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奶茶“体检”出炉。
满满的糖和咖啡因……
近日,浙江嘉兴海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属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随机选取辖区内的奶茶店,抽检16批次的奶茶与果茶进行总糖和咖啡因含量的风险监测。
经过专业的检测
总糖含量
本次抽检的16批次的奶茶与果茶中,总糖含量为2.1g/100g-13.2g/100g,以500mL/杯计,总糖含量在10-66g之间。其中8批次标注“少糖”或“不另外加糖”的产品含糖量最高的为34g/杯。
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g,每天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咖啡因含量
本次抽检的16批次的奶茶与果茶中,咖啡因的平均含量达到了198mg/kg。最高的则达到了460mg/kg,以单杯500mL为例,饮用该杯奶茶大约相当于饮用了4.6罐红牛。
来源:海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新闻晨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浙江在线
源:央广网
数据显示,近三成“90后”“00后”消费者每月花400元喝新式茶饮,由此也催生出了千亿级的现制饮品市场规模。
在这背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奶茶对健康的影响。日前,央广网记者在北京、郑州多家奶茶店走访调查,并抽取相应比例奶茶样品进行检测。调查发现,市面上不少大众熟知的品牌存在“无糖”奶茶仍有糖、用奶精混淆鲜奶、含有咖啡因未提示特殊人群等问题。
此次参与实验的奶茶来自CoCo都可、一点点、米芝莲、鹿角巷、喜茶、奈雪的茶6个品牌,检测指标涉及总糖、咖啡因、蛋白质、脂肪等8项。因现制现售饮品没有相应“国标”,本次实验采用多地消保委奶茶检测使用的“GB/T 21733-2008《茶饮料》”标准。
本次比较实验样本(注:奶茶中涉及的总糖、咖啡因、蛋白质、脂肪等8项指标检测结果均来自河南聚谷检测。其中,咖啡因、蛋白质指标参照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检测结果。本次比较实验结果仅对所购买的产品负责,不代表同品牌不同批次、不同规格产品的质量状况。)(制图:央广网记者王勇生)
8杯奶茶含糖量对比图(制图:央广网记者梁爽)
“无糖”奶茶是否真的无糖?
实测鹿角巷“无糖”奶茶含糖22克
随着人们不断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低糖、少糖产品越来越受到大众追捧。
记者走访发现,很多奶茶店店员都表示可以做“无糖”奶茶,还有部分店员默认“无糖”就是“不另外加糖”。另外,在外卖平台,部分奶茶品牌“甜度”一栏也有“无糖”“零糖”选项。
“无糖”是否绝对零糖?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规定,“无糖”的要求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即0.5克)。
但从检测结果看,并没有符合标准的“无糖”奶茶,检测样品均含有总糖。其中,甜度为“无”的一杯鹿角巷鹿角三巷奶茶含糖22g,远高于上述“无糖”标准。
记者关注到,2018年6月1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现制现售奶茶果蔬汁监督管理的通知》提到,产品宣传中使用“无糖”“低脂”“鲜奶”“现切水果”等内容的,要与实际相符。
有奶茶店店员告诉记者,“无糖”奶茶是指制作过程“不另外加糖”,但奶茶中物料本身可能含糖。对于一些只能食用无糖食物的特殊人群,“无糖”的宣传是否会对其产生误导作用?
