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在使用全生物降解购物袋。
“今年1月1日起,国家‘限塑令’正式升级为‘禁塑令’。这两天,客户天天催着我们交货,都指明要全生物降解的塑料袋。目前订单已经排到春节前了。”这些天,慈溪市和达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正满负荷地运转着,总经理陈科杰也特别忙碌。
和达塑料订单的激增得益于该企业2018年的转型。随着“限塑令”的不断升级,陈科杰敏锐地嗅到了可降解塑料市场的商机,于是毅然决定提前进行布局。
令他感到庆幸的是,他对行业的趋势判断对了,和达塑料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据初步统计,和达塑料今年1月全生物降价塑料袋的产量可达到100吨。按照目前的订单情况计算,预计全年产量超过1200吨,比上一年增加近一倍。“现在有技术,有产能,还要有生产资质,能够提供检测报告的企业可不多。”陈科杰说。
“禁塑令”的实施,不仅改变了消费市场,也改变了像和达塑料这样的传统塑料生产商。可降解塑料行业成为新“风口”,而生产链上的企业也站在了新的赛道上。
盒马鲜生的全生物降解购物袋。
“禁塑令”加码传统企业遇抉择
“按照往年的行情,现在这个时候是塑料袋生产的旺季。但是今年订单明显减少了,很多老顾客明确表示要减少对传统塑料袋的采购。”慈溪一家塑料包装制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的企业不止一家,宁波很多传统塑料包装企业或多或少面临着订单萎缩的尴尬处境。
去年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等场所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去年9月底,市发改委等10部门印发《宁波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要求全市围绕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新目标新定位,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不只是宁波,截至目前,北京、上海、海南、江苏等地也颁布了地方“最严限塑令”,大都以2020年底作为最后期限,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塑料在汽车零部件、家电包括轻工类产品中使用非常广泛。在‘大塑料产业’中,‘禁塑令’禁止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只占了很小的部分。但‘禁塑令’的落地执行,肯定会使传统塑料行业产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宁波市塑料行业协会秘书长于卫星说,总体而言,一次性餐盒、吸管和塑料袋是应该朝着可降解材料的发展方向推进。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参考欧洲生物塑料协会的数据,2019年我国生物可降解塑料消费量全国占比仅为4.6%,从“限塑令”到“禁塑令”,政策推动可降解塑料的渗透节奏有望进一步加快。
由此可见,可降解塑料行业俨然已成为塑料领域的新“风口”,也将是部分传统塑料包装企业的重要转型方向。
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正逐渐被其他环保袋取代。
行业新赛道不少甬企率先起跑
面对“禁塑令”带来的冲击,宁波很多塑料包装企业也早早瞄准了可降解塑料的新机遇,提前布局,如今已尝到了甜头。
宁波家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去年12月,工信部公布了第二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名单,家联科技成功入选。这跟他们专注于生物全降解材料的研发密不可分。自9年前开始深耕新材料领域,家联科技自主研发、生产、运用环保型全降解生物新材料聚乳酸(PLA)。
据了解,PLA是从木薯、番薯等非粮植物淀粉中提取出的以乳酸为主要原料聚合获取,原料来源广泛、可再生。在特定条件下,PLA可完全降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无污染。
然而,普通PLA产品使用寿命较短,导致使用周期不长。对此,家联科技的技术团队通过攻关,将PLA产品耐热温度由55℃提高至100℃及以上,且满足微波加热要求,选用生物基增韧剂提高PLA抗冲击强度约3倍。目前,家联科技全降解环保袋已获盒马鲜生等国内一流零售商的青睐。
而在昌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工厂生产车间里,66台注塑机正在自动生产刀、叉、勺、杯、盘与餐盒等一次性餐厨用具。据昌亚新材料董事长徐建海介绍,拥有科研团队的昌亚新材料,主动借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科研机构,持续发力聚乳酸等可降解材料,每年推出新产品逾20款。目前,昌亚新材料外贸生产订单已排至今年7月。
宁波百福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则已在原料、加工过程与最终处理等的环保方面参与制订了3项美国标准。“我们研发的全生物降解塑料袋,在持续接触土壤里的微生物后会在一个月内变成碎片,在90天内肉眼看不到,在180天时全部变成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在美国市场,这款由生物降解材料生产的塑料袋被直接用于堆肥。”董事长程国仁拿着从生产车间流水线上新鲜出炉的塑料袋说。
记者孙佳丽文/摄
成本压力下消费市场有喜有忧
“尽管市场产能在加速,但未来可降解塑料产能缺口依然非常大。”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的可降解塑料主要以PLA、PBAT以及PBS项目为主,总体市场占比很低。同时,可降解塑料与传统塑料之间仅成本价格就相差了1-3倍,明显制约了可降解塑料的快速市场化。
成本压力、产能不足之下,甬城消费市场是如何选择的?
