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的深圳
比天气还热的“热词”
一定少不了这几个
▽
天气再热
气温再高
都没有深圳人秀“金码”的热情高!
自从昨天粤康码“上新”之后
很多深圳人的社交平台
都被“贴金”的健康码刷屏
“健康码绿”
“48小时紫”
“二针金”
同时拥有这些颜色的深圳人
可以说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但是,段子归段子
不管是“绿码”“紫码”还是“金码”
在这背后
其实是深圳人积极抗疫的态度
是对打赢这场“战疫”的信心
而这份底气
正是来源于这样一群人
他们全副武装
从早到晚,挥汗如雨
他们就是抗疫战场上的医护人员
6月中旬疫情反弹以来,宝安区卫生健康系统累计调度超过13630名医护人员前往一线抗疫。
他们在与病毒赛跑,他们在用汗水保卫这座城市的安宁。他们一次又一次逆行而上,为深圳人竖起安全的屏障。
这些“逆行者”们
也许来自不同岗位、不同年龄段
是70后、80后、90后
甚至青涩的00后
……
疫情当前
看看他们的“战疫说”!
6月18日,接到紧急前往福永街道进行核酸采样的任务后,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应急办主任洪先欧迅速组织人员,带队前往社区,为隔离的居民进行核酸采样。
当天,从上午11点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多,50名医护人员坚守在一线采样。当晚,大家完成工作后返回途中,又接到紧急通知,说还有人没有做核酸筛查,需要全部回去,等下一步的通知。
此时
很多同事都快到家中了
但是一个个都回复:
视频编辑 杨雪 剪辑 黄诗慧
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应急办主任洪先欧负责疫情防控的应急工作,看到大家一个个的回复,心里很感动。
其实从今年4月开始
洪先欧的工作就没有停过
4月,洪先欧配合沙井大型疫苗接种点,进行行政支援;
疫苗接种工作理顺后,6月5日接受西乡核酸采样任务,负责大型核酸检测点工作,从选址到开始运作,2天时间就启动;
6月18日又接到去福永核酸采样的任务,一刻不停,家里两个孩子都觉得他像“机器人”。
“其实孩子们都习惯了我们这么忙。”洪先欧说,夫妻俩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护士,妻子也被抽调去做疫苗接种工作,两个孩子交给奶奶带。父亲节这天,他半夜回到家中,早上起来时,听到孩子在讨论给爸爸准备礼物的事。孩子们以为爸爸不在家,当看到爸爸从房间里出来,感到很惊喜。
“看到我的工作状态,孩子很能体会到医疗工作的辛苦和意义,我希望能给他做好榜样。”洪先欧说。
洪先欧在福围社区布置核酸采样工作
为了能够更好的投入到抗击疫情的工作中,洪先欧介绍,6月21日医院正式动员了18个人,作为相对固定的一个队伍,接受封闭区人员采样工作,他们住在酒店,暂时不回家。
洪先欧是这群人的“领头羊”,要负责每次任务的调度工作。
“作为一名老党员,这都是我的本职工作。”
“从人员到物资,到对接场地,有很多琐碎的事情。”洪先欧说,有时候一个社区有七八个采样点,他必须提前去了解情况,当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时,还需要及时处理。
“我们医院的人都挺给力的,积极主动报名,上级领导也放心把任务交给我们。”洪先欧说,“大家都在努力工作,并不是只有我,作为一名70后老党员,这都是我的本职工作。”
接到任务,去福永支援。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二科(手外科)护士长黄伟妮带着科室两名年轻的护士过去了。
“要安全带过去,安全带回来。”
得知是去有确诊病例的地方,年轻的护士们有点担心。“我刚结婚,还没有宝宝呢。”听到年轻护士的话,黄伟妮安慰她,“不要紧张,做好防护就好。”科室主任也打电话给黄伟妮,“要安全带过去,安全带回来。”
“我说,我一定会的,不单是为了保护我自己,是为了保护更多的人。”黄伟妮说。
当天他们来到封闭区采样,天气非常炎热,在车上的担心,在穿上防护服那刻就忘记了。当天晚上采样到凌晨三四点,看到两名年轻的护士对自己说,“护士长,你留下我们就留下。”黄伟妮流泪了。
