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你好
七家湾
朝天宫印记
「七家湾」
这个一提起就让人不自觉咽口水的地方,
首先让你想到的是不是“牛肉锅贴”?
七家湾,明有此名,东与打钉巷相连,过鼎新路,西至仓巷,与丁家巷相通。这条城南弯弯曲曲的小巷子,也是南京最古老的回民聚居区。老七家湾特色是熏牛肉、扁食、牛肉汤、牛肉煎包,绝不只是锅贴,而这里的故事,更绝不止于美食。
溯
源
—— 七家湾历史悠久 ——
# 七家湾的名字来源众说纷纭 #
说法一:宰牛七姓。相传明初时,有陶、马、丁、姚、哈、莫、白七家回民在七家湾地区聚居,彼此以宰牛为业,后发展为巷,因巷形弯曲如环,故称“湾”。
南京地方志文献《元江宁乡土志》载:“七家湾者,指七家回教牵牛者而居。”
南京地方志文献《元江宁乡土志》
说法二:从龙七姓。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从其有功的七位回族将领集中安置在运渎河沿岸,以此七姓为基础建立了回回街,即今日七家湾。
这七姓,一说是哈、麻(马)、达、沈、帅、金、沙,另一说是:沙、火、沈、哈、米、李、金。
说法三:回地七姓。
相传明永乐十一年,南京户部主事张班(又名简贵信),奉旨到宁夏镇压当地叛乱。得胜班师回朝时,他将当地的回民贵族带到南京安置,回民中有七大姓:陶、马、丁、姚、哈、莫、白,“七家湾”因此得名。
说法四:幸存七姓。民间传说明初时,现七家湾地区的居民们用“隐语刺君”,大为恼火,下令锦衣卫“屠其里”,仅存七家。
南京地方志文献《运渎桥道小志》载:“相传明太祖于上元夜,微行至此,见有画‘不缠足妇女怀抱西瓜’以刺马皇后者,大怒,令屠其里,门有张灯者,尽杀之,仅馀七户云。”但正史研究者对此一般一笑了之。”
说法五:七家转弯。自东吴筑冶城始,朝天宫之南街巷密布,至元明时渐定形。时人常说,到这里街巷如迷宫,每过七户人家,就要转入另一条街巷,而此里东南西北又全是河(运渎河、内秦淮河、外秦淮河),故有“七家湾”之说。
美
味
—— 七家湾历久弥香 ——
# 七家湾的清真美食远近闻名 #
“七家湾的牛众人分了”。因为七家湾是回民的聚居地,这里的清真美食远近闻名。明清以来,在七家湾的回民住户中,十有八九经营牛羊生意。清末南京地方作家陈作霖所著《金陵物产风土志》中曾记载,“屠牛向有严禁,回民每于下浮桥、七家湾一带窥卖之,皮则乘日未出时,在笪桥(大石桥)南皮市街(评事街)交易”。
“卖鸡鸭,宰牛羊,跑经纪,窜五洋。”这是民国时期描绘七家湾人工作生活的顺口溜。围绕七家湾,形成了一条包含牛羊屠宰、美食制作、皮料交易的完整产业链。因牛羊皮交易盛行,七家湾附近皮市街(评事街)、牛皮巷因此而得名。
七家湾回民经营的牛羊肉来源纯正,货真价实,非常受南京人欢迎。加上回民手艺精湛,选料上乘,制作的熏牛肉、扁食锅贴、牛肉汤、牛肉煎包等口味极佳。久而久之口口相传,七家湾成了老城南著名的美食一条街。除了牛羊肉,还有盐水鸭等,前来品尝的市民络绎不绝。曾有句俚语:“要吃牛肉汤,就到七家湾。”可见七家湾当年的名气了。
在七家湾社区的大门右手边,有一堵“寻味七家湾”的文化墙,记述了从这里走出的美食名店。蒋有记、李荣兴、安乐园、韩复兴……这些鼎鼎有名的南京老字号,都与七家湾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七家湾附近的清真寺旧影
寻味七家湾
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亮相的锅贴店〖草桥清真牛肉锅贴扁食店〗,虽然位于打钉巷巷口,但是招牌上却写着“七家湾11号”,追溯历史它可能是七家湾最早的一家牛肉锅贴店,古朴的门头和狭小的店面,依稀可见昔日的模样。不想做饭的时候,点上二两滋滋作响的锅贴,再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汤,就是七家湾人的日常了。
位于打钉巷巷尾的〖李记清真馆〗也有百年历史,足足有四个门头,每天从早到晚都是热热闹闹的。店里面分为好几个区域,熟食区、点单区、外带区、取餐区和就餐区,划分鲜明。锅贴形如新月,颜色焦黄,锅贴底处更色泽更深一些。一口咬开,汁水非常丰满。在李记,就是牛肉生煎包的口味也很别致。一口满嘴汤汁,嫩嫩的肉和着汤汁在嘴里交织成美妙!再来一碗牛肉汤或牛肉馄饨,尝上一口就知道为什么各路吃货会对它欲罢不能!
一幅幅生动有趣的水墨画,勾画出七家湾的独特风味。
///////////////
本期互动
七家湾,
一个吃货们流连忘返的地方。
越是时间久远,
吃的越是情怀。
欢迎留言分享
“你在七家湾吃过哪些美食?”
更多印记,等你回忆...
· 朝天宫印记 | VOL.1 明瓦廊:一条沉淀在金陵记忆深处的烟火巷
· 朝天宫印记 | VOL.2 丰富路:人间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
· 朝天宫印记 | VOL.3 大香炉:南来北往 古城飘香
· 朝天宫印记 | VOL.4 陆家巷:一场来自金陵城的不期而遇
· 朝天宫印记 | VOL.7 南台巷:红色发生地,格调桃花源
· 朝天宫印记 | VOL.8莫愁路:行在莫愁路 人生路莫愁
部分文字来源:南京发布
编辑:孙哲
审核:汪锋、刘虎平
发布:孙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