长钱快乾(左三)给当地牧民宣讲法律知识。新华社记者 柳泽兴 摄
在法院一次入村宣讲中,才让旦巴趁着纠纷双方都在场,提出调解诉求。“法官先询问我们的想法,然后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开始调解。”当天,才让旦巴便和对方达成协议,心悦诚服地在调解书上签字摁手印。
周智是玛多县扎陵湖乡第一牧业社牧民,家中有6口人。2017年,他与花石峡镇措柔村3名牧民签订承包协议,将自家440多只母羊承包给对方,协议规定对方每年要给自己50只小羊羔。一年后,对方不按约履行协议,电话也联系不上。“这440多只母羊可是我们家全部财产,家里人吃的穿的都靠它们。”3年间,周智往花石峡镇跑了五六次,始终要不回自家母羊。
“对方多年拖欠导致家里经济困难,实在没办法了,就找法院起诉。”2021年7月,经玛多法院3次调解,周智和被告协商一致,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现在哪里有法院,哪里不公平的事就能解决。”
2021年12月20日,玛多县人民法院“马背法庭”成员在下乡途中。新华社记者 柳泽兴 摄
为减轻偏远群众诉讼负担,玛多县人民法院利用“马背法庭”“车载法庭”等载体,将法庭“搬”到牧民身边,及时受理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类案件。“巡回审判力度加大后,牧民群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遇到困难会及时向法院求助。”玛多县人民法院院长钱快乾说。
“哪里有案子,法官就巡回办案到哪里”
玛多县地广人稀,1.5万余人散居在这片2.53万平方公里的雪域高原上。牧民不方便离开草原,法官就走到他们身边。
2021年12月20日,玛多县人民法院院长钱快乾(左一)给当地牧区群众宣讲法律知识。新华社发
在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玛多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才侦措手拿话筒释明法律,换位思考做群众工作,身后的巡回审判车沾满泥巴,但车身上的“法院”二字被擦得清清楚楚。“下乡时,要省着吃馍馍、糌粑和风干牛肉。有时候带的干粮吃完了,工作还没干完,还要饿肚子。每次下乡结束,嘴唇因为缺乏维生素,经常溃疡。”
2022年5月26日,在玛多县扎陵湖乡多涌村河源新村,玛多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才侦措(右)在进行防范养老诈骗宣传。新华社发
“草原上鲜有人家,哪里有案子,法官就巡回办案到哪里,有时一待便是几个星期,常常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冬天一身雪。”
2021年12月20日,玛多县人民法院院长钱快乾骑着马,擎着“玛多法院巡回法庭”的旗子,下乡进行普法宣传。新华社发
“刚才还是晒得脱皮的大晴天,一会儿就冰雹当头雨雪交加,稍不慎就会陷入泥泞沼泽。”玛多县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郭海洋额头上有一道伤疤。一次下乡办案途中,汽车转弯时侧翻倒地,前挡风玻璃直接碎裂,划破了他的额头,头发都粘上了带血的玻璃碎片。
一次到海拔4300多米的黄河乡办案,郭海洋和同事挤在一间没有屋顶的废弃砖房里。高原深夜,冷风呼啸,不知是谁先起了头,唱起《在那遥远的地方》。随后大家齐声合唱,歌声穿过砖房,流向广袤草原。“自然环境恶劣,我们迎难而上、乐观面对。”
2022年7月12日,在玛多县花石峡镇吉日迈村,玛多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才侦措(中)在开展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宣传。新华社发
常在草原办案,与家人久难相见。提起女儿,玛多县人民法院原副院长赛措吉心中五味杂陈:“女儿看见我就像陌生人一样,连晚上睡觉都不让我陪她,只要睁眼看到是我,就把我往外推。后来,每次分别她都搂紧我脖子,舍不得让我走。”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长期扎根高寒缺氧牧区,玛多法院法官和司法警察多数落下心脏病、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等“高原职业病”,兜里也常备速效救心丸。在玛多县人民法院工作7年的法官助理李明,脸蛋上已留下两坨深深的“高原红”。“牧民通过法院感受到公平正义,每当听到群众对法院的称赞,心里就不觉得那么苦了。”李明说。
“村民们打心眼里把法官当亲人”
“瓜珍切(藏语,谢谢),还是瓜珍切,感谢法院帮我要回了看病的救命钱。”在玛多县人民法院“姊妹湖调解室”,花石峡镇花石峡社区党支部书记更尕搀扶着69岁的藏族阿妈卓玛吉,送来一面写有“一心一意为民办事,依法办案快速到位”的锦旗。
“4年前,被执行人租下卓玛吉等30多名村民扶贫项目的房屋,恶意拖欠房租21.3万元,也拒不执行和解协议。”经法院不懈努力,被执行人支付了执行款,卓玛吉隔天便收到应得的租金。
2021年5月22日,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后,玛多县人民法院搭建临时办公板房,确保司法服务“不停摆”。近日,记者走进临时办公板房,看到四周悬挂有12面锦旗,许多都是基层村民送来的:“维护群众利益如雪中送炭、情系联点群众似冬日暖阳”“头顶国徽执法、心存正义公正”“人民公仆、情系百姓”……
“我们法院八成案件都与牧民有关,大都涉及藏汉双语,一字一句彰显着法律尊严,不能马虎大意。”今年26岁的更周措,201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已担任法官助理2年时间。
2022年7月12日,在玛多县冬格措纳湖畔,当地牧民群众在听玛多县人民法院巡回法庭法律宣讲。新华社发
今年秋天,更周措今年第二次来到玛多县花石峡镇东泽村,用藏语宣讲着民法典,为村民发放汉藏双语法律宣传手册。高原缺氧,每次蹲下站起,她都大口喘着粗气。东泽村党支部书记关确说:“法院进村宣讲效果很好,村里违法犯罪案件少了,村民们打心眼里把法官当亲人。大家一听说法院来宣讲,总会端来家里最香的奶茶、献上最洁白的哈达。”
2021年5月26日,在抗震救灾临时办公点的帐篷内,玛多县人民法院法官助理更周措(右)在手电筒照射的灯光下进行立案登记。新华社发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