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新华网(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程迪),视频来源梨视频,评论来自新浪微博@中国青年报、@头条新闻,由共青团中央(gqtzy2014)综合整理
导读
“文具店里租用手机1块钱1小时”“买杯奶茶就能畅玩手机游戏”……乍一听还以为是某种新兴业态,但如果这些店铺都在中小学旁边,这种服务只面向未成年人呢?
记者近日从江西南昌、九江等地了解到,一些中小学附近的不良商家为了牟利,按小时或按套餐消费的方式,诱导未成年人长时间沉迷手机游戏,让家长和校方非常担忧。
文具店变身“手机网吧” 部分青少年“无法自拔”
近日,网曝南昌、九江等多地出现所谓的“手机网吧”。一些中小学校周边的文具店、奶茶店负责人把手机计时租给未成年人,或者将手机作为诱饵,让孩子在店内消费。一些学生一放学就冲进店内玩手机游戏。
南昌市一名家长说,他的孩子在读初一,最近总是比平时晚回家,怎么问也不说。他去学校附近找,正好逮到孩子在学校旁边的文具店里玩手机,一问才知道手机是向店家租的。玩手机的孩子当时把店铺的过道都坐满了。“平时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特意不给他手机,没想到防不胜防!”
记者实地查看发现,这家文具店距离南昌市濠上街小学不到30米,不远处就是南昌二十四中。店铺外窄内宽,里面被一整排货架挡住。一些学生透露,进到店铺,店家会从一个箱子里拿出手机,租金每小时1元钱,平板电脑更贵,流行的游戏都下载好了,但只能在店里玩,不能带出去。店里还有零食,买了边吃边玩。
九江市也出现了类似的店铺。江西省重点中学九江一中旁,一家兼营奶茶和卡通礼品的店铺为学生提供此类“服务”。家长反映,许多即将高考的孩子也沉迷其中。
学生透露,店家给每台手机编了号,后面写着“店内使用,不得带出。”商家称“算是套餐消费,只要花十块钱买杯奶茶,就可以边吹空调边玩手机。”
说起校门外这家所谓的“手机网吧”,南昌濠上街小学校长王红很是头疼。她说,学校去年11月就发现了这一现象,“当时学校有5个六年级学生去了店里,还有别的学校的中学生。大的孩子玩,小的孩子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店家打政策“擦边球” 执法部门监管难
记者了解到,针对个别校园外存在的“手机网吧”现象,南昌、九江等地市场监管、公安、文化、教育等多部门已开展全市范围内的排查整治。
南昌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个私企业监督管理处处长欧阳健说,经查,濠上街小学附近的喻涛文具店超出营业执照注明的经营范围,且无证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者承认,该店为学生提供手机,每部手机收取每小时1元服务费。
欧阳健说,已对商家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责令立即停止从事提供手机给学生上网的行为。南昌市西湖区文广新局和当地派出所也依据相关规定,对商家进行了警告,并让其写了承诺书。九江市多部门也对九江一中旁的这类店进行了教育和警告,严禁其再从事该行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些家长和学校老师认为,国家明文禁止网吧不得接纳未成年人,并规定中小学校周围200米范围内和居民住宅院内不得设网吧,违者严惩。而随着时代进步,在人们生活中,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使用频率远高于传统计算机。对于这类诱导未成年人玩手机并提供场所的行为,应参照相关法律法规,收缴设备并查封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场所,才能形成震慑。
南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南昌市公安局西湖分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回应,目前只能从行政管理层面着手,严禁商家这类行为。