餐饮业率先动了起来。去年12月23日,记者调查发现,宁波一些连锁餐饮企业已经不再提供一次性塑料吸管,有的换成了纸质吸管,有的开始使用可降解吸管,有的则用可直饮杯盖代替。
奶茶店、咖啡店等饮品店是吸管消耗的大户。在星巴克浙江万里学院店,记者已找不到塑料吸管的身影。此外,古茗奶茶已逐步将塑料吸管替换成纸质吸管,CoCo奶茶将吸管全部更换成了PLA生物降解材质的吸管和纸质吸管。
“禁塑令”后,宁波的大型连锁超市也闻风而动。
在华润万家鄞州印象城店记者发现,收银台旁边的塑料购物袋已全部更换为“非食品直接接触用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不同型号的全生物降解塑料袋定价从0.2元、0.3元和0.4元涨至0.6元、0.8元和1元。“针对尚未使用完的不可降解塑料袋,我们会统一收集,并交给总部集中处理。”超市客服副总经理周丹丹说。
盒马鲜生明州里店的每一台自动收银机旁,都贴出了“环保塑料袋价格调整”的告示,从2021年1月1日起,盒马鲜生在宁波区域门店内收银区销售的购物袋将全面升级为全生物降解塑料袋,售价也同步作了调整。店长陈鹏告诉记者,除了购物袋,他们还将餐饮区的一次性勺子、叉子、吸管等全部更换成可降解的物料。
但是,“禁塑盲区”依旧存在,外卖领域更是重灾区。
1月10日,记者在茶百道(鄞州港隆广场店)、叫了个炸鸡(和泰雅苑店)分别下单购买奶茶和炸鸡,发现包装均为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走进麦当劳(宁波华润万家店),外卖窗口上也摆满了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打包的果汁和咖啡。
“禁塑”要落实多方必须形成合力
尽管可降解塑料被认为是行业内的新“风口”,但从目前来看,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消费市场,企业对政策落地的执行力度尚不明晰。同时,由于新材料的研发存在一定的壁垒,价格及性能等方面与传统塑料袋相比并无优势。再加上可降解塑料制品存在的价格高、需求量大等瓶颈问题,让许多企业在行业发展初期打起了“擦边球”,例如用“全降解”和“可降解”分别指代降解率“达标”和“不达标”的塑料袋制品,给市场监管部门提出了难题。
因此,在于卫星看来,可降解塑料替代传统塑料,还存在不少问题,有许多工作要做。
“‘擦边球’的存在,很大原因在于可降解材料的生产标准和检测等方面的问题未解决。”于卫星表示,可降解材料标准参差不齐,不同可降解材料的生产制造有着不同的执行标准。此外,由于我国具有检测能力的机构十分有限,其中一家检测机构的排期甚至排到了3年以后,而长三角地区目前还没有能够对可降解塑料进行检测的机构。
同时,我市还应加强对低成本可降解材料的研发和生产。“解决问题首先要从生产源头去解决,如果生产源头解决不好,仅靠消费环节是无法实现‘禁塑’目的的。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高性价比的塑料袋替代品。”景城便利店店主吴建国说。
“‘禁塑’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于卫星说,但“禁塑”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服务机构共同参与,尤其要发挥企业搭台、政府协同的作用。
陈科杰对此十分赞同。他建议,寻找可降解塑料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单靠企业自主创新,还需要政府在顶层设计方面进行引导,大院大所在理论研究方面进行创新,才能加快整条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欣/文
新式茶饮的2021就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揭开正面,映照着的是融资拿到手软,营销几番出圈,爆款刷屏不断、开始冲击资本市场的利好消息,而硬币的背面则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头部奶茶品牌大规模闭店、薪资引内讧等行业隐忧。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社会“内卷大潮”继续奔涌,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新式茶饮的2022有荆棘但也会伴有鲜花。
