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北京日报
昨天,玉渊潭公园内,彩叶绚烂,一派古都秋意。 记者 武亦彬摄
秋末冬初,市属各大公园中多品种、多景点、大面积的彩叶景观全面“靓相”,迎来一年中的最佳观赏期。市公园管理中心推荐18处赏叶好去处,为市民出行提供参考。
近期秋霜愈重,银杏泛黄飘落,迎来最佳观赏季。天坛公园、中山公园、景山公园、玉渊潭公园等均辟有“银杏大道”。天坛北天门内的60余棵银杏树,在秋日下焕发异彩,漫步其间,仿佛行走在“黄金走廊”。景山公园东侧南北主路上,依靠东墙,成排的银杏树颇具规模,金色的银杏叶落在红墙黄瓦上,是皇家园林独有的秋韵。中山公园社稷坛内坛两侧,伫立着18株笔直的银杏树,树龄均在50年左右,树干直径三四十厘米。玉渊潭公园西门沿线则有百米银杏步道, 紧邻昆玉河,配以元宝枫、加杨等多彩树种,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健步锻炼的绝佳场所。在北京植物园“古墩秋眺”景区,金黄色的银杏树,将曹雪芹纪念馆点缀成名副其实的“黄叶村”,古朴的碉楼,经典的红学,让这里的秋天更具文化韵味。
除银杏外,颐和园、天坛公园、植物园的元宝枫、槭树、水杉等树种,多彩多姿,与湛蓝的天空、古老的建筑、清澈的湖水相衬,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紫竹院公园的青莲岛上,几株元宝枫树叶已呈橙红色,这里前临荷塘,后依万杆翠竹,竹林小径通向全园最高点揽翠亭,湖光山色一览无余。颐和园耕织图景区,除了大片的彩叶景观,晶莹剔透的金银木红果、火红的平枝栒子果、黄澄澄的柿子也已挂满枝头,远处芦苇随风轻轻摇摆,夕阳洒落,秋意悠悠。
至本月中旬,市公园管理中心微博“畅游公园”将继续播报市属公园秋讯,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最新秋游赏景信息。
新闻内存
市属公园内的十大银杏观赏地
1.天坛公园北天门内银杏大道
2.北海公园快雪堂东侧以及蚕坛南侧的“金秋时节”景区
3.中山公园社稷坛内坛两侧银杏大道和公园南门内西侧的银杏林
4.景山公园东侧南北主路“黄金大道”
5.北京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古墩秋眺”景区
6.陶然亭公园爱晚亭和独醒亭
7.陶然亭公园北门主干道两侧“黄金大道”
8.陶然亭公园“潭影流金”景区
9.紫竹院公园福荫紫竹院行宫院内
10.玉渊潭西门沿线百米银杏步道
八处多彩景观
1.颐和园耕织图景区
2.天坛公园百花园
3.北海公园静心斋
4.紫竹院公园大湖与北小湖之间的青莲岛
5.北海公园太液池沿湖区域
6.北京植物园“湖光秋色”景区
7.北京动物园场馆周边
8.中国园林博物馆塔影别苑
是7月29日拍摄的浦源村百亩荷花塘及村内古建筑群(无人机照片)。
炎炎夏日,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紫云山之畔的浦源镇浦源村气候宜人,一湾清溪依山势蜿蜒穿村而过,溪中近万尾五彩斑斓的鲤鱼悠然自得,惬意生长,故而得名鲤鱼溪。时值暑期旅游旺季,浦源村内游人络绎不绝,溪中鲤鱼闻人声时聚时散,妙趣横生,引得游客们驻足观赏,啧啧称奇。
相传南宋末年,迁居于浦源村的郑氏先祖开始在溪中放养鲤鱼,并制定村规民约保护溪中之鱼。800余年来,浦源村民与溪中鲤鱼和谐相处,爱鱼护鱼的传统蔚然成风,演绎着“人鱼同乐”的独特人文景观。2013年,浦源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近年来,周宁县充分挖掘浦源村鲤鱼溪文化底蕴,逐步实施古村保护修缮工程,建成百亩荷塘、水幕光影秀等特色旅游景观,打造了鲤鱼溪画院、民俗馆、鱼博馆等一批文旅新场所,以不断创新的文旅新业态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2023年,鲤鱼溪景区接待游客112万人次,同比增长9.6%,旅游收入达6.27亿元。
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这是7月29日拍摄的浦源村古建筑群(无人机照片)。
7月14日,游人在浦源村鲤鱼溪景区游玩。
7月14日,游人在浦源村鲤鱼溪景区内游览。
浦源村居民与鲤鱼溪内的鲤鱼(7月29日)。
7月14日,浦源村鲤鱼溪景区内一名小女孩用面饼吸引溪中鲤鱼。
7月14日,浦源村鲤鱼溪景区内一名男孩在欣赏画家写生。
7月29日,游客在浦源村鲤鱼溪景区游览百亩荷塘。
7月29日,几名女孩在浦源村鲤鱼溪景区游玩拍照。
7月29日,一名小女孩在浦源村鲤鱼溪景区举起鲤鱼灯。
7月14日,浦源村鲤鱼溪画院内两名在此研学的大学生展示手工制作的鲤鱼灯。
7月14日,浦源村鲤鱼溪画院内一名女孩在描绘鲤鱼画作。
7月14日,浦源村鲤鱼溪内的鲤鱼与古民居倒影相映成趣。
浦源村鲤鱼溪景区内进行的鲤鱼灯习俗表演(7月29日摄)。
