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厨家道台食府
餐厅地址:哈尔滨市道里区友谊路 318 号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老厨家是诞生于哈尔滨,传承四代的百年老字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1885 年,老厨家创始人郑兴文(1861-1938)在当时北京东华门大街开设了“真味居”饭庄。 1907 年,郑兴文来哈出任任滨江关道(俗称“道台府”)主厨,为了适应官员外交宴客的需要,道台府官膳“华洋大菜、共置一席”,逐步形成了以“中西合璧、南北交融”为基本特点的饮食体系,创制出锅包肉、啤酒鱼、酥黄菜、马上封侯、加官受禄、天龙赐福、熏卤鸭、猪头焖子等名菜,是哈尔滨饮食文化之源。1922 年,已经卸任的郑兴文与儿子郑义林在道里俄国街(现中央大街西十道街)开设私家菜馆,时人习称“老厨家”。1938 年因日伪压迫而停业,郑义林到著名大饭庄厚德福上灶,期间创制出“油炸冰溜子”后演变成哈尔滨的传奇美食“油炸冰棍”。建国后,郑义林的儿子郑学章在国营饭店工作,1980 年代初带儿子郑树国回哈尔滨在个体饭店上灶。2000 年老厨家第四代传人郑树国复兴祖业,重新树立起“老厨家” 字号。历经百年,老厨家四代厨人薪火相传,延绵不断,为哈尔滨这座城市留下了珍贵的饮食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老厨家友谊路店,为哈尔滨首家博物馆式饮食文化体验餐厅,装修融哈尔滨经典建筑元素于一炉,古朴厚重充满历史感,你可以惊奇地在这里发现老道外中华巴洛克的桃形房檐、雪花窗格,北二道街的便门, 中央大街的面包石,霁虹桥的灯柱、飞轮……展现的是地道的老哈风情。
店内陈列的展品为家传饮食器物及第四代传人郑树国先生个人藏品,有道台府百年食盒、洋紫砂壶、分餐铜火锅、俄式老冰箱、老厨家家传菜谱、中国最早的西餐食谱、最早进入中国的现代化煤气炉灶、哈尔滨西餐业历史档案、哈尔滨名店照片、菜单……展示的是纯粹的老哈风貌。
您在品尝老厨家独具特色的“华洋大菜”同时,也穿越时空,仿佛置身于民国时期的哈尔滨道外、道里、秦家岗……,那些老器物、老照片、老菜谱、老票证……一件件向您讲述着哈尔滨饮食的前世今生。
锅包肉
锅包肉是一道令东北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东北名菜,因为它是由清末哈尔滨道台府主厨郑兴文首创的。
1907 年,滨江关道(俗称"道台府"为当时哈尔滨最高行政机构)作为北方重镇的府衙,经常会宴请外国宾客,尤其是俄罗斯人,由于外国人喜食甜酸口味,北方的咸浓口味令外宾们很不适应,为此道台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膳长(厨师长)郑兴文因有一位俄罗斯太太,平时非常爱吃一道"京东帮"(清末鲁菜到北京后产生的分支)的"焦炒肉片",只是她吃时让郑兴文多加糖醋,把"咸鲜口"调成"甜酸口",又把原配料葱、姜、蒜换为水果,他试探性地把太太喜食的美味给外国官员们品尝,这一尝不要紧,受到外宾的一致好评,他们每次到道台府办事都点名要这道加
糖醋的"焦炒肉片",为了区别两种菜肴,郑兴文按照菜肴的烹调方法称它为"锅爆肉",可洋人点菜时总发不准"爆"音,读成"包"了,久而久之就叫成了"锅包肉"。
