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有一句老话叫做‘药补不如食补’,认为食材所拥有的滋补效益有的时候会比药材本身更加的容易见效,而对比起人们口中的‘是药三分毒’的说法,更多人相信天然食材所发挥的作用更加的自然温补。但是关于食补的理念在早前还并没有受到重视,真正让世人开始重视食补这一治疗方式的,则还是因为一道著名的客家菜,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猪肚鸡。
说起客家菜就如同客家语一样的古老,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广洲一带流传,甚至是广州最常见的三种菜系之一,而客家菜的起源自然与客家族民族的生活系统息息相关,虽然发展到了现在受到了其他菜系烹饪方式的影响而越发的接地气,但是客家菜却依旧保留了‘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的饮食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其实客家饮食的特色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素、野、粗、杂的传统吃法。
而猪肚鸡就属于这四种中的‘杂’,要知道客家人尤其喜欢吃内杂,即禽畜的内脏,即使是充满腥气、臊气,客家人也会通过神奇的烹饪方式将其变成之高无上的美味,而且还对此念念有词说不挑食不偏食,这人才能够有益身心健康,身体各方面茁壮成长。也正是因为客家人对于食材的尊重与不偏颇,所以后来的猪肚鸡才会成为食疗典范。
一、凤凰投胎到猪肚煲鸡
猪肚鸡一战成名是在清朝的乾隆年间,乾隆几次微服私访南巡,因为热衷于美食,因此每次出去在回宫总是会带着一些能够做出新奇美食的厨子,最早开始乾隆皇帝还比较新鲜这些宫外的东西,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就渐渐的遗忘在了脑后,而皇宫那种地方就是一个吃人的,就连御膳房也一样,被乾隆皇帝带回来的几名厨子受到了原来御膳房中大厨的排挤,伺候一些受冷落的妃嫔,原本这样的日子熬一熬也就过去了,可是却不曾想乾隆却因为自己的爱妃而大发雷霆,说御膳房要是在做不出来能够让这位妃子吃下去的东西就都人头落地。
这位妃子就是刚刚生下了皇子的宜妃,她因为产后忧思过度总是食不下咽,在名贵的补品吃进肚子也没有什么起色就连人也日渐消瘦起来,着急的乾隆给御膳房下了死命令,而就在御膳房所有人着急的时候,一个其貌不扬的青年主动的站出来接下了这个任务。
青年正是乾隆皇帝从外面带回宫里的厨子,原是因为祖上是客家人因此他对于食疗有一个大概的想法,为此他特意的去太医院请教了一位太医,最后将选定好的几种食材一起烹饪后所呈现出来的就是后来的猪肚鸡,当时的宜妃吃完了这道菜后精神焕发,乾隆皇帝也因此对这位厨子高看一眼,并且在爱妃的劝慰下给这道赐名为凤凰投胎,不过发展到了现在这道凤凰投胎经过了无数厨师的改进与变化,最后演变成为了大街小巷的绝味美食猪肚鸡。
二、猪肚鸡的特色风味
猪肚鸡的制作过程说简单也简单,但是说麻烦也挺麻烦的,听一些资历老的食客们说,一道好的猪肚鸡所要花费的功夫那绝对是不少于几个时辰的,其中对于猪肚的处理方式以及香料的添加都是有一大堆的讲究,虽然这猪肚鸡吃起来美味,但是要想吃的好,却还要废功夫。
据说光是要处理主要的制作食材就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买回来的猪肚先是要在冷水里浸泡上半个小时洗去上面的杂质,而将浑水倒干净后还要用粗盐、醋等将猪肚清理一遍去除赃物,放入沸水中烫煮过后,用小刀刮去猪肚上面的油脂和白沫,这种种工序结束完以后,一块干净无异味的猪肚才算是完成了,不会影响到后续的制作过程以及最后呈现出来的味道。
之后的制作工序就相较简单了,将其他的食材放入猪肚中包起来放入锅中等待熟,而最后做成端上了桌,食客们首先便是要要上一碗汤品尝,确定汤浓醇厚之后便可以将猪肚切开品尝已经入味了的其他食材,其中鸡肉最是嫩滑,糯米也最是入味,搭配上汤汁吃上一口的滋味回味无穷,不消片刻竟是将一整盘的猪肚鸡给吃下了肚。
三、猪肚鸡的意义与价值
猪肚鸡这道菜中不可或缺的灵魂有两个,一个就是将所有食材都包裹起来看似不重要但是却是必不可少一步的猪肚,其次就是相较之下过于默默无闻的胡椒。
胡椒一开始是从印度传入的中国,辛辣刺鼻但是却可以入药,苏敬的《唐本草》就有关于胡椒‘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 的说法,甚至胡椒还可以治疗肾炎腹泻以及神经衰弱,算是近现代比较重要的一种香料,无论搭配着什么食材食用都格外的美味。
而猪肚,也就是猪的胃,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以及钙物质,拥有着治虚劳羸弱,泄泻,下痢,消渴的功效,是食疗料理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食材,主要是搭配着其他的食材一起食用,效果更佳,但是却不容易储存,同时也避讳与莲子同食,不然轻则腹泻,重则食物中毒。
猪肚鸡算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比较独特的一道菜,因为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而且还是中国五千年上下于疾病抗争过后知识的体现,而在猪肚鸡的身上所展现的则是两者的结合,作为食疗料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道菜,猪肚鸡或许不是最有名的,但是它却和食疗息息相关,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文化于智慧传承到了现在发生了一种新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则是沉寂了许久的量变终于发生了质变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陆文夫《美食家》
2、唐鲁孙《中国吃》
3、蓝勇《中国川菜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