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商报(记者 贺阳)7月16日,连锁餐饮企业小菜园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菜园)更新招股书,二次推进上市进程。
今年1月,小菜园曾向港交所首次递交上市申请,6个月内未通过聆讯,招股书失效。在冲刺上市之际,小菜园深陷入职员工无需体检、门店98元可代办健康证的舆论风波,中国商报记者就上述事件联系小菜园采访核实,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 class="pgc-img">>小菜园门店资料图。(图片源自企业官网)
623家直营店
公开资料显示,小菜园于2013年6月成立于安徽,定位为新徽菜时尚连锁餐厅。后陆续拓展至江苏、上海、浙江、北京、湖北、天津、广东、河北、河南、山东、江西等地区,除“小菜园”外另打造了“观邸”“复兴楼”“菜手”等品牌。
2021年至2023年,小菜园营收分别为26.4亿元、32.1亿元及45.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1.1%;净利润分别为2.2亿元、2.4亿元及5.3亿元。
截至2024年7月8日,小菜园在全国13个省份的135座城市/县拥有623家直营门店,其中包括618家“小菜园”门店及5家其他子品牌门店。
从客单价来看,“小菜园”的市场定位偏向大众餐饮,主打新徽菜系列,每家门店提供的菜式数量约为45—50道,招牌菜品包括徽州臭鳜鱼、农家红烧肉、地锅本仔鸡等,人均消费在50—70元之间,与外婆家、绿茶餐厅的消费客群重合度较高。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以2023年门店收入计,小菜园在中国大众便民中式餐饮市场的所有品牌中排名第一,占市场份额的0.2%。大众便民中式餐饮市场总规模预计在2028年进一步增至55871亿元。
基于上述市场增长空间,2021年至2023年以及今年前4个月,小菜园分别新开107家、48家、132家以及62家门店。最新招股书显示,小菜园计划在2024年、2025年和2026年分别开设约160家、190家和230家“小菜园”门店,至2026年底,预计小菜园将运营超过1100家“小菜园”门店。
员工健康证涉嫌造假
伴随着门店网络的快速增长,小菜园门店端也滋生了不少问题。7月10日,短视频博主“猴大腕”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视频,称小菜园员工健康证“造假”,在小菜园餐厅入职的员工,仅需支付98元费用,即可绕过正规体检流程获得代办的健康证明。
今年6月,小菜园曾被曝光北京多家门店公示的部分员工健康证信息,在公开查询渠道显示为“过期”或“无此人申请办理的信息”。
针对上述事件的真伪,以及小菜园员工的健康证办理流程问题,中国商报记者向小菜园发去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记者多次拨打小菜园官网的联系电话,听到已关机或无法接通的信息。
业内人士分析,小菜园短期内叩开港交所大门的可能性并不大。不止小菜园,绿茶餐厅、捞王、杨国福、乡村基等中式连锁餐饮企业都曾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其中不乏多次递表但仍未成功的餐企。再加上小菜园近期频频被曝光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品牌既不及时处理舆情,也未与公众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小菜园在最新招股书中提出,随着公司快速扩张,由于门店业务的劳工密集性质,更难以确保所有门店能始终保持高质量的用餐体验,以及所有雇员均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有关食品安全的详细及严格的法规,而这也就更挑战其业务运营。
招股书显示,小菜园本次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持续扩大门店网络,以扩大地理覆盖范围并提高市场渗透率;增强供应链能力;升级智能设备和数字化系统以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刚过去的一年间,上海数十家全新商业综合体相继开业。
