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玛士·立顿出生在苏格兰中部的格拉斯哥的一个贫困家庭,父母在镇上经营奶油及火腿零售店。汤姆斯从小就在店里帮忙。
十六岁时,汤玛士梦想着去大西洋另一边的新大陆“探险”。他到一艘远洋轮船上作服务员,从纽约上岸。他在烟草农庄上打工,在稻米农庄做帐房记录员,在街头做商品销售员,三年后,汤姆斯在家乡格拉斯格,并开起了第一家立顿食品店,提供爱尔兰奶酪、咸肉、黄油和鸡蛋。
有一回,出门旅游的汤姆斯来到了锡兰。锡兰红茶是英国人非常钟情的饮料,但由于售价高昂,只有上流社会才能享用到。立顿敏感地意识到,如果能把红茶引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则必然能成为一门好生意。
为了避开中间商的层层盘剥,他直接向茶叶进口商购买,同时自行开发独特的品牌技术,创立了原味红茶。
这就是立顿的开始。
今天,立顿是仅次于可口可乐的全球第二大软饮料品牌。
中国是全球喝茶历史最悠久、饮茶人数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但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却是立顿。
一袋小小的立顿红茶包,每年在全球能卖10亿欧元。而立顿在进入中国五年后,就在中国百家商城系列调查中获得茶包销售额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成绩。
这个有100多年历史的茶饮料品牌,如何在世界畅销,又是如何攻入茶文化渊源醇厚的中国?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立顿能把茶叶做成一个全球化的生意,最根本的是它实现了“三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
一包红茶背后的三大标准
标准1:固定不变的口味
因为农产品随气候、雨水等条件不同,每年的味道都可能不一样,保证消费者今天喝的茶和昨天的口感一致,是立顿保证品质的重要举措。
红茶是欧美国家消费者偏好的茶类,立顿在英国的拼配中心,会用产自斯里兰卡、肯尼亚、中国等不同的国家的茶叶,拼配出基本固定的口感,以确保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在各个季节买到的都是统一口感的立顿茶。
绿茶是亚洲国家如中国比较偏好的茶类,立顿采用中国黄山、四川等地供应商提供的绿茶拼配而成每年相对一致的口味。
标准2: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
即使所在地某些项目因当地情况标准与其他市场不同,在食品安全的标准执行上,立顿是从严掌控的。
以绿茶的生产检测标准为例,中国消费者对农药残留问题比较敏感,而且中国是立顿绿茶的重要出口基地,所以,对于中国产的绿茶,立顿采用了比国标更加严格的欧盟标准。
标准3:可持续发展的茶园
目前立顿在中国的所有供应商都获得国际NGO组织“雨林联盟”的认证,该组织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模式、商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可持续生计。对于茶园,它有茶叶的可追溯系统、农药使用的时间记录等一整套标准体系。
联合利华在中国有三个茶原料供应基地,绿茶在安徽黄山、四川雅安,红茶在云南有全球采购基地。好的品牌,最重要的是从产品源头开始做起。
立顿如何攻下中国市场?1992年,立顿开始进入中国。
显然,茶文化在中国扎根上千年,在古老的茶文化熏陶下,中国消费者对茶以及茶的益处的了解可以说是相当深入。对于一个舶来品,立顿意识到:要想让中国消费者了解和接受立顿品牌,就必须突破传统的茶产品营销手法。
而立顿的市场机会就存在于现代都市年轻的人群中。他们积极向上,喜欢流行文化,注重健康,在朝九晚五的忙碌生活中奔波游走,与生活、工作伙伴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立顿发现,现代化都市里到处都是繁忙的白领,他们虽然收入颇丰,但是工作紧张;虽然想经常与朋友联络,但办公室生活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立顿将红茶作为朋友与朋友联络的纽带,通过美好、轻松的办公室下午茶时刻拉近同事之间的关系。
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立顿主推的一直是经典红茶。但由于中国消费者有其特定的消费习惯和口味,根据联合利华调查,中国茶叶市场有90%的人消费绿茶,只有10%的人在消费红茶,于是立顿对自身产品风格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借改变形象之时延长产品线,推出全新的绿茶、茉莉茶和铁观音茶等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茶包。
目前,中国的农产品进入一个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的阶段。希望,立顿的案例能够给我们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