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 UJ观点
编辑 | UJ观点
声明:文章内容由账号UJ观点原创首发,未经允许、授权不得私自转载、搬运、抄袭,造成侵权,将追究一切法律责任!
今天要说的不止是 “ 京东便利店 ” ,还会提到其他热门便利店的分析以及开便利店的收益如何,在最后还会说1种便利店的 “ 新模式 ”,希望您可以耐心看完。
< class="pgc-img">>不废话,先讲一下京东便利店:
证件那些没什么好说的,无非是几张相关资质许可证、营业执照等等。
首先东京便利店不收加盟费,收的是保证金,分为三档:
- 旗舰店:20000元
- 精品店:10000元
- 优品店:5000元
这三个档次区别在于面积大小以及京东方面管理的深度,而我们大部分看到的都是第三档的优品店。
优品店、精品店其实大体跟普通的便利店没什么区别,用得只是京东的门头招牌,你只要进过这种便利店都知道,不管在货物品种、装修风格等等,每家都是不一样的,没有统一化。
所以在管理运营、选址、装修、租金都是由个人承担,这一套下来,初步估计费用在15~20万,地区不同会有浮动,主要体现在选址以及租金方面,如果本来就有店面基础,可以省去大部分的成本。
还有个条件,加盟店在京东渠道进货的比例至少保持在50%,讲通俗一点就是,你可以全部在京东进货,也可以一半在京东进货,另外一半可以安排自己的渠道货源,并且在店内至少设置一个货架,仅供京东货品的售卖。
< class="pgc-img">>京东便利店有4个优点:
一、招牌
自己设立的招牌与品牌招牌效果是有不同,比如 “ 翠花便利店 ” 跟 “ 京东便利店 ” ,京东受客的信任度要优于个人招牌,这也是加盟京东便利店的主要原因。
二、价格、货源
京东在各大城市设有 “ 本地仓 ” 在物流速度上是最快的,本身是两极仓储模式,依靠密度以及数量来降低成本,所以在产品价格上跟其他经销商有一定的优势,更便宜,也不需要到处找货源,而且最主要的是不需要囤货。
三、智能收银系统
只要是加盟京东便利店的,都会使用统一的 “ 收银系统 ” ,可以清晰地分析出便利店需要补充哪个品类的货源,这是对日常管理是非常有好处的。
四、线上、线下的连接
比如某地的消费者在京东线上购买产品后,下次线上购物时,就会推荐消费附近的京东便利店,别看这一小小的动作,在某种程度上是给你的个人店铺引流。
可能有人说这个功能很鸡肋,但我不这么觉得,觉得鸡肋的原因一般问题都是出现在地区、选址、个人运营方面。
与 “ 京东便利店 ” 相对等的还有一个叫 “ 天猫小店 ” ,这两家的加盟模式都是大同小异。
区别在保证金还有规定进货比例上,天猫小店的保证金是10000元,进货比例是30%,其他基本都是一模子刻出来的。
< class="pgc-img">>如何选择,那就看个人的倾向,但是就 “ 便利店项目 ” 上,我有2个建议。
第一:
如果选择便利店创业,千万不要自己坐在里面,特别是对于20出头的年轻人,太浪费青春了,一坐就是一整天,当了老板却又变成了员工,创业的目的是更好地发挥资源,而不是呆在店里变相混吃等死,不然可能这么一坐就是一辈子。
两个方法:1、请人或者家人帮忙。2、成立无人销售。
现在京东便利直营店也已经开始实行 “ 无人销售 ” ,只要增设一台自助机就行,不放心的话就在店内多增设几个监控器,小偷小摸跑不掉,不过装修方面要下点功夫,年轻人是消费主力,也是为了迎合他们的口味,店铺可以小点在20平米左右也无所谓。
把时间多留给自己,继续发展其他方面,不要傻傻地坐着了。
< class="pgc-img">>第二:
