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绿地申花集结新年首训 小将温家宝正式加盟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韩琼
2020-01-06 16:52
新年伊始,上海两支中超足球俱乐部也开始了新赛季的征程和引援工作。今天(1月6日),上海绿地申花足球俱乐部重新集结,开始新赛季首次训练。国奥小将温家宝完成签约,正式加盟上海绿地申花。
今天下午,足协杯夺冠后得以短暂休假的申花队在康桥基地重新集合。这堂训练主要是恢复性练习,为此主教练选择在健身房给队员们安排了各种身体素质练习。
上午抵沪的新人温家宝也一并参加训练,很快融入团队。外援方面,只有金信煜一人。莫雷诺等其余外援将在1月8日归队报到。根据初步计划,1月9日俱乐部将赴海口集训,1月30日返回上海。期间,除了和中超球队热身外,申花还会联系国外的球队,安排3场左右的热身赛。
刚加盟的U21队员温家宝身高177cm,司职左后卫,曾多次入选各级国青队、国奥队。小将温家宝的加盟,将进一步为绿地申花队注入年轻活力。温家宝出道于原大连阿尔滨梯队,2016年加盟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2017赛季,他代表广州恒大淘宝队在中超赛场上出场8次。2019年初,温家宝租借加盟天津天海足球俱乐部,在刚刚过去的2019赛季,他共为天津天海出场10次。
下午,在接受采访时,温家宝表示从小就关注申花这支老牌劲旅,非常高兴能加入其中。“今年面临着三线作战,我希望我能把我自身能力发挥出来,上场去帮助球队来振兴,我觉得队伍通过去年的磨合,今年我们又一起冬训,我相信今年成绩会比年还会更好。”
从韩国归来的主帅崔康熙表示,上赛季自己半途接手球队以来与球队的默契度正在加强,今年球队有了征战亚冠的机会,阵容需要补强。他坦言队伍球队在防守上需要补充,并在冬训期间将队员能力最大化提高。
上海绿地申花足球队主教练崔康熙说,“这次可以与队员们从冬训开始去备战,希望可以最大化提高球员们的能力”,在联赛、杯赛上拿出好的成绩。”
另外,上海上港足球俱乐部全队已于今天中午抵达澳洲悉尼,进行为期15天的冬训备战。此次冬训期间,球队计划会安排四场热身赛,对手预计为澳洲球队。据悉,海外冬训期间,上港队将在体能、技战术合练、对抗以及阵型站位等多方面进行强化,还必须加强全队人员磨合。本月21号返回上海之后,上港将于大年初四(1月28日)出战亚冠资格赛。根据,俱乐部的最新公告,为配合2021年世俱杯的举办及上海赛区的场馆改造工程, 2020赛季起上海上港足球俱乐部将主场迁至上海源深体育场。目前,源深体育场正在为新赛季做准备工作。引援方面,暂无官宣。
本年度中超冬季转会窗从2020年1月1日至2月28日,在冬训后,各支俱乐部的人员调整都将公布。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韩琼 实习编辑:赵文清)
月静好的平凡岗位上,她们用爱带来温暖,守护生命;疫情肆虐的披甲前行中,她们挺身而出,为护山河无恙。她们也是普通人,没有什么理所应当,只因穿上了天使的衣裳,爱的光芒闪亮而耀眼。
今天是第111个国际护士节。有些节日或许意味着休息,可对于白衣天使而言,担负着的救死扶伤责任,并不会在这一天减轻。
一位位步履匆忙的护士,正是在用各自的默默奉献,守护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康。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担当、不让须眉、冲锋在前的勇毅,守“沪”生命、无私奉献的情怀,构筑起当下大上海保卫战里坚不可摧的防线。
今天,向护理战线上的天使们真诚道一声:“节日快乐,感谢有你!”
