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再看海康威视的利润表。
2022年,公司营收832亿,其中直接成本(营业成本+税)486亿,也就是说毛利42%,这个毛利率是叠加在疫情以及美国时不时吓唬两句要制裁的情境下,做为制造行业,虽然比前几年有所下降,但依旧比较亮眼,说明公司的竞争力尚在。
直接看到净利润,一共136亿,净利率16%,相比前几年21%左右的净利率有所下降。那我们就要重点看下45%-16%中间的部分是怎么构成的:
销售费用98亿,相比去年增加了14%
研发费用98亿,相比去年增加了19%
管理费用26亿,相比去年增加了24%
财务费用是负的,也就是说海康威视因为银行的利息以及汇率的波动收益等覆盖了其借款所要支付的利息。可见公司的财务还是相当健康的。
利润表基本就这些内容,再结合上资产负债表中应受账款的增加我们可以勾勒出2022年公司的大概轮廓:
1.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方面依旧具备竞争力
2.公司的财务状况很健康,而且管控的很好
3.公司在2022年采取了一定的销售优惠策略(欠款增加幅度远大于营收)去应对市场的低迷
4.同时公司依旧在扩张的过程中,管理费用的增加主要是人员的变动。
5.公司高层依旧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或者说高层的战略布局依旧是从长远的角度来制定的,表现在研发费用的增加幅度。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个销售费用几乎与研发费用相当,如果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那为什么还需要如此高的销售费用呢?这可以作为我们心里的一个疑惑,在年报中逐步的去寻找线索。
最后就是现金流量表
从现金流量表中我们可以看到2022年公司经营活动净额为102亿,从长远来看净利润基本等于公司经营活动净额,如果长期现金流量低于净利润还是需要我们多加注意,在资产负债表中我们知道公司的应收账款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们在后边的年报中就需要格外留意为什么公司的应收账款会如此巨大,应收账款收不回来的风险是否大?
到2022年末公司的现金等价物增加了52亿,其中经营活动是102亿,投资净额是负37亿,筹资活动是负15亿,也就是公司依旧在投资扩大规模,而且公司具备自生造血的能力。
到这里公司的三张表也就看完了,我们从公司的三张表中看到了海康的现状,但是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三张表的背后是什么能力支撑着海康威视所呈现给大家的外在。带着这些疑问以及我们从三张表中看到的问题,继续深挖年报。
在深挖海康威视背后的能力前我先穿插一些投资体系的内容。上周末我发表股票分析系列的第一篇山东出版,结果正好赶上这个礼拜大涨。然后就很多老朋友一直私信恭喜我,并询问一些建议。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就要知道的是为什么做,然后去弄明白做的话存在什么样的风险,存在什么样的机会。山东出版我是在5.4元的时候直接建仓,属于那种看到后毛估估就知道它明显低于内在价值的股票,但是并没有什么很大的想象空间。也就是巴菲特所说的“烟蒂股“。所以随着山东出版三天两涨停的走势,山东出版也已经基本到了其价值线所在,如果没有更好的大招出来,那接下来的走势就完全是市场的因素。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么着急寻找下个标的的原因所在。
现在我们说回海康威视,那为什么我是去分析海康威视?而不是去分析其他的股票?这就跟我的投资体系相关。
最早接触股票投资是在08年黄山旅游的时候,当时一个大哥在爬山的过程中给我介绍了复利,巴菲特。虽然大哥的面貌已经在我脑海中模糊,但是当时他给我举复利例子时内心的震撼依旧让我记忆犹新。我也非常感谢大哥对我的启蒙,尤其是在我对投资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对我灌输了价值投资的理念。也正是因为这个机遇,让我后来开始学习投资的时候只知道价值投资派,所以看的书也好,思考也好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而我的投资体系量化出来就是以下三条直接上干货:
1) 过去10年至少6年以上ROE大于20%,并且小于20%的时候数值偏离不能过大!
2) 公司可见的市场空间大时,也就是公司在高速发展的时候分红/净利润小于0.4,甚至越小越好。公司市场空间不是很明朗时候不做考虑
3) 购买价格PE不高于25
以上三条是我股票投资的具体量化后的体系,当然每个人交易体系的背后都有自身能够自洽的逻辑暗含在里边。接下来我就将自己的交易体系逻辑掰开揉碎来告诉大家。
交易体系的核心逻辑
1994年10月10日巴菲特在内布拉斯加大学的演讲中说:“复利有点像从山上往下滚雪球。最开始时雪球很小,但是往下滚的时间足够长(从我买入第一只股票至今,我的山坡有53年这么长),而且雪球黏得适当紧,最后雪球会很大很大。”
其实巴菲特是用滚雪球比喻通过复利的长期作用实现巨大财富的积累,雪很湿,就是指年收益率很高,坡很长,比喻复利增值的时间很长。而我交易体系的核心逻辑也就是这三个指标:ROE高,公司长期如此,安全边际。其中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ROE高,其次时安全边际,最后是公司长期如此。为什么把公司长期如此排在最后,是因为一个好的公司在行业天花板没有封死的前提下总能找到自己的成长空间。
那为什么是10年内ROE至少6年大于20%,并且小于的年份偏离不能过大?
