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是吃火锅的季节!
每逢冬季,走在大街小巷中,空气里到处弥漫的都是火锅的味道。这种刺激味蕾,舒张毛孔的饮食火遍了祖国大地。不管身在何处,面对着文化、认知上的隔阂,只要一顿火锅下肚立马就烟消云散了。
当然,火锅的吃法各地不同。四川讲究麻辣,重庆讲究重辣,广东的涮鱼片,蒙古的涮羊肉,东北的酸菜炖粉条,走遍了大江南北,吃透了黄河两岸,而最难忘却的依然还是家乡的特色火锅,魂萦梦绕的腌齑煮豆腐。
< class="pgc-img">火锅
>腌齑是徽地黟县的一种特色菜,一要腌,二是齑,这个过程中不能变质,还要稍带些臭气。是的,你没有看错,这其实就是徽州特色美食“三臭”之一的烂腌齑,但如何腌制这道菜却是一项讲究火候的功夫,如果功夫不到家,烧出来的火锅就失去了味道。
不过,腌齑的取材非常简单,但很讲究。
必须要等到秋分过后,抢在霜降之前,将地里的大白菜收回家中,以保证白菜的鲜、嫩;收回的白菜一分为二,菜杆整棵腌制,等腌熟之后称为“菜匙”,是烧小炒的最好食材。
而菜叶则是切碎后放入盆里,撒上盐后反复揉搓,直到搓出菜汁,然后将切碎的姜、蒜、椒拌入,搅拌均匀;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大缸压紧,压上洗净的扁平石头,盖上缸盖后等待自然发酵,这就是“腌齑”。
当腌齑开始有一些酸味,并散发出些许的臭味后就可以用来做菜了,但需要注意的是,腌齑不能太酸,太酸没有入味,不能太臭,太臭已经变质了,所以二味“合体”非常重要,这期间就必须对腌制的时间进行最精准的掌握。
当然,在黟县的每家每户,最具发言权的自然是女主人们,她们才是这道美食的真正行家,腌齑大多出自她们之手。
< class="pgc-img">下锅的腌齑
>腌齑要想转为美食,还需要一个精心烹饪的过程
锅中放入菜油烧热,取些许姜、蒜爆出香味,用上等的好腌齑入锅翻炒后,乘出放入砂锅中加水,把新鲜的豆腐切成片,加少许的猪油,在小炭炉上用小火慢慢熬煮。果要吃辣时,可添些干辣椒入味,煮至砂锅内的腌齑、豆腐都成翻腾状即可。
煮的时间越久,腌菜汁进入豆腐也就越深,味道也就越鲜美。
入口时,滚烫、热辣,鲜美,腌齑的酸夹杂着些许的"臭",又有蒜姜的香夹杂着豆腐的鲜,直击味蕾,猛扑脑门,咽下去后,毛孔舒张,浑身舒坦,而汤汁泡饭更是让人食指大开。
腌齑煮白豆腐只是汪郎家乡的美食,作为火锅,它没有四川、重庆火锅的讲究,也没有蒙古涮羊肉那样繁琐,但却是冬令时节黟县家家户户必备的一道菜。
天寒之时,一家人围坐一桌,热气腾腾的腌齑煮豆腐,加几样小菜,生活就是如此!
当然,腌齑煮豆腐只是一道普通的徽菜,和其他徽菜,如臭鳜鱼、火腿炖甲鱼、清蒸石鸡、一品锅等自然是无法相比的。
< class="pgc-img">腌齑煮豆腐
>然而,腌齑煮豆腐也和每一道徽菜一样,都脱离不了“严重好色、轻度腐败”的徽州特色,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故事。当然,这些故事的背后也同样印射着古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饮食习俗。
虽然不清楚腌齑煮豆腐兴起于何时了,汪郎翻遍了史文、杂记,没有找到具体的记载,只有些许趣谈,也只是古代在外经商的徽州人彼此亲近的媒介。
汪郎思绪许久,大概,也许在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之后,这道美食可能也就跟着出现了吧?只是地处徽州大山,又因为腌齑的制作也是一门技术活,腌齑煮豆腐才没有像其他徽菜一样广而告之,只在黟县人自己的餐桌上传承吧!