深夜,在方舱医院的护士站里,护士们仍坚守岗位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摄
黑暗中,方舱医院值夜班的护士打着手电筒巡视 新民晚报记者 刘歆 摄
援鄂老兵
在患者心中点亮“南丁格尔之灯”
席丽君和张艳,两位曾在武汉雷神山医院感染三科“战斗”过的护士长没想到,两年后,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又一次成为了“战友”。
“我有抗疫经验,让我去!”本轮疫情发生后,申城各医院号召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报名参加支援方舱医院、定点医院医疗队,龙华医院风湿免疫科护士长席丽君和上海岳阳医院心胸外科护士长张艳都第一时间报名。
面对和雷神山一样的“白手起家”,两人多了一丝从容;而曾经援鄂的经历,让这两位“老将”不自觉成了年轻护士眼里的主心骨。4月2日晚,两人所在的各自医疗队完成了开舱准备,当一辆辆满载感染者的大巴鱼贯而入,她们又站上最前线,尽力让收治变得更有序,让病人觉得更安心。
后来,根据安排,国家援沪医疗队进驻新国博方舱医院。席丽君所在的龙华医院医疗队完成长宁绥宁路方舱的建设后,又转战金山天华路方舱医院;而张艳跟随岳阳医院医疗队来到了虹口纪念路方舱医院。
龙华医院护士长席丽君在舱内沟通工作 郜阳 摄
一手拿着对讲机、斜挎自制的小包,在龙华医院医疗队接管的两个舱里,总能看见席丽君在四处奔忙——收治病人、发放餐食、“一老一小”的关照、特殊患者的照料……尽管方舱医院收治的多为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但该做到的护理细节一点儿也少不了。“援鄂归来后,我对护理工作制度、各班岗位职责、患者收治流程有了自己的思考,并在上海抗疫中得以运用。”她回忆,“记得有一夜,凌晨两点有近300名患者入院,正是有了有序组织和完善的流程,一个小时不到就将大家安置妥当。”
入驻虹口纪念路方舱医院的第三天,上海的气温飙升至33℃。方舱医院设施比较简陋,尽管大白们第一时间从后方调配了风扇,可仍有病人变得焦躁。“天气这么热,让我孩子怎么睡?”有位妈妈拉着女儿向护士抱怨。张艳见状,拿了些奥利奥饼干和果汁迎上前,“这些给孩子吃,这儿条件确实比不得家里,我们医护也在尽全力想办法解决,请您多多谅解。”张艳边解释安慰,边带着母女俩回到床边,帮着取出被芯,重新铺床。事实上,闷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大白们同样不好受。张艳的付出,病人们都看在眼里。后来,那个小女孩和张艳成了朋友,经常拿出画笔,邀请大白阿姨一起画画。
岳阳医院护士长张艳在做开舱前的准备工作 郜阳 摄
都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士是医生的“眼睛”,也是值守在病床旁的“哨兵”。“每次走过病床,看到一张张脸庞,眼神中有期盼、有焦虑、有感动。我想让他们放心,我们会努力战胜疫情,努力救护好每一位患者。”张艳说,她和护理团队一直在做的,就是在患者心中点亮“南丁格尔之灯”。
“00后”小将
和前辈一起战斗是最好的成人礼
5月,对于曙光医院和华山医院的两位“00后”护士刘庄凤和喻馨来说,是个节日颇多的月份,过完劳动节、青年节,今天又迎来了护士节。在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里度过第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让她们有了不一般的感受。在上海本轮疫情中,还有许多像她们一样的“00后”护士,在“疫”线的历练中成长,展现出蓬勃的青春力量。
有一种勇敢,是明知艰险,也绝不回头。一句“我愿意”,让刘庄凤这个去年夏天刚踏出校门的护理“新兵”,成了曙光医院医疗队里的“老幺”。进舱的前两天,她在驻地酒店度过了自己的22岁生日。那天,她对着生日蛋糕许愿:“能跟前辈们一起并肩战斗,是白衣天使的责任,更是最好的成长礼。”
曙光医院护士刘庄凤在定点医院里照顾老年患者 采访对象供图