“设置或标注‘无糖’选项,就必须保证产品真的达到无糖标准,否则就涉嫌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甚至构成欺诈,消费者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食品安全法要求惩罚性赔偿。”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外卖平台上,鹿角巷、CoCo都可、喜茶(顺序从左到右)均有“无糖”“零糖”选项
值得注意的是,全糖、少糖、半糖、三分糖、不另外加糖......类似这样的甜度分类,在奶茶店里很常见。但当记者问及这些甜度是否对应具体含糖量时,店员要么称“差别不大”,要么告诉记者“以消费者口感判断”。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这样模糊的甜度分类,几乎已经成为奶茶市场上甜度的“现行标准”。
“这已经是行业的一个潜规则。”中国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朱丹蓬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细分的甜度标准看上去好像很专业,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但事实上,甜度到底是七分还是五分,很难凭口感判断,更多的是一种营销手段而已。
而值得关注的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人每天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而检测结果显示,一杯一点点波霸奶茶正常糖就含糖35.5g,一杯米芝莲港式现拉丝袜奶茶常规糖含糖26.5g。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黄越告诉央广网记者,从检测结果看,被检奶茶的蛋白质含量普遍较低,从侧面反映出牛奶成分含量较低,所以这次实验可以将测得总糖近似看待为添加糖,从膳食指南的建议来看,可以认为是含糖量较大。
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中国HACCP食品体系内部审核员王思露表示,市售奶茶之所以好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含有较多的糖类物质,而饮用过多的奶茶就会摄入较多的糖类物质,糖摄入越多,机体患肥胖、高血糖、糖尿病、痛风等疾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奶精混淆鲜奶
CoCo都可、一点点等被测奶茶蛋白质含量均偏低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些商家打起擦边球,在菜单上模糊概念,将鲜奶与奶精(植脂末)制作的奶茶混为一谈,使消费者误以为其产品均为牛奶制成。另外,目前市售现制奶茶包装杯上,均没有标注任何营养成分表,消费者无法了解一杯奶茶到底包含什么成分、多少成分。
其中,记者走访北京丰台、西城等地包括CoCo都可、一点点、米芝莲等数十家市面上常见的奶茶店,多数店主对奶茶中的牛奶成分“含糊其辞”。2月24日,在CoCo都可北京丰台永旺梦乐城店,记者看到,有三四个人在排队购买奶茶。当记者问及奶茶成分时,一位店员指着柜台上放着的两箱物料明确地说:“成分全是牛奶。”记者看到,物料箱上写着“乳源纯正、安心美味”。记者反复询问是否全部品类均使用牛奶时,对方又称:菜单上第一排用的牛奶,别的不是。
记者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方式,购买了包括CoCo都可在内的6家品牌奶茶店8款现制奶茶,通过检测发现,奶茶的蛋白质含量普遍不足。其中,一杯市售500克CoCo珍珠奶茶、一点点波霸奶茶、鹿角巷鹿角三巷奶茶,三款奶茶蛋白质含量均不超过2克。上述品牌检测含量是否合理?王思露解释说:“我们国家对液体奶茶中的蛋白质没有限量标准,特别是‘现做饮品’。若据我国GB/T 21733-2008《茶饮料》参考,蛋白质含量标准不得低于0.5g/100g。”
那么,根据实验结果,一点点、CoCo都可、鹿角巷均未达到以上标准。
8款奶茶蛋白质、脂肪含量对比图(制图:央广网记者梁爽)
某奶茶品牌加盟店兼职人员告诉记者:“都要加奶精(植脂末)勾兑的,这样喝起来更顺滑,不然就没有奶茶味了。”
为了解其他奶茶企业的制作方法,记者以加盟为由,咨询某电商平台上一家售卖“一点点”饮品的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对方称用奶精代替牛奶,成本就低了,每杯奶茶的利润可达60%左右。“不会被发现的,都这么弄。”该人士称。
陈音江表示,食品标识应当标注食品的成分或者配料清单,不标注食品成分和配料清单,或者出现用奶精混淆鲜奶的情况,明显违反了食品标识管理规定,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从健康角度,王思露则解释道,植脂末主要是植物油人工氢化制作而成,它可能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认知障碍症的风险,或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等。
米芝莲咖啡因含量最高
多款奶茶含有咖啡因未提示特殊人群
记者走访还发现,与瓶装饮料不同的是,目前市面上多数现制现售奶茶在外包装上均没有任何配料信息或者营养标签信息。