但不管如何,这道火锅却是汪郎儿时的美味记忆,它早已融入进了血液之中,吃一口腌齑煮豆腐,才不会忘记自己的根!
而李太白当年的那首《小桃园》也使得汪郎不能忘,与君共赏:
黟县小桃园,烟霞百里间。
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市向晡前散,山经夜后寒。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 class="pgc-img">黟县地形图
>>锅(Hot Pot),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今天就来和邱汉辉老先生一起来聊聊火锅。
< class="pgc-img">>《三联生活周刊》第1044期封面文章《夏日火锅》中写道: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饮食风俗差异极大。邱汉辉老先生说:“如果说要找到一种相对统一的美食形式,把不同地区的人都凝聚在一起,想必就是火锅了”。
追溯火锅的演变历史,若是把火锅定义成火与食器的一种结合,那么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新石器时代就存在这样的器具,让人们能够围炉而食。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火锅之所以在中国形成蔚为大观的文化,除了方便之外,还因为它能契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中国人喜爱热食、追求镬气,火锅是烹调和食用同时进行;中国人倾向在餐桌上增进情感,火锅能够延长交流的时间,还能避免无话可说的尴尬。
火锅有种弹性的魔力。它的底汤既能简单,也能繁复;食材既可单一,也可多样;不但能一人食,还自带了社交属性。不过是汤底、食材和蘸料的组合,各地都演化出独具地方特色的火锅文化。邱老先生继续说到:要论时令,此时最不能错过的是云南野生菌火锅。自四月中旬第一场雨后长出“头水菌”,直到11月都是出产野生菌的季节,夏季正是最旺季。重庆人更是一年四季都会吃火锅,重庆人爱吃的是老火锅,尽管这种火锅在当地也就100多年的历史,但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重庆火锅的餐馆。而上海并不是一个有着专属火锅文化的地方,但这里火锅店遍地开花,正是这个城市的有趣之处。在上海,火锅不是一个狭义的特指,而是一种包罗万象的饮食方式。
< class="pgc-img">>论火锅,无论是重庆的麻辣火锅、贵州的酸汤鱼火锅、潮汕牛肉火锅、河豚火锅,又或是泰式、日式等其他亚洲地区的火锅,总之火锅文化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只是饮食上的变化了,更多的是人文风情。
我们是重庆火锅传人,为感恩重庆火锅祖先,为更好的服务社会大众,我们庄严宣誓:传承火锅记忆、弘扬火锅文化、恪守职业道德、确保食品安全。”
16日上午,凝聚重庆火锅雄心的重庆火锅传承仪式率先举行。中国饭店协会代表和来自全国餐饮业50余人代表团,四川、山东、广东、甘肃、河南、陕西、黑龙江、内蒙、杭州、南充等省市和重庆市兄弟行业协会的领导共千余人见证了传承仪式,100余名重庆火锅传承人在重庆火锅图腾柱下庄严宣誓,并在图腾柱上系上“祝重庆火锅红红火火、中国火锅之都享誉全球”的祝福丝带,展现出重庆火锅人坚守重庆火锅品质的初心,和弘扬重庆火锅精神的坚定决心。
现场,重庆火锅协会协会会长何永智分享了重庆火锅前世今生。中国饭店协会火锅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德建表示,重庆火锅引领了中国火锅20、30年,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外地火锅企业、火锅省份在追赶,这是一个好事情。火锅这个赛道,拥有漫长的生命力且市场空间庞大,需要更多人参与竞争,给予市场亮点。
“重庆有3万多家火锅店,全国有约17万家火锅店,与此同时,重庆麻辣火锅已走向世界。每年火锅节上的重庆火锅传承仪式,就是火锅人的寻根之旅,也是每个火锅人的使命。“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