“个别商家钻法律空子。所谓‘手机网吧’,既不符合《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中关于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界定,也不符合关于计算机装置的界定。实施处罚缺乏法律依据。”
据南昌、九江多地有关部门排查结果显示,两地其他区域暂未发现校园周边经营店出现类似情况。但有关部门负责人坦言,这类行为暗藏学校周边非常隐蔽。九江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说,此前接到市民举报后,曾多次暗访这类店铺,但店家手机只租给穿校服的学生,一看到成年人靠近就很警觉,学生也不配合,取证很困难。
“作为校方我们能力有限,非常担忧没有彻底取缔,还会卷土重来。”王红说,学校发现后第一时间要求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每天放学后组织老师在附近巡逻,并通过家校平台告知所有家长,共同关注孩子放学后的去向。
专家呼吁:共净青少年成长环境需社会各界努力
记者网络搜索“手机网吧”,发现众多类似“手机网吧靠谱吗?”“租手机给学生玩游戏也能赚钱?”的网帖,内容涵盖了如何购买二手手机、借助学校旁的店铺运营、与店家分成、在学校营销推广等方面。
一些人甚至将其包装成创业方案推广宣传,甚至指导如何应对社会舆论压力,规避社会道德风险。
一些家长担忧,这类“手机网吧”,如打击不到位,不排除其转移到别的学校周边运营的可能,更担心该做法被其他地方效仿,影响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江西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邓虹认为,
该行为实质是“黑网吧”的变种,只是工具和手段不同,但给青少年造成的危害同样严重。建议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各地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这类现象的排查和整治。
南昌市、九江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加大对校园及周边巡查整治力度,完善常态化排查整治机制,加大追究问责力度,确保校园周边问题整治成效更加明显。
邓虹建议,社会各界应携手共净学生健康成长环境,进一步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强社会力量对“手机网吧”等校园周边问题的监督。家长也要引导孩子不能沉迷游戏,树立绿色上网观念及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
网友热评
有网友说,中小学旁边乱像很多:
有网友说,家长需要多监督教育:
除了上网
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留言区分享
>于江苏昆山的“宝岛又一村”文旅商业街里,一些台湾年轻人在这里开了小店。昆山开发区团委供图
各色琳琅满目的“台湾味”招牌高高悬挂在店铺前:台南担仔面、蚵仔煎、台式臭豆腐……这里,仿佛是台湾的闹市区。
在江苏省昆山市,有这么一处以还原台湾风情为特点的街区——不仅吸引着在昆山打拼的台湾朋友唤起对家乡的记忆,更有不少大陆各地的人慕名而来感受“宝岛氛围”,品尝正宗的“宝岛美味”。这里就是“宝岛又一村”。
蔡曜谦听说昆山的台湾人特别多,营商环境也很好,便主动联系当地政府,作为台湾创业青年,希望能为“宝岛又一村”带来正宗的台湾品牌。“哪怕前期不赚钱,也要一步步探索着来”。去年,他一口气在这里开了4家店铺,其中“度小月”餐厅成了回头率高、广受好评的“宝藏小店”。
与此同时,走进位于不远处的周市镇花都艺墅小区,浓浓的台湾味道扑面而来。据了解,在小区1000多户居民中,三分之一是台胞家庭。在小区不显眼的位置,“藏在深闺”的“香气完在”咖啡店,创业青年蔡镇宇以烘豆磨豆为一体的精细化品质化追求,让小店成为台青们非常青睐的“聚会宝地”。
精品咖啡街头飘香
为了和商业咖啡区分开来,85后台商蔡镇宇用高昂的价格把咖啡烘豆机搬到了店里,只为做出他眼中的精品咖啡。从烘焙生豆到研磨、手冲,蔡镇宇生动演绎了如何把一颗生豆变成一杯咖啡,这是他十多年来对精品咖啡所做的极致追求。
蔡镇宇来自台湾新北市。1996年,正读小学二年级的他跟随父亲来到上海普陀,父亲在大润发工作。大学时,蔡镇宇又回到台湾读工商管理专业,在这期间他学习到许多创业的成功案例,也摸索咖啡行业的前端和核心在哪里。