刚工作不久,就跟随医疗队先后支援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刘庄凤有了很多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穿上防护服,有种奇妙的感觉,瞬间感到自己的肩膀上多了一份责任。”她告诉记者。和方舱不同,定点医院收治的患者病情更重,还有不少老年人。很多老人都是独自入院,没有家属陪伴。这时,刘庄凤还要帮他们喂饭、换尿布。“我还负责照顾需要定期做血透的患者,每天忙碌而又充实。”姑娘说。
在临港方舱医院里,华山医院“00后”护士喻馨从舱内的留言墙上,发现了医患合力退疫的小秘密:
有段时间她负责夜班值守。夜深时,空阔的舱内渐渐安静了下来,只有呼噜声和一些若隐若现的手机亮光作伴。借着微弱的夜灯照亮,她从一张张病床旁走过,看到没盖好甚至落地的被子,总会忍不住一遍遍捡起来,轻轻盖好。这样的小事本不觉得有人在意,直到发现舱里的爱心墙上,一封患者留下的匿名信:“因为焦虑,心里抵触舱里的一切。却因为睡眠浅,几次看到了守夜的大白帮我盖被。这些孩子那么小,应该还没做母亲吧,将心比心,这份关爱何尝不是融化冰雪的暖阳?于是便渐渐理解、接受了这里的一切。”忽然,她觉得有一股暖流回荡在胸口。
华山医院护士喻馨喂老年病人吃饭 杨有宗 摄
随着临港方舱适老化改造,老年患者日渐多了起来。对于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护士们精细护理,喂老人吃饭。喻馨记得有位奶奶总喜欢反客为主,先问一句“小姑娘你吃过了哇”?直到响亮地答复她“吃过了,您放心”,她才会满意地开动起来。
有人会说,“‘00后’还是孩子,还需要被人帮助”。刘庄凤的回答是,穿上防护服,自己有着和前辈们一样勇敢和坚定,在被需要的患者面前,我必须独当一面,撑起那份属于自己的责任。而喻馨在日记里写道:“身为医护人员,在疫情这个战场,冲锋在前是一份责任使命;而身为青年,能在刚一参加工作就有锻炼自我的机会,意义非凡。我细细体会着舱里的这些点滴,涓涓细流汇聚磅礴力量。我更加坚信,上海一定会早日恢复原本的模样!”
护士用萌萌的手绘拉近与方舱医院里患者间的距离 刘歆 摄
坚守一线
“超饱和状态下”挽救每一条生命
“急诊原则上不停诊,保障血液透析等科室连续性服务”,对病人来说,这是疫霾笼罩下,自己想要伸手紧紧抓住的一道光;而对坚守在急诊、血透室的医护人员来说,要付出比往常多出数倍的艰辛,既要尽力堵住潜在的感染风险,又要在“超饱和状态”下挽救每一条生命——毕竟,此时来到医院的病人,很多都是在家扛到没法再拖的。
这场“战疫”里,无数护士留给孩子和家人一个背影,昼夜兼程赶回岗位上。陈皎是新华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和抢救室的护士长。前几天,她收到了8岁儿子发来的信息:“老师布置了作业,要采访家里的职业人,妈妈,我想要采访你。”从3月底起,陈皎就一直没有见过儿子。作为护士长,她必须闭环在医院里,守着责任重大的两个阵地,刚刚过去的母亲节,儿子只能在视频的那一端,给她一个隔空拥抱。
新华医院护士长陈皎在急诊护理病人 采访对象供图
急诊抢救室护士长就是这里的“管家”——既要协同医生参与救治,又要协调管理区域内的防控工作。面对着接诊量的激增,陈皎带领着护理团队反复调整急诊流程,严格把控各项防控措施。疫情以来,新华医院急诊始终处于开放状态,承担了大量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任务,接收的急诊救护车人次每日攀升,最高日救护车人次达65辆,在抢救室的留观患者最高人数达到79人。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陈皎像“救火队员”一样投身其中。她已经习惯了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连轴转甚至连续无眠的状态……遇到危重患者,她总是冲在前面,把年轻的同事护在身后;面对情绪焦躁的家属,她总能专业细致耐心地安抚解释……