融资不断、爆款频出、向外投资成新式茶饮行业新动态
新式茶饮的2021,离不开“钱”这个关键词。且热钱是喧闹着涌向了新式茶饮行业。
据财经网产经不完全统计,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沪上阿姨、古茗等品牌在2021年都相继完成融资。有公开报道显示,喜茶在7月完成新一轮5亿美元的融资,本轮投资方均为老股东,投资完成后估值飙升至600亿元;奈雪的茶在ipo之前,也相继完成了两轮融资;除了头部品牌持续融资外,一些主打细分赛道的茶饮品牌也拿到了融资,如柠檬茶品牌LINLEE、车厘子主题茶饮品牌小满茶田、桃味茶饮品牌和気桃桃等。
红餐品牌研究院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21年11月25日,2021年新式茶饮行业共发生融资32起,披露总金额超140亿元,融资事件数量和所披露融资金额都已经高过2020年全年,达到近10年来的顶峰。
数据来源:天眼查 制图:财经网产经
除了不断传出的融资消息外,2021年也是奠定整个行业里程碑的一年,新式茶饮行业成功拥抱资本市场。奈雪的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新式茶饮第一股”横空出世。此外,多个品牌也被传要冲击ipo,争当“新式茶饮第二股”。其中,经河南省证监局披露,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拟在A股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正在接受广发证券对其进行辅导;还有消息称乐乐茶最快于2022年赴港上市,拟通过IPO融资3亿至5亿美元;另有报道称,茶百道也考虑进行5亿美元的香港IPO,公司已向银行征询有关香港IPO的建议,或最早2022年进行IPO。
虽然看上去似乎只有蜜雪冰城能较快敲开资本市场的大门,但这些消息也进一步让行业升温。
在竞争不断白热化的当下,资本的加持有时是一种底气,有时也是一种鞭策,2021年新式茶饮品牌继续绞尽脑汁通过在原料、设计、营销等方面发力,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爆款。
夏天,品牌围绕小众水果做文章,甚至一度引发油柑的供货紧张。最初,将油柑引入新式茶饮的是深圳本地的茶饮店,后来头部品牌奈雪的茶和喜茶的带动下,油柑彻底“出圈”。
2021年3月,奈雪的茶率先将油柑装入玻璃瓶中上架。这种小众的地域性水果入口酸涩,甚至会引起肠胃不适。但奈雪经过调试上架后,另辟蹊径打出来“3秒微涩,5秒回甘”的味觉系广告词,公开报道显示,奈雪“霸气玉油柑”上架即成爆品,在奈雪茶饮产品中,霸气玉油柑销量占比最高超过25%,甚至超越常年制霸销量榜的“霸气芝士草莓”。随后,其他品牌,也火速推出了油柑类产品。
在油柑之后,火的是黄皮。喜茶从区域性水果黄皮入手,推出了黄皮仙露系列新品。同为地方性水果,黄皮可食用性略高于油柑,但保鲜期非常短,一些茶饮品牌将售卖的区域限定在了南方,而喜茶也曾公开表示,为了解决保鲜问题,会采取全程冷链+带枝运输的方式。
此外,另一个必须提的水果,则是柠檬。除了头部品牌推出柠檬茶系列产品外,一些柠檬茶的专卖店也重焕生机。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超过1500家柠檬茶相关企业,且超过62%的柠檬茶相关企业成立于1年内。
到了秋冬,新式茶饮继续在原料端中的茶基底深究,借力营销,成功让“鸭屎香茶”出圈
对于茶饮品牌频推新品的行为,新零售专家鲍跃忠对财经网产经分析称:“再好的产品,它也需要营销。品牌的这些手段,都是为了找到差异化、个性化的特征,从而寻找到营销路径。”另一方面,爆款频出的背后其实是新式茶饮品牌的竞争“焦虑”。对于新式茶饮来说,从产品本身树立个性,是寻找差异化、从竞争中突围的关键途径之一。
总而言之,“小众水果”“猎奇茶基底”是激烈的竞争中,品牌试图通过原料和配比在竞争中占得高地,缓解焦虑的一种表现。
