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导航都找不到的老牌炸串店
全靠学生指路才被我们发现
没有花里胡哨的包装
却被一届又一届学子当成了“宝藏”…
< class="pgc-img">>藏在晋江实验小学旁超不起眼的炸串店,要不是下课后蜂拥而来的学生给我们指明方向,恐怕还要原地绕上三圈……
“就在那里啊,楼梯下面,看到了吗?刚才我都看到你从它旁边走过去了!”
这店看起来是有点年头了,没有任何装饰,只在门口贴一张十年前定做的海报,低调得不是一点半点。
甫一进门,就被热情的油烟熏了个满头满脸——这大概是吃炸串逃脱不掉的宿命。
老板林姐是个很有趣的人,从母亲手里接手这家小店后就一直没有离开过,算起来也有十多年的时间。神奇的是,漫长的时间与机械的劳作并没有消磨掉她对生活的热情,反而滋生出一种蓬勃乐观的生命力。
?
我时常怀疑她是不是偷偷跟天津人学艺了,要不怎么一开口就像在讲相声……
“我实力可雄厚了我给你说,今天刚买了张桌子!”
“我这围裙啊,淘宝做的,五十块钱呢!”
“那个闷闷不乐的才是董事长,我是总经理兼小二,她生完我就来做了,后面是我,都跟你说历史不是吹出来的。”
“他啊,他是……董事长跟经理之间还有什么啊?秘书?对他是秘书。”
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来这里的大多是熟客,熟门熟路地拐过学校摸到门口,人不多就坐下慢慢吃,顺便跟老板唠嗑瞎侃,要是人多,就打包回家,总之,来了就不能空手。
这家店可能真的有魔力,明明不是什么绝无仅有的美食,却让人总想一来再来,来的次数多了,跟老板就成了“好朋友”。
林姐很骄傲地跟我们说:“基本上来我家的我都认识,对,都认识。”
< class="pgc-img">>但凡学校附近的小吃都有一个共性:便宜又好吃。好朋友也不例外,虽然没有具体的菜单,但价格都在学生负担得起的范围里。
醋肉汤卖得最好,是招牌中的招牌,醋肉剪碎加火腿肠,一份7元。
老客都知道,醋肉汤的关键不是醋肉,而是桌上那罐红彤彤的调料——沙茶粉。老板特意叮嘱我们,要趁热加两勺沙茶粉味道才好,这是她公开的秘方。
醋肉泡在汤里,没有刚炸好时的香脆,却带了沙茶的清香,汤有点儿辣又冽,可能不是每个人都喝得惯,但北北觉得这种特别的味道还不错。
“水羹”(闽南音)是店里卖最久的串串,名字难倒了我们一行人,没有人知道它的普通话应该怎么标注,只好以音补音。
和拳头母很像,口味也相近,片成薄薄一片油炸,味道很鲜。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里脊肉和鸡柳是炸串食谱里的必点,腌制入味,油温也控制得刚刚好,炸得外脆里嫩,咬一口肉汁四溢,一下点亮了北北的童年记忆。
鸡软骨QQ弹弹,牙感十足,搭配店内的特调酱汁味道一绝。
鸡肉串最先吸引人的不是味道,反而是它的造型,洒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花”,有够酷。肉是很扎实的,表面薄薄一层脆皮,叫人吃得满嘴生香。
鸡骨就有些考验牙口了,炸得焦黄酥脆,没什么肉,吃的就是骨头的香酥。
奶茶5元一杯,味道真的很怀旧,跟十几年前的一模一样!
老板很谦虚地跟我们说,好吃算不上,还不是就是这个样子,只是大家吃习惯了。
我想,那也得好吃,大家才愿意吃到习惯呀。
< class="pgc-img">>
这是一条很热闹的街道,下课后学生如潮水涌来,三五成群挤在一块儿,讨论要买份豆花还是点杯奶茶,或者和好姐妹手拉手去吃“好朋友”。
日落月升,夜幕降临,凉风渐起。
偶有姗姗来迟的爸爸妈妈,一边跟林姐打招呼,一边匆匆忙忙把小馋虫拎回家。
从校门口的推车,到四十平方的小店,算起来也有三十多年,“好朋友”送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又迎来一张张天真年少的面孔。
人来人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一切落定后,林姐再三“告诫”我们:
“晚上九点以后不要来,我也要回家了哦!”
