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公布结果查询系统公示信息,初易(上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长宁第二分公司经营的生姜食品安全抽检不合格,检测项目名称为噻虫胺,标准值为≤0.2mg/kg,检测值为0.55mg/kg,生产日期/批号为2024年6月14日。
天眼查工商信息显示,初易(上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长宁第二分公司成立于2020年9月22日,位于上海市长宁区通协路272号-5G室,是一家以从事餐饮业为主的企业,法定代表人为CHAN RAYMOND。
本文源自金融界
采写丨科技日报记者 符晓波
◎ 策划丨赵英淑 滕继濮
“我家孩子从没使用过阿奇霉素,咋也耐药了?”今年8月初,在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莲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长李华向医生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在儿科门诊,患儿家长频繁向医生提出这个问题。事实上,不仅是儿童,很多人都被这个问题困扰。
微生物耐药性,特别是细菌的耐药性,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严重威胁人类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多重耐药菌的增加和扩散,使标准化治疗收效甚微。
“环境是耐药基因的储存库,也是细菌耐药性传播的重要媒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朱永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诸如抗生素滥用、集约化养殖以及生活污水排放等人类活动,正在加剧环境中耐药基因的扩散与传播,进一步导致人群暴露在耐药性污染的环境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朱永官在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为解决这一紧迫问题,科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一场微生物界“无硝烟的战争”已然打响。
1
药物为什么“失效”
抗生素作为对抗细菌感染的关键武器,已挽救了数亿人的生命。然而,全球范围内的临床医生如今正面临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曾经“药到病除”的药物对某些细菌开始失去效用。
“比如用于治疗支原体肺炎、百日咳等疾病的大环内酯类一线药物,治疗效果在逐年下降。”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医生张皓经过十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相当一部分患儿应用阿奇霉素治疗后,效果走低,病程延长,且肺内病变持续发展。
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正是抗生素耐药性。抗生素耐药,是指微生物对一种或多种原本有效的药物产生抵抗能力,即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导致正常剂量的抗生素无法发挥应有的杀菌效果,甚至完全无效。
抗生素耐药基因在环境中的传播扩散示意图。
“如果把抗生素比作长矛,细菌的耐药基因就相当于盾,能够防御抗生素的进攻。”复旦大学附属第五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技师申春梅说,细菌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产生耐药性是其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社会对抗菌药物的滥用,正在加速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导致临床可选择的抗生素越来越少。这不仅抬高了医疗成本,也增大了患者的健康风险。