2013年,筹划两年的“香气完在”咖啡店开业。店里现在招聘了4个员工,都是昆山本地人。店员都是“全能型”,虽然以前在咖啡领域还是“小白”,但经过蔡镇宇的培训,他们在后台到外场的各个环节,都已经经验丰富。
在店内的一角,“烘焙咖啡中,请勿打扰”的标识非常显眼。
蔡镇宇坦言,很多咖啡店出于成本考量,很少会专门买一台烘豆机做烘焙。但他为了追求顶级的咖啡品质,不惜用不同的烘豆机进行尝试。咖啡豆烘焙前要经过筛选,只有颗粒饱满、没有瑕疵的豆子才会被选上。生豆颜色是草绿色,带着草的清香和麻袋的味道,蔡镇宇形容这是“大自然的味道”。
一粒粒咖啡生豆,变成一杯杯咖啡,蔡镇宇形容这是“一段奇妙的旅程”,而他就负责带领这些咖啡豆,去完成这段旅程,把价值发挥到极致,成为精品。
蔡镇宇爱好摄影。小店里挂着他许多摄影作品,大都是他旅行时的风景照和人文摄影。照片虽有褪色,却能为店内的气氛增添不少韵味,与暗色系的复古装修风格也十分匹配。
傍晚,蔡镇宇会约上三五个台青朋友打羽毛球。蔡镇宇是昆山台青羽毛球社社长,他说:“生活除了咖啡和面包,还需要多一些运动。”在生活节奏飞快的昆山,蔡镇宇在烘豆机旁和球场里享受生活,不紧不慢。
不同于蔡镇宇,来自台湾台北市的80后咖啡师林仁尉,拥有15年咖啡制作的经验,现在是昆山“宝岛又一村”小角落咖啡店的主理人。
早在2005年,林仁尉在澳大利亚读书时,就接触到了咖啡制作,通过参加学校的社群,他渐渐对咖啡行业产生了兴趣。林仁尉读的是信息工程专业,2008年毕业后,他回台湾开始系统学习咖啡的制作。2013年,林仁尉来到昆山。不同于昆山的“台二代”,林仁尉是家族中第一个来到大陆创业的。次年,他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专业做咖啡贸易。这些年,林仁尉不仅担任一些咖啡大赛的评委,还在许多跨国企业担任咖啡顾问。
2020年,林仁尉创立了小角落咖啡品牌店,店名图标的设计也是他完成的。林仁尉说,店里的咖啡采用100%阿拉比卡咖啡豆,“只做精品咖啡”。
林仁尉介绍,目前“宝岛又一村”有7家咖啡店,因为自己做的时间比较长,依赖于固定的客户群,所以生意一直不错,其中上海来的客户占比不小。
林仁尉说,目前店里除了咖啡,还结合小林煎饼作为伴手礼,为顾客提供不同的台湾小吃。
现在林仁尉已经在昆山安家,妻子是昆山人,和他一起打拼多年。林仁尉说,自己还会坚持做独立品牌和产品,不断尝试研究新的咖啡风味。
百年老字号焕新再出圈
工科男蔡曜谦出生在“创业世家”,大学期间,他做过包括互联网行业和销售行业在内的4份兼职,积攒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他说:“大陆的舞台更大,我想来试试!”
蔡曜谦把目光投向昆山。昆山,距离上海的高铁路程仅20分钟,而从上海乘坐飞机一小时便可到台北。不仅交通方便,蔡曜谦还了解到,在昆山创业,手续和流程便捷。如此一想,蔡曜谦更坚定了到昆山发展的决心。
几年下来,他在昆山文创业已小有名气。但蔡曜谦不满足于此,他认为,要想吸引昆山台商台胞的关注,抚慰他们“胃中的乡愁”是至关重要的。“想要留住一个人,就先留住他的胃”,他希望把台湾的经典菜品带到大陆。
台湾地区每年在清明节到中秋节期间有个打渔淡季,被称作“小月”。19世纪末,台南一个名为洪芋头的渔夫,在每年的“小月”就挑着自己做的担仔面到大街小巷叫卖,养家糊口。他的面风味独特,渐渐就卖出了名气,成了金字招牌。后来大家干脆就把他的面叫做“度小月”。
蔡曜谦认为,他这些年做文化创意,仅仅是停留在“用”的层面,他希望让“吃”也成为一种时尚。而像“度小月”这种美味餐厅,也应该让当地的台胞和昆山市民能够享受到。
去年,“宝岛又一村”文旅商业街在慧聚广场开街。蔡曜谦以加盟店的形式在这里开了这家“度小月”餐厅。店里主打的是担仔面、卤肉饭、黄金虾卷、沙茶牛肉煲。
餐厅门口有一个扁担和箩筐做成的特色造景,代表着百年前“度小月”是靠扁担“挑出来”的买卖。
“担仔面永远都是小碗面,台湾人会把它当点心吃,不会把它当作正餐吃”。装担仔面的小碗也很有创意,蔡曜谦说,碗外围的花纹是台南市的地图。对很多台湾人来说,吃担仔面叫“吃气味”,意思是尝个鲜味,不是为了吃饱。
店门外还停了一辆小吃车,主营台式臭豆腐,搭配秘制酱料和酸菜,蔡曜谦说,他们做的臭豆腐比台湾本地的还好吃。
每逢节假日,整条商业街人气火爆,店里也是“人挤人”。这时,蔡曜谦会提前准备方案,调度人力物力准备接客。目前店里有18名员工,其中厨房有10人,包括大厨、二厨、切配菜员、传菜员、服务员等。而大厨是台湾人,有40年掌勺经验,是蔡曜谦从台湾专门“物色”过来的。