便利店营收的高低,最重要的还是选址,有的日营业额只有1000~2000元,有的可以达到上万,正常30~40平米的便利店,一个月的流水都会至少保持在8万~12万,如果达不到,你就要好好想想了,不要因为所谓的品牌门头就随意选址,它本质上还是便利店,便利店跟其他行业不一样,别的是扎堆,越多同行越好,便利店是越少越好。
在盈利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烟酒等等一些低利润产品在日常销售的占比,便利店的利润主要来源于零食、饮料等等,而不是烟酒。烟酒的毛利大体都在10%~15%之间,而零食、饮料的毛利是在45%~55%之间,甚至更高。
如果你日营业保持在3000左右,那这两者的销量比例对你的利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自己算一下就一清二楚了。
为什么有的便利店看起来生意很好,但是赚不到钱,就是因为消费者在产品上的选择,烟酒只不过是一种引流产品,这就关系到你的选址、运营、产品的种类、店内货物的摆放位置。
开便利店也是有学问的。
< class="pgc-img">>如果你觉得上述两种加盟显得LOW、不够高端,现在我就讲讲 “ 7 — 11 ”,等等一些相对高端的便利店,如果没兴趣可以跳过,直接查看便利店的新兴模式。
7—11的加盟分为A、B、C、D、V五种类型,但大部分的地区只开放A、D两种。
A:投资管理型
需要个人全额投资,法人、管理运营也都是个人完成,711方面给出的加盟费价格是43.2万元。如果是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费用要在80~100万区间,加上其他装修、设备成本大概估计总投入要在90~150万。
他不收管理费,但是每个月的毛利他要抽走38%,你每天的流水都是要经过711公司,所以他有精确的数据,然后结算完成后再给你定期结算,比如一个月一次结算一次,某个月的毛利是10万,他就要抽走3.8万,看清楚是毛利,不是净利。
D:委托管理型
他把现成已经开好的门店委托给你,但是这家店的所有权是711的,你只有经营权,不过费用要便宜很多,只要32.2万元,其他费用都由711承担。
门面月营收分配是这样的:
- 月利润小于4万,711抽52%
- 月利润在4~10万,711抽68%
- 月利润在10~22万,711抽78%
反正就是一句话,赚得越多,他就抽得越多。
你可以理解为,你花了30多万给自己买了一份高薪工作。
而像相同档次的 “ 罗森 ” 、“ 全家 ” 等模式也大同小异,大概知道一下就好,主要还是费用上的差异。
< class="pgc-img">>最后,这是我觉得这篇文章最有看头的内容,“ 便利店新模式 ” :临期食品专卖
什么叫 “ 临期食品 " ?
就是临近保质期而又没有过保质期的产品。
怎么判定?
按照相关标准来界定的时间为:
- 保质期1年,临期为到达保质期的前45天。
- 保质期1个月,临期为到达保质期的前5天。
- 保质期半个月,临期为到达保质期的前1~4天。
为什么会说 “ 临期食品 ” 的项目是新的、好的模式?
其实在关于临期食品的概念不是刚刚才出现,大家在各大大型商超角落都可以看到临期食品的存在,比如蔬菜、水果、生鲜、等等都是低价促销。
但是这种新模式选择的是更为稳定的 “ 品牌酒水 ” 、 “ 品牌饮料 ” 、 “ 品牌零食 ” 等等品类。
新期与临期最大的区别在于,质量有保证但是价格只有原本的20%~50%,成本就更不用讲了,有没有需求?肯定有!而要做的就是整合稳定的临期食品货源以及渠道。
如果开一家 “ 临期食品专卖便利店 ” 相比传统便利店是不是更有竞争力?是不是更有辨识度?绝对是一个稀缺的存在。
这就相当于便利店界中的 “ 奥特莱斯 ” ,卖的是折扣价正品。
一箱15.9元的安慕希见过吗?
一瓶5.6元的星巴克瓶装咖啡见过吗?
