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约1396字,烧脑时间6分钟,筷玩思维记者陈啸发于北京。
2023年,面食快餐连锁依然没有再起动静。
把时间推到两年前的2021年,那时投资人疯狂涌入面食赛道,和府捞面、五爷拌面、陈香贵们不断获得融资,当时造就了疫情期间难得一见的投资盛宴。
而在疫情过后,这些品牌反倒都沉寂了下来。生于疫情期间的上海品牌“陈香贵”的状况成为这一波面食新贵们寥落的代表。2020年7月,新品牌“陈香贵”在上海诞生,正是因为当时限制聚会堂食,一人一份单独座位的拉面是更适合的餐饮模式。
陈香贵创始人姜培军在德克士做过8年,后来做过酸菜鱼品牌,疫情期间酸菜鱼生意不景气让他转向了新的商机——兰州拉面,并将其品牌化、连锁化经营。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陈香贵在全国直营门店超过200家(包括已签约待开门店),一跃成为了兰州牛肉面里开店数量最多的连锁品牌。
自然,这种经营方式会吸引到资本,陈香贵也在持续不断开店,但是这也为之后其遭遇种种问题埋下了祸根。
姜培军曾在采访中称,2022年开350家店,2023年600家店,到2025年至少要开到1000家店。这意味着陈香贵计划以大约每年150-200家的步速跑马圈地,以此做成中国的百胜集团,打造餐饮业的“千店之王”。
对于快餐连锁化,资本向来闻风而动,毕竟餐饮连锁化市场空间在中国非常巨大,投资人也在寻找中国的肯德基、麦当劳,并成为早期投资方分到最大的蛋糕。陈香贵的融资速度验证了这点,短短两年吸引了源码资本、正心谷资本、云九资本、华兴资本等资方入局。
与此同时,陈香贵带动了一批面食品牌的融资热潮,在2021年底达到了高潮,张拉拉、马记永、和府捞面、遇见小面、五爷拌面等等品牌接连受到资本追捧。
但到了2022年,疫情导致的反复封控让连锁经营的店面遭遇成本问题。陈香贵的目标是做品质餐饮,因此即使在高速扩张期也是走的直营模式,但是这样就让疫情期间上百家直营门店的店租、员工基本工资都需要陈香贵承担。
于是2022年陈香贵没有按照计划继续扩张,不仅这一年开350家店的目标不提,至今门店数也没有突破200家。
不过,经过在夹缝中生存的这段时间,熬过疫情的陈香贵依然没有能缓过劲来,品类本身带来的危机终于开始了。在开店成本、店铺租金等因素影响下,陈香贵大部分店铺很难达到收支平衡已经不是秘密,而长期盈利不达标的店则面临着撤店断臂。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像陈香贵这样消费升级浪潮下的连锁面馆,大多将门店开设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并且位于购物中心和写字楼商圈,装修精致、服务周到,这意味着门店的前期投入和运营成本不菲。
单看陈香贵,其近六成门店位于大本营上海,且门店大多是核心商圈的商场店,单店平均面积约为120平米,同时提供30种以上SKU,每个季度更新迭代菜单,还高薪引进兰州当地的拉面师傅,各项运营成本、租金、人工和原材料成本压力着实不小。
在餐饮产业媒体“筷玩思维”看来,单店盈利模式尚未跑通,就在资本助力下加速开店,本身就是一个大坑,加之中式拉面门槛不高,价值感也有限,一顿饭动辄40-50元的价格高高在上,这很难持续收割刚需顾客的钱包。
即使巨额融资也不能缓解这种拉面品类本身带来的焦虑。何况兰州拉面门槛并不高,店型、风格都可能被低成本模仿,难有核心竞争力。
2023年陈香贵们的日子都不太好过,经营焦虑成了品牌们无法回避的困境,而如何突破这样的困境,将会成为新中式拉面品牌迈向成熟品牌连锁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