另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茶饮品牌在瓶装饮料市场方面的布局也初见成效。有公开报道显示,喜茶首批汽水在开卖首日,登上了某头部主播直播间进行限量开售,30万瓶,25000箱汽水秒被抢空。而此前财经网产经浏览中国商标网还发现,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申请注册了“雪王爱喝水”商标,国际分类为啤酒饮料,似也有进军瓶装饮料的苗头。
除了产品端外,行业内部也出现了通过向外投资来加深自己护城河的趋势。动作最密集的当属喜茶,此外,茶颜悦色、蜜雪冰城等品牌都转换身份,迈出了对外投资的步伐。
纵观头部品牌选择的投资对象即可发现,被选择的对象,往往处于新式茶饮行业中一个更细分的业务赛道中。比如,咖啡品牌seesaw、主营燕麦奶的野生植物YePlant、桃味茶饮品牌和気桃桃以及主打分子果汁的细分类概念品牌野萃山等,都是喜茶的投资对象,这些品牌与喜茶本身业务都有一定的相关性;茶颜悦色将橄榄枝抛给了一家湖南本地的茶饮品牌“果呀呀”;蜜雪冰城则选择了汇茶。
对此,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财经网产经分析称:“新式茶饮发展到现在,已进入了一个成熟期,头部企业根据自身的战略和行业发展趋势,迈出了优化整合的步伐。行业分化下,从被投资到主动投资,这一身份的‘转换’,未来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这个趋势以及表现或会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复盘新式茶饮的2021,产品端多元布局,爆款频出,融资不断的同时,还跨界转换身份当起投资人来寻找新的增长点,以上种种,让红火似乎成了行业的关键词之一。
但花路向来荆棘遍布。新式茶饮在2021年也讲出了太多不尽人意的遗憾故事。
头部品牌大规模闭店惹担忧,食品安全问题仍是行业狂奔之绊脚石
有人继续跑马圈地,有人黯然收缩闭店。
一些品牌在2021年抢占市场的速度仍在加快,公开报道显示主打下沉市场的蜜雪冰城门店数量早超过了2万家;喜茶在年底发布的《2021年灵感饮茶报告》中也提到,截至2021年底,喜茶已在海内外80+个城市开出800+家门店。2021年全年,喜茶新增200+家主力店GO店;在1月7日,奈雪的茶也发公告表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共经营817间奈雪的茶茶饮店。
与之截然相反的是,一些品牌开始收缩布局,相继关闭部分门店。同属于高端现制茶饮的乐乐茶,就将主要的精力聚焦到了华东市场,暂时关闭部分地区门店。对此,乐乐茶方面曾公开回应表示,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乐乐茶犯过错,在能力尚未达到的情况下过早进行了全国扩张。暂时关闭部分地区门店,是为了集中精力聚焦华东市场。目前关闭的市场,公司均有未来重返该市场的规划。
与乐乐茶回归稳健的心态或略有不同的是,长期盘踞深圳的茶颜悦色无法承受锐减的人流量,也选择了闭店。11月10日,某短视频平台流传了一则长沙茶颜悦色包括太平街、解放西、步行街等多家门店都关门,甚至有多家店还贴出了“门面出租”的短视频。随后,茶颜悦色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称,今年共三次集中临时闭店,第一次是年初就地过年,第二次是七月底疫情反复,第三次为本轮。长沙有七八十家门店临时关闭,之前的密集布点在长沙的城市发展中赚到了红利,疫情之下,自然也要承担人流减少带来的结果。
彼时,新零售专家鲍跃忠对财经网产经分析称,茶颜悦色将开店的主要区域放在长沙,是先将这个市场做透,从财务成本和运营成本上来说,也比较低,但的确这几年长沙的布局密度确实比较大。密度太大就容易超过市场的承受能力,很可能面临着产出和投入不配比的情况。再加上疫情影响,茶颜悦色如今选择调整闭店或许是一个好的选择。
对于新式茶饮品牌来说,闭店虽略显暗淡,但企业不仅要考虑店的数量,保证每一家的运营质量,才是企业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