100元钱可以买3大袋的品牌零食见过吗?
< class="pgc-img">>其实已经有专门的门店成立了,这家店叫 “ 好特卖 ” 。
好特卖(HotMaxx)在上海已开近50家连锁店,家家生意火爆,也从侧面看出当前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以及对折扣商品的巨大需求。
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商品,是这类群体的愿意,也是临期食品专卖店成立的初衷。
而现在资源还是处于零散阶段,大部分城市还未普及,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入场的门槛也是非常低,就算你手头只有5000元也可以做。
目前 “ 临期食品 ” 正在崛起,不过具有时效性,要想长期持续,就必须去寻找稳定可持续供应的货源。
敢踏出第一步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 class="pgc-img">>我是@UJ观点,看过点赞,腰缠万贯。
欢迎关注、留言交流,会继续分享有用的知识。
< class="pgc-img">>利店行业仍在快速发展,但加盟便利店已不再是个好生意
文|特约撰稿人 胡苗
编辑|余乐
济南的711便利店加盟店主陈云(化名)被架在了“火架”上。她面临着两个选择:继续开店不但没有利润,每个月还都要小赔上一笔;可是如果关店,签约时交的20万元保证金就拿不回来了。
她选择了熬,熬到五年期满,拿回保证金,一天也不多开。
相比之下,小罗(化名)的前老板就十分果断了。他在发现同一条街道上新开了两家便利店后,立刻关停了自己在那条街上的罗森。20岁的小罗也就此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失业。
在过去几年中,在资本的加持下,中国的便利店行业迎来了快速的膨胀。 据CCFA(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毕马威共同发布的《2023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中国便利店总店数从2019年的13.2万家增长到了2022年的30万家。
行业仍在快速发展,但个体加盟商的生意并不好做。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无论是平均单店销售额,还是平均单店覆盖的人口,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不仅如此,来势汹汹的各种折扣店也给商品售价较高的便利店上了一课。杭州便利店主王慧(化名)表示,一瓶农夫山泉矿泉水,她的店里卖2元,折扣店售价为1.1元,旁边的超市原本卖1.5元,后来也降价到了1.3元。原本应该不愁卖的商品逐渐开始滞销。
亏损的风险在加剧。越来越多的加盟商在社交网络上表示,便利店已经不是一门好的生意。
只是,想要逃离这个行业,也不那么容易。
< class="pgc-img">>便利店大跃进
2017年4月的合肥街头,到处都是正在施工的工地。一座座写字楼、居民楼拔地而起,构建起了未来的城市森林。
宽窄创投的创始人潘金菊正和团队在合肥考察一个创业团队,这个团队打算创立一家便利店品牌。
“我们心里是发怵的,合肥当时的(便利店)第一名还只有50多家店,我们有点担心这个市场起不来。”潘金菊告诉我们。
这个城市蓬勃的发展,给了她最终拍板的底气,“我觉得便利店的核心增长点,是来自于城市化进程中商务区、社区的发展,便利店对它们的覆盖。”他们选择了投资。
这个团队在那一年的5月,成立了一家便利店品牌——邻几。到2023年2月,邻几的门店已经超过1000家,成为了安徽本土最大便利店连锁企业之一。
图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
不仅是潘金菊看到了便利店在中国市场上成长的潜力,无数的资本也在蜂拥而至。