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的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耐药菌株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其中,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抗菌药物耐药“重点病原体”的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更是升至78.6%—79.5%,刷新历史最高值。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感染耐药性细菌直接造成127万人死亡,间接死亡人数达500万;预计到2050年,每年将新增约1000万直接死亡人数,与2020年全球死于癌症的人数相当。
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曾指出,随着多重耐药菌的不断增加和播散,普通感染也可能成为致命威胁。“这并非危言耸听,当人类遭遇无药可用的困境时,即便是微不足道的伤口或是呼吸道感染,也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她说。
2
自然环境成传播“中转站”
近年来,如何破解耐药性问题成为医学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相关研究围绕耐药分子遗传基础、转移机制等方面展开,以期深入理解微生物或细胞如何发展出抵抗能力,进而开发出新型药物、药物组合、疗法以及替代治疗手段,应对现有药物失效的问题。
值得重视的是,即使个体从未使用过抗生素,耐药情况也可能出现。“耐药的是细菌,而不是人体。”张皓进一步解释,耐药的主体是微生物本身,换句话说,人体仅仅是新型耐药病菌的宿主。这意味着,耐药性的产生不仅和个体有关,更和人类群体及环境密切相关。
在个体层面,长期不当使用抗生素可导致细菌基因突变,进而产生耐药性。耐药菌株在群体中通过接触传播,使得整个群体都面临耐药性风险。而更容易被忽视的是,环境中残留的耐药性基因,会加速耐药菌株的产生与扩散。
2002年,朱永官在追溯土壤中的砷污染时,意外发现土壤中的动物粪便里也存在耐药基因。在养猪场、养鸡场,为了让动物快速生长并防止其感染肠道疾病,饲料中会添加铜、锌、砷和抗生素等,这些重金属及抗生素耐药基因会通过动物粪便排放到环境中。
“耐药基因是遗传信息,可以被复制。”朱永官敏锐地意识到,不同于过去研究的化学污染,由于添加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的生物污染可能是一个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很快,朱永官逐渐把研究重心从砷调整到耐药基因上,当时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在国际上尚属空白。
“环境中的耐药基因与医学中的耐药基因一样,都是一段核苷酸序列,编码耐药性状。但这些耐药基因可以在‘人—动物—环境’间扩散,并可能转移到病原菌中,使病原菌形成新的或者多重耐药表型,从而影响抗生素疗效和人类健康。”朱永官团队成员、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苏建强介绍。
此前,医学领域和动物养殖业已针对耐药基因开展大量研究。而朱永官团队开展的研究主要关注环境中的耐药基因,其复杂性体现在耐药基因在环境中的持久性存留、传播和扩散等多个环节。
“过去,我们主要关注医学领域和动物养殖业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忽略了环境中的抗生素残留问题。实际上,河流、土壤甚至饮用水中都能检测到微量抗生素,自然环境成为耐药基因传播的‘中转站’。”苏建强说,环境在细菌耐药过程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因此,解决耐药性问题不仅需从临床治疗着手,更应将视角扩展到环境,以全面应对这一问题。
3
追寻耐药基因污染源头
环境中存在的耐药基因究竟从何而来?它们又是如何传播、扩散的?揭示耐药基因在环境中的形成与扩散机制,对于控制耐药性的蔓延至关重要。
系统回答这一科学问题,先要摸清环境中耐药基因的“家底”。为此,朱永官团队在国内开展了一场大规模采样调查。团队先后在全国26个省份采集了152个耕地或森林的土壤样本;又前往全国17个城市的32个污水处理厂,在城市排水高峰期开展采样工作,以摸清我国水土中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
研究人员在户外采样。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从土壤和污水样品中精准“揪出”耐药基因并非易事。朱永官介绍,首先,环境中有几百种甚至上千种耐药基因,而土壤和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又极其复杂,耐药基因存在于各种微生物体内,这使得分离和鉴定工作难度极大。其次,传统检测方法无法准确识别低浓度或新出现的抗生素耐药基因,这限制了耐药基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与此同时,海量的数据需要强大的生物信息学工具来处理,以准确解读耐药基因的种类、丰度和潜在传播模式。
