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是1929年夏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中出现的一个群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是指以下29个人而言的,他们是: 王明、博古(秦邦宪)、张闻天(洛甫)、王稼祥、盛忠亮、沈泽民、陈昌浩、张琴秋、何子述、何克全(凯丰)、杨尚昆、夏曦、孟庆树、王保礼、王盛荣、王云程、朱阿根、朱自舜、孙济民、杜作祥、宋潘民、陈原(源)道、李竹声、李元杰、汪盛荻、肖特甫、殷鉴、袁家镛、徐以新。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概述
1929年夏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照例进行一次学期总结大会,中心议题是“大学支部局的路线是否正确”。大会争议,开了十天,史称“十天大会”。最后只好就中大支部局的报告举手表决。有28人投票拥护支部局,一人既年龄小又观点“摇摆不定”,“二十八个半”便由此而来。实际上王明几个月之前就被共产国际派回了中国,并没有出席“十天大会”。没参加的还有张闻天、王稼祥等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这一专用名词是在‘十天大会’上产生出来的,但其具体人物则不是在那次会议上确定的。在大会上投赞成票的,未必就是“二十八个半”之一;没有参加那次会并投赞成票的,也未必就不是“二十八个半”之一。杨尚昆也加以澄清说:大会上拥护支部局有90票,仍属少数。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王稼祥和夫人朱仲丽
>“二十八个半”由于持相近的理念得名。“二十八个半”中的半个指徐以新,也是唯一确定身份的人。有一个人,有时与支部局一致,有时又不一致,观点比较动摇。当时只有十七八岁,是共青团员,所以称为半个。
1927年夏初,年仅23岁的王明向米夫建议,趁“教务派”和“支部派”之争,对反对这两派的“第三势力”加以拉拢。王明之后联络了一批看法接近的人,在反托派,反其它各种派别如“江浙同乡会”、共青团“光泽派”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以王明为核心的“二十八个半”。
193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成为领导人,派遣陈昌浩、沈泽民等前往鄂豫皖苏区,夏曦等前往湘鄂西苏区,担任中央代表;任命博古为中央临时政治局负责人;王明返回莫斯科任驻共产国际代表。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王明
>由于团体成员人们的政治主张随后发展不同,随着遵义会议后,着眼于国情以及中国工农红军实力发展,此团体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