从2016年开始,便利店行业几年间涌入了近百亿资本,红杉、君联、愉悦、IDG、华兴等众多投资机构纷纷入场,投向猩便利、好邻居、Today、中商便利、见福等多家便利店品牌。其中最亮眼的无疑是便利蜂。2020年,便利蜂曾向外宣布,其过去几年累计募集资金达到了15亿美元。
不仅是邻几,在许多省、地区,都出现了区域性的龙头便利店品牌。如在江浙地区十分强势的十足,山西的唐久,四川的红旗……CCFA统计,在2022年,国内共有31家便利店企业跻身“千店俱乐部”。
行业的竞争正在快速加剧。除了资本加持的新品牌,老牌便利店们也纷纷以加盟的形式,开启了跨区域抢市场之旅。
陈云就是711便利店进入济南市场时,首批下场开店的加盟商。
那时的711大力布局全国市场,2019年至2020年期间,在郑州、福州、西安、武汉等城市纷纷落下首店,又在2021年4月落户济南。当时的计划是两年内在济南地区开设100家店铺,并逐步向周边地区展开布局。
决定加盟前,陈云考察了711在山东其他城市的表现。有新闻报道称,2020年12月25日,711在烟台的首批三家门店开业,开业当天业绩合计92万多元,单店最高达到75万元,创下711全球单店销售额历史新高。
2021年4月,711在济南的首店开业时,也创下了34万元的营业额。彼时,那家门店的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市民们都想看看这家日系便利店有什么特殊之处。
陈云也问过一些从业者和711运营方,得到的信息是:每个月利润有5万元左右,最多半年就能回本。
这让陈云一下子动了心。她在济南一个写字楼商圈找好了铺面,总共花了60万元,在2021年8月,开了自己的第一家711便利店。
不仅是711,罗森也在以多种加盟模式组合的方式,大刀阔斧的扩张。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示的《2022年中国便利店TOP100》榜单显示,2022年罗森中国以5641家门店位列第五,居外资便利店之首。而在2017年时,其在中国的门店数量还不足1000家。这意味着,五年之间,罗森的门店数量净增达4600多家。
据小罗介绍,他的前老板原本是一名罗森的店员,通过“直营转委托”的形式,成为了一家门店的店长。而后又一步步做大,到2022年时已经拥有了四家罗森加盟便利店。
水涨船高,当时的便利店员工普遍也过得不错。
小罗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店员,负责打扫卫生和零食区的商品更换,后来又负责收银。在那一年,小罗的老板新开了两家店,小罗又被提拔到了一家新门店做店长。从普通员工到店长,小罗只用了八个月,底薪加提成,月收入也能达到万元以上,这对一个不到20岁的小伙子来说,算是一笔不低的收入了。
< class="pgc-img">>越来越难做的生意
门店开了起来,陈云才逐渐发现,便利店并不是一个容易做的生意。
陈云开在写字楼的便利店,如果不在疫情期间,每天平均营业额大致在4000元左右,一个月下来在12万元出头。所有营业额都归到711的总账户中,每个月从中进行结算,对利润进行分成。
在加盟时,陈云得知的信息是:扣掉员工工资、水电、房租等成本,自己能够分到利润的25%,估算下来大致在10000元左右。
但是,实际的支出超出了预期,其原因一方面是人员工资超预算,另一方面是则是货物的折损。
在人工上,由于711要求24小时营业,夜间必须安排员工守店,但晚间的写字楼附近几乎没有人流量。“一个夜班人员一个月工资在7000块左右,但他基本不产生任何工作量。”陈云说。
折损指的则是商品过期、破损产生的成本,这些都需要由加盟商自己承担。
日系便利店长期摸索出来的一套经验表明,货架货物丰富度、饱满度更高,更能让消费者产生购买的欲望。最能够让人产生饥饿感的面包要摆满靠近门口的货架,以此引诱消费者进店。但是,卖不完的面包第二天就过期了,这部分的损耗只能由店主承担。
“一款面包我店里一天只能卖10个,但他们会要求我订15个。”陈云说。
上海全家加盟商景瑜(化名)同样透露,全家也要求加盟商在一些短保产品上追加订购量,“每天的订购量会是我销售额的130%。”
在陈云的店里,每个月都有货值5000元—6000元的过期产品损耗。景瑜同样如此,他给自己的店长定下了一个KPI:损耗不能超过7000元。他认为,只要是在7000元以内,他就还能够承受。