抢救室的护士30多位,急诊重症监护室的护士20多名。陈皎告诉记者,这里有很多青年,也有很多年轻的妈妈,护士们处变不惊,既要救命,又要安全,还要有爱。她说,感谢家人,尤其是儿子对自己这份工作的理解与认可。
上午8时,仁济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护士长李萍穿上防护服、进入血透室、装透析仪器管路、准备好机器、为病人进行治疗……对尿毒症患者来说,一台台血透机、一条条连接的管路,就是延续的生命线。
仁济医院护士长李萍在血透室照护患者 采访对象供图
不久前,68岁的赵老伯突发急性左心衰,呼吸困难、咳嗽不止,不立即进行血透治疗的话将有生命危险。接到电话,李萍顾不上休息,立即赶往病房。穿上防护服,测量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和体重,进行血透。2小时后,赵老伯的心衰症状缓解。“后来我们了解到,赵老伯最近自我管理有些松懈,饮食上没控制住,突发了心衰。”虽是普通一件小事,也让李萍记忆深刻。
李萍已经近两个月没有归家了。2000年参加工作,2010年成为血透室护士,李萍即将迎来职业生涯中的第23个护士节。“从事这份职业以来,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挽救了生命时的职业自豪感,是其他职业无法提供的。每当我们成功抢救了一个病人,挽救了一个生命,或者说帮助到一个家庭的时候,所有的辛苦和累,包括委屈都是值得的。”李萍说。
一家大型方舱医院里,护士换上防护服,准备转运核酸样本 郜阳 摄
核酸采样
居民配合理解,付出就值得
“抬头,张嘴巴,很快就好。”核酸采样时,这样的轻声细语,相信你我都不陌生。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很多护士一直坚守奋战在核酸检测一线,相比护士服和燕尾帽,她们用大白包裹自己的时间更长。无论周末还是节假日,清晨抑或是深夜,在一个个临时核酸监测点、在一栋栋楼宇里,都能看到她们坚守的身影。张雨和骆文婷就是其中两位,在她们看来,每一位市民的积极配合和理解,就是送给她们最好的节日礼物。
从最初为密接、次密接上门采样,到后来筛查时坐上三轮车在社区“摆摊”,上海市东方医院护士张雨已经记不得自己参与多少次核酸采样了。疫情刚发生时,需要为混采阳性的市民做单管复核,那一次,张雨跟着采样队伍,在联系好居委会后上门挨家挨户采样,从中午忙到了第二天凌晨。那一次忙完,很多队员吃饭时手抖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但现在,早就习惯了的张雨已经能很轻松应对每一次任务了。
东方医院护士张雨在社区采样 采访对象供图
这位工作不到一年的姑娘记得最牢的,不是辛苦,而是工作中收获的感动——在花木街道采样的那天,风雨交加,志愿者早早为采样队员们搭好了帐篷,还贴心准备了马甲御寒;老小区里的老人行动不便,她们需要上门采样,爷爷奶奶一声声真诚地谢谢,眼神里藏不住的对晚辈的那种心疼,都让张雨感觉到,自己的辛苦付出是值得的。疫情下,张雨每天的工作紧张忙碌,需要不定期外出采样、需要在科室值班、需要护理阳性感染者,姑娘说,觉得这份职业非常神圣,选择了护士就会热爱它,值得自己用一生去做好。
骆文婷是静安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最近她的主要任务是和同事们一起“追阳”和“查漏补缺”。“前期筛查已经把点位情况摸了个遍,现在要到一些楼内把漏采的人群补上,通常老弱病残较多;还有一些需要单管复核的,也要上门。”对她来说,尽管工作强度没有前阵子那么大了,但对体力的要求一点不少,因为很多老公房都没有电梯,上门采样就需要不停地爬楼。
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骆文婷在采样结束后,带着医废穿梭在街头 采访对象供图
不久前,她参加上门核酸采样工作时,为了躲避路口突然出现的骑手小哥,不慎摔了一跤。她说,当时想着有三栋楼需要上门采,心里比较急,只是检查了一下看防护服有没有破损,就没有多想,马上拿着采样物资上楼了。任务结束回家后摸了摸肿胀的小腿,才发现擦伤了好几处,但在工作时竟然完全感受不到痛。
