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最信赖的品牌,“中华老字号”绝对是当仁不让。同仁堂的中药、瑞蚨祥的绸缎、全聚德的烤鸭、天津的狗不理……这些经过历史千锤百炼的“老字号”,已经成为人们美好记忆和情感的寄托。
目前,经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共1128家,平均有160多年的历史,主要为食品药品和餐饮业,合计占比60%以上。全国几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中华老字号,其中上海有180家,为全国最多。
山东拥有66个中华老字号 食品类占据“半壁江山”
山东现有66个“中华老字号”品牌,约占全国的5.9%。其中食品类品牌有24个,占据了全省榜单的“半壁江山”。除此之外,还有酒水饮料类品牌10个,商贸服务类9个,轻工工艺类8个,保健品药品类7个,饭店7个,专科诊所2个。
在地区分布上,以青岛最多,共有19个;济南次之,共有12个。此外还有淄博11个,烟台、德州各5个,潍坊4个,济宁、临沂各3个,聊城2个,泰安、滨州各1个。
盘点山东那些“厉害”的中华老字号
别看山东的中华老字号在全国占比不高,但是在知名度的PK上,那绝对是相当“厉害”的存在。
1.周村烧饼:一张薄饼一座城
一张薄饼,让淄博周村家喻户晓。据了解,周村烧饼源于汉代,成于晚清,距今近2000年历史。烧饼以小麦粉、白砂糖、芝麻为原料,制成后,薄如秋叶,形似满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令人回味无穷。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产品闻名全国、远销海外。
2.德州扒鸡:鲜奇滋补
德州扒鸡源于明代,创于清朝,传于民国,盛于当今。五香脱骨、肉嫩味纯、鲜奇滋补,2014年,德州扒鸡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美食文化符号芳名远扬。
3.青岛啤酒:中国品牌 世界共享
提起青岛啤酒,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青岛啤酒起源于1903年,由英、德两国商人合资开办。啤酒出厂前,要经历1800道关键质量控制点的“千锤百炼”。酒液清澈透明,泡沫清白、细腻而持久。产品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4.崔字牌小磨香油:天地一磨盘 崔字六百年
“崔字牌”小磨香油历史悠久,自明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采用传统小石磨工艺生产,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小磨香油的自然工艺风味和特有的营养价值。旧时酒楼饭馆、权贵之家,非崔字香油不用。生产崔字牌小磨香油的瑞福油脂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已是全国最大的专业生产小磨香油及芝麻制品的公司,更是中国乃至世界芝麻香油行业翘楚。
这些“隐秘而伟大”老字号,你知道吗?
许多老字号企业已成功跨越地域发展的局限,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抢占了发展先机;但还有一部分企业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仍然不高,像是“藏在深闺人未识”,亟需走出去开疆拓土。
1.青岛台东五金商店
青岛台东五金商店创建于1936年,原商号名称“一大五金行”,距今已有84年历史。商店商品齐全,价格便宜,质量有保障,“买五金,到台东五金商店”几乎成了市民口号。如今,青岛台东五金有限公司是全国五金行业唯一的“中华老字号”企业。
2.桓台县起凤整骨医院
起凤整骨源于祖传的田氏整骨,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0多年。医院对各种骨折的医疗,主要采用传统的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结合“乌鸡接骨膏”外敷。“龙凤接骨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其历代传人卓然不凡的整骨医术、精妙超群的膏剂配方,成为民间医学的宝贵财富。
3.济南奇美美发美容有限公司
不敢相信,理发竟然也能理出“老字号”!民国初年,济南理发业的产品还仅限于推光头,随着不少进入济南的外地人陆续开店,到1935年,济南理发业形成了“奇美”“仙官”“神仙”“万国”四大理发店。解放前,“奇美”理发店的名声就已誉满省内外,当时的社会名流、京剧名伶均到“奇美”理发店理发。随着时间推移,只有“奇美”等少数经营实力强、深得消费者信赖的名店得以存续、发展至今。
“老字号”的“老”是什么老?