一个月算下来,陈云不仅赚不到钱,每个月还要亏5000元-7000元。这与她开店之前所听说的“一个月5万元利润”完全不符合。
景瑜的店收益还不错,这和他的店开在医院附近有很大关系。这所医院附近一公里范围内只有这一家便利店。这也是景瑜这家店的日销售额能达到3万元的原因之一。景瑜估算,他一年就能够收回100万的开店成本。
他也直言,如果是街边店、社区店,以及写字楼商圈店,会面临很大的压力。大家最怕的,就是周围有新的便利店出现。
但是,便利店主们担心的事情正在不可避免地发生。《2023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在2019年至2022年之间,中国的便利店门店数量从13.2万家增长至30万家,平均单店日营收则从5297元下滑到了4794元。
图片来源:《2022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
在渗透率上,2022年中国大陆的单店覆盖人口率为4751人/店,相比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成熟市场仍有较大的差距。但相比2021年的7033人/店,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图片来源:《2022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
在这个趋势下,便利店加盟商的回报周期正在变得越来越长,一些位置不佳,经营不善的便利店,亏损风险也在加剧。
< class="pgc-img">>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成为店长仅一年,小罗就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失业。
在2021年时,小罗负责门店的日销售额最高达到过2万元,平均下来每天也有1.3万元。但是,到了2022年,这家店的销售额骤降,很多时候不到6000元。“达不到6000元就是亏损的。”小罗说。
这一方面是疫情导致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竞争的加剧。店面所在的街道一公里左右的范围里,一年之间就多了两家便利店。
小罗的老板先是选择了裁员,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小罗的门店只有他一个正式员工,以及一到两名实习生。小罗的工作量骤然变大,但收入却比2021年缩减了不少。
到了2022年6月,小罗的老板判断这家门店的业绩回到2021年的可能性不大,便选择了关店。三个月后,小罗转型成为了一名驾校教练。
潘金菊观察到,从2022年开始,许多区域性便利店龙头品牌,在本土已经没有扩店空间后,就开始了跨区竞争。
起家于温州的十足,已经将网络铺满了整个华东地区;太原的唐久跨到了郑州;邻几也去到了福建……潘金菊认为,这个趋势在未来还会越来越激烈。
但是另一方面,跨区域对便利店企业来说并不容易,这意味着要重新搭建团队、做市场,与本土的便利店品牌竞争,去适应当地的环境。点位对便利店至关重要,而城市的商圈、社区是有限的,这就使得便利店行业竞争中的先发优势愈发明显。
据陈云介绍,711进入济南市场时,济南已经有本土品牌橙子便利,以及当时风头正盛的便利蜂。
711和本土便利店相比并没有很多优势。这主要体现在产品上。陈云对比过自己店里与其他便利店相同的产品,发现711的定价明显更贵。在一些自营的产品上,711所生产的三明治、饭团在济南的接受度也并不是很高。济南市本土还是更喜欢吃热食,包括面、水饺等,而711并没有这些特色化的产品。
2022年8月,那家开业时营业额达到34万元的711首店被济南当地媒体爆出已经人去楼空。便利蜂也关闭了在济南的多家门店。
家住杭州的王慧加盟的也是一家跨区域便利店品牌——利购联华。公开信息显示,利购联华的运营方为南京宇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2021年也曾出现在一级市场上,拿到了君兴资本出资的6000万A轮融资。