她们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心里有牵挂,有担心,但任务来临时,她们没有退缩。
“妈妈你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
对于黄伟妮来说,疫情发生后,他们一家四口也开始分隔两地。丈夫带着大儿子在香港读书,她和四岁的女儿在深圳,香港疫情严重时,黄伟妮在深圳担心丈夫和儿子,现在深圳发现疫情,得知黄伟妮要去一线抗疫,儿子也给她鼓励,“妈妈你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
其实去一线采样,黄伟妮内心也有过挣扎,万一她因此隔离了,家里怎么办?但作为医护人员,一名党员,此时上前线,责无旁贷。
黄伟妮和她的女儿
黄伟妮说,从核酸采样现场回到医院后,她和队友们都做了核酸,当天她等结果出来后,才回到家中。而此前做全民普查时,因为太忙,黄伟妮连续几天都住在医院,小孩完全交由老人带。
“女儿很懂事,她也在小区采了核酸,她还告诉我,妈妈我很勇敢,我一点都不害怕。”黄伟妮说,回到家中时,小女儿还会给她捶肩,说妈妈辛苦了。
“防护服脱下来,我就忍不住流眼泪。”
“医院所有人员这次表现都很优秀,真的是不怕辛苦,看到他们把N95脱下来,防护服脱下来,我就忍不住流眼泪。”黄伟妮说,希望疫情早日能结束,大家能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
临时接到通知,宝安区中医院护士关瑞欣要去采样。她没想到,丈夫阎路达也被抽去参加核酸采样工作。
“他是针灸科医生,平时非常忙,一般不会抽到他。”关瑞欣说,抽到丈夫去前线,说明采样点缺人,急需大家前往支援。
接到去福永采样的任务,去之前,大家重新做了一次培训。因为福永发现确诊病例,关瑞欣说,心里有点慌张,但是因为丈夫跟着一起去,她就不害怕了。
“穿上防护服做核酸采样时,很热很热,当感到很累时,看到老公在前面干活,我就想我也要继续,我要在后面给他支持。”关瑞欣说,幸好跟丈夫一起抽调来工作,不然其中一个在封闭区采样,另一个会在外面担心。
左二,关瑞欣正在为居民采样
其实6月18日那天,是阎路达、关瑞欣夫妇俩新房装修开工的日子,但那天夫妻俩都在疫情一线,没有空去看房子墙砸得怎么样,关瑞欣笑着说,当别人在618购物时,自己手机里为新家买的物品来不及付钱。这对医护夫妻,去年结婚后,因为疫情一直没有举办婚礼,没有拍婚纱照。“不能聚集人,也没有时间,所以一直还没办。”关瑞欣说。
去年疫情期间,关瑞欣在隔离病房工作,对于穿防护服非常有经验——
“其实现在夏天特别热,穿上防护服就像在汗蒸,喝了水也不会有尿。”关瑞欣说,如果是冬天穿防护服则提前两个小时不能喝水,不然干着活没办法憋尿。
“他不需要跟我讲什么,工作场合就该工作。”
夫妻俩搭档上抗疫一线,对于关瑞欣来说,夫妻之间不需要相互鼓励的话,因为看到对方在那里干活,就已经受到鼓励。
“他不需要跟我讲什么,也没办法跟我讲什么,工作场合就该工作。比较害怕的时候,就想要做好防护,叫他也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才能保护好其他人。”关瑞欣说。
这位1994年出生的妹子,工作已经9年,上了9年夜班,当问她是否后悔选择这份职业时,她说——
“我肯定不后悔,这份工作需要体力,需要有信念,需要责任心,心里一定要有爱,才能做好。”
如果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关瑞欣觉得,这个世界就会越来越好。
王心语、何诗慧,一个是2002年生人,一个是2001年生人,妥妥的00后。她们俩是同学,毕业后一起进入松岗人民医院工作,成为发热门诊的护士。
刚参加工作一个月,她们就碰到了疫情。6月20日,王心语、何诗慧晚上9点多采样出来后,身上衣服全部湿透了,还没来得及吃饭,就接到新的通知,还有2万多居民需要核酸采样,医院需要派10个人进封闭区执行采样任务。
等大家都穿好防护服准备前往采样时,发现多了两个人,这两个人就是王心语、何诗慧。她们本来不在10人名单中,但是她们听到有新的任务时,默默穿上防护服,跟着同事们一起进去执行任务。
00后的王心语,刚参加工作一个月就上了抗疫战场
“我看到其他人已经非常累了,我觉得自己挺年轻,还能再坚持一会儿,穿上防护服就去了。”王心语说——
“穿上防护服有一种荣誉感,感觉自己能为国家做一点事,所以需要我,我就往前冲。”
“年轻人就更应该多上!”
