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临平区新宇村的7月,是静谧,也是丰收。进入盛夏,新宇村的荷花长势喜人,争奇斗艳,正是盛产莲子的好时机。沿着新宇村的入村主干道“共富大道”,目之所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烈日下,千亩荷塘的荷花、荷叶齐齐整整地随风摇曳,发出一片“簌簌”的声音,伴着风声和蛙鸣声,心也宁静了下来。
以水为带,荷花盛开,莲子丰收,新宇村的千亩荷塘美了乡村,也美了“荷花经济”。
黑鱼养殖大村实现蜕变 产业转型催生“美丽经济”
从黑鱼养殖大村到如今千亩荷塘,新宇村的蜕变在于一次产业转型。
“2015年以前,整个千亩荷塘区块都是黑鱼养殖区块,可以用脏乱差来表达。那时候周边水体都是黑臭水体、劣五类水体,淤泥堵塞沟渠,整个环境非常不好。”奚如良解释,黑鱼养殖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伴随着破坏周围环境和污染水系的弊端。
而这些弊端和后果,倒逼着新宇村进行了整改。2015年,运河街道下定决心关停整个街道的黑鱼产业。新宇村作为涉及体量最大的一个村,全村黑鱼产业3个月时间关停,腾退的大量土地由村里统一流转了下来。
“经过考量,我们发现黑鱼塘底下的淤泥,恰恰是优越的莲藕种植条件。”于是在2016年,新宇村从萧山引进一家做莲藕、藕带的公司,一经引进,当年的村环境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原先的黑鱼塘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美丽荷塘,风景一下子变美了!周边水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沟渠也不再淤积淤泥。”
到了2017年以后,新宇村所有的水系均达到了五类水及以上标准,生态环境又回来了。在藕带和莲子等产品带来经济效益的背后,由荷花衍生的文旅产业也渐渐发展起来,转型后的“荷花经济”在探索中一步步茁壮。
“像千亩荷塘这样大片大规模的荷花种植是不多的,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近几年我们围绕荷塘,打造了一些栈道、良田,配套了一些景观,吸引了不少慕名前来的游客。”新宇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奚如良介绍道。
家庭农场经济效益可观 数字化融入现代农业
从6亩地发展到105亩地,从黑鱼养殖场到家庭农场,李国叙经营的产业也随着新宇村的产业转型而变更。
“以前种植黑鱼时,走近鱼塘闻着很臭,环境也差。现在我们是莲藕套养,养甲鱼,转型后利润也不差的,跟以前种植黑鱼的利润相当,环境比以前好很多。”李国叙一开始尝试做过藕带套甲鱼,但是人工费用太大,总利润不太好,后来换了菜藕、果莲品种。“莲藕浑身都是宝。种植起来不换水,也不废水也不费电,相比之前,体力劳动也省了很多。”
新时代是数字化时代,农业数字化也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和实践。现代农业的养殖有别于以前的养殖,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在销售等方面要求也比以前更高。
为此,认为“做农业也有出路”的李国叙女婿关掉了在杭州的外贸公司,回乡帮助李国叙做起了农业产业,而养殖方面的内容由李国叙带头,数字化方面则由女婿牵头负责。年轻血液和技术人才的加入,为家庭农场的科学养殖、数字化养殖和销售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力量。
李国叙还表示:“政府还组织了很多培训班让我们去学习,基本一到两个月就会开一次,由老师指导技术知识,大家互相交流、学习经验。”
海归下乡深耕果莲产业 “奶奶工坊”走出双赢共富之路
新宇村有个著名的“奶奶工坊”,老板洪智浩是一个留美回来的年轻人,他并非是新宇村本地人。为什么选择新宇村?洪智浩解释,因自己跟果莲产业结缘,结合运河街道黑鱼、甲鱼产业转型的契机,当地希望引入美丽经济,而荷花具有一定观赏性,双方一拍即合。
“‘奶奶工坊’是一个偶然,同时也是农村农业劳动力现状的一个必然。”洪智浩表示,果莲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当地招工过程中,势必要面对去配套当地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新宇村农业劳动力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较少,应聘的几乎都是老年人群体。结合果莲流程和老年人力所能及的范围适配,我们最后用了老太太这类群体来完成其中一个生产环节。”
据了解,新宇村户籍人口2730人,60岁以上老人接近800人,占比大,老龄化程度非常高。
“奶奶工坊”目前有百余人,平均年龄70岁左右,每月工资基本有两三千。“我们做过统计,村里老年人生活基本开销并不大,每月花销在一千来块钱。在这边工作三四个月,基本上她们一年的生活费都可以负担掉。”