少年求学,老大立业,有来处,有归途,这样的生活真是再好不过。
泉州舌尖美食老字号 | 第97家
好朋友
< class="pgc-img">>【好朋友】
时间:11:00-21:00
地址:晋江第一实验小学旁
><>年2月15号,国家卫健委印发了2019年-2025年的《健康口腔行动方案》,提出开展"减糖"专项行动,要求中小学校及幼托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食堂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供应。但记者注意到,在各个学校的围墙之外,校园周边,各式各样的零食店、饮料店里销售的高糖食品,对学生仍然是个不小的诱惑。零食店超半数客源是小学生!奶茶、辣条、薯片、炸鸡备受青睐
2月20号下午,记者走访了南京市秦淮区的两所小学。这两所小学附近都开了好几家零食店、奶茶店、面包店,连文具店里也有糖果出售。下午3点半学校放学,这些店铺摊位前很快挤满了小学生:有自己掏零花钱买的,也有接送家长带着买的。记者注意到,奶茶、辣条、薯片、炸鸡、三明治这些高糖高热的食品很受学生的青睐。一名六年级女生告诉记者,他们班很多同学都会在放学后来买零食。
< class="pgc-img">>
店铺经营者告诉记者,放学后的这半个小时,是他们一天当中生意最好的时段。不少经营者透露,他们的营业量中,超过一半来自小学生。其中一家面包店的工作人员表示,小学生客源占到他们销量的60%。
不过,这些小学生的父母们一般不支持孩子过多地吃这类食品。“也不是完全不给孩子买,但总体会比较少。”一名一年级学生的妈妈说,而另一名爸爸则表示,他从来不在放学路上给孩子买吃的。“容易蛀牙,还有就是对身体不好。”
但是现场接孩子的家长中,绝大多数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对孩子吃高糖食品的态度则比较宽容。一名学生的奶奶在放学前就来到了面包店,买了一份饭团子。“小孩要吃,提前买好哎。”
记者又走访了南京市第十七中学、南京市第五十中学和南大附中初中部,这几所中学附近虽然也有一些奶茶店和面包店,但经营者透露,中学生学习任务较重,放学时间也晚,来购买的并不多。
啥是高糖食品?糖果、饼干、糕点、饮料、油炸食物都算!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管营养师梁婷婷表示,中小学周边店铺销售的糖果、饼干、糕点以及各种饮料,均属于高糖食品。即便是很多学生认为没啥糖分的油炸类食品,过多摄入,也会产生同样的危害。“摄入的热量过高,在体内代谢不掉,最终还是会转化成糖类。”
梁婷婷还表示,一些饮料食品宣称自己是低糖或者无糖,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以奶茶为例,不少宣称无糖或者低糖的奶茶,实际上做不到低糖和无糖。“包括我们检测无糖的奶茶,里面还是可以测出糖分的存在。”
营养师提醒:糖分摄入过多易骨折
从目前来看,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阶段,小学生在学校附近购买高糖食品的情况最为突出。梁婷婷提醒,摄入过多高糖食品,最明显的后果是容易发生龋齿、肥胖,同时还会降低孩子的免疫力,破坏他们体内的营养平衡,还会导致体内矿物质和维生素大量丢失,造成钙和钾的缺失,从而使骨折比较容易发生。
50克以内!青少年应控制每天糖分摄入量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青少年每天的糖分摄入量应该控制在50克以内。人们通过一日三餐已经摄入了相当一部分糖分,如果再长期食用高糖食品,很容易导致糖分过量。“而一杯半糖的奶茶,里面就含有40-50克糖分。”梁婷婷建议,小学生自我控制力相对较弱,而手上又有零花钱,有一定的购买力,作为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加强控制。
卫健委从学校入手控制学生购买高糖食品,相信这一目标是比较容易完成的。但学校之外的减糖控糖任务实际上更为艰巨。因此,仅仅依靠学校,实际上并不能完全控制住孩子的糖分摄入量。荔枝新闻建议,家长应该和学校联手,从家庭入手,给孩子灌输正确的饮食理念。这样,减糖控糖的专项行动才能事半功倍。
更多新闻视频,请关注江苏公共·新闻频道2月21日18:30的《新闻360》栏目。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张清 编辑/韩瑜)
>源:【咸宁日报-咸宁网】
大山深处开起炸鸡奶茶店,年收入却比在城里时高。
“五一”期间,记者在鄂赣交界处的崇阳县高枧乡,遇到了一件“新鲜事”。
店铺的主人廖文婧,高枧乡人,今年40岁,原本在咸宁城区经营着炸鸡奶茶店。2020年春节,回乡过年的她因疫情被滞留。
那两个多月里,她深刻体验到了乡村生活的惬意,也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变,于是,决定关掉城里的店铺,回乡发展。
当年8月,她以每年5000元的租金,盘下了高枧乡集镇的一家门店,继续卖炸鸡和奶茶。高峰时,月收入过万元。
“以前在城里,每年门店租金和房租至少5万元,还得面对同行竞争的压力。回山里后,压力没了,不仅能照顾家人,年收入比在城里时还高。”廖文婧说。
年收入为何比城里高?记者好奇。
“主要还是因为群众就业增收有门路了,荷包越来越鼓了,也舍得消费了!”乡干部蔡旻高的一席话让人释疑。
高枧乡下辖6个行政村,49个村民小组,2480户,12889人。近年来,为了让老乡们不仅有活干,而且还要干得上、干得好,该乡频频出实招出新招。
“从2018年起,我们成了家门口的‘蓝领’,周一至周五每天上班8小时,周六日休息,每个月能挣将近3000块钱,生活越来越好了!”当天,记者走进集镇附近的高枧村就业车间时,50多岁的王珍云告诉记者。
2018年8月,该乡筹资120万元建设生产车间,引进湖北崇高科工有限公司标准化生产加工流水线3条,主要从事汽车坐垫套等布、皮制品生产加工。全乡6个村百余名适龄劳动力实现稳岗就业。
今年,该乡又找准就业增收支撑点,引进兴森鞋面加工厂,将闲置的石咀小学改造成办公及生产车间,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岗位。
记者在该乡采访时发现,当前,该乡一个个特色产业基地,也成了群众就业增收的保障。
在该乡高枧、桃花、石咀等村,大面积的杨梅、黄金贡柚、葡萄等水果基地已初见成效,高枧“果盘子”呼之欲出;
中山村以富硒豆腐街为依托,发展豆制品加工作坊80余户,他们中,多数年收入4万元,最高年收入可达10余万元;
在该乡最偏远的老胡洞村,万余亩连片荒山已种满黄精等中药材;在义源村,返乡能人王文书将几千亩石头山变成了药材基地……如今,该乡中药材规模种植面积上万亩,成了名副其实的“药篓子”。
“只有让老乡们的饭碗端得稳稳的,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力量就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并汇聚起来。”乡党委书记刘素兵说。
该乡还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拓宽群众的就业渠道。依托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统筹用好各类乡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其中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弱劳力、半劳力和无法外出、无业可就的脱贫人口。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丽娅)
本文来自【咸宁日报-咸宁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