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蹒跚至老,是如何渐变的?沪生毛哥,以自传体,家族轶事,个人经历,娓娓道来,上海风情,历史画面,次第展开......
母亲家的糖果店
沪生毛哥/文
母亲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母亲张福妹,出生在淮海中路255号,是淮海中路“柏林”糖果店(前身是西餐馆)的大小姐,淮海中路上的《大东,柏林糖果店》,大东与柏林糖果店是贴隔壁的两家店,外公还请姚慕双,周柏春在电台说滑稽戏时,做过一段时间的广告,为此老上海人,大多都知道淮海中路上的《大东,柏林》糖果店。母亲生在淮海中路,长在淮海中路。
18岁第一次去南京路,还是爸爸陪去的(已订婚),看到24层当时远东最高楼国际饭店,抬头一望这么高啊,脚停在那里不走了,正巧后面走上来一辆黄包车,把母亲的玻璃丝袜也被拉破了。
外婆封建思想很严重,女孩是不能外出的。母亲读到小学六年级,照理在旧社会能读到初小,也算有文化了,但母亲读小学时,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到学校,拿自己店里的切边(碎)蛋糕给老师行贿,老师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她去,来不来上课也无所谓了,结果读了6年小学的母亲大字也不识几个。由于不写不读,该识的字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还给老师了,记得有一次叫母亲签名,把张写反了,把弓长张,写成“长弓”了。
母亲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也是气量极大的一个人,只要是她有的东西,谁问她要,她基本上都肯给的,在我所认识的人中,没有一个气量比她大。母亲已过世18年了,到现在只要说起母亲,凡认识母亲的人,人人都夸母亲是大好人。
我妈年轻的时候很美,到了老年跟撒切尔夫人很像。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我的外公外婆
我的童年,一半是在外婆家度过的。记忆中外公与蒋介石很像,也是个美男子,同是宁波人,嘴上的口头禅就是,“娘西匹,卵西卵泡,贼啦儿子”。外婆是慈祥的老人,还记得外婆烧的芋艿菜泡饭,味道真好,芋艿与青菜是绝配,味道纯正自然很好吃!
两位老人家也是有福之人,在文革初期就病故了。外婆是1966年7月6日脑溢血病故的,外公是医生配错药,误吃后死的,那是1966年8月1日
(外婆与外公前后相差20多天去世的)。当时睏棺材算“四旧”,已买不到了,后来跟医院商量,不要赔偿什么损失,人也去世了没别的要求,请医院出面代购棺材,是通过医院才买到棺材的。两位老人家也算睏过棺材了,放在专用码头上,准备水运,去宁波老家入葬,睏在棺材里二个月。最后给革命小将“红卫兵”这些坏人(现在这些坏人变老了,仍在做坏事)倒出来火化了,也算是最后一批睏过真棺材的上海宁波人。
外公,外婆胆子是很小的,后来的文革烈火肯定会把两位老人家吓个半死,日子不会好过,没有吃文革的苦,是两位老人家的福气。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干涉婚姻两败俱伤
外公的姐姐,妈的姑妈是石门二路上开《糖果店》的老板娘,在文革中抄家批斗,被活活打死。何罪有之!《糖果店》的大小姐,我妈的表姐,我的表姨妈,长得漂亮聪明,是家中的掌上明珠。
与同学恋爱了,恋爱的对像长得一表人才,学习的成绩也很好,但家里比较穷。我妈的姑母与姑夫看不起这个未来的女婿,为此遭到父母的坚决反对,为了阻止他们往来,就把我的表姨妈关在家里,不让出门。结果表姨妈想不开,被逼疯了。家人把她一个人关在亭子间里,有时衣服也不穿,来了月经,把经血弄得满房都是。聪明的人最易患神经病,可惜好好的一个人就这样废了。