1911 年 4 月 3 日,清政府在奉天(今沈阳),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外务部大臣施肇基(原道台府第三任道台),点名郑兴文赴奉天主持会议 饮食。他烹制的美味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为国争光,清政府为表彰他特颁发"滨江膳祖"金匾。会议其间,由于采取的是"自助餐"的形式,第 一餐时过后,郑兴文发现"锅包肉"剩下很多,这出乎意料,以往备受外国人喜爱的美味,今天怎么会剩这么多,他用筷子夹了一块尝了一下, 由于放置时间较长,口感发艮,醋也有挥发,味道也不那么爽口了,做为顶级的烹饪高手,他一下意识到,像"锅包肉"这种”火候菜"不宜上这 样的“自助餐","火候菜"应是人等菜,不应菜等人。于是他根据会议需 要,将锅包肉的“烹汁"改为”熘汁",又增加了蕃茄酱,使之颜色鲜艳。 这一改良做法被在厨房帮忙的奉天厨师学会,大会过后奉天各大酒楼饭庄迅速流行起”锅包肉",只是它与哈尔滨的"锅包肉"有了放蕃茄酱的区 别,至今如此。
1922 年,郑家在埠头区俄国街(今中央大街西十道街处)经营老厨家中餐饭店时,经郑兴文长子郑义林建议,将锅包肉中的水果配料去掉, 并恢复添加葱姜丝、蒜片和香菜梗的做法,但保留了甜酸口。这就是传承至今的哈尔滨做法。
如今,锅包肉早已传遍世界各地,并开枝散叶,演化出不同的风格。来到哈尔滨您一定要到四代传承的百年老店老厨家,在”锅包肉"的首创之地,品尝一道正宗的哈尔滨锅包肉,细细品味,这中西合璧的味道已飘过百年!
油炸冰棍
1938 年冬季,郑义林被安排到道外六道街“厚德福饭庄”上灶。厚德福是一家挂四个幌的全国连号的著名大饭店,按当时的说法,挂四个幌的饭店,就是客人点什么菜,饭店就得有什么菜。
有一天,上午九点多钟,来了一位客人,这时堂倌正在打扫卫生, 见没到饭口就来人吃饭,有些不高兴。这位客人问:“你们这儿有什么吃的?”堂倌说:“你没看见我们店挂四个幌吗,你就随便点呗。”这位客人也没含糊,他环顾一下,看到窗外房檐上挂着“冰溜子”,他用手一指说: “你给我来个那个,油炸。”堂倌一听,马上面带笑容,给客人倒上茶水, 之后赶紧来到灶房,对郑义林说,前面来了一位,说是要吃“油炸冰溜子”。郑义林想了想说:“让他等着,我给他做。”过了片刻,堂倌把“油炸冰溜子”端到这位客人面前,他用筷子夹起一块放到嘴里,连说名店名厨果然名不虚传,说完拿出十块大洋放到桌上,接着转身离开。
之后,郑义林也把此菜演变成了“油炸冰棍”,还成了“厚得福饭庄” 的特色品种。“油炸冰溜子”成为哈市饮食业的一段传奇佳话,它还被电视剧《闯关东》搬到荧屏上.
贡米丸子
道台府传统菜肴,选用精猪肉馅辅以黑龙江特产的粟米(即“小米” 是清代黑龙江向皇家进贡的贡米)干炸而成,不干不渣,有一股浓郁的麻香和米香。
老厨家选用的肇源古龙镇产小米,清代时曾为贡品,米粒比普通小米大, 色泽金黄,香味浓郁,营养丰富。
马上封侯
清朝宣统二年秋天,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传旨,召见时任哈尔 滨滨江关道道台的施肇基进京议事,虽然施道台在就任后的近两年中善理政务,使哈尔滨地区各业繁荣。但是,皇帝钦召道台一级的官员进京议事亦不多见。施道台接到圣旨后不知是福是祸,闹得他整日心神不定, 寝食难安,属下及家人劝说安慰,也难解他心中的烦闷。
在启程头一天晚上的饯行宴上,膳长郑兴文把一道道象征吉祥如意的佳肴摆上餐桌。其中一道菜选用“大马哈鱼肉”及“猴头蘑”为主料,香 气浸腑,色香味俱佳,施道台一边品尝一边问:“这道菜我从来没见过, 不知你用大马哈鱼和猴头蘑烹制此菜有何用意。”郑兴文说:“这道菜名是“马上封侯”,祝愿大人晋京一切祥顺。
施肇基赴京后,被清政府任命为外务大臣,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外交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