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罗田怡
5月10日晚,四川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在成都举行新闻媒体联合采访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活动,民革省委、民盟省委、民建省委、民进省委、农工党省委、致公党省委、九三学社省委、省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分别派出代表回答记者提问。
在过去1年里,各民主党派在哪些领域持续发力?今年又将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哪些建议对策?在这场联合采访活动中,区域开发、川茶振兴、中药产业、农民学历提升等热点话题成为关注的焦点。
立足中药资源优势
加快构建四川中药全产业链
在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药发挥了重要作用。农工党省委专职副主委、省政协副秘书长夏华祥提到,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美誉的四川省拥有发展中药产业的良好基础,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四川现有中药资源7290种,常用中药材品种数居全国第一。
但在中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全国各地仍存在不少问题。“目前中药材种苗的管理尚未有统一标准,品种混杂退化的现象时有发生。” 夏华祥表示,大部分的中药材为农户小规模种植,在田间管理及后期的采集加工等环节中,存在药材品种变异、品质降低等问题。
此外,炮制工艺简单随意、参差不齐,没有既定标准,中药知识产权保护落后等问题,也制约着中药产业发展。
夏华祥建议,通过扩大川药标准化种植基地,规范中药材种植种源,加强原产地保护,可以确保川药的道地性。同时,开展川药炮制规范化建设,尽快统一完善川产道地中药炮制标准,可以起到全方位提升炮制工艺水平的作用,大大提升中药的社会认可度
“同时,我们还可以依托省内外著名院校和科研机构,支持开展中药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的研究,支持制订、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研究。” 夏华祥表示,中药产业不仅是产业,其核心内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只用更高标准来约束四川中药产业,才能使四川中药品牌扬名国际,重塑中医药金字招牌。
区域发展
加快安宁河谷地区综合开发
地处攀西经济区,作为四川省内仅次于成都平原的第二大平原,安宁河谷地区包括了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市、德昌县、冕宁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喜德县和攀枝花市的米易县、盐边县、仁和区等10个县(市、区)所辖行政区域,总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9万人,是一处具有极大综合开发价值的“宝藏之地”。
“这里是发展康养旅游的绝佳之地,当地水能、矿产、生物资源高度富集,拥有丰富的风能、稀土、铜矿等资源,产业特色鲜明。”民革四川省委专职副主席郑学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开发安宁河谷地区的重要战略意义。
2020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凉山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郑学炳表示,安宁河谷地区是凉山州集聚产业人口、加快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推进安宁河谷地区加快发展,有利于带动和支撑凉山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促进贫困地区脱贫后续发展,有助于巩固提升脱贫攻坚的工作成果。”
郑学炳认为,当前安宁河谷地区还面临着空间布局散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产融合发展不足、生态保护压力较大等突出问题。因此,郑学炳表示,将积极借助政协平台,发挥民革界别的特色优势,开展联合调研,共同助推安宁河谷地区综合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助推该区域跨越发展。
振兴川茶
建立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创新投入
提起川茶,你能想到哪些品牌?竹叶青、碧潭飘雪......伴随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塑造优秀的川茶品牌成为代表委员们关心的话题。
民建四川省委副主委毛凯表示,当前,川茶产业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茶叶生产总量供大于求,结构不合理;经营主体众多,生产组织结构比较落后;市场推广困难较大,品牌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
毛凯在会议上谈到,振兴川茶要以科技创新、工艺提升为动力,结合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提质增效,加强品牌建设,以川茶龙头企业培育为载体,实现川茶的种植、生产加工与市场销售推广全过程协同高质量发展。
同时,毛凯还建议,四川可以设立川茶产业发展基金,加大政府对川茶科技创新投入。基金可重点支持茶叶“产学研”基地服务覆盖面的拓展、茶叶新树种的引进培育、生产工艺流程的改良,产品检测手段提升,并鼓励茶企申请专利和科研成果转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