何诗慧和王心语想的一样,除了去封闭区采样,她们平常还要做医院的工作。刚下夜班的何诗慧说:“年轻人就更应该多上(前线),我们想着早点做完,大家都可以早点下班。” 在封闭区采样时,每采一个人,他们都会跟医护说,“辛苦了”,这让她很感动。
同为00后的何诗慧,坚守在抗疫一线
在深圳如此高温天气穿防护服,对医护人员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何诗慧说,刚一戴上防护服的帽子,就能感觉到汗一滴滴往下流。等做完一个阶段工作,脱防护服时,帽子一摘下来,感觉重获新生。
防护服里仿佛有“魔力”
尽管穿着很热很累
但也像打了鸡血般有干劲
“脱下防护服那刻,是最累的时候,而穿着防护服时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只想着把工作做好。”王心语说。
去年疫情发生时,她还在医院实习,那个时候看到医院的老师们参与抗疫,她就想也能参与其中。所以,这次疫情发生后,她立马报名参加,为抗疫尽一份力。
“希望疫情早点过去,早点摘下口罩,可以自由自在的去外面逛街、喝奶茶。”何诗慧说。
“我们现在回去!”
“护士长,你留下我们就留下。”
“心里一定要有爱。”
“年轻人就更应该多上!”
一句句话犹在耳边
奔走在抗疫前线的他们
是医护人员
是父母的孩子
也是孩子的父母
……
他们身披多种角色
但疫情来临之后
他们选择忠于自己的职业
用热血用汗水浇筑抗疫的长城
多亏了他们
感谢有他们
一起为他们点赞吧!
内容来源:深圳大件事
作者:李榕
来源: 深圳发布
<>果你向往小清新,你不会错过鼓浪屿;如果你去过鼓浪屿,你不会错过张三疯。
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张三疯奶茶”五个字,它总能和“不容错过的地方”、“小清新必去”、“鼓浪屿特色”、“浪漫攻略”这类词条同时出现。
且不说张三疯的奶茶到底好不好喝,但从搜索结果上看,这家奶茶店似乎成为了鼓浪屿的一个……景点(?)
这么说可能有点夸张,但事实上,几乎每一个去过鼓浪屿的人,就算没喝过张三疯,也至少会听说过它。
清新的海风、蜿蜒的小巷、树荫漏下的光斑和耳边传来的海浪声,远离了高楼大厦的压抑感。这座恬静小岛上的张三疯奶茶店,是怎样用“猫”吸引人们慕名前去的?