在很多人看来,“老字号”无非就是历史悠久的老牌企业。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老字号”的“老”是一种质量的保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一块招牌,就是一份保证。老字号之所以能在时间的洪流和市场的冲击中生存下来,绝对离不开过硬的产品质量,而且这种质量经过了历史检验,不为谋私利而改变。当好感变成信赖,才能够成为一块招牌。
一块招牌,就是一段传奇。这些老字号的商铺,都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得以传承至今。他们历经时代变迁,有着鲜明的传统文化背景,并传承着数百年前的文化精神,这种不可复制的文化底蕴,已经成为独一无二的品牌自信。
擦亮“中华老字号”金字招牌,不仅是对一个品牌、一个行业的振兴,更是对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有力传播和弘扬。为了推动老字号的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和活动,相信在大家的同心努力下,“中华老字号”的金字招牌一定会更加闪亮。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于琳琳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网、鲁网等)
现在很少去呷哺呷哺吃火锅了,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市场上可选择品牌太多吧,这么多年呷哺呷哺的产品品类和口味很少有创新,已经不太契合当下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了。”济南消费者曾女士曾是呷哺呷哺的一名忠实粉丝,她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手头并不宽裕的学生时代,“一人一锅”的呷哺呷哺成为了她青春里暖心又暖胃的存在。
呷哺呷哺是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呷哺集团”)旗下的平价连锁火锅品牌,近年来,呷哺集团尝试通过不同品牌和定位来覆盖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先后推出中高端火锅品牌湊湊及烤肉品牌趁烧。但从市场反馈来看,两个品牌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业务亏损的同时,先后在全国关闭了多家门店。有消费者感慨,曾经的“白月光”呷哺呷哺人气遇冷,两大高端品牌能否为呷哺集团带来新的品牌韧性?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杜姿霖 实习生 王光源
山东共登记注册80家呷哺呷哺
2013年起先后关店31家
呷哺集团官网信息显示,呷哺集团成立于1998年11月,2014年在港交所上市,被称为“火锅第一股”。旗下目前拥有呷哺呷哺、湊湊、茶米茶和趁烧等餐饮及新消费品牌,餐厅全部采用直营连锁发展,门店总数近1200家,遍及中国30余个省份。
从呷哺集团半年报数据来看,截至2023年6月,呷哺集团于全球共运营1094间餐厅,包括中国1080间餐厅。
尽管呷哺集团采取多品牌“齐头并进”的战略布局,但近年来旗下品牌陆续关店的情况却难以被忽视,记者注意到,仅在2023年上半年,呷哺呷哺就关闭了49家餐厅。
2013年,呷哺集团旗下平价连锁火锅品牌呷哺呷哺进入山东市场,开出了第一家门店。天眼查、企查查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至今,呷哺呷哺在山东省注册登记的呷哺呷哺餐厅共有80家,济南、青岛门店数量最多,分别为16家和14家。但进入山东市场的11年间,呷哺呷哺已经注销31家。从2022年至今,呷哺呷哺在山东共关闭了19家门店。截至目前,济南市共有16家呷哺呷哺正常营业,4家暂停营业;青岛目前仅有5家正常营业,8家注销,1家处于吊销状态。
3月18日,记者在用餐时间段走访了位于济南市区的两家呷哺呷哺餐厅,发现即使是在用餐高峰期,呷哺呷哺店内仅有一两桌用餐的顾客。针对呷哺呷哺近两年在山东频繁关店的原因及后续的市场规划,记者于3月19日多次向呷哺集团致电并发送了采访函,但截至发稿,未收到相关回应。
“呷哺呷哺目前在团购平台的单人工作餐价格在55元—70元,作为工作餐,这个价格算很高了。”消费者胡先生告诉记者。从年报数据来看,从2017年至2022年,呷哺呷哺的客单价从48.4元增长至63.9元,增长幅度明显。