采样过程人人都知道“辛苦”,骆文婷说,居民的一句“谢谢,辛苦了”让她感到欣慰。作为一名基层卫生工作者,骆文婷说:“一次次的抬手、一天天的步数,就是基层卫生工作者的‘成绩单’。希望早日迎来抗疫的胜利,能看到大家口罩背后的笑脸。”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郜阳左妍
海报:叶聆 徐咏
来源: 新民晚报
年是老舍先生“双甲”之年。要想品咂出老舍的京味儿,就不妨多听点儿京戏;多听点京戏,或许会更容易走近老舍。
我爱老舍先生,为什么?我说不出。我爱老舍先生的文章,为什么?我说不出。倘若非要让我说出个子丑寅卯,我最爱怹(tān,北京人对第三人称——也就是“他”的敬称。)那地道的京味儿。怹的文章京味儿扑脸,醇厚自然。我总琢磨,为什么很多人再怎么模仿老舍先生的文章,却都不是那么回事儿。总觉得少点什么,少什么?少京戏味儿。老舍先生不是一般地喜欢京戏,怹是把自己泡在了京戏里。不信,你可以从老舍先生的文字里听出锣鼓点,闻到油彩味:戏味儿十足。
▌1966年8月24日,中国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他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供图:新华/TAKEFOTO
爱唱京戏
老舍先生可不是一般的戏迷,怹是京戏超级发烧友,爱听、爱唱。怹能唱花脸、老生、老旦。
著名戏曲编剧翁偶虹曾在北京郎家胡同京师第一中学读书,当时,他的国文老师就是老舍先生。据翁先生回忆,有一次,老舍先生教授诸葛亮的《出师表》,把文章讲透之后,又谈起京剧里的诸葛亮来。老舍先生逸兴遄飞地大讲谭鑫培演《失街亭》如何传神,当念到“……悔不听先帝之言,错用马谡,乃亮之罪也”时,怹分析谭先生如何从神色苍郁、字音沉重的表演上体现了诸葛亮内疚自责的痛悔之情。怹说:“你们听戏,不要只听那些劲儿味儿,要看有益于身心的感人之处。诸葛亮这几句念白,感情何等真挚,胸襟何等开阔,知过认过嘛!”说着,怹又模仿了谭鑫培这出戏的一段念白,学生们听得异常欣喜。
老舍先生是真爱京戏——爱听,爱唱。怹在课上由读文而演戏,由演戏而析文,将文与戏融会贯通,最终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的感情。老舍先生的教学声情并茂,深入浅出,学生不仅学会了读文,还懂得了文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课堂,怎能不让学生终身受益!
老舍先生为母亲庆祝八十岁生日,大宴宾客,怹还请了京戏“堂会”,怹自己也在席前清唱助兴。1953年,老舍先生随慰问团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怹给战士们唱了一段京剧《钓金龟》,这出戏是老旦的应工戏,怹唱得韵味十足,当时在场的梅兰芳、马连良对其演唱称赞不已。
会写京戏
作为剧作家的老舍先生以话剧享誉文坛,怹的话剧《龙须沟》《茶馆》可谓家喻户晓,其实怹还写了不少京剧剧本。早在抗战期间,怹就创作了抗战京剧:《新刺虎》《忠烈图》《薛二娘》《王家镇》。新中国成立后,怹又创作了京剧《十五贯》《青霞丹雪》《王宝钏》。
▌老舍在创作中。
我曾祖父的著作《徐兰沅操琴生活》中有许多老照片,由于印刷质量不好,书中的照片都不甚清晰,但我还是从一张影像模糊的照片中辨认出了老舍先生。照片上老舍先生的左边是我的曾祖父徐兰沅,右边是身穿戏装的马连良。这张照片是何时拍摄的,又是缘何而拍摄的呢?1959年3月8日《北京日报》的《演出广告》写着:“1959年3月9日晚,由老舍改编的京剧《青霞丹雪》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首次演出。主要演员: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周和桐;导演:王雁;音乐设计:徐兰沅、唐吉、李慕良;舞台美术设计:张雪峰、安振山、赵金声。” 这段文字道出了这张老照片的身世。这张老照片既记录了老舍先生和我曾祖父的友情,又见证了他们的艺术合作。