如何对大量环境样品中众多耐药基因进行快速检测,成为团队开展研究的技术难点。为此,团队搭建了耐药基因的高通量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平台。这个平台一次运行可对300多个耐药基因进行定量检测,大幅提高了对耐药基因的筛查和定量分析能力。该平台借助PCR技术,能大量复制特定的DNA片段,使定量分析更快速和便捷,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
“我们发现,有128种抗生素耐药基因在超过80%的样本中存在。”朱永官介绍。
检测平台的搭建使朱永官团队在调查中快速取得进展:一是发现了人类活动与环境中的抗生素残存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受人类扰动较大的耕地土壤中,抗生素耐药基因检出数量及丰度都显著高于森林土壤,同时,中东部人口密集区中检测到的耐药基因高于人口稀疏地区;二是基本锁定集约化养殖场和污水处理系统是环境中耐药基因的主要来源。
“我们随意丢弃的一粒药片,或者人类或动物服用抗生素后排出的抗性微生物,都会随着废弃物进入环境。”朱永官解释道,通过微生物循环系统,耐药基因从点源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使人群暴露在耐药性污染的环境中。
在这次情况摸底中,科研人员首次获得了20种我国环境中普遍存在的耐药基因。这对理解耐药基因的传播路径及潜在风险至关重要。
4
“生物炭”方法阻断耐药传播
找到耐药基因的污染源头后,团队进一步发现,中水回用和堆肥,会导致土壤中部分耐药基因的扩散和富集。与此同时,他们发现,污泥和动物粪肥的长期施用,会增加土壤耐药基因的多样性和丰度。
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需要经过相应的处理才能施用到土壤中,堆肥是主要的处理方法。“我们原以为高温堆肥能杀死污泥中的病原菌,减少耐药基因。然而,在研究污泥堆肥过程中耐药基因的变化时,我们发现堆肥后期耐药基因反而增多了。”苏建强说,“我们继而探讨其中可能的原因,这个结果促使我们关注到有机堆肥中的耐药基因问题。”
事实上,人类活动排放的抗生素及抗生素耐药基因与人类、动物、环境共享一个微生物世界,并通过微生物循环传播。
“课题组曾经采集了多个餐馆中生食蔬菜沙拉样品,发现人们每食用300克的生食蔬菜,可摄入约109数量级拷贝数的抗生素耐药基因。”朱永官告诉记者,这说明用带有抗性基因有机肥浇灌的蔬菜也会带有耐药基因。这些基因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体。他进一步解释,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非常复杂,如1克土壤中就含有约10亿个微生物,它们之间无时无刻不发生基因的水平转移,这一过程使抗生素耐药基因发生转移和扩散。
为解决有机堆肥导致的耐药基因扩散问题,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发出“生物炭”土壤污染治理方法,即利用600℃及以上的高温对猪粪或鸡粪进行炭化处理,使其中的抗生素和耐药基因分解。这一原创成果可以在动物粪便进入环境之前,将其变成生物炭,从而减少土壤中的耐药基因污染。目前,“生物炭”土壤污染治理方法已经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成为销往世界的产品。
今年6月,由朱永官领衔的“环境中耐药基因的形成和扩散机制”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一荣誉充分肯定了团队在耐药基因环境污染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
目前,除了“生物炭”土壤污染治理方法,高温堆肥技术、水体高级氧化技术、电化学技术等的发展也为管控和减少环境耐药基因污染提供了有效手段。此外,噬菌体疗法作为一种自然的生物消减技术,为减少环境中的抗性基因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前景。
5
遏制微生物耐药任重道远
作为一类新型微生物污染物,环境中的耐药基因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明确指出,应启动全球行动计划,重点关注耐药性在“人—动物—环境”中的传播和扩散问题。