对于稍有经验的投资者就知道,一般不买上市未满5年公司的股票,为什么呢?因为不能够找到足够的有监管的公司数据。我们知道股市是公司直接融资的渠道,公司要想融得足够的资金,自然公司的财务数据和前景都要引人入胜。就比方我们初次约会,自然而然就会打扮下自己,希望自己美好的一面能够展现给对方。但是进入到婚姻阶段,那么才是自己最真实的展现,同理,只有当企业存在一定时间后我们才能更全面的去了解这个企业。
逻辑表达清晰了我们看具体的量化数字:为什么是10年内至少6年?这个只是适合我自己的具体方法,但背后的逻辑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直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更容易在社会上继续保持优秀。
20%又是如何得到的呢?从1965年巴菲特接管伯克希尔公司到2010年,他的年化收益为20.2%。我个人的理想是年化收益15%,为了给自己的交易体系足够的保险,当初设定时便加了一定的安全垫,然后延用至今。
公司可见的市场空间大时分红/净利润小于0.4,市场空间不是很明朗时不做要求;这条背后的逻辑又是怎样的?
巴菲特曾经在1979年致股东信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判断一家公司经营好坏的主要依据,取决于其股东权益报酬率(排除不当的财务杠杆或会计做账)。芒格也曾经说过:长期收益与公司的ROE相差不大。因为伯克希尔从来不分红,都是将利润继续投资我想他们所说的话语已经将这个前提暗含了进去。也就是每年的净利润又继续投入到公司的发展。
如果舍弃掉这个暗含的前提则是完全不能理解的。举个极端的的例子:假设一家公司净资产为100,ROE一直保持20%,每年分红全分掉,当年的PE为10.
那现在有个人购买了公司50%的股权,那此人的投入是:20(净利润)*10(PE)*50%=100
每年的分红则是:20*50%=10
每年的收益率为:10/100=10%
因为每年的分红都分掉,所以以后每年的情况都是一样的,那我们看到的事实就是年化率只有10%也就是PE的倒数。
所以说在不分红的前提下:持有公司的时间越长,投资者的年化收益率越接近ROE;
在全分红的情况下:投资者的年化收益率越接近PE的倒数。
原因其实很简单,公司能给投资者带来高收益的秘籍就在于将赚来的钱继续投进去享受高ROE。
那我们为什么又设定一个在市场空间可见的情况下分红/净利润小于0.4的指标呢?分红是每个公司自己的行为,我们无法控制。主要指导逻辑就是在公司的高速发展期尽可能的将净利润留存在公司内滚动去享受高ROE 。
为什么购买价格PE不高于25
估值是股票投资中最有艺术的成分,就如同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但可以肯定的是市面上任何一个靠庞大的数学计算的估值都是无用的。巴菲特曾经打过个比方:一个300斤的胖子朝你走来,不用过秤你都知道他很胖。段永平也曾经在给企业估值这块说过,毛估估就可。
大师们说这话的时候是以自身为基准的,因为他们已经有了深厚的功力可以大概看出企业的内核。而我们在不具备深厚内功的时候找个基准则是帮助我们去量化自己的交易体系。
格雷厄姆曾经有个估值公式:公司的内在价值=公司的正常化收益*(8.5+2G)其中G为公司未来7-10年的增长率。这里的7-10年在我看来就跟我们古人说的3一样是个概数,意思就是看长期,并不要注重短期的情况。
格雷厄姆跟巴菲特都曾说过类似的话:指望一家公司能够长久维持8%以上的增长率是不现实的,所以这个8%我们可以大概看成增长的极限。
那么G=8%的话对应的PE就是24.5
G=5%的话对应的PE就是18.5
G=0的话对应的PE就是8.5
那我们现在反观下巴菲特购买股票时的情况:从图上大概可以看出巴菲特都是在PE20以下出手的,所以我们在投资股票中毛估估不要超过25的PE。
而在这种毛估估的情况下,最重要的就是看懂公司,也就是对公司未来发展情况有比较大的确定性,这时候估值的精确就没那么重要。就我个人而言一般第一次出手是在PE差不多16的时候,如果公司是那种自生发展性的则适当增加,如果公司属于那种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才能维持增长的则适当减少。总之最核心的逻辑就是要看的懂公司。
以上就是我投资体系的基本框架,而投资永远带有一定的艺术成分,所有的投资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有所调整,但调整的范围在体系的大框架下,这样才会让你的投资更有章法而不至于像一团乱码自己都说不明白。
接下来我就会用这个大框架去深挖海康威视三张表的背后,我们下一篇再见!!
小广告:股票自己开户的情况下一般佣金默认的是万三,我有合作的证券商。开户佣金有优惠:股票佣金:万1.2(小资金,5万一下),五万以上:万1.1;50万以上:万1;100万以上:万0.9.如果你现在所用的证券佣金比较高可以后台留下你的微信号,也可以直接添加我的微信号给你申请优惠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