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氛围,交流制止餐饮浪费工作经验,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协调司、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于近日发布地方有关部门和平台企业、行业协会等制止餐饮浪费的7个典型经验。
北京市强化联动执法普法。市、区、所综合执法部门加强制止餐饮浪费执法情况即时通报,强化协调配合,形成上下高效联动机制。将打击食品浪费违法行为纳入“食品领域治乱除害五大战役专项执法行动”,进一步发挥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优势,全市共办理制止餐饮浪费行政处罚案件900余件。在“开学季”“美食节”等特殊节点,通过电视台、报刊、视频号、微信公众号等各类媒体平台,借助“进社区”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制止餐饮浪费科普宣传,有力提升社会知晓率和群众参与度。
广东省开发反食品浪费“随手拍”小程序。消费者在面对餐饮浪费行为时,可利用手机进行随手记录,并通过照片、视频、文字等方式,将拍摄到的浪费行为上传至“随手拍平台”。平台的运用使监管部门、协会和志愿者共同推进制止餐饮浪费协同更加高效,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志愿者宣传、消费者监督的制止餐饮浪费社会共治新模式。平台关注人群中,以在校大学生、食品企业员工、家委会成员为主。
辽宁省沈阳市外卖小哥化身反食品浪费“监督者”。辽宁省沈阳市组建了一支由1.2万名外卖小哥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并为其量身定制培训计划,普及食品安全法、反食品浪费法等法律法规知识。推动外卖小哥在取餐过程中监督餐饮店落实“半份菜”“小份菜”服务。启动外卖小哥投诉举报奖励机制,使其真正化身为反食品浪费“吹哨人”,形成社会监督、行业监督、行政执法监督三方合力,实现制止餐饮浪费社会共治与基层社会治理同向发力。
四川省宜宾市禁止“畸形吃播”。针对短视频时代“大胃王”等吃播怪象,四川省宜宾市印发《禁止畸形吃播反对食品浪费管理办法(试行)》,将吃播短视频全面纳入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和反应机制,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短视频平台整治畸形吃播相关事项,及时解答平台疑问,对涉嫌违法的短视频快速做出反应,指导平台帮助相关部门圈定重点人群、固定违法证据,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饮食观,不暴饮暴食,不铺张浪费。
美团优化平台规则和满减凑单机制。美团采取全流程“适量点餐”提醒、推广“小份菜”、细化餐品分量描述、调整满减凑单适用范围等优化措施,大力营造节约粮食氛围。美团在全国投放超过6200万张“减少浪费”主题食安封签。2024年上半年,平台内近152万餐饮商户提供超过832万种小份菜。平台满减凑单页面不再展示主食类餐品,避免主食浪费。
饿了么开展“e点碳”减碳激励行动。饿了么建立外卖行业“e点碳”消费者碳账户,用户可通过低碳消费行为获取积分,兑换各类权益,激励用户在平台下单时选择小份菜、无需餐具等低碳环保行为。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吸引超过9000万用户参与,超过19亿单点选“小份菜”“无需餐具”选项。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倡议书。倡导餐饮服务经营者严格遵守反食品浪费法等法律法规,健全食品采购、储存、加工管理制度;主动对消费者进行消费提示提醒,在醒目位置张贴或者摆放反食品浪费标识,引导消费者按需适量点餐。倡导广大消费者把“光盘行动”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良好习惯、社会责任,摒弃“爱面子、讲排场、比阔气”的陋习。做到家庭用餐不多点、举办婚宴不铺张、亲友聚餐不浪费,让文明餐饮成为时代新风。
源:【人民日报】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关系人人、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应当是反食品浪费的践行者、倡导者和监督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协调司相关负责人建议广大消费者:
