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7
浙江新闻客户端 监制 翁杰 策划 仇欢 记者 袁佳颖 编辑 周松华
元旦过后,随着第一波“阳康”的人们逐渐恢复,餐饮业的“烟火气”也在回归。
防疫政策优化后,形势一波三折,餐饮行业犹如坐上过山车。在宁波,知名的餐饮企业宁海食府在短短一个月里几次调整应对策略。
2022年12月,防控疫情优化的消息一出,童海波就在期待餐饮的春天即将到来,还特别召集公司主要骨干开了动员大会。可现实给了他一记重拳——顾客、服务员、外卖小哥陆续进入“羊群”,客流几乎一夜之间都消失了。
12月中旬,宁海食府总经理童海波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75%的员工提前放假。然而,这段时间客流逐渐回归,近日宁海食府的平均上座率恢复了七八成。童海波应势而动,火速召集60%员工已经返岗。
尽管如此,童海波认为,餐饮业还需通过黎明前的最后一轮考验,经历疫情三年的重振之路不会一蹴而就。
那么,宁海食府积累了哪些“反脆弱”操作来迎接新一轮的大考?
留足现金流应对风险
据童海波观察,这段时间,很多餐饮同行仍在亏损,甚至直接关店。
做也难,不做也难。“对宁海食府来说,眼下每个月单单光房租和人工就要几百万元的费用。”他说,从上月中旬开始我们只留下了25%的员工来维持营业,同时准备了足够的现金流来应对风险。
作为入行三十多年的老餐饮品牌,面对疫情危机在控制成本上下足功夫,这也是历经几轮疫情影响得出的经验。
2020年1月25日正是大年初一,在丈母娘家吃着团圆饭的童海波,实在没胃口,便独自去了店里。路上,街头空空荡荡,大大小小的餐厅一片萧瑟。到了店里,一个人瞅着水箱里的龙虾、螃蟹发愁。
门店租金怎么办?员工工资怎么办?食材堆积怎么办?……一个个难题涌上心头。
宁海食府自上而下都深信“丛林法则”,最终存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强大的,而是对变化能做出最快反应的。
他们第一个决定是,把门店所有现货海鲜打折清空。之后,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变化,他们也不断调整营销手段——
发现大家没地方买菜,就给他们外卖送菜;企业陆续开始复工,却没地方吃饭,马上上线盒饭团餐;宁波人爱吃小海鲜,渔船出海捕鱼回来,为老顾客直供生鲜;很多人说想念宁海食府的点心,于是上线了点心外卖……
只要看到需求,立即掉转方向,对应急响应的敏锐度,让宁海食府一直行动在前。
经此一“疫”,宁海食府上千名员工共同努力不断拓宽餐厅营收渠道和消费场景,本来要亏几百万,那段时间勉强做到了保本。
2022年12月中旬,宁海食府各家门店推出菜品8.5折的活动,同步开启“线上餐厅”,将堂食转化为外卖来维持成本。这个“打法”似乎和2020年初相似,却又有很大的不同,比起两年多前面对疫情时的措手不及,宁海食府的员工们在心态上和应对上都从容了不少,他们深知只要“干起来”,就可能迎来转机。
“天如果总是不亮,那就摸黑生存,一旦看到了曙光,那就立刻起飞。”这是吴晓波在2022年终秀上的一段话,也是疫情下众多企业的真实写照,餐饮企业也不例外,它们既脆弱又强韧,转型和自救都是常态,不能浪费任何一个转“危”为“机”的机会。
童海波说:“我们随时做好餐饮回暖的准备,用服务回馈客人,打磨每一处细节,把每件事都做到极致,机会也就来了。”
年底紧急召回六成员工
在每一次疫情风波中,有人从夹缝里看到微光,也有人不得已选择退场。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全国餐饮相关企业共注销吊销49万多家 ,仅上半年统计到的注销吊销数据就超过了2020年全年。
为了熬过黑暗,宁波不少餐饮人选择提前放春节假,宣布“兔年再见”。
“12月中旬是餐饮业的冰点,当时我们也是这样计划,但我的想法还是比较乐观,‘阳康’之后会迎来一波消费的小高峰,春节可能会回暖,要接住这些机会就要做足准备。”圣诞节之后,当童海波看到第一批“阳康”坐满餐厅,北京、广州、成都等城市的餐饮逐渐“回血”复苏,他知道餐饮业的“黎明”就要到来了。