大凡父母干涉子女婚姻过度的,都是两败俱伤,没有一个有好结果的。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公私合营
外公外婆两位老人家,在淮海中路上创业的“柏林”糖果店(前身是西餐馆),为了消灭私有制,在1956年给巧立名目“公私合营”了,将两位老人家一辈子的心血给没收啦!名曰:公私合营,其实是将“柏林糖果店”收归公有了,政府把大东、柏林、余兴昌三家店,合并成一家,就是上海滩第一家快餐店,大东快餐店。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上图的三开门面,中间就是柏林糖果店。公私合营后,老板是国家了,外公变为私方代理人,去淮海中路上的哈尔滨食品厂上班了,大舅到顺昌路上的巨龙食品店当营业员,二舅到淮海中路上的海燕食品厂做面包师,都变成工薪阶层了。
私有制消灭了,大家都变成穷人了。小时候,物质条件不如现在,但我们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金色的童年,幸福的童年。我妈舍得给我们吃,省给我们兄弟姐妹吃,爸妈都会说他们年轻时,什么好吃的东西没有吃过?要去就去锦江饭店,锦江饭店比国际饭店(楼层低,很压抑的)有气派,做的菜肴也比国际饭店的好吃,锦江饭店有名的“火烧冰淇淋”,他们每次去
必点的。所以我的童年没有吃过什么苦。但现在,在违背人性的教育下,还有快乐的童年吗?还有金色的童年吗?还有幸福的童年吗?全无!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厚道
外公外婆为人很厚道,听我妈讲,外公外婆对待店里的员工,像对自己家人一样,生活上关心店员,老板吃啥,店员也吃啥,如店员经济有困难,外公外婆也会帮助他们的。外婆每晚都做宵夜,自己家人与店员都有份,那个时候每晚都有宵夜吃,是很享受的上层生活,现在看来吃宵夜是对身体不利的。
公私合营后,老店员还经常到外公外婆家,看望他们老人家。这些店员后来都分布在淮海中路上的店,哈尔滨食品店,海燕食品店,宝康食品店,大东食品店。看到我们这些孙辈们,去他们店里买东西,都对我们很客气的,有时还会偷偷地往我们口袋里,放刚出炉的葱油桃酥饼。说明外公外婆,为人很厚道,情还在。
还记得外公外婆家的亲戚很多,小时候,亲戚来了,我会发人来疯,在亭子间的楼梯上爬上爬下,非常快乐。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盼过年
小时候盼着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爸妈会带我们去亲戚家拜年,那时爸的外婆还活着,是我的太婆,太公是做买办的。在宁波镇海的老家,由于一场大火把家中所有的一切烧为灰烬,太婆为此哭瞎了眼,是一个睁眼瞎,太婆平时在大舅公和小舅公的家轮流住。我们到了小舅公的家里,小舅公会把去年秋天收藏风干到过年的山芋,拿出来给我们吃,这时的山芋特别甜,很爽口的,非常好吃,不比水果的口味差。后来我的大姑母毛贤芳解释说,山芋比水果便宜,是小舅公会精打细算过日子。
特别记得外婆家的大石磨,起码要两个人以上才能作业。磨水磨糯米粉的时候,大石磨要用一付木制的三角架,在三角架上面有一根绳子吊着,三角架的一头连着石磨,一个人推三角架,另一个人牵着,一只手牵着转,一只手加用水浸泡过的糯米,转一圈,加一调羹浸泡过的糯米,糯米马上就会变成白色的米浆,流进扎在石磨出口处的布袋里。
放在布袋里的水磨粉,放不了几天,做出来的宁波汤圆就会发红,因此要把磨好的糯米粉,放在水缸里。用水浸过糯米粉,吃多少,取多少,放在干净的毛巾里绞一下,去掉一些水分,就可以包宁波汤圆了。放在水缸里的糯米粉,隔几天换一次水,这样在冬天放一个多月都不会变质。