这一年,蔡曜谦感受到,台湾菜在大陆最难的就是如何调整口味适应本地食客。“台湾菜偏甜,我希望既能够让大家知道这是正宗台湾菜,而且接受、喜欢”。
在昆山创业,蔡曜谦不仅事业有成,还收获了爱情。女朋友是安徽人,在昆山和他一起打拼。在这座古典与现代融合的开放城市创业,蔡曜谦说自己“更有信心了”。他希望“度小月”餐厅能越来越受欢迎,自己也能在昆山“一直干到退休”。
新式茶饮更青春
90后台湾姑娘林芝羽是昆山的“台二代”。2016年大学毕业后,她报名参加台湾大学生大陆实习活动,在昆山一家台资酒店实习。那时起,她就决心要扎根昆山。两年后,她成立一家科技公司,开始物联网创业。林芝羽说,当时在昆山两岸青创园创业,政府给予创业资金等系列扶持。
在深耕物联网创业之余,林芝羽了解到慧聚广场“宝岛又一村”文旅商业街正在招募商家,并且有两年的免租金支持。这里还有妈祖庙,是台商的“精神家园”。林芝羽便动心要在这里开创第二事业“注春奶茶”。
尽管林芝羽感到有些经验不足,但在昆山创业,手续办理流程简便。林芝羽说:“办事窗口会热情指导我怎么做。”她的困扰很快解决了。
从加盟到装修、购买设备,林芝羽前后总共投入近30万元。
在装修店铺时,靠路边的大落地窗让林芝羽苦恼:如何把这个落地窗利用起来?她请来设计师,在玻璃上设计出了“我喜欢昆山的108个瞬间”,包括“这里有家乡味”“好山好水·美好昆山”“注春奶茶”等,用艺术字和涂鸦的形式写下了有关昆山的标签和关键词。这面墙因此成为来往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林芝羽说,现在店里的营业额每天能达到1000元以上,自己的奶茶店不仅要和其他奶茶店竞争,还要和咖啡店竞争。每当周末,在“慧聚夜市”会有露天电影,附近的居民和台胞散步经过,会到店里坐一坐,买一杯奶茶。
林芝羽的父亲原来在昆山工作,现在退休了便回到台湾。她说,自己的目标是把台湾的父母和哥哥都接到昆山定居。
从互联网到实体的转型,林芝羽说,一路上都受到当地政府的帮助,工作之余,她积极融入当地社团,2019年,她加入昆山市青年创业者协会,并担任“青创运动汇”项目负责人。年纪轻轻的她还被推选为昆山市台协会副会长,服务更多在昆山的台胞。
如今,有着“小台北”之称的昆山,台湾小店遍地开花,台湾美食应有尽有,台青的幸福感持续提升。随着昆山市委《昆山推进鹿城青年伙伴行动计划》实施,昆台青年交流领域持续拓宽,昆山对台青的吸引力持续增强。
曹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class="pgc-img">>联网上的风,总是一阵一阵的。
先是大学生一窝蜂涌入工地食堂,后是淀粉肠攻占街头巷尾,再是白人饭牢牢把持住了中产的“工胃”......
终于,到了2023年底,“好吃的风”还是吹到了小学门口。
< class="pgc-img">>大批年轻人举着手机涌入小学门口的小吃摊,体验起了1块钱买8个串儿,2块钱买一大碗糖水、3块钱买一盒凉面的低成本生活。
不是商场B1吃不起,而是小学门口更有性价比。
在餐馆人均过百的城市里,他们仅凭20块就过了一把豪掷千金的瘾。
比起商场B1,小学门口自有另一套消费哲学。
在这里,没有“30岁存款不到10万,未来黯淡”的压力,只要你兜里有1块钱,就能买到1块钱的乐子。
现在的打工人流行和小学生抢吃的
如今,花1块吃遍小学门口,正在成为一种很新的互联网挑战。
在各路博主的小学门口打卡VLOG里,人们才发现:
1块的购买力原来这么惊人。
在商场5楼,1块钱只够支付一个最小的打包盒,但来到小学门口,它可以买到一份红薯粉和狼牙土豆双拼。
< class="pgc-img">>〓 图源:抖音用户@麻辣鱿鱼徐
也能买到一根从头串到尾的大胖薯塔。
< class="pgc-img">>〓 图源:抖音用户@辣芷
一份迷你但加肠的火鸡面。
< class="pgc-img">>〓 图源:抖音用户@辣芷
两个非常扎实的大肉丸。
< class="pgc-img">>〓 图源:抖音用户@一条大肥鹅
任意八串关东煮,还是30年老字号。
< class="pgc-img">>〓 图源:抖音用户@四方坪功夫胖
一个馅料很足的爆浆车轮饼。
< class="pgc-img">>〓 图源:抖音用户@拾荒开袋
一大碗满到差点儿溢出来的糖水。
< class="pgc-img">>〓 图源:抖音用户@一条大肥鹅
一个童年回忆七彩冰淇淋甜筒。
< class="pgc-img">>〓 图源:抖音用户@零食少女
主食、甜品、饮料......在小学门口,也许除了蔬菜,就没有1块钱买不到的食物。
1块钱的购买力已经如此惊人,3块呢?