做杜绝餐饮浪费的践行者。外出就餐时,做到科学点餐、理性消费、文明用餐、打包剩餐,吃多少点多少,采用“N-1”点餐模式,根据就餐人数减一人点餐,合理搭配菜品,减少浪费;外出就餐多使用公筷公勺,少用一次性餐具;上桌的饭菜尽量吃完,力求不剩饭,不剩菜,养成剩餐打包习惯,做到人走桌清,自觉践行“光盘行动”。家庭用餐注重膳食均衡,合理搭配菜品,避免产生浪费。购买外卖食品注意适度适量,多点小份菜、半份菜,不贪多、不剩余、不随意丢弃。
做反对食品浪费的倡导者。积极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勤俭节约的重要意义,提醒家人和朋友厉行节约、避免浪费,把“光盘行动”当作生活的一种习惯、责任和修养,以“光盘”为荣,以“剩宴”为耻,自觉抵制餐饮浪费。发挥家长在生活中的先行示范作用,通过“大手”拉“小手”,言传身教带动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树牢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家庭观念,从节约一粒米、一把面、一滴油做起,减少厨余垃圾,自觉养成节约美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家庭生活方式。
做制止餐饮浪费的监督者。广大消费者还可以积极参与地方有关部门开展的“食品浪费行为随手拍”线上征集活动等,随时随地上传照片和视频,捕捉身边的节约举动,记录光盘瞬间,宣传制止浪费好做法,也可以拍下令人惋惜的浪费场景,曝光浪费行为,共同营造全社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氛围。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IAGO集团旗下北京所有门店均已关闭,在北京米其林摘星的高端意大利餐饮Opera BOMBANA微信公众号发布“道别信”……近日,两家知名北京米其林上榜餐厅被爆出闭店消息。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餐饮行业正在经历着结构性调整。有业内人士认为,品质和极致的性价比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在就餐时看重的因素,而环境、服务等“附加值”不再像以前一样能成为“卖点”吸引顾客买单。也有观点指出,高端餐饮受到冲击只是暂时的,虽然消费者的消费频次不一定高,但只要适应市场变化,其潜在市场也会更加广泛。
两家高端餐饮品牌相继闭店
4月11日,Opera BOMBANA Beijing微信公众号发布了“道别信”,4月14日正式停业。根据公开信息和报道显示,Opera BOMBANA是北京高端意大利餐饮店的代表之一,于2013年5月开业,由米其林三星国际名厨Umberto BOMBANA创立。多年来,Opera BOMBANA还是众多明星的私密聚会地。
Opera BOMBANA Beijing 微信公众号截图
Opera BOMBANA在2022年摘得北京米其林指南一星,并连续3年获得北京米其林指南一星、连续7年获得黑珍珠餐厅指南荣誉。
4月19日,新京报记者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多位网友发帖提到了Opera BOMBANA停业的消息。其中一位网友称,自己时隔多年又来侨福芳草地吃Opera BOMBANA,“没想到竟然看到滑稽的一幕,昔日辉煌的意大利菜如今竟因为财务不给供货商结账,导致供货商堵到门口讨债。”
无独有偶,TIAGO旗下在北京的所有门店近日被爆关闭。一位网友告诉新京报记者,4月10日晚其与朋友相约去颐堤港的TIAGO HOME KITCHEN吃饭,却发现门店大门紧闭。“原来的玻璃门都被购物中心的广告包起来了,我们从门缝里往里看了看,里面黑乎乎的。”后来发现门店贴了商场通知,显示TIAGO从4月1日晚就闭店停业了。
成立于2014年的TIAGO集团,十年里创立了4个餐饮子品牌,门店最多时达到8家,是北京“西餐老网红”。旗下的泰餐品牌摩登泰,也曾获得北京米其林必比登推荐餐厅。
根据TIAGO微信公众号的信息,TIAGO旗下共有TIAGO HOME KITCHEN、KEAAMI·摩登泰、CASA TALIA以及TIAGO URBAN KITCHEN4个品牌,在北京共有6家门店。目前,包括曾获北京米其林必比登推荐的摩登泰等门店在大众点评上均已“查无此店”。
目前,TIAGO旗下品牌所有门店电话均无人接听。TIAGO微信公众号截图
4月19日,新京报记者分别拨打了TIAGO HOME KITCHEN颐堤港店、王府中環店、西单大悦城店的电话,均无人接听。
新京报记者还注意到,TIAGO的突然关闭,导致有消费者的储值“石沉大海”。在社交媒体上,有网友晒出VIP卡储值,余额少的有数百元,多则数千元。一位网友表示,TIAGO事先并未通知消费者退卡,“之前问店里,还说设备维修。没想到突然就关门了,我卡里还剩下1200多元的储值余额。”
高端餐饮承压?