王慧夫妻被日系便利店动辄60万以上的加盟费拦在了门外。而利购联华开店总成本只需25万元,这让两人十分心动。
但王慧没想到的是,从签下加盟协议那一刻起,他们就陷入了与这家企业不断掰扯的困局之中:
“他们选的门店地址,附近一千米内,就有两家同一品牌的便利店。”王慧说。在加盟前,企业承诺协助办“烟酒证”,但最后因为门店面积少了1.5平米而拿不到证,全程并没有专业的人员提醒和协助。
更让王慧生气的是,品牌方报价1.8万元的冰箱、收音机,市场价实际上只需要6000块。她抱着孩子与项目经理吵了一个星期,才被允许自己购置设备。
开业后,品牌给的进货价竟然比市面上的批发价平均高出5毛钱,配的货物中还有大量卖不出去的糖果。加盟时企业承诺的“包售后”“允许退换货”,这时也统统失了效。王慧和企业方面又掰扯了两个星期,才被允许退掉很少一部分的货物。
对于这家店,王慧算过,每天营业额需要1200元才能够保本,但营业以来,最好的一天也只有800元,最差的一天只有几十块钱。
< class="pgc-img">>进退两难
促使王慧最后下定决心退出的,是隔壁新开的零售折扣店。从市场来看,她的店商品售价平均比折扣店高出五角钱,自然没法跟对方竞争。
“今年的市场全乱了。”她感叹道。
9月初,她在社交平台上挂出了店铺转让的消息。她保守算了一下,从5月接触这家便利店品牌,快速开店,再到如今,她至少要损失10万元。
店铺转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想转让的店主太多了。王慧加入了一个杭州超市、便利店的老板群,每天都有人在发门店转让的信息,价格并不高,但成功的却没有几个。
不仅是她,陈云也陷入了想关店却关不成的困境。她在签约时缴纳了20万的保证金。合同规定,如果没有经营满五年,这笔保证金就拿不回来。
她也想过转让,在济南的711便利店加盟商群里,同样也有其他店主发布转让门店的信息。她看到了一位今年3月开店的店主寻求了好几个月的门店转让,一直没能转出去,最后选择了关店,亏掉了50多万。她也不再对转让这个事情抱有期待。
陈云也反思过,是否是因为自己的店铺位置不佳,毕竟决定一家便利店生存状态的关键因素是位置。她与711在济南的代理商协商,想要将店面搬迁,得到了允许。随后,她找了一个社区型的店铺进行装修,然而在新店装修完成后,她又接到了通知,称老店铺不能关店。
这让陈云进退两难,无奈之下,只能两家店一起开。好在第二家店开在社区附近,位置比第一家店好,人流量更大。经营下来,还有一些利润空间。
目前,陈云将写字楼的门店以半委托、半转让的形式交给了一位合伙人负责,自己则负责新店。她现在的计划是熬过五年,拿回押金,“我真的是一天都不想干了。”
不仅是加盟商想要退出,面对行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许多创业者、便利店老板也在思考退出的可能性。行业人士透露,在今年,越来越多的便利店企业老板,对外透露出了想要售卖资产,退出便利店行业的打算。
便利店行业的整合,已经在悄然进行,这也让她看到了新的机会。在近期,她产生了成立一支并购基金收购优质便利店品牌的想法。
“便利店是一个规模的生意,区域里的便利店前一两名,只要它的有效门店在400家以上,就可以往上游去做定制产品。”潘金菊表示。这也给了它们发力鲜食提供了基础,“鲜食的毛利空间基本在40%以上,是最赚钱的。”
通过规模优势,许多便利店企业能够获得很高的毛利率,同时,便利店也成为了一个整合上下游供应链的很好切入口。
对资本而言,便利店依然是一个“好”生意,是一个稳定而强势的渠道,也是一个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机会。但是,这与个体加盟商并无关系,他们在意的是每日的营业额,每个月真正到手的利润。
陈云很多时间都泡在了便利店里,她总是神情紧张地巡视着,提防员工偷东西。这种情况已经发生过好几次。她将其归咎于711方面缺乏对员工培训,以至于加剧了加盟商的压力。
景瑜则被全家要求的“换台账”折磨得不行。所谓的换台账即给商品更换货架位置,在全家的要求中,门店需要半个月一小换,一个月一大换,一季度更是要全场换。每个位置都要根据全家的要求卡好,不然就会被减分。