站在2024年开端,记者走访上海龙华会、百联ZX创趣场、鸿寿坊等商场,看看几个月后,新鲜开张时起来的“蓬头”撑得牢不牢?在热与冷、喜与忧中探寻城市新商业体的发展要素。
上海龙华会
求解新商场共性课题——潮汐客流
去年中秋国庆“双节”假期,沪上又一新型商业体揭开面纱——上海龙华会开街迎客,这个与千年古刹龙华寺相望而立的街区商业体面积约10万平方米,连接轨交11号线、12号线龙华站。上海龙华会的文化属性、场景功能、业态布局等都将与龙华寺、龙华塔相呼应。
这个无论体量或IP都是“大模子”的新商场,担当起龙华核心区域的综合性商业载体,也承载着让现代商业需求与千年龙华的历史文脉相得益彰的期待。
图片说明:周一下午16:50,龙华会地下一层的餐厅门口已经大排长龙。但整体而言,工作日餐厅客流有些冷热不均。彭德倩摄
“现在双休日被问路的次数多了好多,感觉龙华的人气都聚起来了,来往人流起码比以前多了10倍。”家住附近的栾女士说。100多家餐饮店、70多家购物店以及各色新颖的休闲娱乐设施,为生活提供更大便利。
有个小细节令她印象深刻。从地铁通道3号口直行至龙华会地下一层,掀开透明保温帘,便一头撞入面包香、奶香、糖炒栗子香的混合香气里,那是通道两侧店铺里传来的。“不管是刻意排布,还是巧合,都让我更喜欢这个家门口的新去处了。”她笑言。
专门来此的摄影爱好者陆先生感受复杂。他满意的是,一路拍摄,从空中俯瞰,项目地面的所有建筑布局上以龙华塔为轴心,像扇面一般向两边徐徐铺开;站在一楼地面眺望,打着“龙华会”字样的灯光通道高悬,其后便是静静伫立的龙华宝塔。“但是上了二楼发现,一些可以遥望龙华塔的视角被建筑阻挡,浪费了美景。”他说。
图片说明:不少顾客期待,龙华会二楼平台能多些供人休憩观景的好去处。彭德倩摄
带着妈妈来打卡的苏小姐对此也有同感。在她看来,二楼平台明明是观景绝佳位置,如果多些茶铺咖啡店,实在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去处,一定会让更多人流连忘返,对逛久了体力不支的老人小孩也很友好。而如今二楼的店铺商品以服装为主,总觉得格格不入,有种坐又无处坐、站又站不定的憋屈。
IP不缺,美景不缺,如何在留人上下功夫?龙华会与沪上不少新开商场一样,遇到了名为“潮汐客流”的课题。
潮汐客流是城市交通管理中的一个专有名词,通常出现在上下班高峰期,代表了人员集中进出某个区域的流动趋势。在这段时间内,人流和车流都会显著增加,造成交通拥堵和运输效率下降。而在其他时间段,人流车流显著减少,对交通管理和提升运输效率同样是考验。
在商场运营客流管理过程中,节假日和下班后是涨潮时间,工作日和上班时间是退潮时间。在一些人气较高的新商场,两者差异则更为显著。
对此,龙华会一楼公益市集卖糖葫芦的工作人员深有感触。“我们是周六开始在这里摆摊的,双休日两天从二楼到一楼到地下两层,人暴多,通道都堵住的,糖葫芦营业额有三四千块钱。今天是星期一,到晚上6点大概只卖出20串。”她说。
有专家认为,缓解潮汐客流,不妨强化松弛感、在地化和社交属性等全新运营特点,吸引人群回归、驻留。这方面,美国盐湖城“城市溪流中心”的思路,值得借鉴。
它以一条1公里长的人造“溪流”为线索,将零售店、办公楼、住宅及酒店等多功能单体联系起来。“溪流”蜿蜒成S形,令整个空间活跃生动,成为人们乐于行走的散步路线及休憩场所。
购物中心的主广场——理查德中庭,包含了多个带有光、火、音乐秀等娱乐元素的喷泉,次广场则利用建筑高差及人行天桥营造富有趣味的空间形态,吸引民众参与其中,积聚人气,带来大量潜在消费者。
该项目最大的亮点是价值1亿美元的独一无二的可开启式大窗屋顶。天气晴朗时,满足人们呼吸新鲜空气、享受阳光、回归自然的渴望;雨雪天气,可以关闭大窗,营造舒适的室内购物与休闲环境,尽可能减少天气变化对客流的影响。
鸿寿坊
“鱼到底乐不乐”的烦恼
关于长寿路上的鸿寿坊,最新的大动作是大半个月前瑞安房地产宣布以12.06亿元出售上海鸿寿坊项目公司65%股权。然而后者身上的来自瑞安的印记,并未因此消失。
图片说明:鸿寿坊食集一楼,刚进门便与鲜花撞个满怀。彭德倩摄
作为一家与上海龙华会几乎同时开业的全新综合商业体,鸿寿坊面临的“舆论压力”似乎要大一些。原因就在于“新天地”三个字。