如果说临时的闭店整休,或能为未来的重新出发做好万全准备。那2021年另一个不得不提的行业隐忧则是食品安全。
甚至茶饮品牌茶百道,半个月内两次因食安问题“翻车”。先是去年9月,有微博大V暗访茶百道后发现,有门店过期原材料更换标签继续使用,宣传鲜果制作但部分产品用果浆替代。该食安问题惹民愤后,茶百道随即致歉,但仅仅5天后,浙江宁波的一顾客称,在慈溪某茶百道点外卖后,在分装的奶盖中发现蜘蛛,10月8日晚间,茶百道回应奶茶中喝出蜘蛛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尽管之后茶百道公开回应了“奶盖蜘蛛”事件,表示奶盖中的蜘蛛来路不明,难以认领,赔偿600元系店员为息事宁人。
但连续两次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事件,让一些消费者对茶百道感到失望,在相关微博评论下,吐槽、讽刺与生气的评论占了大多数,有网友直言,“别天天想着营销了,多把心思放食品卫生安全上吧”。
另一频繁触碰食品安全红线的典型品牌则是蜜雪冰城。去年5月,有媒体在实地调查中发现,蜜雪冰城郑州、济南、武汉等全国部分门店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包括篡改开封食材日期标签,随意更改或不记录食材“效期追踪卡”备制截止时间,违规使用隔夜冰淇淋奶浆、茶汤、奶茶等食材,柠檬表皮不清洗等卫生问题和食品安全隐患。8月,在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随机抽检中,蜜雪冰城依然出现了门店存有发霉柠檬,调制糖浆与奶制品无密封冷藏保存的问题。
除了以上两大问题外,一些以加盟为主的茶饮品牌先后“跑路”“暴雷”也成了行业之殇。5月,上海市警方侦破上海市首例以虚假品牌奶茶招商网站吸引加盟商诈骗案,其中,马伊琍代言的茶芝兰正是涉案品牌之一;7月,吴昕2018年代言的茶饮品牌“茶炯”被曝收割加盟费后“跑路”;9月,奶茶品牌“快乐方程式”关联公司“新锐餐饮”疑似跑路,导致加盟商血本无归,代言人李维嘉也被骂上热搜。
结语
回首这一年,爆款不断、热度不减、欢喜与唏嘘同在,新式茶饮品牌轮番登上热搜,成为茶余饭后的话题之一。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市场规模为772.9亿元人民币。艾瑞预计,到2030年,整体市场规模将接近2千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中国新式茶饮行业仍存在较大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无人知晓行业的终点在哪里,但未来可以预见的是,这一赛道将会有更多的资本涌入,更多一鸣惊人的产品,新式茶饮品牌在2022年的故事,会更加扣人心弦。
< class="pgc-img">>炎夏日,没有一个打工人可以拒绝一杯冰奶茶的魅力。
只是买归买,消费者们对于奶茶的价格却日益敏感起来,团购平台薅羊毛、一起喝随机立减、买一送一……这些优惠福利都影响着每个精打细算的消费者们在下单前的决心。
十步一家奶茶店,百米之内有多家品牌供选择,奶茶店急剧扩张,利好消费者们的同时,让茶饮界的价格战愈发如火如荼。
近期,古茗柠檬水限时4元/杯、书亦烧仙草新品9.9元/杯、书亦金桔柠檬水折后4.9元/杯……曾经作为“贵价奶茶”代表的喜茶,也在近期推出了限时优惠活动,用券后最低单品4元/杯,而一贯走低价路线的蜜雪冰城更在几天前上线了1元雪王冰杯。
< class="pgc-img">>图/喜茶官网
茶饮店集体降价,进军10元价格带,甚至部分单品卷到快比瓶装水还便宜。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喜大普奔”,而站在加盟商的角度,降价策略实则是品牌在挤压加盟商的利润换取市场空间,在成本无法压缩的情况下,由降价带来的利润损失要如何填平?
近期,多名书亦烧仙草的加盟商准备撤退关店的舆论引起热议。在茶饮赛道疯狂“卷规模、卷低价”的战争里,加盟商的生意,正变得越来越难。
但品牌们和加盟商都无可奈何,因为规模至关重要,在茶饮市场的淘汰赛里,利润暂时不是被考虑的首要因素,靠规模优势获得用户和资本市场青睐才是头等大事。
1、新一轮价格战开打,玩家们都想抢蜜雪冰城的生意?