猫の故事
“张三疯”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太极张三丰。然而在它能从鼓浪屿星罗棋布的奶茶店中脱颖而出,与太极张三丰并没有关系。
它是鼓浪屿岛上娜雅旅馆的老板收养的一只猫的名字。
关于这只叫张三疯的猫的故事,在网络上曾疯狂流传着各种版本。
现在挂在每家张三疯奶茶店门头上的,就是最广为人知的版本:
△ 张三疯是生活在厦门鼓浪屿的一只猫。他喜欢自由自在,小时候很疯,长大了挺深沉。长大的他经常有艳遇,偶尔和隔壁旅社的狗一起在鼓浪屿上私奔几天。如果不是大海阻拦,他们早就浪迹天涯了。
值得一提的是,是先有了这个故事之后,才有了张三疯奶茶的。不仅如此,这个故事还催化出了一篇篇鼓浪屿游记和豆瓣帖子。
这些,让“张三疯”这三个字和鼓浪屿紧密联系起来,一起住进了人们的脑海里。
这个有关于张三疯的故事,简单、不够有趣:一只被领养的猫,活泼可爱、不怕狗。仅此而已。
可是谁都没有料想到,这个既没有唯美语句、也没有复杂情节的故事,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我们无法通过智力去影响别人,而情感却能做到这一点。
“自由自在、疯、深沉、长大、私奔”,这短短的几行字的故事里,张三疯关于生活、成长和爱情的态度,尽在其中了。
猫の装饰
“有文艺的地方就会有猫”,这句话不无道理。从一只叫张三疯的猫开始,张三疯奶茶店就注定和猫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鼓浪屿,很多店铺里都养了猫,但养了猫的张三疯奶茶店会显得更特别。
某种意义上讲,大部分到张三疯奶茶店的人,都不会去过分在意这家店的奶茶有多好喝,因为他们多半是冲着猫去的。
那些养了猫的张三疯奶茶店,顾客走进去总会指着猫问店员:“这只猫是传说中的那只张三疯吗?”
到底是不是呢?答案已经不重要了。在路过店铺的时候,你就已经见到张三疯了。
张三疯奶茶店的Logo就是一只眯着眼睛微笑的张三疯。
且不说它和那只叫张三疯的猫是不是长得很像,但它慵懒惬意的样子,确实会让人把它和故事中那只有个性的猫联系在一起。
因为猫的故事被人们熟知了店名的张三疯奶茶,在打造店铺时,也没忘了仅仅围绕“猫”这个元素。
奶茶店店门口放着张三疯的玩偶,店内也有这只猫各种造型的立牌。
店内其他猫元素的装饰物也非常多,从桌上摆着的到墙上挂着的。在这里,你能见到的不仅仅是张三疯,还有“张三疯的朋友们”。
猫又圆又大的笑脸,告诉人们生活中的愉悦可以来得很简单。
张三疯这只猫,全国有且只有一只。但正是因为这只猫,使得张三疯奶茶店遍布全国。
猫の情调
作为一家奶茶店,张三疯到底有多特别?它没有吸引眼球的橙色或绿色,黑白的简约风招牌让路人第一时间感受到它欧式儒雅的气质。
门头附近墙上挂着的“店规”则在浓浓的文艺范中增添了一丝小情调:
△ 不抽烟不打牌不接吻,没有表白别走。
一本正经地开了一个玩笑,这个店规成功地吸引了过往人群的眼球,让人忍不住停下来拍照吐槽一番。
这样一个小小的停留,也许就成为了他们走进店铺的动力吧。
欧式灯具在店内较暗的环境中发出暖光,让这家奶茶店更像是一间咖啡馆。满是猫咪油画的墙上,也贴满了到店顾客留下的明信片和便利贴。
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把体会、祝福、心情,通过书写的形式,永久保存在这里,公开展示给其他人。
在张三疯奶茶店,还可以享受“排长队但不用久等”的小幸福。
因为张三疯提供可选饮品只有四五款,你可以不需要花时间思考要喝什么,看着很长的队伍,很快就可以轮到。
顾客的选择性低,让店员可以很耐心地和顾客交流,然后几十秒内,优雅地递上一杯奶茶。
张三疯是不是鼓浪屿最幸福的猫我们不得而知,但张三疯奶茶店一定是鼓浪屿最幸福的奶茶店了。
和一些同样需要排长队的奶茶店相比,张三疯无论是从用户体验上还是顾客流量上,都是完胜的了。
猫の周边
张三疯不只是一家卖奶茶的奶茶店。
队伍排得快,是为了让你有足够的时间,享受店里的情调,在这家店里再多逛一逛。
店内会出售张三疯奶茶的周边纪念品:笔记本、明信片、徽章、杯子、存钱罐……
这些纪念品,像是无声地默认了网友“景点奶茶店”的戏称。
“爱自己·爱生活·爱家人”的Slogen印在这些周边上,让原本普通的设计多了一些温情。仿佛这只猫用它的笑容治愈每一个光顾奶茶店的人。