不过,洪智浩坦言,这类群体和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劳动效率肯定没法比,毕竟老年人年龄在这。而从企业角度来说,既要考虑效率,还要考虑公平。效率上,“奶奶工坊”不做绩效性考核,凭借个人的力所能及,能做多做点,不能做少做点。
“村里很大一部分老年人没有购买老年保险,对70岁左右的一个老年人来讲,一年能拿到几千块甚至上万块的收入,是非常可观的。” 奚如良表示,这一方面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问题,另一方面实现了老年人在家门口就业,对企业和老年人都做到了双赢。
“农村创业也有它广大的舞台,农业也有大展身手的机会,也能做大做强产业,从中能够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奚如良说,新宇村的千亩荷塘从最开始周边的老百姓口口相传,到后来的网络美名盛传,如今,每到荷花盛开的季节,村里的游客日均人流量都要达到上千人,许多杭州主城区、湖州、嘉兴等甚至上海的游客都慕名前来。
“每天这么多人来,吃喝和起居肯定要解决的,由此推动了新宇村和周边村自发开办了一些农家乐、民宿等。我们一方面继续对千亩荷塘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另一方面打造公厕、公共停车位等一系列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接下来,新宇村将进行招商引资,在做好整个未来乡村建设的前提下,规划一批产业发展,例如在荷塘周边打造荷塘餐厅、烧烤、露营、休闲、垂钓等一系列项目,串珠成链打造产业网,让“荷花经济”大大助力共同富裕。
晨2点刚过,王金友就赶到自家鱼塘忙着捕鱼出货了。
两个小时左右,3万来斤黄金鲫就经由水路运抵兴化市沙沟镇上的鱼行,近18万元卖鱼款很快到账。随着早市开场,从各个塘口汇聚而来的鲜鱼将发往农副市场、食品企业、景区饭店等处。
兴化水网纵横,渔业发达,是江苏著名的“鱼米之乡”。当地的“一条鱼”,不仅富了养殖业,兴了加工业,也带动了旅游业发展,成了江苏农特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的缩影。
王金友家的鱼塘配备了自动投饵机。人民网 范尧摄
一条鱼,养在水中富民增收
“如果不是今天捕鱼,现在投饵根本不出家门,直接手机操作,还可以看到鱼塘的实时画面。”王金友说。
作为有着30多年经验的养鱼户,以前最让王金友头疼的就是喂鱼。一袋袋菜籽饼搬到船上,用铁锹拌匀,一锹锹撒到水塘,每天成百上千斤的鱼食,“哪怕是冬季,一到喂鱼时那汗出的,衣服就没有干过。”
如今,鱼塘全部装上了自动投饵机,定时定量投喂,王金友感慨:“现在承包400亩鱼塘,一年能卖600多万元,从来没觉得养鱼像这样轻松。”
作为主打农产品,兴化市淡水鱼养殖规模常年维持在16万亩。当地以淡水鱼、大闸蟹为主的水产品年产量超30万吨,连续34年位居江苏省内陆渔业县级之首,渔业经济年产值达260多亿元。
当地企业展柜里摆放着部分以鱼为原料开发的食品。人民网 王丹丹摄
一条鱼,生产线上吃干榨净
早上7点,5辆厢式货车陆续驶入兴化经济开发区的大泽水产制品有限公司。这趟运来的5万多斤鲢鱼,是渔业经纪人姜绍喜一早从兴化各塘口收来的。
活鱼经传送带进入车间,生产线启动作业,80多位工人依次进行分级、打鳞、切断等初处理。
一条鲢鱼切为鱼头和鱼身,分别在剁椒鱼头和鱼块生产线上速冻锁鲜,抽真空后再组合料包,做成不同种类的包装食品。此外,鱼骨等经过熟化、粉碎、烘干被加工成宠物饲料。
“仅‘边角料’利用,每年就为企业增收近百万元。”该公司总经理张永山介绍,这种对一条鱼“吃干榨净”式的综合利用,既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实现了对生鱼废料的清洁化处理。“我们每天要用掉10万斤左右鲢鱼,把兴化本地的鲢鱼都买完,也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3。”他说。
在兴化,以鱼为原料的包装食品,除了剁椒鱼头,还有烤鱼、酸菜鱼等。与此同时,健康食品产业也已成为当地三大主导产业之一,规上企业年度开票收入突破110亿元。
沙沟镇河网纵横,尽显水乡风貌。人民网 范尧摄
一条鱼,以农兴旅的美食担当
72岁的江荣根在外工作了大半辈子,退休后以“游客”身份回到家乡兴化。促使他回乡“旅居”的,是一碗念念不忘的鱼汤面。
“原本只想在亲戚家住两天就回上海,结果却在老家住了下来。”江荣根入住的民宿“枇杷苑”,老板王秀荣做得一手家乡菜,而最能打动江荣根的,还是那碗鱼汤面。
鱼汤是将鳝鱼剔肉留骨,加入小鲫鱼、大猪骨煸炒,用文火慢炖到浓白,最后再把下好的面条放到汤头里。这一碗汤鲜味美的鱼汤面让江荣根穿过数十年岁月,吃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每年住在兴化的时间里,江荣根都会邀请他在上海的“退休团”朋友同来,春看垛田油菜,夏赏万亩荷塘,秋游水上森林,冬观候鸟翔集。沙沟古镇景区内的金沙沟水席馆,一道兴化鱼圆颇受大家的好评。“不少客人都说,就为这口鱼圆来的兴化,吃完还要打包几份带走。高峰期我们一天能卖掉大几百斤。”在金沙沟水席馆总经理张庄巧眼里,鱼汤面也好,鱼圆也罢,都是本乡人的家常饭菜,也是城里人舌尖上的乡愁记忆。