奶茶越来越便宜了。
今年五月,喜茶为庆祝12周年推出买一送一限时活动,覆盖轻乳茶、茗茶、厚乳茶等不同系列产品,用券后相当一部分饮品单价低至个位数,不少网友表示“堪比蜜雪冰城”。
< class="pgc-img">>图/喜茶官方微博
比如,原价8元的“纯绿妍茶后”,用券后只需4元一杯,一直颇具人气的单品“小奶茉”在用券后只要6.5元一杯。
早前,喜茶、奈雪的茶作为“贵价奶茶”的代表,客单价设定在30元左右,部分单品的定价一度超过星巴克。2022年初,一则“喜茶告别30元时代”的消息登上热搜榜,经过降价调整后,15~25元产品占到所有在售产品的60%以上。
再看奈雪的茶,紧随喜茶脚步,在2022年3月宣布客单价从30元降到15-25元区间。去年8月,其推出“周周9.9元,喝奈雪鲜奶茶”活动一度引起热议。
低价活动虽为限时优惠,但像喜茶、奈雪的茶这样的头部高端茶饮品牌一系列“弯下腰”的姿态,不仅会对原先定位中低端的茶饮品牌造成一定冲击,某种程度上也表明整个茶饮圈的市场竞争态势已十分焦灼。
今年3月,沪上阿姨发布独立新品牌——茶瀑布, 4元的柠檬水、6-8元的珍珠奶茶……门店单品价格集中在4~8元之间,直接对标蜜雪冰城。
5月初起,书亦烧仙草陆续推出多款售价在10元以下的新品,其中金桔柠檬水折后4.9元一杯,葡萄系列新品折后9.9元一杯。
5月底,古茗在广东地区推出为期三个月的柠檬水折扣活动,官方点单小程序显示,原价10元的柠檬水在活动优惠后到手价为4元,这一价格远低于古茗10元-20元的常规价格带。
< class="pgc-img">>图/古茗官网
而“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号称奶茶界性价比之王的蜜雪冰城更是在7月4日推出雪王冰杯,大杯价格只需1元。此前,农夫山泉也推出冰杯产品并引发热议,目前市场上冰杯价格多在3—5元。
与此同时,一些新晋茶饮品牌也正崭露头角,比如创立于2022年的广州茶饮品牌——陈文鼎,切入黑糖珍珠奶茶细分赛道,以“奶茶牛奶做,珍珠要现熬”的卖点,以及15元两杯珍珠奶茶的低价,迅速打开了国内市场。
可以看到的是,各家茶饮品牌争先恐后入局,奶茶生意已经到了存量竞争的时代。在近乎同质化的降价、平价策略里,部分现制茶饮的价格,已经卷到快比瓶装水还便宜了。
2、降价的代价
众所周知,降价是为了扩张更多市场,尤其是下沉市场。
随着一二线的茶饮市场趋于饱和,小镇青年的消费力崛起,各家茶饮品牌都将眼光瞄准了还有增量空间的三四线城市。今年以来,茶百道、蜜雪冰城、古茗、沪上阿姨相继更新或发布招股书,四家企业在招股书中均提及下沉市场的潜力。
短短几年间,县城实现奶茶自由的景象已比比皆是。
来自浙江慈溪的马先生向一刻商业透露:“多年前喝上一杯一点点还需特地跑杭州,每次买好心心念念的四季奶青都要发朋友圈。如今,奶茶店几乎开遍了家乡的每一个小镇,一条街上喜茶、古茗、茶百道、蜜雪冰城应有尽有,最近家乡的商场还进驻了周四晚、茉莉奶白等相对小众的网红茶饮。”
短期来看,下沉和降价的确能直接带来一波规模效应,亦是各家茶饮品牌最直接、最简单的竞争手段。然而,“集体降价”所带来的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过低的价格并不利于消费者的习惯培养。所谓由奢入俭难,当消费者接受了奶茶的价格带在10元以内后,想要再提升价格,讲出让消费者们买单的故事并非易事。
而不同于高端咖啡品牌在办公、社交等方面的附加值需求,消费者对于奶茶的需求往往停留在较为单纯的“解渴”阶段,“哪里便宜去哪里”的习惯一旦养成,就更难谈品牌粘性了。
另一方面,一味追求低价,在成本无法压缩的情况下,对于品牌和加盟商之间的利润平衡来讲,是极大的考验。
类比平价咖啡赛道,瑞幸在今年一季度财报里已释放出“增收不增利”的信号:数据显示,瑞幸在2024年一季度报告期内营收规模为62.7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4.37亿元增长41.5%。按照美国会计准则(GAAP),瑞幸咖啡营业亏损0.65亿元,营业亏损率为1%。而2023年同期的营业利润为6.78亿元,运营利润率为15.3%。
同样疯狂追求质价比的茶饮赛道,也需要关注到是否会陷入“更内卷、难盈利”的局面。
2021年6月,奈雪的茶顶着“新茶饮第一股”的光环在港交所上市。
今年3月27日,奈雪的茶发布2023年财报:全年实现营收约52亿元,同比增长20.3%,经调整净利润2090万元。
