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岛语 | 作者
地处长江中下游,经济江苏中下游。
名气大过实力的扬州,现在到底怎么说?
如果说杭州是公认的美食洼地,那么扬州,或许就是那个美食高地。
从一碗国民炒饭,到一顿早茶中的“扬州慢”,再到淮扬菜发源地里处处透露出的食不厌精,扬州的美食“人设”刚好站在了杭州的对角线上。
江苏有两座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美食之都”,一个淮安,一个扬州。全国总共五座城市获得这一称号,江苏摘了俩,算是给淮扬菜长了脸。
而国内的“美食荒漠”,也不只是因“西湖醋鱼”而被网暴的杭州一地,拥有史诗级美食“卤煮豆汁”的北京、“被湖南人管着胃”的深圳等一线城市也都在列。
对比其实很鲜明, 被“吐槽”荒漠和洼地的城市,掰开来看,同时又都是年轻人趋之若鹜的地方,“干饭人”多、声量也大,有点爱之深责之切的意思。
而扬州、佛山顺德等“美食之都”,虽然看着有美食加持,但城市能级要低不少。节假日或许能收获很多“特种兵”来打卡,好吃好看好有诗意,但年轻人“身体很诚实”,一顿夸完又全回“荒漠”去了。
这或许就是扬州现在的尴尬之处,被提起来,全是“三把刀”“皮包水水包皮”“最适合citywalk的十大城市”,沾了一身的文艺气息。
但是聊完吃喝修脚慢生活、千年古城大运河,会发现,除了以前“祖上阔过”和当下“岁月静好”两大话题,再往下聊,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世界美食之都、世界运河之都、东亚文化之都、江苏首个联合国人居奖……宜居属性和文化故事拉满,但一堆名号更像是“点心拼盘”,真正的“硬菜”,似乎一直没端得出来。
江苏十三市,扬州地处中部,GDP省内顺位也常年排在第七、正好卡在中间,各方面都是“中不溜秋”的扬州,真的只想安静地做个“厨子”吗?
至少,扬州市委书记不这么想。
5月份的高质量发展总结表彰大会上,市委书记王进健抛出金句明确表态,扬州身处苏中,但要坚决摒弃“居中思维”。
随后《扬州日报》跟进连续头版刊文,指出谁也无法“躺平”,更无法“躺赢”,对于“温吞水”的鸵鸟状态,措辞犀利:
“上游冒险、下游危险、中游保险”;
“成绩不大年年有,步子不快年年走”;
“居中思维,透着小算盘,是一种工作上的精致利己主义";
……
“扬州慢”,也开始急了。
不急不行,上半年江苏各地经济总量成绩单交出,扬州没有“意外”地继续中游老七,但是细看数字,和后一顺位盐城,只差3个多亿,眼看中游位置也不保,要滑到中下游。
盘点去年,其实扬州有个好消息,底下高邮和仪征两座县级市,新晋加入了“千亿县俱乐部”,其中仪征更是以1002.93亿的数据踩着线跨进门槛,成了江苏千亿县“守门人”。
但放到省内来看,这个“好消息”又略显尴尬,因为先不提苏南苏中,无论是在跨进千亿县的时间还是县域经济体量方面,扬州都已经落后于苏北徐州、宿迁、盐城等地。
5月份,扬州市委还首次开了一个特别的“书记工作会”,主题就是各区县主要负责同志总结工作得失,关键的是,会上会点名通报重点监测指标中低于市均与排名末两位的主体,这让不少干部“压力山大”。
也确实能看出来扬州很想争上游了,扬州发布的推文里,标题“全省第一”四个大字,气势磅礴,点进去一看,是在讲高温天气。
这些显然离曾经主政过“华夏A股第一县”江阴、“70后”市委书记王进健的标准,还相去甚远。
作为苏南县域“双子星”之一,江阴在产业和经济数据上的表现无需赘言,短期内,是全国范围内最有希望对昆山发起“冲击”的县级市。
而以江阴为代表的的苏南强县,也为江苏输送了诸多党政主官。3月履新扬州市委书记的王进健、以及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此前都曾担任过江阴市委书记。
以苏南标准来看扬州,确实要差点意思。