“我还以为是跟当年卢湾区一样结棍的新天地,没想到那么小,半个小时逛完了”“吃饭地方蛮多,披着‘新天地’外衣的大食代”……对鸿寿坊定位不太了解,种种高期待值下引发的失望,让一些人激动地与附近居民在抖音、小红书帖子评论下争个十七八条,总结下来两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商业面积只有1.5万平方米,平时来逛,菜场里买点蔬菜,面包店买好明天早上的餐包,一下子多了500种选择。”翁女士跟先生手牵手在鸿寿坊食集里的菜场收银台结账,一根白萝卜0.9元,一袋地梨7.6元。食集的网红楼梯上,杨浦区来的广场舞小分队阿姨们集体照拍了十分钟。门外隔着一条弄堂,是年轻情侣在露天座椅相对小酌。日咖夜酒,各取所需。
图片说明:吃好晚饭去鸿寿坊兜兜顺便买菜,已成不少附近居民的习惯。彭德倩摄
卖黄泥螺、卖梅子酒、卖生煎包,足足22个美食品牌融合了上海里弄生活气质的独有“精致烟火气”,配合多元便民空间、业态及服务,在普陀区交出一份“15分钟生活圈”的答卷。这家商场公众号简介蛮有趣——此地只关心三件事:你的一日三餐,桌上的果蔬花香与友邻的浅酌深谈。
图片说明:梅子酒摊位前。彭德倩摄
图片说明:大壶春门前。彭德倩摄
不过别看它体量小,同样需要面对潮汐客流的情况。餐厅老板反映,人多时晚上9点打烊,下午5点食材已经卖空了;中午人少时甚至连外卖都没有一单。话说回来心里倒不是太慌,东、西两座办公楼里招商的公司早点入驻,午餐收入便能有稳定保证。
然而老板心里也有隐忧,开店做生意需要氛围,但是氛围太足了也吃不消。不说鸿寿坊里几十家食铺,沿着长寿路从巴黎春天、189广场到旭辉里,家家商场位置“贴隔壁”,体量“脚碰脚”,分母那么多,顾客分子就这些,等新鲜劲儿过了,客流压力着实不小。可话又说回来,如果这几家串起长寿路的“一条龙”商圈,一起做大这个蛋糕,分子近悦远来,分母再多点也不怕。
拎着一盒大壶春生煎包打包回家的宋先生还有个小意见。方便居民,细节要周到。鸿寿坊麻雀虽小,也有1.5万平方米,半露天式结构弄堂四通八达,二楼不同的店需要乘坐不同的电梯才能到达。上次在这里的浙江菜餐厅订了个包房给岳母做寿,结果四面八方来的叔叔阿姨全部迷路。“能不能在鸿寿坊各个出入口做一个总览地图,就像景区里那种,各动线交会点最好再立个指示牌,才是好上加好。”宋先生说。
百联ZX创趣场
“它的意义在于目前找不到同类型商场”
墙上连排动漫角色海报灯箱,巨屏中游戏画面变幻闪烁,在南京路步行街上,国内首座聚焦“二次元”文化(指漫画、动画、游戏等作品及其衍生文化等)的商业体——百联ZX创趣场门面醒目,却又毫无违和地融入街区。
图片说明:店内手办模型吸引了来南京东路步行街游玩的外国游客。彭德倩摄
“ZX源自Z Era(Z世代)和X(无限可能)。创趣场代表了因为同好、热爱而相聚的Z世代有趣的人,共同创造一个有趣的次元文化的试验场。”一年前,由地标建筑华联商厦改建而成的创趣场正式开业之际,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表示。
与其他商场品牌组合有着显著不同的是,商场整整六层楼,仅有两三家餐饮设施,其余全部为二次元周边产品的销售和体验区域。“这里不需要引进时髦的连锁餐厅来吸引人流,我们就是冲着看‘谷子’(二次元周边,如海报、卡牌、手办模型等)来的。”拖着黑色行李箱、中午从苏州赶来的大学生小沈道出自己的理解。
每隔两周,他都会一个人坐半小时高铁再换地铁直奔创趣场,逛完买9点的高铁票回去。当被问及为何一次次赶来,他回答:“这里有这样那样的缺憾,我和网上的小伙伴也会有很多吐槽,但是它的意义在于目前找不到同类型商场。”
开业一年后的今天,在工作日的下午,商场内人流如织,店铺内、过道中甚至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客流中以二次元爱好者为主,好奇进入一探究竟的路人也不少。
“I didn't expect there to be such a store in Shanghai(没想到上海会有这样的店)……”MegaHouse店铺内,来自加拿大的青年围着摆有火影忍者模型的透明展柜,一边上下打量,一边跟朋友低语。第一次来中国旅游的他们也都是二次元爱好者,这次意外相遇,大家都喜笑颜开,准备一层层逛,特别想找有没有《原神》游戏的周边。
另一边,一个七八岁小男孩正煞有介事地向爸爸介绍眼前紫色的雷神模型,据他估计价格应该在1800元左右,爸爸不信,找到标价牌一看,1799元。父子俩在展柜前讨论了很久。
