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以任何形式不经过同意全文转载或抄袭]
2020年9月8日 ⛅天气 | 恩施味儿 第255期
如果你们说“这家店就是从抖音火的嘛”,一定会遭到旁边食客们的白眼。
因为它被恩施人划进早餐选择,是早晚的事儿。油茶汤的佐料拿出来做面,没点胆量谁也不敢做。不过,它或许会成为下一个恩施名小吃,被外地客又爱又恨,带着好奇,又或者带着偏见,但我们无法否认,它成为了2020年后恩施早餐的又一名将军。
两位老板也放话:“来加盟的夫妻档,咱们不需要那么多钱,就想大家2020一起努力活下去“。说这番话就让食物插入了年份,2020年,关键词,挺住。解封后一个多月大家津津乐道哪里开了家新的早餐馆,盅盅面。
朋友圈流行打卡:老城盅盅面,你吃过没?
盅盅面老板娘牟辛堯,牟姐。长得凌厉俊俏,短发没过耳朵。大家开玩笑,说她是老城郭采洁,实际上聊起天来,热情,语速跟弹珠落地似的快。老公罗石是“诸葛亮”,烫着一头锡纸烫,还染了个色,跟个20出头小伙子的做派一样。实际上盅盅面的诞生是他一手促成。牟姐笑笑:“我啊,就是个煮面嬢嬢,他比我厉害”。
疫情期间,老板老板娘被隔离在老家乡下,每天也没什么事做,家里长辈从小就有喝茶汤的习惯,这点引起了罗石的注意。为什么说他是诸葛亮,完全是因为思维敏捷,敢想敢做,起初说用油茶煮面,家里人都觉得他疯了。不过在此之前,罗石也经常“疯”。比如卖牛奶的时候只卖给学生,说好牛奶给小朋友们喝才对。
一种新的食物首先就面对定义与议论,阴米,油茶,提前准备好,也有一系列的规定操作流程。用油茶汤的做法延伸到做面这种大胆的做法,乍一听食客没觉得多厉害,实际上油茶汤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外地客来说,不但尝到美味,还顺便了解一波咱们恩施咸丰的美食文化。
盅盅这个器皿,牟姐说起来也非常有趣:“我们那个年代就用盅盅装米上学,去学校蒸了就能吃,现在看到就非常亲切“。这是70,80后共同的时代记忆。
拍摄的时候石哥一直看着摄影师的机器,左看看又看看,跟孩子一样好奇,牟姐就在旁边说:“你们别看他这样,他对新的东西特别敏感,也喜欢自己摆玩儿一些玩意,“。还没说话,石哥打岔:”我再年轻十几岁,也跟着你们一起拍了,你们还招人吗?“
说完大家都笑了,果然,对一切保持好奇的人总是能在生活里找到新的美味。
精细到哨子分开放,萝卜,牛肉,肥肠。每种哨子又是不同的风味,萝卜脆爽甜辣,牛肉筋道醇厚,老板娘说了因为牛肉,牛杂,到处跑,第一次因为选错商家发现放了化学剂,赶紧跑回去换掉!后来找到屠宰场特供,为了放心自己拿回来洗。
面的选择只有三样,手工刀削面、碱水面还有豆皮,面条下锅,煮熟捞出,淋上哨子,加上油茶,再来上一小勺哨子里的辣椒油,一碗热气腾腾、香味勾人的盅盅面就此完成,嗦一口面,辣味瞬间袭击味觉,其鲜香筋道接踵而来,夹杂其间的还有炸茶叶的酥香,这味道,只能感叹一句,撇脱!
想吃到盅盅面还得趁早,老板每天哨子定量,卖完就收工,不早点去的话,还得排队等,运气不好的话,还没轮到你,就卖光了,相信我,早起不跑空。
老城的记忆随着时间渐渐变成了灰色的往事,只有坐在老城的早餐小铺,吃上那一口热腾腾的面时,那些灰色记忆才仿佛穿过了时光,又变得鲜活起来。
如果说恩施的美食有一场永不停止的接力赛,那曾经的老城美食必然是名列前茅,如今,作为新兴参赛选手的撇脱牌盅盅面已然接起了传到手中的接力棒,向着老城美食的未来,冲刺!
记得点牛蹄筋!招牌!
✍️编辑|酸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