2022年12月28日,在宁海食府的中高层决策群里出现这样一条信息,“餐饮马上要热起来了,召集休息的员工尽快复工复产。”
目前,宁海食府的60%员工已经回到工作岗位,每天接待5000多人次,以年底聚会、团餐为主的年夜饭从1月初预订到了大年三十,即将迎来一个忙碌而充实的春节。
“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能做到目前这样的业绩,已经很不容易。”宁海食府做过统计,疫情前一年到门店消费的客人能超过200万人次,黄金周时每一张凳子平均可以被坐12次,疫情以来,这个数字不超过5次,营业总额下降了20%至30%。
这段时间更像是餐饮人的缓冲期,过去三年忙着求生的他们,现在终于能静下心来好好为未来做打算。
采访中,童海波多次提到“未雨绸缪”。“在任何环境下都有冲出来的黑马,我们就是想当这一匹黑马,所以一直冲在最前面”,他顺势把互联网思维迁移到经营之中,积极拥抱短视频的流量红利。
在宁波餐饮行业,宁海食府是短视频的头部玩家,10万粉丝,700多个作品,49.9万点赞,收获了较大限度的曝光,客流转化也立竿见影。
童海波还打造了一个复古厨房,柴烧大灶、传家锅铲、百年橱柜……复原了老一辈人记忆中的厨房,那些宁波人熟知的葱烤鲫鱼、鹅骨浆、拖黄鱼老味道都在这里搬上短视频。
“我自己出镜做传承菜,就是想做个示范,让更多的宁波老味道可以传承下去。”目前童海波的个人短视频帐号——“食神童叔”拥有2万多粉丝,50多个原创作品,在全网的传播流量已经有上千万。
坚守与创新,宁海食府不断积蓄内力,他们成为了“穿越”寒冬的黑马,迎接着乍现的曙光。
“2023年餐饮业的恢复节奏总体趋势向好,但还需经历一段缓冲期。”童海波表示自己看好新一年的城市消费力,跨过缓冲期后计划将新开出两三家门店。
无论怎样,新年已至,春天不远!
突发!武汉28年地标商场关闭
突发!武汉28年地标商场关闭
市场资讯08.0821:10
8月7日,武商集团亚贸广场购物中心官微发布通知:因租约到期,亚贸广场将于2024年9月1日终止营业,并在相关业务及人员妥善安排后,拟注销亚贸广场。
另外,根据武商集团与武汉市亚洲贸易广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贸广场”)分别于2015年5月28日、2019年10月25日签署的《房屋租赁合同》及《房屋租赁合同》补充协议,武商集团租赁位于武昌区武珞路628号的裙楼,由分公司亚贸广场进行商品经营,租赁期限10年,即2014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
上述公告意味着,武汉的这个地标性商场,将正式退出市场。亚贸广场于1998年开业,28年之久的陪伴,武汉人对其积攒了独特感情。亚贸广场宣布闭店的消息一出,便在社交媒体引起热议。诸多网友分享自己在亚贸广场的购物经历和记忆,表示“武汉伢的童年记忆又少了一块”。
化妆品清仓低至5折以下
在宣布关停的同时,亚贸广场也宣布即日开启清仓促销活动,并对消费者的相关权益作出说明,包括电子会员积分、电子礼券等。
CBO走访亚贸广场看到,今日(8月8日),商场人流迎来关闭前的高峰,几乎每个专柜前都挤满了人,甚至因车流量过大,亚贸广场周边进行了临时的交通管控。
商场内,多个服装、箱包、女鞋品牌已贴出折扣1-3折的标识。在化妆品区,欧莱雅、欧珀莱、OLAY、自然堂、薇诺娜、毛戈平、卡姿兰、丸美等化妆品专柜均贴出了打折优惠的告示。外资品牌普遍的折扣是7.5折,而国货品牌有满减,以及最低的5折力度。CBO注意到,一款原价380元的某国货精华产品,现售价为179元,优惠低至5折以下。
一位进口品专柜工作人员告诉CBO,早在上个月底就知道商场将停业的消息,但是由于商场没有统一告示,所以未开始促销。“打折从7号才正式开始,今天上午已有不少消费者来购买,全场的商品基本都是一个很划算的价格。”
该进口品牌7月底上新的一款精华产品,专柜零售价为470元,现折扣售价350元。同时,该工作人员表示,消费者如果需要其他新款的商品,各大专柜也能够从内部调货过来,且仍享受闭店促销的折扣。
清仓促销活动将持续到本月底,在情怀和大力度折扣的双重加持下,化妆品专柜正抓紧这一波流量。
OLAY专柜工作人员告诉CBO,“针对目前的剩余商品,会趁最后的20多天,尽力去做促销,届时没有卖完的产品,将会寄回厂家处理,而至于后续的工作安排,则听从公司的统一调度,大概率是分流到其他商场的OLAY专柜工作。”
