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茶饮商家还在亏损的泥潭中挣扎,背后的供应商却率先被"喂饱"上市了。
7月 5日,浙江德馨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德馨食品")在证监会官网预披露招股书,拟在深交所主板上市。
看似一家平平无奇的食品公司,做的是食品饮品配料的生意,但服务的却是一众明星新茶饮品牌。招股书显示,2021年,德馨食品的前五大客户分别为,瑞幸咖啡、星巴克、7分甜、蜜雪冰城、书亦烧仙草。而仅这5 大客户,就贡献了这家公司一半以上的收入。
虽不如后者的名气大,但妥妥属于闷声赚大钱。仅靠卖饮品浓浆、风味糖浆、饮品小料这些不太起眼的小东西,净利润也将近亿级别。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公司的收入分别为3.9亿、3.6亿和5.3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012.3万、6871.9万和9547.3万,均保持较快增长。
实际上,疫情之下,餐饮消费品牌"过冬",一向不太受关注的供应商却逆势走到台前,凭借亮眼的业绩表现,纷纷排队上市。
据新消费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 7月,A 股及港股冲击上市或已上市的餐饮供应链公司共有7 家。
除了德馨食品,还有为饮料大厂供应代糖的三元生物;为百胜中国、麦当劳、德克士供应调料包的宝立食品;为奈雪的茶、茶百道供应原料果汁的田野股份;以及为喜茶、瑞幸供应 PLA 杯、盖、吸管的恒鑫生活等。
不难发现,这些供应商基本上要么是背靠老牌的餐饮连锁大厂,或是为势头火热的咖啡和新茶饮等新消费品牌"打工"。
具体而言,2021年 2月深交所上市的三元生物,主要从事赤藓糖醇等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销售。得益于2021年国内"无糖"饮料市场需求的扩大,三元生物开始为元气森林、农夫山泉等一众饮料巨头供货。
加上海外市场增收较快,2021年,三元生物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翻倍,分别增长113.9%、130.2%。
新三板停牌转战北交所的田野股份,以原料果汁、速冻果蔬、鲜果等为主要产品,前5 大客户中有4 家是茶饮品牌,包括奈雪的茶、茶百道、一点点、沪上阿姨。
招股书显示,2021年,田野股份实现营收5.6亿元,同比大增72.6%;归母净利润也翻了3 倍,至6517.8万元。
恒鑫生活则是踩着全国"升级版限塑令"的政策"起飞"。为响应环保,喜茶、古茗、瑞幸、Manner 等一众新茶饮品牌率先将自家的餐具,换成可降解材料 PLA,给恒鑫生活这样的纸质与塑料餐饮具厂商带来的丰厚的订单。
招股书显示,2021年,恒鑫生活的营收大增69.4%至 7.2亿元,归母净利润则翻了3 倍。和其他供应商相比较,恒鑫前5 大客户的销售占比较低,近三年维持在25%上下。
另外,为百胜中国旗下餐饮提供调料包的宝立食品,近三年的营收和净利润也均维持稳步增长。
尽管赚得"盆满钵满",但这些供应商的经营也不乏风险。
首先是业绩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大。不难看出,为餐饮消费品牌提供原材料的供应商,更上游的原料费用在其成本结构中占据大头。
比如卖茶饮小料的德馨食品,果蔬汁类、糖类、茶类等原材料成本占比就超过50%。而其在招股书中也表示,这些原材料的价格受气候条件、产地产量、市场供求等因素影响较大,价格波动较为频繁。
恒鑫生活也在招股书中提到,其所用原材料原纸和 PLA 粒子等成本占比高达7 成以上,其次是人工和制造费用。
实际上,为了抵御原材料波动的影响,新茶饮品牌自己也在降低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通过自建供应链,来把控原材料的质量和成本。
同时,从上述供应商的客户结构来看,严重依赖大客户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因此,公司业绩的好坏与来自大餐饮消费品牌的订单深深绑定在一起。换言之,倘若失去大客户的订单,则势必对业绩造成较大影响。
不仅是德馨食品,2021年,三元生物前5 大客户的销售占比为40.4%;宝立食品2020年近25%的营收由百胜中国贡献;田野股份前5 大客户的销售占比为近70%,其中仅奈雪的茶一家的销售收入就占了20%以上;恒鑫的这一占比相对较低,近三年维持在25%上下。
此外,从这些供应商的主营业务来看,进入门槛其实并不高。换句话说,类似供应商的可替代性较强,因而市场竞争也更为激烈。
比如与恒鑫同处一个赛道的家联科技、南王科技。前者去年登陆创业板,后者也于近日回复深交所第二轮问询并更新招股书,拟在创业板上市。两家均有大客户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上市只是一个开始,上市之后,如何维持业绩的稳定增长,仍是需要面临的问题。
ZAKER 新闻出品
文/ 熊悦
编辑/ 曾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