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自古为长江上游重镇。早在春秋时期,楚熊渠封次子熊红为鄂王,并修筑鄂王城,湖北省的简称“鄂”即由此而来。汉代,置鄂县,属江夏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言:“夫武昌者,东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孙权知东南形胜必在上流也,于是城夏口,都武昌。继孙氏而起者,大都不能改孙氏之输矣。故曰重在武昌也。是上流之形胜,诚莫切于武昌也。”正因为此,东吴悉心经营鄂州,包括修建宫殿等,给鄂州深深烙上了三国吴文化的印记。第一节孙权故都城及其周边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吴黄龙元年(229年)夏,孙权在南郊即皇帝位,秋九月,迁都建业,命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镇守武昌。孙暗甘露元年(265年)九月,复徙都武昌,宝鼎元年(266年)十二月,还都建业。孙吴前后以鄂州为都城近10年之久。可见,鄂州对于江东政权而言意义颇大。民国初,改武昌县为鄂城县,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因此,武昌之名移至今武汉市。故址在今鄂州市鄂城区,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500米;现存一段长约60米、宽10米、高4米的穷土城墙,还有带状的护城河遗迹。文献记载吴王城的修筑时间有三种说法,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初元年(220年)、黄初二年(221年)、黄初三年(222年)。又记吴王城建于西汉灌婴所筑城基上,近年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无论从文献记载或是考古发掘来看,都无法确认吴王城是在‘灌婴城’的基础上增修的。”关于吴王城修筑时间的不同记载,胡三省为《资治通鉴》注曰:“吴以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都武昌,至是二十八年。”曹代汉自立是在建安二十五年十月,这是毋庸置疑的信史。而孙权都鄂是在曹不篡汉后。此系胡氏明显说误。《水经注》曰:“孙权以魏黄初元年中自公安徙此(鄂),改曰武昌县。”据此,则《水经注》其实仍持黄初二年说。而《三国志吴主传》明确记载黄初二年(221年),孙权自公安徙都鄂县,并将其改名“武昌”。同时,以武昌(今鄂州)、下雉(治今阳新富池镇)、寻阳(治今黄梅西南)、阳新、柴桑(今九江西南)、沙羡(治今武汉江夏金口)六县合置武昌郡。又筑武昌城。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九也记载:“黄初二年(221年)孙权自公安徙都鄭,更名鄂曰武昌。”《太平寰宇记》卷之一百一十二《江南西道十鄂州武昌县吴大帝城》条曰:“在州西百八十里。魏黄初三年,吴主置。城有五门,各以所向为名。西角一门谓之流津,北临大江。其城黄龙元年迁都建业,因此停废。”光绪《武昌县志》称吴大帝城为魏黄初三年(按《吴志》作建安二十五年,为魏黄初元年),吴主置。黄初三年的说法査无所出,不知何据。又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赤乌)十年二月,权适南宫。三月,改作太初宫。”注引《江表传》载有司奏曰:“武昌宫已二十八岁,恐不堪用,宜下所在通更伐致。”据武昌宫为魏黄初二年(221年)始建,二十八岁之说,盖因古人算虚岁会比实际大一至二岁。关于吴王城故基,据《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七《江南道三鄂岳观察使?武昌县孙权故都城》:“在县东一里余。本汉将灌婴所筑,晋陶侃、桓温为刺史,并理其地。“《舆地纪胜》《“在武昌东,周四百八十步。”《寰宇通志》卷之五十《武昌府古迹吴王城》:“在武昌县治东,本汉灌婴所筑,晋陶侃为刺史,理其地。又云孙吴故宫城遗地,今宫城前有御沟,内有庙。唐刘长卿诗:上下故宫城,长江竟何有。寥落几家人,犹依数株柳。宋苏試诗:楚雨还昏云梦泽,吴潮不到武昌宫。”《大明一统志》卷之五十九《湖广布政司武昌府古迹吴王城》“在武昌县治东,本汉灌婴所筑,晋陶侃为剌史,理其地。又云孙吴故宫城遗地,今宫城前有御沟,内有庙。唐刘长卿诗:上下故宫城,长江竟何有。寥落几家人,犹依数株柳。宋张耒赋登武昌之故墟兮,吊西门之衰柳。是吴主之故宫兮,昔仲谋之所有。”《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六《湖广二武昌府武昌县吴王城“在县治东一里。本灌婴所筑,或云孙吴故宫城遗址也。中有安乐宫,宫中有太极殿,殿前有御沟,流为牧马港,即吴王饮马处。志曰:县有五门,各以所向为名。惟西角一门谓之临津,北临大江。康熙《湖广武昌府志》卷之二《古迹志武昌县》条:“吴王城:县东,周四百八十步。内有宫殿故址,今废。吴大城:《水经注》云城东故城,汉将军灌婴所筑。陶侃为刺史,理其地。又云:吴王故宫城。前有御沟,后为天王庙。今废。”乾隆《武昌县志》卷之一《方舆志古迹》:“吴王城:县东,周四百八十步。内有宫殿故址,今废。吴大城:都城也,《水经注》云城东故城,汉将军灌婴所筑。陶侃为刺史,理其地。又云:吴王故宫城。前有御沟,内有宫,后为天王庙。今废光绪《武昌县志》卷九《古迹》:“吴王城:在武昌县东一里余,一名吴大帝城,自公安徙此,改曰武昌县,鄂县徙治于袁山东。晋置江州,傅综为刺史,治此城。后太尉庾亮之所镇也。孙权故都城:在县东一里余,本汉灌婴所筑,晋陶侃、桓温为刺史,并理其地(据《水经注》,城东故城言汉将灌婴所筑也。盖晋之武昌郡在袁山北,吴之武昌郡在其东也)。吴大帝城,在州(注鄂州)一百八十里。魏黄初三年(注:据《吴志》作建安二十五年,为魏黄初元年),吴主置。城有五门,各以所向为名。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