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春
扬州市梅岭中学京华城校区 初一(3)班刘好宸
初次见它,是在三年前,我上完书法课,伴着肚子哀嚎似的叫声,和妈妈寻到了一处可以填饱肚子的地方,位于秋雨路利群超市北侧的“百年老字号”——共和春。
吃完一碗香气扑鼻的虾籽饺面,我开始享受这春日里的美好。我们坐在靠窗的位子上。窗,是落地窗,晌午的阳光穿过玻璃照在我身上,这样的舒适让我联想起它的名字“共和春”。“春”,春意盎然,听着就让人由心底生出暖意。那“共和”该怎么解释?难不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的“共和”二字?不太像。那么,把这两个字拆开来看吧,“共”——共同、共处,“和”——和平、和气,“和平共处”的意思吗?然,实在想不出,干脆先这么定义吧!
第二次去,记得格外清楚。我坐在靠厨房很近的位置,在那里,甚至能听到后厨的说话声——“我孙女上次来这儿吃的饺面,说做得好吃。我寻思着跟你学两手,回去做给她吃。”一个老人和厨师聊着。厨师倒也不嫌麻烦,告诉老人要哪些佐料,要什么样的火候。我好奇地探头巴望,看到老人拿出纸笔,戴着老花镜,认认真真地逐字记录。一股暖流如春日暖阳般涌上心头,这厨房蒸腾的热气中模糊的侧脸,像极了我的奶奶,世间的奶奶必定都是如此吧。
未及多想,另一边,“咣啷”一声,盛满菜的汤碗碎了一地,汤汁大半洒在邻近顾客的脚上。顾客赫然站起,要发怒的样子,却被同伴一把拽住,轻声说道:“回去洗洗便好,她也不易。”看起来年近五十的服务员涨红着脸,半蹲着边连声道歉,边快速捡着碎片。经理来了,一个温厚的中年女人,再三向顾客表达歉意后,扶起服务员,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臂,宽慰地朝她笑笑,说:“我来打扫。”
那一刻,我感触至深。无论是疼爱孙女的老人,还是细心教授的厨师;无论是宽容善良的顾客,还是体恤下属的经理,都让我觉得,这里的人,这里的事,这里的景,是“共和春”三个字最好的诠释。
推荐语
作者用细腻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对共和春的理解。在我们的印象中,共和春只是一个吃饭的地方,但在作者笔下,那却似乎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无论是那儿的人和事,亦或是景和物,作者都生动形象地给予了“共和春”最美的诠释。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推荐语:殷子涵
编辑:朱蓓蓓
排版: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