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就场景来说,吃火锅多数是聚餐,‘一人锅’ 这种商业模式及特质已经不符合餐饮消费的需求了。不过呷哺呷哺的资本力量及品牌实力仍在,从根本上重新定位和调整,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有的。”
< class="pgc-img">>集团三年亏损超8亿元
高端品牌湊湊、趁烧接连关店
呷哺呷哺2023年业绩预告显示,报告期内,集团预计实现营收约59亿元,同比增长约25%;净利润为-1.8亿元至-2.0亿元,较2022年的-3.31亿元,亏损额有所收窄。对于亏损原因,呷哺集团方面提到,预计关闭持续亏损餐厅,使得公司在2023年计提相关资产减值损失不高于1.6亿元。同时,眼下餐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且消费疲软,消费降级对中高端品牌定位的湊湊带来冲击,导致其业务尚处亏损。
记者注意到,尽管较去年同期亏损有所收窄,但呷哺集团已连亏三年,亏损额共计超8亿元。其中2021年、2022年,集团净亏损分别为2.83亿元和3.31亿元。
事实上,2023年以来,我国消费市场逐渐复苏,餐饮行业恢复势头强劲。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餐饮收入52890亿元,同比上升20.4%。与此同时,包括全聚德、海底捞在内的多家龙头餐饮企业预计在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
作为直营餐饮企业,呷哺呷哺大量关店的同时,集团两大中高端餐饮品牌湊湊及趁烧同样出现了闭店情况。呷哺集团2023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湊湊餐厅共有249家,半年内关闭了3家。
针对“中高端品牌定位的湊湊业务尚处亏损”的具体数额,湊湊在报告期的营业收入占比,以及未来呷哺集团是否考虑调整湊湊的中高端品牌定位以应对市场消费变化等疑问,呷哺集团亦未能给出回应。
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湊湊在济南共有3家门店,其中,凑凑(天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济南中海环宇城分公司在天眼查的注册信息目前为注销状态。日前,记者多次致电该门店在团购平台的预留电话,始终无人接听。但从团购平台的消费者评价来看,该门店目前还在正常营业。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趁烧是呷哺呷哺于2022年9月推出的新品牌,客单价定位250元左右。呷哺集团曾表示,趁烧首批20余家门店将落户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未来3年门店数将突破百家。但记者查询发现,截至目前,趁烧共有5家门店,3家位于上海,1家位于广州,1家位于深圳。5家门店中,有2家门店处于暂停营业状态。
自助调料一人收费10元引吐槽
客单价高于行业龙头30元
今年3月7日,“湊湊火锅人均消费高于海底捞”登上了热搜。
公开资料显示,湊湊火锅主打“火锅+茶饮”模式的中高端火锅,门店多位于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人均价格在150元以上,在部分租金较高的购物中心,人均价格达到170元左右。有业内人士认为,湊湊客单价偏高也为在餐饮业疯狂内卷的大环境下与同类企业竞争增加了难度。
据此前媒体报道,2019-2022年,湊湊火锅人均消费从131.5元上涨至150.9元。2023年上半年,湊湊火锅客单价下滑至133.4元,但仍旧高于海底捞的102.9元。
“湊湊的自助调料一个人收费10元,已经是非常高的了,我和朋友两个人随便吃吃就得将近300元,听说现在湊湊的锅底价格和菜品价格又上涨了,已经很久没去吃了。现在济南很多火锅店团购个2—3人餐,不到200元就能吃饱。”济南消费者张女士告诉记者。
从公开数据来看,湊湊的净收入在2019至2021年上涨三年后,于2022年出现了下滑。翻台率则从2019年开始持续下滑,从2.9降至1.9。2023年上半年,湊湊翻台率同比上涨至2.1,但相比于2019年同期的4.1下滑不少。有分析师认为,2023年上半年湊湊翻台率出现同期下滑,主要原因是2019年品牌热度处于高位基数较大所致。
< class="pgc-img">>门店菜品品控不稳?