商场完成小体量商业改造,在品牌建设方面引入了大量品牌首店和旗舰店,包括海外首家万代魂TAMASHII NATIONS旗舰店、中国首家MegaHouse、上海首家万代VR ZONE体验店、首次开出线下商场店铺的模玩熊、蓝月的娃娃屋等众多本土原创和海外经典头部IP。
“现在是工作日,还是上班时间,已经是最不挤的时间段了。”戴着绿色双马尾假发的女生小丽介绍自己的经验是:双休日来时,店内逛半小时就必须跑出门透透气,否则里面层高不高、地方小人多,很容易缺氧。她一边翻动比对着货架上盒子里的钥匙扣,一边吐槽:“二次元爱好者收‘谷子’的主要途径是线上,价格低、好谷多,而这里的‘谷子’价格较高,有的IP角色卡市面上50元可以拿下,这里可能开价85元。另外特别想吐槽的是,‘谷子’集中在热门IP,想找冷门的好谷基本不可能。”
那为何又要来呢?“这个我和朋友们也讨论过。”她笑着说,一方面,这里有许多官方联名活动,独特的现场体验是线上或其他地方难以获得的,一旦投身人群,氛围上来了不知不觉就一次次来,一次次买;更重要的是,比起单纯买东西,这里的文化象征意义更大。
“你有没有注意到,这里的电梯、厕所,甚至男女标识、厕所隔间内,都是满墙彩色动漫主题装饰。”在小丽看来,青少年中流行的二次元文化在大众视线中有时不免被边缘化、被负面评价,现在,在“中华第一街”最显眼的位置,有整整一个商场六层楼专门为这一小众文化打造,带来了极高的情绪价值。这里也成为许多外地同好来上海必打卡之地。常听他们说:“还得是上海”“果然是上海”。
图片说明:电梯、厕所隔间内,都是统一的动漫主题风格。彭德倩摄
在商业领域,二次元文化已成为年轻群体的精神消费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变现能力极强,消费需求与日俱增。百联ZX创趣场的“唯一性”及区位优势带来的自来水路人游客,令其火爆不减。然而现场采访中,一些商场的目标顾客也坦言“不满”。例如,商家工作人员中有不少对二次元文化一知半解,甚至有人觉得自己只是在“卖玩具”,二次元爱好者交流“谷子”时欢乐讨论的氛围消失了。
二次元的风口如今已被更多商家看到,如城中MOHO、大悦城等商场纷纷为其开辟专区,口碑渐起,成为爱好者新的选择。若失去了“唯一性”带来的受众包容度,面对激烈竞争的百联ZX创趣场如何保持新鲜感,如何保住高质量客流,尤需未雨绸缪。此刻,顾客小沈的那句话,或许便有了更重的分量——它的意义在于目前找不到同类型商场。
【专家观点】
为“上海购物”添新彩
记者:为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去年以来,上海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消费新空间、构建消费新生态。在您看来,上海的百货商业综合体发展表现出何种新特点、新趋势?
聂永有(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会长):随着电子商务、线上购物的发展,传统的消费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未来的实体商业设施,更主要是满足人类社交的需要。
记者:不少新综合体不像过去那样求大、追求巨型体量,而开始寻求小范围里做精致。有人说,做大难,做小同样不容易。
聂永有:体量大,投入就大,船大掉头难。其中海量商品如何排布,品牌如何组合,场景如何匹配,需要深度精算并保持一致性,否则容易陷入混乱。若体量小,抗风险能力不够强,对定位精细度要求更高。
如果站在总览的视野来看,做“大”与做“小”的用心,不仅仅是企业单体需要考虑的事。充满活力的消费环境,如同亚马孙丛林,需要形态各异、大小参差的商业设施共同成就。记得很早以前,上海新开一家超大型仓储式购物中心,半年内周边就关闭了20多家小店。回想起来,无论从消费环境的多样性、激励服务的高质量竞争,还是就业等角度来看,都是令人遗憾的。
40多年前,日本也正值大型百货公司高速发展的时间段。当时日本出台了《百货商店法》来加强规范和引导,原则之一是“限大助小”。其中有不少具体规定,细化到在一定面积的区域内,需要有多少小店才允许开大店,大店每月需要强制休息几天等,以此来保障商业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便于形成区域自身在商品种类、服务范围等方面的特色,也令大店、小店都保持充分竞争力,令顾客受益。
记者:随着新店开张的新鲜劲儿过去,“泡沫客流”减少是必然的。您觉得百货商业综合体应如何更好地留住人,吸引更多人?