3块能在小学门口横着走。
带着3块人民币进了便利店,连瓶饮料都买不到。但在小学门口,你可以带走小半盆凉面。
< class="pgc-img">>〓 图源:抖音用户@小虎同学
一份包装齐全的炸鸡排。
< class="pgc-img">>〓 图源:抖音用户@四方坪功夫胖
一碗要素齐备香臭香臭的螺蛳粉。
< class="pgc-img">>〓 图源:抖音用户@是阿李呀
一份挑起食欲的豆腐脑。
< class="pgc-img">>〓 图源:抖音用户@是阿李呀
一大碗小料多到爆的西瓜刨冰。
< class="pgc-img">>〓 图源:抖音用户@零食少女
一大杯内含12分糖的冰奶茶。
< class="pgc-img">>〓 图源:抖音用户@零食少女
3块钱的小吃虽然没能在品类上跑赢1元党,但贵在料足量大。
单看这些小吃的体量,就很难相信这是2023年的物价。
虽说小学门口不见得有多美味,但光凭性价比就足以出圈。
一时之间,去小学门口打卡便宜小吃成为一种绝对意义上的流量秘密。
凭借拍摄打卡视频,不少博主都获得了上百万的点赞。
< class="pgc-img">>10块钱吃遍全场、20块能在小学门口吃到多少东西、挑战100块吃遍小学门口......类似的标题总能吸引网友驻足。
在这些视频里,网友们惊奇地发现:
小学门口1人民币的购买力,堪比商场的20块。
10块钱可以吃到撑,50块可以大宴宾客。这让围观的网友忍不住激情规划未来: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小学门口,没有通货膨胀
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财富神话,小学门口也是一样。
不管外面的物价怎么飞涨,小学门口1元人民币的含金量从不打折。
在一条点赞131万+的打卡视频里,博主用34块钱买到了9种小吃,包含但不限于火鸡面、饺子、汉堡鸡排、酸辣粉......
< class="pgc-img">>这强大的购买力让坐在桌前吃外卖的网友纷纷破防。
反手晒出了自己35元+的寒酸外卖。
都是狼牙土豆,小学门口只要3块,但换个地方,它就值15。
< class="pgc-img">>更尴尬的是,这份只有黄面馒头配榨菜和饮料的粗粮,居然也要35.6。
< class="pgc-img">>打工人这才发现:
原来,在中产哭着说自己月薪2万吃不起工作餐、买不起面包,月入3万无法实现水果自由的时候,小学生一出校门口就能靠10元巨款吃饱甚至吃好。
有时甚至还能把3块花成3+5块。
< class="pgc-img">>难倒北上广深的中产困境,就这样在小学门口消弭了。
这里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名字,也不会搭配营养健康的轻食,它非常地摊,也非常朴素,主打一个:
让你花最少的钱吃到最饱。
为了节省开支,下班早的那批打工人开始蹲守在小学门口,在小学生的地盘和小学生抢吃的。
我愿称之为:“蹭小消费”。
“蹭小”的秘诀很简单,就是跟上小学生的步伐,发现他们的秘密基地,自觉主动成为他们的饭搭子。
< class="pgc-img">>〓 图源:抖音用户@是阿李呀
最慷慨的打工人往往最先跟小学生搭话,通过请客的方式套出这条街最好吃的摊儿。
小学哥小学姐们也不含糊,一口一个谢谢哥哥姐姐,哥哥真帅,姐姐真美,把自己的“3元金主”哄得喜笑颜开。
接孩子的家长也是“蹭小消费”大军的一员,不过他们的角色更接近间谍:
别管自己吃得多香,绝不能让孩子知道。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博主@贾琼真有钱儿 是一对90后夫妻,在接儿子放学之前,他们买了淀粉肠、烤串儿、烤冷面和快乐水,在冷风中二倍速进食。
他们边吃边催促对方“快点儿,快放学了”,在儿子出校门之前不忘用可乐漱口,还相互检查嘴里是否有余味。
< class="pgc-img">>〓 图源:抖音用户@贾琼真有钱儿