品牌食安诺言难兑现
“我今年2月在湊湊用餐后身体不适,被诊断为急性肠胃炎,但商家拒绝承认食品存在问题。”近日,广东珠海消费者刘先生(化名)向记者和黑猫投诉联合反映称,在湊湊用餐出现身体不适后,公司目前未做出任何解释和回应,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
对于餐饮行业而言,食品安全是保障消费者健康、提升消费者信任度、维护品牌形象和声誉的重要保证和依托。值得关注的是,在呷哺集团官网,企业作出了“食品安全与质量是呷哺呷哺发展的命脉和基石,是每一位呷哺人用心铸造的诚信事业!”的承诺,但从近年来消费者投诉情况看,呷哺集团多个餐饮品牌均面临着食安危机。
消费者黄先生告诉记者,其今年在深圳一家湊湊用餐时吃出了头发,但商家给出了只退一份鸭肠和锅底的钱,处理方式令人难以接受。此外,在黑猫投诉平台,也有消费者反映在趁烧用餐后出现了腹泻等身体不适的情况。
事实上,早在2021年北京消协发布的食品安全问题情况通报中,呷哺呷哺问题门店数量就达14家,位列第二名。由此来看,这似乎也与呷哺集团将食品安全视为发展命脉的承诺并不契合。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编辑 姜之贤
报料热线:0531-81935883
天,
一个博主的发帖引发关注,
起源是一个名为
“2020中国餐饮细分品类三甲榜”
引起博主的注意,
先来看看这个榜单
(下滑看全图)
↓↓↓
大致一看,
该榜单详细列出了某个餐饮品类的前三品牌,
再普通不过而已。
但博主@鱼眼观齐鲁
对榜单提出几点自己的观点:
1、山东只有三个品牌明显和餐饮大省的名号不匹配。像包子、烧饼、水饺煎饼等面食品牌也没有山东,当然山东有很多好的品牌只是未入前三。
2、有一个很有趣的情况:榜单中的很多面食品牌出自以大米为主的南方,而很多本以为是南方的美食品牌却又是来自于北方。如:麻辣烫三甲榜单中其中有两家出自东北,没有一家来自四川或重庆。
再回过来看这份榜单确实如此
麻辣烫上榜前两名的
张亮麻辣烫和杨国福麻辣烫
竟然均来自东北,
而非大家印象中的成都、重庆。
而煎饼前三名的餐饮竟然没有一家来自山东,
2家来自魔都上海,
另外一家属地新疆。
陕十三肉夹馍是山东的品牌,
并非陕西企业,
出乎意料。
而同样的现象在烧饼的排名中也出现了,
前两名餐饮公司均来自上海,
而非大众印象中的北方城市,
山东的火烧、吊炉烧饼并没有上榜。
同样让很多人吃惊地是
遍布济南街头巷尾的喜家德竟是大连企业。
而非山东本地企业。
对于博主提出的现象,
网友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调味包决定小吃的种类。
这!思路清奇……
不过,
网友@玉山娄江 认为口碑比排名重要。
有网友表示,
杭州小笼包在杭州根本没有,
两大知名品牌麻辣烫在本地根本不吃。
网友@狂暴的大树
认为喜家德只是东北水饺的代表而已。
有网友对数据排名提出质疑
据悉,该榜单出自红餐网,红餐忘得主办方为广东红餐科技有限公司。此次榜单的测评指标体包括五大维度、十一个指标 。五大维度分别是品牌传播指数、品牌影响力指数、企业经营指数、品牌美誉度、品牌关注指数;十一个指标为人气指数、业内认知、专家评审、在线评论数、品牌忠诚度、门店数量、进驻城市等级、顾客好评度、餐厅星级、绝对票数、票数排名。
网友@邂逅自己9527 认为
不一定本省的品牌在本省就认可
对此,有网友觉得不必纠结来自哪里
对于煎饼没有山东的品牌,
本地网友表示不开心。
毕竟咱山东的煎饼是标签一样的存在,
除了大煎饼,还有菜煎饼,甜煎饼……
而烧饼除了周村烧饼、单县吊炉烧饼,
还有潍坊火烧、莱芜火烧……
其实,
在餐饮界确实有很多类似的冷知识,
就连很多资深吃货也不一定知道。
比如,
知名米线品牌“过桥缘”是淄博的一家企业,
并非来自云南。
还有,
公开数据显示,
2018年全国餐饮收入42716亿元,
其中山东人最能“吃”,
餐饮收入达3995亿元。
该网站还发布了其他品类榜单,
山东餐饮企业上榜的有:
济南的半天妖青花椒烤鱼
(并非大家想象中的南方城市)
位居中国烤鱼十大品牌榜榜首
你知道哪些类似的餐饮企业,
留言一起涨知识?
综合整理自红餐网、,转载请标注来源
本文编辑:王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