《青霞丹雪》是一出新编历史戏,剧本根据《今古奇观》第十三回《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改编而成。京剧剧本的创作对编剧的要求很高,编剧既要有文笔,更要精通京剧。因为老舍先生会唱京戏,所以在创作剧本时,怹用手有板有眼地敲着桌沿,一边闭目凝神唱着自编的戏词,一边不断修改自己的戏词。怹既把自己当编剧,又拿自己当演员。怹的创作很符合明末清初戏曲理论家李渔所说的“手则握笔,口却登场”。怹编的戏词里有动作身段,有表情神态,因为怹最知道演员需要什么样的唱词和念白。怹除了把自己当编剧、演员之外,还从观众的立场出发进行创作,因为怹最懂老百姓喜欢什么样的戏。
广交戏友
京戏是角儿的艺术,爱戏的老舍先生自然结交了不少京剧界的朋友。梅兰芳、尚小云、萧长华、郝寿臣、马连良……都是老舍的好友。老舍爱他们的艺术,更欣赏他们的人品,在创作京剧剧本时还会向他们请教,跟他们交流。
1963年1月29日(农历大年初五),老舍先生到我们家给我曾祖父拜年。我曾祖父送给老舍先生一件特殊的礼物。老舍先生甚是喜爱,怹在多篇文章中都提到此事。老舍先生在《戏剧漫谈》一文中写道:“首先说一个故事。今年的春节,徐兰沅老先生(徐老给梅兰芳大师伴奏了几十年)送给我一个礼物。那是梅先生画的一张扇面。这样的扇面,是梅大师当年唱《晴雯撕扇》时候用过的。”
我曾祖父为什么会送给老舍先生一个撕碎了的扇面?老舍先生为什么会如此喜爱这个特殊的礼物?或许这就是朋友间的默契。我曾祖父知道老舍先生喜好书画,更了解老舍先生的为人。老舍先生虽深知梅先生的绘画造诣极高,但绝不会以朋友的身份主动向梅先生索画。况且这个扇面是梅先生在舞台上使用过的道具,又是梅先生亲手绘制的,这个扇面既有艺术,又含故事,实乃不可多得。老舍先生不仅从这个小小的扇面中读出了梅先生对艺术的一丝不苟,更读懂了我曾祖父的心意。最好的礼物不见得有多贵,而一定要可心。
旧时京剧名伶虽然没有什么学历,但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他们擅长翰墨丹青。我曾祖父最喜书法,有“梨园第一书家”之美誉。老舍先生曾经送给我曾祖父一把折扇,折扇的一面是老舍先生手书清代诗人赵翼的一首七律《赤壁·依然形胜扼荆襄》,下款题:兰老书家正字,老舍录瓯北句。另一面是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先生画的一幅《竹石水仙图》,上款题:养寿,徐老正教,絜青。很可惜,这把扇子如今不知流落何处。作为“清风纸半张”的折扇,既承载了书画雅趣,又记录了人情过往。诗画相赠的情谊是清风明月,清而不浅,淡而有味。
老舍先生在《戏剧漫谈》一文中写道:“我刚才说的徐兰沅老先生,他知道的戏很多。他原来就是演员,正因为他会唱,所以就帮助梅先生创造了很多好腔儿。演员也应懂得音乐,多数的大师是精通音乐的。” 1962年2月怹给我曾祖父写了一首诗《赠徐兰沅》:“胸如乐海手如波,春水春风尽唱歌。晚岁勤载桃与李,管弦交响壮山河。” 这首诗表达了老舍先生对我曾祖父的敬佩之情。怹知道我曾祖父是“六场通透”,亦知道我曾祖父对梅派艺术的巨大贡献,更知道我曾祖父培养出了很多京剧人才。
人生中有很多人不是我们可以随便选择的,比如父母、兄弟、儿女。而朋友却是我们可以因个人喜好自由结交的。如今有些人因利交友,利尽则友散。老舍先生是因志趣交友,怹愿意和那些有情有趣、有才有德的人成为朋友。
文中有戏
老舍先生听戏,唱戏,写戏,还点戏。《老舍点戏》一书首次全文公开了老舍先生68篇介绍传统京剧剧目的文字手稿。老舍先生为这68出京剧每出写了一段介绍(或也可称为剧目提纲)。老舍先生的女儿舒济说:“父亲爱京戏,他不仅学过京戏、唱过京戏,而且也很懂戏。”京戏为老舍先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老舍先生又用文字将京戏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老舍遇到了京戏,不知是老舍之幸,还是京戏之幸?