2022年,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强调环境中细菌耐药性研究的重要性,并要求各政府部门和行业加强协作,从多个领域出发,打出组合拳,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那么,究竟该如何应对微生物耐药风险?
“源头上把控、过程中控制、末端上修复。”朱永官说,应对微生物耐药风险,要从这三个层面应对,即源头上严格把控抗生素的使用和污水排放,过程中控制耐药基因的传播扩散,在末端则要进行修复治理。
“我们的研究成果发布以后,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苏建强说,团队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连续几年成为被引热点论文,相关原创成果促使世界各地采取措施。同时,基于团队构建的高通量定量PCR检测平台,我国团队与英、德、美、澳等国的同行建立了广泛合作。
目前,科学家已对环境中耐药基因进行了一些基础研究并获得了一定数据,但对环境中耐药基因的全面系统研究仍显不足。耐药基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风险如何,以及具体采取哪些应对措施,仍有待科学研究作出系统回答。
“我国是最早发布和实施《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遏制微生物耐药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和重大战略高度,不再局限于某个行业或某个专业领域。”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曾表示,由于不同地区间、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服务能力、管理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微生物耐药问题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管理,提高医疗卫生和动物卫生专业人员微生物耐药防控能力,提升全社会对微生物耐药的认识水平。
“废弃物排放导致的抗生素耐药性,正是人类在微生物世界留下的‘足迹’。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让这类‘足迹’少一些。”朱永官强调,耐药基因向活菌再向病原菌过渡、复合污染以及宿主与微生物组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们当前面临的新挑战、新课题,科研人员与微生物耐药性的“战争”,仍在继续。
来源: 科技日报
湃新闻记者 高宇婷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记录中国”团队 曹若昕 钱蕊 钟沁蕊 段瑞怀 姜懿宸 那洺赫 付晓晴
“耐得住寂寞,抗得住炎热,经得住风沙,守得住阵地。”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内的治安派出所(以下简称“雅丹所”)墙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曾先后在雅丹所坚守了20余年的老所长李生寿留下的这句话,不仅描绘了雅丹所艰苦、寂寥的工作环境,也是对雅丹所民辅警的激励。
民警们在坚硬雅丹体上“凿”出来的“窑洞派出所”,紧挨着“死亡之海”罗布泊,管辖约一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治安工作。
雅丹景区距离敦煌市区约180公里,全年干旱少雨,夏季地表温度最高可达70摄氏度,放上一枚鸡蛋,不一会儿就能烫熟。大漠空旷,强风从雅丹体间呼啸而过,发出可怖的嘶吼声,这片雅丹地貌也因此被称作“魔鬼城”。
2001年,国家批准建立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原红十井派出所后撤100余公里,搬迁至雅丹景区内,改名为雅丹治安派出所。自此,一代代公安民警接力驻扎,至今已在这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大漠里守卫了23年。
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内的“窑洞”派出所。澎湃新闻记者 高宇婷 图
日前,“记录中国”团队来到雅丹所实地参观,并采访了新任所长徐海瑞。他向“记录中国”团队介绍了民警们开凿雅丹所的经历,以及在大漠中保障安全、服务游客的日常工作。