买一些周边作为纪念,写一张明信片,盖一个张三疯的章。一排排陈列整齐的周边,吸引购买的同时也吸引着顾客拍照留念。
鼓浪屿的旅人们会愿意在这个清新的小店里,顺便把自己轻松愉悦的心情打包带走,也像张三疯一样笑着享受生活拥抱生活。
在朋友圈里发布两三行文字加三五张配图,定位到“鼓浪屿·张三疯奶茶”,张三疯标志性温暖地笑了。
张三疯奶茶借助一个故事从鼓浪屿起步,慢慢地把品牌形象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方式让人们记住。这个自媒体的时代,它就这么通过互联网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鼓浪屿特色”。
不妨试着写个故事吧,这并不难。
从小学写的流水账到中学写的记叙文,每个人从小就有写故事的能力。而可能就是借助一个普通的故事,你打开了整个开店的思路;可能就是借助一个普通的故事,你收获到意料之外的结果。
>日,河北青年报“青豆新闻”发布了题为《石家庄“90后”女孩辞职摆摊卖奶茶》的短视频,对石家庄女孩于自宇进行了报道。报道发出后,于自宇迅速走红网络,她的奶茶摊也成为很多网友的打卡点,每天都有上百人慕名而来,排队买奶茶。于自宇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很辛苦,但很开心,因为她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 class="pgc-img">虽然摆摊卖奶茶很累,但是于自宇依旧很开心
>现场
奶茶摊前排起长龙 不少人都拍照打卡
6月15日下午6点30分,记者来到位于石家庄长安区的金山街夜市。夜市是吃货们的天堂,劳累一天后,在这里逛上一会儿,不仅解饿,还解乏。熙熙攘攘的人群,香气扑鼻的小吃,时不时吆喝几句的商贩,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让整个夜市散发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 class="pgc-img">奶茶摊前顾客排队买奶茶
>金山街夜市上,一处人力三轮车奶茶摊位格外引人注目,三轮车上挂着一个大大的蓝绿色蝴蝶结,有位女孩正在麻利地制作奶茶。女孩名叫于自宇,熟悉她的人更喜欢叫她“于富贵”。“我希望自己能大富大贵,所以给自己起了这么个名儿。”提到这个,于自宇哈哈一乐。只见她反复捶打、压制新鲜柠檬,倒入熬制的茶汤和透心凉的冰块,大力摇晃让茶汤与柠檬充分融合,随后,一杯清香酸甜的柠檬茶就制作完成了。
< class="pgc-img">顾客拍照打卡
>摊位旁,等着买奶茶的顾客排成一条长龙,约有五六十人,不少人都拿着手机拍照打卡。
< class="pgc-img">顾客拍照打卡
>顾客需拿号牌排队 外地网友专程来买
因为人手有限,于自宇和搭档陈曼玉每天只能制作100来杯饮品。为了避免让顾客白白排队,于自宇和陈曼玉制作了手写号牌。拿到号牌,便意味着可以买到饮品。虽然号牌已经早早发光,但还是有不少顾客抱着试试的态度排队等着。“万一最后有几杯剩下的呢?而且就算买不到,拍个照也很好啊。”队尾的赵女士说。
排队者中,不乏从外地专程赶来的网友。
< class="pgc-img">>“我和朋友是从保定专程来的,下午4点开始排队,就想着能喝到这杯网红茶。”正在排队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前几天从网上看到这个辞职摆摊卖奶茶的女孩,特别羡慕女孩的洒脱,虽然自己不能做到她这般,但是来到这里,感受下这种氛围也很激动。”最后,陈女士买了一杯柠檬茶,并在三轮车的蝴蝶结前,举着心心念念买到的饮品拍照留念,发了朋友圈。
< class="pgc-img">为了避免大家空等,于自宇制作了手写号牌
>排队的队伍中,还有一位跑腿小哥,他告诉记者:“有一位女士想喝这家的奶茶,但是没时间过来,所以就让我帮她排队买了。”
故事
对摆摊卖奶茶心动 果断辞职说干就干
于自宇今年28岁,是一名本科毕业生,先后在医院和健身房工作过。闲暇之余,她经常会买奶茶喝,尤其喜欢喝泰式手打柠檬茶。