52亿元的营收只换得2090万元的利润,实在称不上是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但把时间线拉得更长,会发现这是奈雪的茶近六年来,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8-2022年间,奈雪的茶年营收分别为10.87亿元、25.02亿元、30.57亿元、42.97亿元、42.92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5660万元、1170万元、1664万元、1.45亿元、4.6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财报发布之后,次日奈雪的茶股价大跌12.79%,截止目前并未有止跌态势,公司市值仅剩下34.65亿元,创下历史新低。而从最高位发行价19.8港元/股来看,截止7月8日收盘为 2.02港元/股,跌幅已达到90%。
< class="pgc-img">>图/百度股市通
今年年初,茶饮品牌再度迎来上市潮,茶百道、蜜雪冰城、古茗、沪上阿姨相继于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只是,除了茶百道获批外,古茗和蜜雪冰城港股招股书在7月3日这天一同传来失效的消息,这也意味着茶饮行业正在经历一轮深刻的估值调整与市场预期重塑。
而今年4月23日成功港股上市,成为“新茶饮第二股”的茶百道,尽管盈利能力强劲:在最新招股书显示,2023年茶百道营收同比增长34.8%至57.06亿元,净利润增加19.37%至11.39亿元。
但与奈雪的茶相似,茶百道也未能避免上市首日破发的命运:茶百道股票发行价为17.5港元/股,开盘为15.74港元,低开10.06%,首日最大跌幅38.29%,收盘12.8港元,收跌26.86%,上市首日茶百道市值蒸发约70亿元。截止7月8日收盘10.6港元/股,已跌去近40%。
< class="pgc-img">>图/百度股市通
种种迹象表明,资本市场对于茶饮赛道的价值评估变得更为谨慎,这也从侧面年印证了茶饮行业正在遭遇发展瓶颈的现实。
3、陪跑的加盟商,能撑到几时?
除了积极筹备上市,以求在资本市场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外,各家茶饮品牌在卷规模的比拼中亦是不遗余力,纷纷喊出了“冲刺万店”的口号。
卷规模,关键在于卷加盟商。为实现更快扩张的目标,降低加盟门槛成为了众多茶饮品牌的选择。
今年1月初,喜茶在合伙人大会上承诺2024年一季度新签约伙伴合作费全免;上半年签约并开业的合伙人,每开满3家门店就能获得6.6万元装修补贴。
2月,茶百道宣布实施签约减免、点位减免(根据客流量补贴开店位置相对差的新加盟店)、物料返点等优惠措施。随后,奈雪的茶宣布将开店门槛从98万降至58万元起。
甜啦啦针对新开店加盟商给予加盟费、货物、房租等补贴政策。其中,房租最高补贴80万元,成为房租补贴最高的新茶饮品牌。
还有书亦烧仙草推出0品牌费、0合作费、0服务费的加盟新政;古茗官宣首年0加盟费的政策;乐乐茶宣布35万可"兜底"开设一家不超过50平米的门店……
茶饮品牌做加盟商的供应链生意,并非什么新鲜事。由各品牌招股书可知,蜜雪冰城、茶百道、古茗、沪上阿姨等头部品牌90%以上的门店为加盟店,收入主要来自加盟销售食材和设备。
< class="pgc-img">>只是,加盟容易,要实现共同盈利却很难。茶饮品牌的降价策略一经推出,是加盟商要面临的实打实成本考量。
据了解,加盟商的成本除了交给品牌的加盟费外,还要自己租赁铺子、雇佣员工,并按照品牌要求进行装修。面对这笔不菲的费用,加盟商往往希望能尽快通过一杯又一杯的奶茶来获取利润,回收成本。如果饮品被迫降价,在其他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回本的周期和资金压力将大幅增加,最终是否能实现盈利也未可知。
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6月10日,奶茶饮品赛道的门店总数达427306家,近一年新开门店165388家,但净增长仅有45825家。这意味着,茶饮行业一年闭店近12万家。
近期,书亦烧仙草的降价引发了加盟商的“闭店潮”,不少加盟商抱怨“品牌想要对标蜜雪冰城,但物料成本没有变”、“做外卖都要亏本”、“作为加盟商挣不到钱,真的很受伤”。
在茶饮品牌疯狂内卷的市场环境里,陪跑的加盟商,是否最终会沦为炮灰?品牌既要规模又要收益,但部分加盟商,却在发愁是否能撑过这个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