高峰期单柜年销300万
亚贸广场也有过辉煌的时期。
据公开资料,亚贸广场于1998年开业,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是一个集购物、?餐饮、?娱乐、?办公于一体的大型多功能购物中心。其开业当天人流量逾50万,开业当天销售340万元,开业头三天累计1100万元的销售额,刷新了当时武汉商场的开业纪录。
地处武汉地铁二号线的黄金地段,亚贸广场曾经也是化妆品销售和品牌展示的绝佳舞台,雅诗兰黛、香奈儿、玫珂菲、悦木之源、羽西、美宝莲等品牌都曾入驻过,并集齐美妆集合店丝芙兰、SASA和屈臣氏。其中SASA(武汉亚贸广场店)是继上海、北京之后,SASA在内地选择入驻的第三个城市。
据某进口品牌专柜工作人员透露,在业绩好的那个时期,月销售额能达到20-30万元,曾经的最高年销接近300万元。
经营不善成闭店最大原因
亚贸广场位于武珞路,与之毗邻的是前年开业的武商梦时代,这个被誉为中国单体最大的商场,正在成为新的消费打卡地,再往东一公里,是最吸引武汉年轻消费者的群光广场、银泰创意城等商业体。线下商圈的多方竞争与零售业态的变化或是亚贸广场闭店的原因之一。
亚贸广场的母公司是武商集团,是湖北省最大的综合性商业零售企业之一,主营购物中心与商超两类业务。公开财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武商集团的营收下降,从177.56亿元下滑至63.37亿元。2023年回升至71.78亿元后,2024年一季度再度下降至19.56亿元。
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亚贸广场即将闭店,令人唏嘘,然而商业市场从来如此,业绩是衡量能否长期经营的关键。
近年来,武汉已有多家百货商场宣布关闭,去年10月份,位于武汉街道口的新世界百货武昌店宣布将终止经营。汉阳大洋百货店也因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和经营成本增高,于去年8月31日正式闭店。
不仅是武汉,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统计显示,在过去的2023年,全国范围内有21家百货商场停业闭店,其中包括太平洋百货、永旺、解百、大洋百货、新世界百货等知名老牌百货。进入2024年以来,也有多家老字号百货商店关店离场。包括位于上海的梅龙镇伊势丹百货、广州番禺友谊商场、天津伊势丹滨海新区店及南京路店、咸宁银泰百货等。
张业生息数十载,无论是关闭,还是重新装修之后再营业,各种变动反映的都是商业环境的变迁以及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一边是旧商场的难以为继,另一边却是新型商场以其独特的魅力,不断向市场进发。
比如,经营了18年之久的武汉销品茂,蜕变升级为中商世界里智慧生活MALL之后,于今年1月开门迎客。5月份,武昌万象城正式开业,商业体量达到25万方,是华润集团在武汉布局的第二座万象城,该项目引入了超500个品牌。
7月中旬,位于武昌区楚河汉街的武汉SKP正式开业,这是SKP继北京、西安、成都之后,打造的第四座高端时尚百货商场。“试营业以来,日均客流量近10万人次。”武汉SKP方面介绍,武汉SKP汇聚千余个国际化一线品牌,7月底开业首日销售额超1亿元。
商场的兴衰,背后映射的是市场竞争加剧。亚贸广场的关闭,对于武商集团来说,或许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战略布局的新起点。武商集团8月6日晚间发布的公告提到,鉴于亚贸广场的租赁期限即将届满,且毗邻武汉梦时代,武汉梦时代能以更优质的商品与服务承接亚贸广场经营业务。综合考虑亚贸广场实际运营情况及公司战略规划的需要,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组织架构,提高运营效率,决定不再续租亚贸广场经营场所,并注销亚贸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