相较于大城市的繁华,雅丹所民警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坚守大漠的精神让“记录中国”团队成员感触颇深,这篇文章记录了民警们身兼多职、救助游客、驻守大漠的故事。
身兼多职的“斜杠”警察
雅丹所约一万平方公里的管辖范围内没有户籍人口,连植被都很少见。在2003年8月景区正式?对游客开放之前,与雅丹所民警相伴的,只有无边的大漠黄沙。
近年来,形态奇诡的雅丹地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狮身人面、天外来客、舰队出海……这些雅丹体被风蚀作用雕琢成各式逼真的造型,令人流连忘返。今年暑假期间,雅丹景区再次迎来一年之中的客流高峰,日客流量达两千余人次。景区里再次热闹起来,雅丹所的民警们也忙碌起来。
今年6月底,52岁的徐海瑞接到组织通知,任命他为雅丹所新一任所长。徐海瑞明白组织这样安排的用意:相比于年轻人而言他的负担更小,自己的孩子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也成为了一名警察,而年轻人还需要照顾小孩。一周之内,徐海瑞便完成了工作交接,正式上岗。
到雅丹工作之前,徐海瑞也曾多次因工作关系来到过雅丹所,对这里的工作、生活环境都非常熟悉。雅丹所民辅警既负责维护玉雅公路的交通安全,承担雅丹公安检查站的相应检查任务,也要在景区内巡逻执勤,保障游客安全。
开车巡逻一个来回50多公里路,要走近两个小时——每到游客聚集的景点处,民警们都要下车巡逻一圈,看看是否有游客需要帮助。在这样空旷的地方见到警察,游客们总是会多问一些问题,咨询下行程、问下景区相关的问题……偶尔他们也会接过相机,帮游客们拍张合照。
徐海瑞向游客介绍雅丹景区内的一些情况。受访者供图
近40度的高温下,这样的巡逻他们每天至少要进行两三次:上午十点左右,大批游客从市区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雅丹景区,民警们就要开始第一次巡逻;下午两三点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游客易出现中暑等需要救助的情况,他们便顶着烈日再次出发;而入夜后,需要及时帮游客找回遗失物品,防止人员滞留景区。
“要让游客随时能看到警察。有什么需求,我们给什么帮助。”徐海瑞说。
7月25日下午2点左右,民警们在巡逻时发现,有两位老人正沿路步行。他们上前询问后得知,两位游客已经六十多岁,因为时间有限,本想大致游览后离开,却越走越靠近景区深处,已有些体力不支。当时,地表温度已经达到了60摄氏度,民警们立刻把两位老人带上了巡逻车,往返十余公里把他们送到了游客中心。
两位游客担心车里的汽油可能不足以开回敦煌市区,徐海瑞嘱咐他们回程可以开慢一点,不管开到哪里没油了都可以随时联系他。因为距离雅丹景区最近的加油站也在100公里之外的阳关镇,不如先朝着市区的方向开,走多远是多远,届时再请人送汽油给他们,也少些花钱。
两位游客添加了徐海瑞的微信,到达后向徐海瑞报了平安。
今年6月28日以来,雅丹景区每晚举办狂欢夜活动。伴着落日余晖,璀璨夺目的灯光秀开始上演,烟花升空,在大漠辽远的夜幕里绽放。游客们舞动荧光棒,随着音乐欢呼起舞。每晚十一点左右,狂欢落幕,这也是雅丹所民警一天工作收尾的时刻——他们等候在路旁,引导人群散场,直到确保游客们全部坐上返程的摆渡车,才披着星光赶回派出所休息。
正是这些琐碎小事,填充起民警们在雅丹的每一个日夜。
20年来雅丹所民辅警
在荒漠中营救过20余人
雅丹地貌复杂,昼夜温差大,再加上紧靠罗布泊,这些年来偶尔会遇到游客徒步雅丹,或驾车穿越罗布泊过程中走失的情况。寻找迷路的游客和车辆,救人性命,成为雅丹所的“大事”之一。
雅丹所第一任所长李生寿于2022年7月退休。据统计,李生寿在雅丹所先后工作的二十余年里,完成救助任务198次,从死亡线上救回了26条鲜活的生命。
就在今年8月19日,刚到雅丹所工作不久的徐海瑞便接到了一次紧急救援任务——一男子独自驾驶车辆试图穿越罗布泊,无奈车辆被困沙窝,报警寻求帮助。
敦煌市公安局和敦煌市应急管理局赶赴大漠深处营救该男子。受访者提供
8月19日7时许,雅丹所接到一名河北籍男子罗某的报警求助消息,按照报警男子提供的坐标,民警初步判断该男子受困位置在紧挨着雅丹景区的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距离雅丹派出所直线距离大约30公里。
组织了对当地地形十分熟悉的工作人员加入救援队伍后,雅丹所民辅警驾驶两辆车出发了。出发不久,罗布泊内突然刮起十级大风,能见度不足20米。狂风卷着沙尘,沙漠内40多度的高温下,雅丹所民辅警只能闷在车里,忍着高温在大漠中艰难行进。因为开空调动力不足、车跑不动,开窗户风沙又太大。
当日上午11时,民警们终于到了该男子提供的大概受困位置,但能见度太差,大家不敢再贸然向前,再加上其中一辆救援车辆轮胎爆胎。综合研判之后,他们决定换胎后先返回附近的野骆驼自然保护区三垄沙保护站,同时请求敦煌市公安局和敦煌市应急管理局增援。