每逢过年,从小年开始,就是石磨最忙的时候,平时不用的。外公外婆的邻居们大多数是浙江宁波人,宁波汤圆是必备的年货。宁波汤圆的主要原料是,水磨糯米粉,黑洋酥猪油馅。
记得有一年,大舅妈叫柏雄大哥去闵行集市买猪油,柏雄大哥在闵行电机厂上班。柏雄大哥回家跟大舅妈说,去集市买过猪油啦,菜市场的人讲,猪油没有,只有板油,结果没买空着手回家了。其实我们说的猪油就是板油,柏雄大哥搞不清爽,就像大肠就是圈子,圈子就是大肠一样。磨糯米粉的时候,每每都是柏雄大哥在帮忙,是磨粉的高手,我们只有在楼梯旁看的份。
外婆家的大石磨,用浸泡过一个礼拜的糯米,磨出来的糯米粉最细腻,做出来的宁波汤圆“糯”是“糯”得来,吃过一辈子也忘不了。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爸妈订婚结婚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爸爸是去同班同学张福康(我三舅)家玩的时候,看见了我妈,一下被迷着了,因为我妈长得确实漂亮。那时我的大表哥张柏雄正好满月,我爸出手很大方,买了一个大大的24k的金心锁片,送给了外公外婆的第一个孙子,马上就赢得了外婆的好感,外婆主内又主外,都能说了算的。
爸爸头子蛮活络的,外公的姐姐,妈的姑妈(在石门二路开糖果
店的),家有一批商品没有销售出去,是我爸帮忙把这批商品给销售出去的。妈的姑妈也帮着在外公外婆面前说爸的好话。正好我爸的同学(是老板)厂里的帐房先生李宝鑫,原先是外公店里的帐房先生,李宝鑫就成了爸妈结婚的介绍人(俗称大媒先生)。我爸“花功”蛮好的,一边把家长搞定,一边借机会接近我妈。当时我爸养了一条很聪明的小狗,通人性,会吃瓜子,还会吐瓜子壳,很讨人喜欢的。爸就牵着小狗去外婆家接近妈,妈看到聪明小狗自然喜欢啦!两人就有话题了,爸开始摆“花功了”,妈不出门的很单纯,给爸一“花”就“花”到了。
后来这只小狗给淮海中路上五星公司老板的姨太太看中了,这位姨太太就跟我爸说:“愿用2套西装换我爸的这只小狗”,我爸不缺钱,肯定不愿意的。这位姨太太就买通印度巡捕,趁小狗每天早上自己出门拉屎撒尿的时候,给抓走了。等我爸追出去,印度巡捕就跟我爸说,以验狗照为由,叫我爸去巡捕房拿,这哪里还拿得到啊?就此小狗换主人了,过了一段时间,小狗回来过一次,呆没有多久,又走了,从此没有出现过。爸难过了很久,毕竟小狗见证了爸妈的爱情。
在双方家长的同意下,1950年5月30日爸妈订婚了,没订婚前妈是盘房小姐,外婆是不让妈出门的。所以,生在淮海中路,长在淮海中路,18岁才第一次去南京路。
结婚是1950年12月15日,新房在长乐路28号。母亲的嫁妆有三卡车,母亲长得漂亮,又有这么多的嫁妆,爸爸是很扎台型的。
爸妈的结婚照,是在八仙桥大鸿运照相馆拍的,拍婚纱照的摄影师是爸的表哥,肯定是下了功夫的。新娘是漂亮的妈妈,新郎也可算是帅哥。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上海当年的照相馆橱窗里,都有习惯要把自己店里照得最好的相片作广告,既招揽生意,也是一种海派文化。爸妈的婚纱照自然作为大鸿运照相馆的广告了,放在店橱窗里有好几年,直到服务为大众,不时兴婚纱照了,才把爸妈的婚纱照从橱窗里撤出。80年代改革开放后,才又有了婚纱照,但已经缺失了民国时期的那份从容和风韵了。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未完待续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作者简介:
沪生毛哥,当过知青,做过炊事员,公交售票员,读书不多,记性很好,喜欢讲戏话。现定居新西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