目前扬州产业端有3个千亿级集群,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其中汽车产业也被视作主导产业来打造,上汽大众、潍柴亚星、江淮轻型汽车等整车制造企业,以及亚普股份、潍柴扬柴、东升汽车等200多家零部件企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生态。
但是无论从产业集群规模还是产业打法特色上来讲,和“狂飙的新能源之都”苏南常州等地比起来,扬州汽车产业要逊色很多。
而扬州的制造业其实也小有名气,宝应的电缆、高邮的灯具、仪征的化纤、杭集的牙刷、乃至邗江的毛绒玩具,也有一些可以套用那个句式——世界XX看中国,全国XX看扬州。
但是明眼人看了,还是要回到那句话:有点心,没硬菜。
前一阵东方甄选来扬州搞直播,俞敏洪和董宇辉一顿带货将扬州传统“牛皮糖”又推介给了全国网友,该厂老厂长还专门写了感谢信,因为背后的这家五一和冠食品厂其实经营已经十分困难,濒临倒闭。
一块老旧的牛皮糖,就像是一个产业缩影,和文旅的瘦西湖、“三把刀”一起,也在讲述另一种“扬州慢”,扬州亟需“打怪升级”,找到自己的新范式。
毕竟这座城市不乏诗意,缺的是生意。
但客观来讲,扬州确实也“吃了些亏”。
90年代,扬州在省内号称“扬老三”,工业上呈现“车、船、机、箱、器、化、服、特”“八仙过海”的热闹态势。经济总量曾一度仅次于苏州、超越无锡和南京,排在省内第二。
1996年8月,“大扬州”被分拆,国务院批准“扬泰分设”,县级泰州市携海陵区、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兴化市从扬州剥离,组建地级泰州市。
“扬泰分家”让扬州的“战力”直接减半,行政区面积从12431平方公里下降到6638平方公里(现在为6591.21平方公里),当年的人口也由983.8万下降到444.8万。经济数据方面,也是由“扬老三”掉档至苏总经济总量的1/3。
不过省内来看,苏南各市其实也都是“小而精”模式,所以守着一个“大扬州”,反倒是像在搞特殊。
扬州真正的“吃亏”,是在于整个运河贸易的失势。原本是长江-运河漕运体系中的“话事人”,但随着“漕运经济”的式微、上海又拿走了远距离贸易伙伴、再加上自己腹地又被切,种种因素叠加,扬州只能愈发边缘化。
2022年,隔壁“老兄弟”泰州,虽然GDP数据依然还落后扬州700亿,但是财政收入已经悄摸摸压了“大哥”一头;而扬州下滑的时间线,也正好是南通崛起的这些年,两座没有参与过江苏“南北挂钩”结对扶持的城市,越来越走向一个可以来扶持、一个需要被扶持的趋势。
所以,慢悠悠的扬州,也确实急了。
今年的“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上,扬州明显发力,新签约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249个,总投资额近2000亿,涵盖高端绿色新材料、新型空气储能、高性能电机铁芯等一众先进制造业项目。
在光伏领域,扬州也在拼拼图,除了去年签约落户的阿特斯光储全产业链一期项目,天合光能、晶澳、棒杰等国内光伏龙头企业,也在上半年敲定引入,扬州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实力大增。
扬州还“抄了份作业”,去年成立了扬州国金投资集团,开始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政府产业基金,目前挤进规模已超270亿,今年计划推进科创、绿色产业发展、城市更新三只百亿母基金全面落地。
对于“中不溜秋”的现状,扬州市委印发了一份《全市干部队伍能力作风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号召干部走出舒适区,比学赶超、扛旗夺标,算是往古城慢生活里撒了点KPI。
“十年一觉扬州梦”,曾经的中心,现在的“边陲”,“祖上阔过”的扬州,有点重新上路的意思了。
扬州有炒饭,但也不想炒冷饭,美食高地也想开发点新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