但是,景瑜对这门生意依然充满了干劲,他的目标是将日营业额做到4万元。
个体无法左右总是在变化的行业和环境,但时代也不缺幸运儿。只是王慧、陈云、小罗,并不是那个被便利店选中的幸运儿。
快消品讯)近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了“2022中国餐饮加盟品牌TOP100”(下称餐饮加盟100强),榜单覆盖了风味小吃、快餐、正餐、休闲饮品、火锅烧烤、面包甜品六大餐饮品类。
《快消品》从榜单中了解到,位列前十的品牌有:茶百道、德克士、蜜雪冰城、ARTEASG、永和大王、书亦烧仙草、杨国福麻辣烫、古茗、阿水大杯茶、正新鸡排。
1、2021订单量稳定恢复中,连锁化率头尾增速最快
据美团数据显示,中国餐饮行业线上订单量继 2020 年的 V 型反弹之后,在 2021 年持续保持稳定的恢复性增长。线上餐饮表现出了更强的恢复速度,餐饮行业数字化进一步提升了整体行业的效率和效益。
< class="pgc-img">>从2019年到2021年三年期间,中国餐饮市场的连锁化率从13%增长到了18%,其中连锁门店涨幅最高的分别是3-10家店的23.0%、11-100家店的16.8%和5001-10000家店的16.0%,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餐饮市场的连锁化还在加速中。
< class="pgc-img">>从不同区域连锁门店的增速来看,呈现两头活跃的趋势,头部品牌的增速仍然在提速,处于尾部的小规模品牌也在开始陆续出现,而处于1001-5000家店这一中部区域的比例却在下降,降幅2.3%。
2、在疫情下,小店模式尽显优势
不仅是受到疫情影响下,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习惯发生了改变,更倾向于卫生和有安全保障的连锁品牌,而且连锁企业彰显出更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王洪涛先生表示,连锁加盟模式不仅拥有开店速度快,投资分散和规模效应这些优势以外,还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靠着这一优势,2022餐饮加盟100强中有42%的企业能连续三年上榜,头部企业更是可以凭借自己成熟的经营和运营模式,依靠着数字化管理升级,推动着中国连锁化和品牌化的进一步升级。
从数据上来看,大多数投资者更倾向于在10-50万之间的单店初始投资区间进行投资,并且10-50万的单店投资额较2021年上涨47.6%,增速最高。根据白皮书显示,小店成为很多头部连锁品牌的转型方向。
3、小吃小喝领跑万元连锁
美团数据显示,在 2019年至2021年各品类连锁化率走势中,位列前三的品类为饮品店、面包甜点、国际美食,各大品类连锁化率连续走高。
作为性价比较高的小吃小喝正在逐渐成为流行趋势。根据白皮书显示,在2021年连锁门店品类分布中,小吃快餐门店的占比达到了51.7%位居第一,第二名的茶饮门店占比超过14%。
< class="pgc-img">>而茶饮品牌连续三年位居高位,其中茶百道、蜜雪冰城、书亦烧仙草、古茗、阿水大杯茶进入榜单前十。截止2021年,该品类连锁已经突破40%。从数据上看,2021 年饮品门店数占比最多的区间为 101-500 家规模区间内,占比达 25%;其次是 11-100 家和 1001-5000 家规模区间内,占比均为 20%。从变化趋势来看,茶饮类5000至万店规模的连锁加盟门店数占比由3.8%增长到12.9%;除此外,3-10 家和 11-100 家规模区间的品牌门店数占比呈现上涨趋势,小规模品牌逐步开始追赶市场的发展。
< class="pgc-img">>4、0.1分的提升等于50万的收入,数字化是关键
近期,众多餐饮企业接入了数字化全流程,包括预定、点餐、结账、评价和会员等流程。在数字化管理上,餐饮企业也覆盖了包括食材采购、客户管理、口碑管理等环节。
(以下是“2022中国餐饮加盟品牌TOP100”具体榜单)
资料来源: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