以咖啡因为例,抽检中,记者发现,Coco珍珠奶茶、一点点波霸奶茶、鹿角巷鹿角三巷奶茶等全部被检奶茶中均检测出了咖啡因。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南郑州与北京分别购买的米芝莲港式现拉丝袜奶茶,其检测结果均显示咖啡因含量最高,分别达795mg/kg、728mg/kg。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根据GB/T 21733-2008《茶饮料》标准,为了保证包装类调味茶饮料(包括奶茶)中“茶”的成分,标准要求咖啡因含量不得低于35mg/kg,但未设上限。此外,王思露分析称,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认为,健康成年人单次摄入200毫克、全天摄入400毫克咖啡因不会引发安全问题,但单次摄入咖啡因超过500毫克可能会引起一些问题。大量摄入咖啡因会导致焦虑、不安和失眠。
“任何物质抛开剂量后看待毒性,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对于奶茶同样如此。”王思露谈到。
8款奶茶咖啡因含量对比图(制图:央广网记者梁爽)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消费者对奶茶中的咖啡因含量并不知情。记者走访的包括CoCo都可、一点点、米芝莲等多家店铺中,均未在门店、商品包装的显著位置给出类似“奶茶含有咖啡因,老人、儿童、孕妇不建议过量饮用”的“温馨提示”。
王思露称:“孕妇每日咖啡因的摄入量不得超过200毫克,否则可能会危害胎儿健康。对于儿童等特殊阶段人群,应该刻意拒绝或严格限量。”
2月25日,央广网记者就咖啡因含量明显较高的问题致电本次检测购买样品的米芝莲河南郑州某店,店员称,没有任何咖啡因,但里面纯茶浓度特别高,晚上购买会提醒顾客影响睡眠等。而对于咖啡因含量超过700mg/kg,米芝莲官方客服回应记者称:“直营店会提醒的,但北京和河南地区都是加盟店,没提醒孕妇等群体的话,那问题出在具体门店上,今后检查会敦促他们。”
现制奶茶标准缺失
专家呼吁尽快出台奶茶“国标”
受访专家认为,现制奶茶的种种现状,根源在于行业标准缺失,建议进一步细化有关奶茶行业标准和监管细则,呼吁尽快出台国家标准。
记者关注到,目前使用的GB/T 21733-2008《茶饮料》标准于2008年出台,将茶饮料分为茶饮料、调味茶饮料、复(混)合茶饮料等三类,并对一些茶饮料的理化指标进行了规定。记者还从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查询获悉,上述标准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因此,对于市面上奶茶成分到底应该遵循何种理化指标,目前没有判断标准。
《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数据显示,2021年新式茶饮市场规模预计会突破1100亿元。面对日益发展壮大的奶茶行业,陈音江认为,确实应该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定,才能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而就在近日,上海市场监管部门突击检查了部分奶茶店,结果全部存在操作不规范问题。在中国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朱丹蓬看来,这样的“团灭”结果既出乎意料,也在意料之中。朱丹蓬称,现在中国市场上的奶茶已经进入了细分赛道,价格从几块到几十块钱不等,这也就说明成本、食材选取上肯定有区别。而且目前对奶茶成分构成没有国家标准,所以企业的操作空间就比较大一些。
朱丹蓬表示,市场监管部门是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执法,主要检查奶茶店卫生这一块,但是从奶茶本身的理化指标这块,还没有处罚依据。
“目前奶茶行业监管主要还是依据食品安全法以及有关食品安全标准。”陈音江说,奶茶行业经营主体分布广泛,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够强、相关部门的日常监管也亟待加强。
陈音江建议,进一步细化有关奶茶行业标准和监管细则。同时,奶茶企业不能只顾策划“网红”营销,吸引消费者眼球,而要把精力和成本花在提升产品质量上。朱丹蓬呼吁,尽快出台奶茶行业相应国家标准,让现制奶茶标准缺失的情况有法可依。
茶店又又又又在搞事情了,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一些奶茶店忽然开始提供一种很细的吸管,称其为“三品管”。
据商家的说法,这种吸管能让消费者品味到茶香,随便在网上一看,有不少关于“三品管”的讨论,有的说,这么小的吸管,喝起来真的很费力。而有人则说,用“三品管”喝的饮料的味道,似乎和用普通吸管真的不一样。
< class="pgc-img">>其实在几年前,我们喝饮料的吸管就已经发生过一次很大的变化,2020 年年初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就规定,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因此有一段时间,奶茶店纷纷换上了纸吸管。
< class="pgc-img">>不过随之而来的是用户们对纸吸管的吐槽,纸吸管不仅容易被泡烂,还容易带入奇怪的“纸味”,还不能咬吸管!(可回顾往期文章《纸吸管逼得我连奶茶都戒了,家人们谁懂啊!》
后来,商家又换上了可降解塑料吸管,比如常见的 PLA、PBS 吸管。而有些商家则直接选择不提供吸管,让用户直接对着杯盖的开口饮用。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PLA 吸管是一种如今常见的“环保吸管”
>不过,一杯饮料的味道也许真的和不同的吸管有关。
我们对于味道的体验并不仅仅只是味蕾感受这么简单。比如,当你捏着鼻子吃饭的时候,会觉得食物变味了,这是因为鼻后嗅觉,也就是气味可以从嘴巴里通过鼻后通路传递到大脑。
同时,温度也会影响我们对味道的感知。这是因为我们味蕾中的一种离子通道(TRPM5)对温度有着较强的敏感性,让我们觉得融化的冰淇淋会更甜,热的火腿会更加鲜美等……
< class="pgc-img">很多冰淇淋融化之后就会甜到让人难以忍受