以农兴旅,以旅促农,美食总是屡试不爽的关键。仅金沙沟水席馆这一家,一年上百万元的营业额中,淡水鱼有关的菜品销售占近七成。而像这样的餐馆,兴化境内的景区里比比皆是。
“接二连三”的,不止一条鱼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事实上,像“兴化的一条鱼”这样“接二连三”的故事,江苏还有很多。
淮安市盱眙县有“中国龙虾之都”的美称,该县小龙虾养殖面积97万亩,从养殖、加工到餐饮,从事龙虾相关产业的人口超过20万,形成了一个年产值超300亿元的富民产业。去年投产的龙虾超级工厂,更让盱眙龙虾成为只需24小时就能从当地虾田送到全国消费者手中的即食美味。
在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3.5万亩桃林,5000多户桃农,成就了当地人的一项甜蜜产业。当地不光卖桃,还卖起了风景,全年200多万的游客带来农旅两旺,阳山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6.6万元。
近些年,江苏持续倡导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人民网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截至目前,江苏以“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为抓手,已打造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近200个,培育国家农业产业强镇60多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0多个。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是乡村产业振兴的进阶方向。其关键在于找准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并持续优化产业链合作机制,切实带动农民增收。”江苏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李春阳说。
美食中国》—《我家的菜谱》系列节目
即将和大家见面
栏目组派出30多位精兵强将
跨越7个省市自治区
深入21个小康家庭
只为“我家的菜谱”
黑龙江佳木斯赫哲族新村的
潘秀梅一家
她家的菜谱有多甜?
从重庆酉阳大山深处走出的
美食评论家
他家的菜谱有多辣?
世代居住在浙江淳安千岛湖畔的
渔村青年
他家的菜谱有多鲜?
生活在江苏盱眙
热爱生活热爱美食的小两口
他家的菜谱有多香?
我们为您揭秘
四种味道背后的故事
@赫哲族潘秀梅一家
黑龙江佳木斯赫哲族新村
赫哲族是中国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以捕鱼为生
54岁的潘秀梅
从小在赫哲族村长大
跟着父辈们一起下江捕鱼
2013年,潘秀梅一家的生活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不再以捕鱼为生
而是上岸住进了新房
虽换了新的生活环境
但饮食习惯没有改变
塔拉哈,在赫哲语中是烤生鱼的意思
潘秀梅做得一手好菜
尤其擅长做塔拉哈
不刮鱼鳞
是为了烤制时
能够充分保留鱼肉外侧的水分
吃上去咸鲜带甜
很是美味
@美食评论家二毛的家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二毛是一位美食创意师、美食作家
设计全新的美食是他最热衷的事情
他收藏了4000多册老菜谱
并为报刊杂志撰写美食专栏
他从小住在重庆酉阳
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
对于美食的热爱是受母亲的影响
“小时候我总是问妈妈
你做的菜为啥这么好吃
我妈说:因为妈妈爱你…”
为了拍出二毛妈妈家柴火灶的质感
摄制团队费了很多心思!
一道美食的完美呈现
需要灯光师、摄像师和厨师的
默契配合
@留学归来渔村青年的家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
阿华家的餐桌总是中西合璧
留学归来的阿华不仅会吃
还会做
通过他的镜头,渔村的家常菜名气大增!
前方高能!
摄制组带您去看
巨网捕鱼现场和正在直播的阿华!
01:13
@对小龙虾痴迷的小夫妻的家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
丈夫陈春勇转业后
不但自学小龙虾养殖技术
还考取了营养师资格证
现在已经是一名专业的
小龙虾养殖培训师了
妻子是陈春勇最给力的贤内助
夫妻搭配,干活不累
家和万事兴呀!
为了记录抓小龙虾的过程
摄像师……
掉进了水里
拧干衣服,继续工作
为我们的摄像师点赞!
一次拍摄就是一段故事
故事发生在见方的河塘
劳作的田间
烟火缭绕的厨房
故事中有烹饪者的心意
有摄制组人员的付出
有观众的期待
柴米油盐寻常日子
有滋有味小康之家
一家的菜谱就是
一家人美好生活的缩影
致敬烹饪美好生活的
每一个中国家庭!
来源: 人民微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