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佛山与全国六地喜结良“鼋”,共同守护“水中大熊猫”
7月19日,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佛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守护神兽,鼋来有你”——2023年鼋人工繁育和野化适应性保护活动,活动期间,在高明区潭黎水库野化放流50只人工繁育子一代幼鼋。
19日当天,50只幼鼋在潭黎水库野化放归。
当天,佛山发布了鼋保护宣传短片和鼋动漫IP,并与广东梅州、肇庆、河源、上海浦东新区、云南西双版纳、浙江丽水等6个鼋保护地城市有关主管部门签订合作交流框架协议,促进鼋物种交换和保育技术交流。
鼋是一种诞生于两亿年前的史前爬行动物,是从龟类进化而来的鳖类代表之一,其在生物地理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古地理、生物进化等方面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目前,鼋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珠江乃至我国长江以南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被誉为“水中大熊猫”。保护鼋对维护水生生态系统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受人类活动影响,鼋栖息地及产卵场遭受破坏,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人工仅保种成体鼋13只、幼鼋千余只,保护形势严峻。
位于佛山市高明区的农业农村部佛山鼋人工繁育基地是全国唯一鼋人工繁育基地。近年来,该基地依托珠江水产研究所科研团队开展鼋的人工繁殖,从4只原种鼋(2雌2雄)成功培育出926只子一代幼鼋,拥有国内最大的鼋亲本和保种群体,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鼋人工繁殖基地。
幼鼋钻进水底,将身体藏进沙土里。
2020年,农业农村部首次在广东省佛山市开展鼋野化适应性保护活动,在潭黎水库野化放归20只4~5龄带有PIT标记的子一代幼鼋。2021-2022年监测到幼鼋5只,均个体体型饱满,完整无伤,色泽光亮,体重明显增加,生长速率明显优于同期养殖个体,表明野化个体适应性良好。
2023年鼋人工繁育和野化适应性保护活动,是继2020年首次开展鼋野化放归后第二次实施鼋保护行动。通过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双途径实现鼋有效保护,能为鼋历史栖息地生态修复、规模化人工放流提供实践经验,有利于鼋种群恢复和重建,提高全社会对鼋的关心关注和保护参与度。
20世纪80年代,4只长相和甲鱼高度相似的鼋出现在佛山。自此,佛山开启了漫长的护鼋之路。
2015年,佛山率先在国内突破鼋人工繁育技术。为满足种群扩增需求,佛山市各级财政拿出700多万元改善鼋繁育基地,让鼋在佛山彻底安家。
“今天我们举办鼋人工繁育和野化适应性保护活动,将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鼋保护的良好氛围。鼋保护地城市相关部门的合作,将有利于鼋保护的交流合作。将50只幼鼋野化放归,将为恢复鼋在自然条件下的繁育生存,有效推进鼋野生群体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高庆营说。
【文字/摄影】南方+记者 王蓓蓓
【作者】 王蓓蓓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