>当我们品尝食物的时候,关于味觉和嗅觉等信息整合到大脑中,才有了丰富的味道。因此,当我们喝饮料的时候,吸入口中的香气和味蕾感知到的味觉合成了更加明确和复杂的味道。
2015 年的一项研究就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结论:当你气喘吁吁地把食物往嘴里塞的时候,其实是干扰了正常的气流模式,一些“香气”(挥发性有机物)就难以在你的鼻后嗅觉发挥作用,可能就会觉得饭也会变不好吃。因此,想要吃一顿好吃的饭,获得美食带给你的感官体验,最好慢慢吃,呼吸均匀。
< class="pgc-img">狼吞虎咽可能尝不出食物的美味
>有一项调查就发现,一些中学的午餐时间非常紧迫,导致孩子们中午只有 15 分钟的就餐时间,结果就导致他们扔掉的食物更多,健康习惯更差。
这些因素造成了吸管对于饮料口味的影响。当我们对瓶口喝下一大口饮料的时候,往往空气不会流通,一些挥发性有机物可能难以到达鼻后嗅觉。而使用吸管时候,我们一口能喝下去的饮料相对较少,饮料会在你的味蕾上停留更久,也会释放出更多挥发性有机物。
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口腔还会对饮料产生加热的作用,进一步改变口味。
< class="pgc-img">吸管可能真的会改变你对味道的感知
>在咖啡“杯测”(评测咖啡的质地、风味、酸度和甜味的过程)中,我们就经常会看到咖啡专家会“咻”地吸吮一口咖啡。其中一个目的是让咖啡尽可能到达口腔中的各处味觉感受器,另一个目的则是让咖啡中进入更多空气,通过鼻后嗅觉来感受风味。
< class="pgc-img">杯测咖啡时会使用吸吮的方式来品尝咖啡
>相比于普通的粗吸管,“三品管”更细,能吸上来的饮料量更少,吸入的空气更多,“香气”可能更容易被感受到,如果不怕麻烦的话,也许真的能细品出不同的味道。
< class="pgc-img">>不过这种细吸管还有双口的,一般会在买热咖啡的时候附赠,叫做热饮吸管,它能让饮料的流速更慢,防止喉咙和口腔烫伤。有项调查就发现,一些人倾向于用细吸管喝咖啡,因为和粗吸管相比,更能体验到风味、烘焙等味道。不过有些人也觉得,这种吸管吸得太慢,还不如直接当搅拌棒。
< class="pgc-img">很多人以为这种吸管其实是搅拌棒。
>另外,不同的吸管还会影响我们喝饮料的心情,容易烂的纸吸管真的很不方便,有些人因为难用甚至放弃喝奶茶。有一项调查则让参与者使用不同材料的吸管喝冰的红茶,包括塑料、纸、不锈钢、硅胶和铜制吸管
结果发现,人们纷纷觉得不同材料的吸管带来的风味、口感和酸度都不太相同,对冰的红茶而言,一些女性消费者会更觉得用不锈钢和铜的吸管喝更美味。
研究者提到,像是勺子、叉子和吸管这类消费配件,会从手感、口感上影响心情,继而也影响食物的感官和接受度。另一项研究还发现,买饮料的杯子中(铝罐、玻璃杯、塑料杯和玻璃瓶),人们对于铝罐装饮料的口味期望和支付意愿最低。
< class="pgc-img">这是一种专用用来喝马黛茶使用的过滤吸管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市面上有这么多可选的吸管,但就算是可降解塑料,也不是扔在土里就能很快降解的,它的回收和降解如今面临着难以分类、缺乏处理设备等问题,目前仍然一种难处理的塑料垃圾。
想要真的解决塑料污染问题,减少使用它们才是最可行的,比如使用可以重复利用的自带杯和(玻璃、金属、硅胶)吸管,更省钱,使用寿命也更长,也许才是问题的最优解。
< class="pgc-img">使用可重复利用的吸管是最好的~
>毕竟饮料是不能不喝的~
参考资料
[1] Pramudya, Ragita C., Asmita Singh, and Han-Seok Seo. "A sip of joy: Straw materials can influence emotional responses to, and sensory attributes of cold tea." 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 88 (2021): 104090.
[2] Lefebvre, Sarah, and Marissa Orlowski. "Can, cup, or bottle? The influence of beverage vessel on taste and willingness to pa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76 (2019): 194-205.
[3] Ni, Rui, et al. "Optimal directional volatile transport in retronasal olfaction."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47 (2015): 14700-14704.
[4]https://www.npr.org/sections/thesalt/2015/09/24/439487395/kids-who-are-time-crunched-at-school-lunch-toss-more-and-eat-less
[5]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why-does-food-taste-so-delicious/
[6]https://www.thedailybeast.com/plastic-straws-sucked-for-our-taste-buds
[7]https://www.tasteofhome.com/article/why-do-drinks-taste-better-with-a-straw/
[8]https://www.theguardian.com/lifeandstyle/wordofmouth/2013/sep/17/serving-temperature-affects-taste-food
来源:把科学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