今年5月份的一天,于自宇偶然在网上看到有人骑着三轮车卖奶茶,而且卖得还不错,她很是心动。“别人可以,我也可以,既能挣钱,还自由自在,何乐而不为?”说干就干,当天下午,于自宇就去选购了卖奶茶所需的三轮车。
< class="pgc-img">于自宇和搭档准备出摊
>很快,于自宇提出辞职,并做好工作交接。之后,她通过看网络课程学习了制作泰式手打柠檬茶的方法。
于自宇是一个很注重仪式感的人。她自己动手画了三轮车的设计图:要有大大的蝴蝶结,能让顾客合影拍照;要有遮风挡雨的车棚,遇到变天的时候也能制作奶茶。但是由于资金有限,加装雨棚需要多投入几百元钱,她暂时放弃了这个想法。除了三轮车,于自宇还亲手设计了杯托、围裙、吸管等。每样东西上,都有她的独特风格。
< class="pgc-img">于自宇绘制的三轮车设计图
>6月3日,于自宇的奶茶摊终于支起来了。而此时,距她一开始产生这个想法,仅仅过去了20来天。
卖奶茶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第一天我准备了60杯,但是只卖出去20杯,最后把奶茶免费送人了。”于自宇告诉记者,虽然有点失望,但是她很快调整了心态,“很少有人刚开始尝试就立马成功的。”
之后,于自宇利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网站宣传自己的奶茶,生意随之变好。
走红
卖奶茶视频网上传播 网友纷纷表示佩服
6月12日,本报记者对于自宇进行了采访报道,并发布了一则她在雨中笑着蹬三轮卖奶茶的视频。该短视频在各平台播放总量超7千万、点赞80余万。不少网友在评论中表达了对于自宇有勇气和敢决断的佩服:“佩服你的勇气”“你没躺平,挺棒的”“勇敢的姑娘,羡慕”“说干就干,好样的,有魄力,佩服”……
就这样,于自宇迅速走红网络。每天,她制作的奶茶都供不应求,奶茶摊也成为网红打卡点。
但走红后,于自宇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 class="pgc-img">>“挺意外的,完全没想到卖奶茶竟然会得到这么多人关注,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人发来私信,开始的时候真的慌了,不知道怎么办。”于自宇对记者坦言:“决定卖奶茶,主要是想过一种自由的生活,但是发现火了以后,还是不自由,会有各方面的评论,更有一些质疑。”
但是,于自宇马上又乐观起来,“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就让这些压力变成促使自己变好的动力吧。”
除了压力,于自宇也有着满满的感动:“看到那么多人喜欢我做的茶,真的很高兴,自己何德何能能让别人跑那么远只为喝一杯茶,我会继续加油干的!”
愿望
希望开一家奶茶店 研发更好的新饮品
如今,于自宇的生活忙碌而充实。每天午饭后,她便和搭档开始煮茶、打茶、滤茶,一直准备到下午6点多,再蹬着三轮车,拉着制作奶茶的材料去夜市摆摊。到了夜市,一忙就到了晚上9点多。
“摆摊比上班要辛苦得多,所有的事都得靠自己去做,而且费心费力 。”于自宇告诉记者:“累是真累,开心也是真开心,因为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 class="pgc-img">晚上十点,于自宇收摊回家
>直到现在,于自宇也没有将自己辞职摆摊卖奶茶的事告诉家人,“他们希望我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挣多少不重要,叫我别太累。”于自宇说,想等到自己干出个样子再把这件事告诉家里人,不想让他们担心。
走红网络后,不少商家上门向于自宇寻求合作,也有人想免费给她提供摊位。但于自宇都拒绝了,“我想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不依靠别人,走得更远。”
接下来,于自宇计划攒下第一桶金后,开一家奶茶店。她表示,有了奶茶店,就可以增加外卖业务了,也能研发更好的新饮品。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王春锐
■摄/河北青年报实习记者方泽阳
■编辑/杨旭妍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