儿子路过淀粉肠小摊,想吃。
妈妈却说:“这玩意儿我跟你说全是灰啊,吃完肚子疼拉肚子。”视频最后不忘说出那句经典台词:
“走,回家,妈妈给你做好吃的,咱不能吃那个。”
小学门口不仅考验家长演技,也考验老师的。
学生有学生特价,老师有老师高价。
< class="pgc-img">>不过这些细节都是调剂品,在博主们的vlog里,去小学门口吃东西的关键词就是快乐。
博主快乐,小学生快乐,偷吃的家长快乐,被顾客团团围住的摊主越忙碌越快乐。
在小学门口这个3元宇宙里,出现了一种罕见的全员快乐。
都说快乐不分贵贱,但对消费者而言:
能用1块买到快乐,最好别用2块。
生活的样子,从来都不唯一小学门口吃饭的视频看多了,总能发现一些新细节。比如,摆摊的老板的声音往往不算年轻,基本都在中年与老年之间。他们大多从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就在学校门口摆摊,一共也没涨过几次价。摊主们的锅碗瓢盆也都上了年纪,不锈钢桶满是划痕,锅外面也都被黑色沉积物包裹得严严实实,里面又被擦得锃光瓦亮。
调料盒的瓶口处大多充满了使用的痕迹,因为常年放置有色调料,清洗并不容易。
< class="pgc-img">>〓 图源:抖音用户@小虎同学
在大多数情况下,看到这样的小吃摊,人们的第一反应总是怀疑它是否卫生。
但面对小学门口的超低价,人们更关注的是另外的问题:
卖得这么便宜,能赚钱吗?
博主@蜡笔小食探 在学校旁的老巷子里,遇到一个70多岁的老奶奶摊主,她和老伴儿在小学门口卖了10年炒面,2块钱一份。
无论加鸡蛋还是腊肠,都只加1块。
在博主感慨“这么便宜”的时候,老奶奶笑着说还好。
< class="pgc-img">>〓 图源:小红书用户@蜡笔小食探
博主说要加一根肠,老奶奶友情附赠了博主一根腊肠,给了不少扣肉。
一共收了4块。
< class="pgc-img">>〓 图源:小红书用户@蜡笔小食探
博主问老奶奶:“这样赚钱吗?”
“赚的有一点呢,一般只有一块多(一份)。卖一百多份也只到100、200块一天,老两口也够了。”
评论区的网友破防了:“算上水电人工铺租,其实没赚钱。”
< class="pgc-img">>随后,博主补上了老奶奶小摊用的鸡蛋,是超市里比较好的那种。并配文:
“一块钱一个真的不赚钱。”
< class="pgc-img">>当年轻人涌入小学门口的小吃摊,有人怀旧,有人猎奇,也有人尝鲜。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聚集在小学门口,对“抢小学生吃的”的年轻人来说:
1块、2块都不算什么大钱。
但对这些摊主来说,几十年如一日的劳作,全靠1块、2块构筑全家人的生活。
他们早上五六点就要起床准备,上午洗菜穿串儿,下午3、4点出摊儿,只为赶上上学、放学这两个黄金期,从小学生为数不多的零花钱里赚取微薄的利润。
在小学门口,我们很容易发现生活的两面。
一面是辛勤劳作和微薄的利润,另一面是热气升腾和热闹非凡。
小吃,某种意义上是烟火气的象征。
便宜的价格和扑面而来的香气,分分钟就能勾起CBD打工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无论外面的物价如何飞涨,只要回到小学门口,你就能发现:
这里还是老样子,变的只有自己。
20年过去,当年的小学生长大成了终日忙碌的打工人。
曾经口袋里揣10块钱就能兴奋一整天,在校门口小吃摊所向披靡;如今银行卡里有了很多个10块钱,可涨薪的速度根本追不上物价和物欲。
世界变化得太快,可回到小学门口才发现,时间似乎独独对这里格外仁慈。
哪怕学生们一批批长大,教学楼翻新扩建,校门口1块钱的购买力也从没有改变。
那些在小学门口吃饭的年轻人,他们吃的是什么?
也许是好奇,也许是便宜,也许是怀念。
事已至此,不如先用3块钱,好好吃顿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