这是7月12日拍摄的浦源村百亩荷花塘及村内古建筑群(无人机照片)。
来源: 新华网
国青年网保山8月25日电(见习记者 曹伟 记者刘洪侠)从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一路向西行驶,8月24日,记者跟随“法治光辉照边疆——2024年全国网络普法行·云南站”采访团来到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大官庙社区。
沿着整洁的道路步入社区,沿路的柿子树已经挂上了青绿的果实。在灯笼塘法治文化广场,映入眼帘的是“法”字文化墙。广场对面有一方荷塘,在荷塘的周围,竖立着法治知识宣传展板。走进村子的小巷里,记者看到每家每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一座座白墙青瓦的小院掩映在绿树红花间。村民们在凉亭里下象棋、拉二胡、写书法……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大官庙社区法治文化广场入口。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曹伟摄
这个坐落在哀牢山脚、背靠东山森林公园的社区,依托自治为基、法治为保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官庙社区居委会主任张强云介绍,在过去,当地街道流传着一句“有女莫嫁大官庙,大盆钵头顶圆掉”,是调侃也是现实,因为日子苦,大官庙的适龄男青年说不上媳妇、适龄女青年嫁不出去。本村人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大官庙的,一般自我介绍时会说:“我家在河图青阳村那边,田坝再过去一点……”
村民们在凉亭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曹伟摄
张强云说,近年来,大官庙社区在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过程中,结合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和平安法治社区工作实际,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初步探索出一条基层“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社区旧貌换新颜,一跃成为和谐、幸福、美好的家园。先后被评为“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如何从一个秩序混乱、矛盾纠纷多、基础设施差的社区一跃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呢?张强云认为,其“蝶变”的核心在于基层战斗堡垒筑得牢,同时居民聚力、民心聚集。
在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建设之初,张强云常常思考,如何才能全面铺开法治宣传,让普法宣传融入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
大官庙社区一隅,墙上挂有法治宣传木版画。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曹伟 摄
张强云总结出以“润物无声”“环境滋养”“常规战略”“定点输出”四种模式,全面铺开全社区的法治宣传。特别是以“文化搭台,普法唱戏”的方式,依托社区“平安建设老年协会”,发动中老年文艺爱好者围绕《宪法》内容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防范电信诈骗”等专项工作,自编自导文艺节目,将法治宣传融入渗透,变“事后救火”为“事前预防”。
记者在社区观察到,许多法治标语以木版画、墙绘、展示栏等形式,在社区最显眼的位置展示。张强云说,这是因地制宜依托居民休闲场所建设法治广场、法治小巷,将法治观念融入居民生活,通过氛围营造方式,将依法治国精神,法治观念植根于群众思想意识深处。
记者了解到,该社区还采用“党建+公益”模式,建立了一支由党员干部、社区民警、司法所干部、律师、居民小组长、网格员和志愿者为成员的法律服务团队。团队免费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和政策咨询等,共建律所的律师到社区开展“每月有约、热线电话、预约上门”活动,让居民感到法律在身边,生活更尊严。
大官庙社区法治文化广场上的宣传展板。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曹伟摄
来源: 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