老舍先生在短篇小说集《赶集》的序文中说:“我本来不大写短篇小说,因为不会。可是自从沪战后,刊物增多,各处找我写文章;既蒙赏脸,怎好不捧场?同时写几个长篇,自然是作不到的,于是由靠背戏改唱短打。”老舍先生把长篇小说比作“靠背戏”,把短篇小说比作“短打”,“靠背戏”“短打”都是京戏里的行话,怹在这里用得自然且恰到好处。
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有不少都会唱几句京戏。《赵子曰》中的赵子曰是个一心想出风头的大学生票友,他跟他那帮瞎捧场的朋友上演了一出真正的滑稽剧;《兔》中的小陈是个很有天分的票友,他受到歹人的引诱走上了不归之路;《四世同堂》中的小文夫妇,丈夫小文拉琴,妻子若霞唱戏,老舍先生说他们夫妇美得像并蒂莲;《正红旗下》中的金四叔嗓子很好,会唱几句《三娘教子》,一张嘴便唱“小东人”……老舍先生懂得台上京戏的妙处,了解台下艺人的生活,怹把自己最熟悉的京戏很自然地融进了笔下人物的血脉里。
赵景深写信向老舍催稿,在信笺上写了一个大大的“赵”字,并用红笔圈起来,旁边写了一行小字:“老赵被围,速发救兵!”老舍接到信一看,就在他的信上画了一杆枪,直刺红圈,也在旁边写了一行字:“元帅休慌,末将来也!”在寄稿的同时,附了一封带有戏曲味的答催稿信:“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呔!马来!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两千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日月,杀气满山头!”爱戏的老舍化戏为文,将日常琐事用京戏的味道写得意趣盎然,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这样的文字自然天成,不是写出来的,是流淌出来的。老舍不是将京戏语言机械地搬挪,而是得了京戏的神韵。
得戏神韵
我们可以对应着京戏行当去读老舍先生小说中的人物。这样更能咂摸出人物的味道。在《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如果按京戏行当划分,都应当算是老生,祁老太爷戴白三,祁天佑戴黪三,祁瑞宣戴黑三;祁瑞宣的妻子韵梅应该算是大青衣,祁瑞丰算是小花脸,祁瑞全算是小生,冠晓荷算是大丑,冠晓荷的二女儿冠招弟算是花旦,胖菊子算是彩婆子,李四爷算是花脸。最特别的是大赤包,她是个女的,但她完全是花脸的做派。蓝东阳身上没有一点优点,大奸大恶,就像京剧舞台上勾着歪脸的坏人,老舍先生用京戏脸谱化的方式塑造他。
老舍先生的幽默是京戏小花脸式的冷幽默,按北京话说就是蔫哏。小花脸在台上绷着脸逗哏,他没觉得自己是在开玩笑,可已经把台底下的观众逗得不行了。老舍先生的幽默就是这种幽默,很高级,不是去胳肢人让人乐。比如:“小唐铁嘴:王掌柜,我晚上还来,听你的回话!王利发:万一我下半天就死了呢?”这是话剧《茶馆》中小唐铁嘴和王利发的一段对话。王利发说这句话不是在开玩笑,事实上他真的死了,但观众听了这句话会有一种想要苦笑的感觉。老舍先生的幽默不是让人嘎嘎乐,而是笑后给人留下更多的思考与回味。
老舍先生爱京戏,但不是溺爱,而是一种深沉的大爱。老舍先生把爱京戏、爱家乡、爱祖国融为一体,怹认为如果因为喜爱京戏而玩物丧志,耽误了国家大事,那么宁可不要京戏。爱之深则忧之切,忧之切则虑之远。老舍先生对以京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四世同堂》中,祁瑞宣很喜欢安静的老式点心铺,那里面伙计干净,有礼貌,不会向顾客推销什么。其实,老舍先生很喜欢这样的店铺,但在短篇小说《老字号》中,老舍先生安排这样一家老式店铺被一家会推销的新式店铺挤兑倒闭了,怹对这家老式店铺的感情是复杂的。老舍先生很明白,有些东西即便再喜欢,但对时代来说已经不大适合了。
(作者:徐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