聂永有:一是认真研究目标群体的消费需求,设计经营品种和服务方式,探索体验式消费,创造社交情境是重要方向。温饱等基础消费问题解决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生活品质、情绪价值。顺应新需求,是未来购物中心设计与运营的新趋势。
二是在经营过程中,应常变常新。在日本,2021年10月,名古屋市内的永旺购物中心以50岁以上人群为目标群体专门设立的“健康与养生”区域开业,其经营特色就是将具有健康关爱功能的店铺集中在一层,为周边居民提供健康生活服务。
记者:一个个新商业综合体的兴建,也是城市更新的一环,如果从城市规划的视角来看,您认为未来有何新方向?
聂永有:上海在探索消费业态创新、新型消费场景、搭建多层次商业地标等方面加大力度的同时,也应更为谨慎、科学地规划和布局,预防盲目落子以及超常规发展隐含的风险。
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须加强理论研究,吸纳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提供智力支持,共同为“上海购物”品牌添上新彩。
栏目主编:龚丹韵
来源:作者:彭德倩
京报讯(记者王萍)12月28日,新京报记者从大众餐饮连锁品牌小菜园获悉,其于近日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投资方为加华资本。这是继今年3月完成首轮融资后,加华资本对小菜园的再次投资。作为小菜园的独家投资人,加华资本累计投资金额5亿元。这也是近年来大众便民餐饮市场最大一笔融资。小菜园方面表示,计划将融资的部分资金用于门店的拓展等,其他用于供应链、加工厂等后端建设。
据小菜园官方网站的公开信息,小菜园餐饮品牌创办于2013年6月,是新徽菜时尚连锁餐厅代表品牌。其发展和布局主要以安徽铜陵本地市场为中心,向池州、芜湖、南京、苏州等地辐射。小菜园总经理李道庆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5年1月,小菜园就成立了菜品研发中心,实施标准化统一管理。2019年,小菜园成立专属供应链公司,构建起了集采购、加工、仓储、配送为一体的大型物流供应链体系。2020年正式组建安徽小菜园控股有限公司后,小菜园将一线门店与后勤供应链合并打造成集团式企业。李道庆说,小菜园的供应链是根据周边门店数量建设,这样能充分保障自家门店的供给。“目前全国有12个分仓,走产业链标准化路线,菜品现炒的原则不会变。加华资本的投资,部分将用于门店扩张,其他都用于后勤的建设暨加工厂等后端扩展。”新京报记者了解到,2023年,小菜园已经尝试对外打开销售的新零售市场布局。未来,小菜园的供应链将进一步赋能,500多家门店也将有望拓展功能,成为推广好食材的“小超市”。
《中国餐饮经营研报2022》显示,一批区域餐饮品牌迈出了更快速走向全国的步伐,它们很大程度上瞄准的“小吃小喝小聚”社交场景,满足了当下25-35岁主流客群的隐性刚需。据美团发布的《2022新餐饮行业研究报告》显示,通过对2021年大众点评用户餐饮相关评价内容分析发现,“好吃”仍然是消费者提及率最高的关键词,“性价比”紧随其后。在门店布局上,目前小菜园已经进入全国118座城市,拥有500多家直营门店。小菜园的门店主要位于商场、购物中心等商业综合体,例如万达广场、吾悦广场、万象城、苏宁广场、金鹰国际、八佰伴、永旺广场等。李道庆表示,2024年,小菜园会把现有门店所在城市的店面进行加密,并把“多开店”转变为“开好店”。根据小菜园的计划,其未来每年新开门店的数量将有望逐年递增。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小菜园在北京的门店主要位于长楹龙湖天街、大兴龙湖天街、东坝万达广场等,目前已达15家。根据大众点评的信息显示,小菜园的人均消费约85元。小菜园方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小菜园将继续借助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工业化,服务大众便民餐饮需求。2024年,小菜园在北京的门店数量将有望达到30家,选址将继续聚焦于大型商业综合体。
编辑 郑明珠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