有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一线城市购物中心的地下层新开餐饮门店排名第一的是饮品,占到近30%,其次是快餐简餐,占比26.28%,烘焙甜品、小吃占比也在10%左右,且大部分人均消费在40元左右。尼尔森IQ中国发布的《2023年中国消费者洞察暨2024年展望》显示,43%的中国受访者表示将严格把控整体花费金额,37%的受访者表示将改变消费方式寻求最优价格/更低价格产品。相较于2023年1月,对价格敏感度较低的“悠然自若型”明显减少,从29%降至15%。
红餐网发布的《2023年中国餐饮消费趋势报告》显示,高端餐饮总体承压,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近半年的时间内,人均300元以上的门店占比逐月下滑;人均100元-300元、人均50元-100元的门店占比略有升高;人均在50元以下的低端门店数占比则基本保持稳定。整体呈现K型分化,即真高端和真刚需门店仍在上涨,但伪豪华、轻奢侈出现下滑。
多个高端餐饮闭店,是否意味着以“米其林”为傲的高端餐饮的辉煌时代落幕?有业内人士认为,很多消费者已经变得非常“务实”,与高级餐厅的“氛围感”相比,方便快捷、高性价比甚至极致性价比的餐饮品牌已经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2020年,米其林进入北京,很多业内人士认为,2020年前后正是高端餐饮“爆炸式”增长的时间。甬府餐饮创始人、主理人翁拥军回忆,在2020年前后,上海人均过千的餐饮增长迅速,甚至“数不胜数”。但也出现了“原来人均500元左右的餐厅,装修改造后立刻变成高级餐厅,人均也上涨到超过千元。”盲目地追求高端,导致的是供大于求,而且同质化严重。
翁拥军曾表示,“高端餐饮”跟“精致餐饮”并不是可以画等号的类型。“精致餐饮可以价位做得很大众化,也可以做得很高价位。但是,高级餐厅肯定是高价位的。符合消费理念的高级餐厅应该最具有的是它的独特性,不是每家餐厅都能做成高级餐厅。”
红餐网创始人陈洪波认为,有些消费较高的中高端餐饮关店,主要和消费环境变化有关。首先,这种现象反映出当前餐饮市场的竞争态势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餐饮的需求逐渐从单纯的口味满足转向对品质、体验、性价比等多方面的追求。在消费趋谨慎的趋势下,未来具有高性价比的餐饮将大行其道。
其次,在经济增长放缓或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可能更加保守,对价格敏感度提高。中高端餐饮势必会面临一些冲击或挑战。“早在2013年左右,就有一些高端餐饮、米其林餐厅做团购、做外卖,他们选择做出一些改变和尝试来适应市场的变化也属于正常现象。”但中高端餐厅之所以人均消费高于大众餐厅是因为它们提供了更好的产品、环境还有服务,而这背后是餐厅昂贵的运营成本。“如果定位中高端的餐厅过多地搞团购,降价促销,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口碑和服务。”
陈洪波认为,从客群方面来看,高端餐饮受到冲击是暂时的。以前高端餐饮的客群多数是以消费实力强的消费者为主,但是如今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在发生改变,很多年轻的消费者喜欢猎奇尝鲜,并且注重品质和情绪价值。“他们不一定追求贵,但是会追求品质和性价比。他们去高端餐饮的消费频次可能不会像‘家常便饭’那样高,但是新一代消费者更注重仪式感,所以他们也会在重要的时刻选择去高端餐厅,去享受其出品、环境和服务。这种消费习惯的变化,也让高端餐饮未来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同时,更多的高端餐饮品牌都在积极谋变,通过不同定价的菜单设计来尽可能覆盖更多的消费群体。未来,高端餐饮向着精致餐饮转变将成为大方向。”
新京报记者 王萍
编辑 王琳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