当日15时许,敦煌市应急管理局的救援人员携带专业救援工具赶到野骆驼自然保护区三垄沙保护站,一行人集中了一辆车,整装再次进入沙漠搜救这名男子。好在下午风沙小了,天气也晴了,搜救难度降低了不少。
当日16时19分许,救援小组在一低洼处发现被困车辆和男子。救援队一行人经过近2小时的不懈努力,终于将被困车辆开出沙窝。最终,被困男子于19日19时安全返回三垄沙保护站。
救援队找到罗某的被困车辆。雅丹所供图
据徐海瑞介绍,罗某于18日早晨从敦煌市七里镇出发,想独自驾车绕过雅丹景区进入罗布泊,穿越无人区前往新疆鄯善县。不料18日中午车辆便陷入沙窝,被困沙漠。19日7时许,罗某长时间自救无法脱困,遂报警求助。
近些年,雅丹所遇到这样的荒漠搜救情况并非个例。
2022年9月初,雅丹所曾接到过一位出租车司机的报警:一位来自山东的游客与家人争吵后来到雅丹景区,在距离景区大门5公里的地方下了车,独自向雅丹地貌深处走去。
茫茫大漠地貌相似,且缺乏参照物,徒步前行极易迷失方向。雅丹所民警立刻联合敦煌市应急管理局等部门,组成了一支10人搜救队,开始寻找这名游客。
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内一景。曹若昕 图
据雅丹所一位辅警回忆,当天雅丹景区内同样刮起了沙尘暴,风沙很快掩埋了这名游客的足迹。搜救队员们又飞起无人机,还是没能找到他的踪影。而到夜间,大漠里气温骤降、刮起强风,人容易失温,危险更大。眼看天色渐晚,搜救队分成三组,开始分头寻找。松软的沙地上,车辆难以行驶。为了防止走散,队员们手拉着手,在大漠中徒步前行了十几公里,终于在下午五点多找到了这名游客。而此时,这名游客距离“死亡之海”罗布泊仅有15公里。
不灭的灯塔
七月的一天,雅丹所门口的旗杆上,飘扬着一面当日早上六点挂出的崭新党旗。到当天下午六点,党旗已经被风沙打出了毛边。
如今的雅丹所,在大漠中办公和生活的各项条件逐渐完善,但最初成立时,民警们只能在帐篷里办公。早上醒来,往往是“身上一层沙、锅碗随风去、帐篷开了花”。
住帐篷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当时也没有在距离市区180公里的雅丹景区建房的条件。2001年3月,第一任所长李生寿决定在雅丹体上挖出一个驻守大漠的据点。
雅丹体表面受风侵蚀,较易剥落,但内部的砂岩层由矿物和岩石碎片组成,经过长期压实之后,非常坚硬。李生寿带领民警们一点一点地开凿。白天要上班,就在夜里点着煤油灯挖;洋镐敲上雅丹体,常常冒出火星,就浇上水,将雅丹体泡软了继续挖。一年多之后,他们终于开凿出一个约40平方米的窑洞,完成了“一期工程”。
到2017年,雅丹所已经完成了四期挖掘工程,扩建至260多平方米,也通上了水和电。如今,这座粗粝的雅丹体内外,处处可见民警们适应环境、经营生活的巧思。卧室的床单上虽铺着一层薄薄的细沙,但一个个“豆腐块”依然叠得方方正正。除了办公区和生活区,雅丹所里还有一条弯曲的长廊,两侧墙壁上挂满了建所以来的照片,记录着民警们干事创业、为游客服务的故事。
摸索出“施工”技巧后,民警们在靠近地面的墙壁上开了一扇不会被风吹来的沙石堵住的窗户。阳光照进雅丹所,在荒无人烟的大漠里,民警们造出了一个亮堂的家。
雅丹所民警生活区。钱蕊 图
2022年7月5日,先后获评“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最美基层民警”、“甘肃最美人物”等荣誉称号的李生寿退休,离开了他坚守了二十余年的雅丹所。
接替他继续点亮沙海灯塔的,是当时43岁的秦志刚。秦志刚坦言,在李生寿所长的荣誉光环下任所长,压力很大。“要传承雅丹所的精神,首先要稳住年轻民辅警的信念,让他们爱上雅丹所。”为此,他着力改善雅丹所的住宿、伙食等硬件条件,也用心丰富民辅警的业余生活。
雅丹景区地处偏远,民警们每7天左右,才能开车回一趟180多公里外的家,休息2天。时间最长的一次,秦志刚连续在所里待了四个月没回过一次家。
为驻守大漠顾不上家庭的不只秦志刚一人。老所长李生寿的女儿曾在生产期间遇到感染,辗转多地医院抢救,当时的他则忙于搜救一批在罗布泊走失的游客,没能陪在女儿身边。
被问及家人时,这些“大漠卫士”们总是给出相似的答案:“对家人多有亏欠,但穿上这身警服,就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如今,在雅丹所工作了一个多月的新所长徐海瑞,不仅对驻守雅丹所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有了许多和游客相处的故事。
正逢旅游旺季,雅丹所每日来求助的游客有很多,民警们帮助游客的事情也有很多。前不久,还有游客专程开车往返近400公里到雅丹所,只为给民警们送来一面锦旗,感谢他们帮忙找回遗失的无人机……
赤褐色的大地一望无际,而茫茫大漠中,那一抹蓝白相间的公安标识却格外醒目。雅丹所这座沙海灯塔,也会在一代又一代公安民辅警手中接力点亮。
来源: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