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深圳人复工点豪华版奶茶“升杯再加料”科技园区外卖多
深圳特区报2020年3月4日讯 复工近3周了,深圳各大CBD、园区都逐渐热闹起来,餐饮市场回温明显。在深圳,以外带为主的到店消费渐渐复苏,而外卖一如既往呈现强劲势头,一些科研机构、公司、产业园区,也开始产生新的订单需求,沉寂许久的深圳商家转型外卖运营,迎来新的生机,而深圳消费者们复工最爱的,就是来一杯“犒赏型奶茶”——升杯再加料。
咖啡、奶茶、快餐店回暖明显 鹏城人复工点杯“犒赏型”奶茶
上周,深圳发布餐饮服务业新冠肺炎防控及复工复产工作指引,针对餐饮行业和复工复产企业食堂,逐步恢复堂食服务,倡导部分堂食商家提供外带打包,而这也吸引了许多食客到店消费。从口碑饿了么数据来看,截至目前,深圳餐饮到店消费整体增长平稳,其中快餐店、面包店、茶餐厅、咖啡馆等方便打包的商户的回暖迹象更为明显,其增速远超粤菜、烧烤等传统美食,更有咖啡奶茶店的订单量较2月初增长3倍以上。而最受深圳人喜爱的则是在下午茶时间段,来一份椰青、砂糖橘、美式咖啡、拿铁等犒赏自己,该时段的消费回暖明显高出其他时段至少24%。
有趣的是,复工后的深圳人犒赏自己的方式,首当其冲的是来杯“犒赏型”奶茶。仅过去一周,深圳人在饿了么外卖下单了超7万杯奶茶,比复工第一周增加了一倍多。而同比去年的奶茶消费,今年深圳人的复工奶茶更加“豪华”,有量更有料,有40%的消费者选择了“超大杯”,提出“加料”的消费者更是比12月翻了一倍。
即便美食当前,深圳人也不忘吃得安全健康。从近期部分快餐店的商品销量来看,打包餐盒的订单量增长最快,打包带走吃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必选。与此同时,近期使用口碑预点自提订单的消费者数量也出现了明显增加,许多人在路上订好餐品,到店直接自提带走,免去了其中排队等位的时间。
科研机构、园区外卖需求大 超1.2万家烟火小店在饿了么恢复营业
相比起到店消费,在家里或办公室来点份外卖,仍然是大多数深圳人的选择。随着复工企业和人数的逐渐增多,外卖需求和订单也逐渐回升。饿了么数据显示,复工以来,外卖订单每周都以环比超过35%的增速稳步提升。其中,以光明区增速最高,其次为福田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在这些区域中,复工公司和科研机构的外卖订单增长最迅速,其中,送到各类科研机构的订单环比第一周增速近170%,产业园区和公司的饿了么外卖订单增速超过85%。
同时,一些产业集聚商圈和CBD大厦,订单也明显增加,以华强北商圈为例,这里的档口和店铺逐渐复工,开始批发以及网店发货,所以对外卖需求大,本周饿了么订单环比上周增幅超过300%;而集聚了多家科技公司的科兴科技园商圈,饿了么外卖订单增幅超过250%,其次为中葵屋围、海岸城等商圈。
外卖订单的增速一方面离不开复工的消费者,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阿里本地生活在广州推行的“复工十件套”、“减免佣金流量助力”等扶持政策,转型外卖运营,通过外卖来复工复产的餐饮商家也在不断增加。数据显示,本周在饿了么营业的商户数量环比上周增加了30%,其中,超过1.2万家烟火小店、夫妻老婆店等中小商户“在线营业”。(记者 闻坤)来源:深圳特区报
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张雪梅
图源:图虫创意
“明天有铜锣湾吗”
“旺角北可以带吗”
......
一到下午,夏莉的代购群就开始热闹起来,作为一名标准的斜杠青年,她做过香港代购、摆过地摊,最近又成为了一名深圳反向代购——为香港客户代购内地食品、饮料等商品。
1月15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重新投入服务,提供往返深圳及广州短途班次;2月6日,香港与内地全面通关;3月11日开始,高铁香港段逐步恢复长途服务,先开放广东省内的长途线,并于4月起扩至全国。
一切终于重回正轨。不过,预想中的“赴港狂潮”暂时并未到来。据香港入境处数据显示,全面通关后一月内,内地来港人数持续增多,累计录得约139.7万人次,日均约4.8万人次。其中周末是内地人士访港高峰期,3月4日录得8.68万人次,为全面通关后以来单日新高。不过,这与2019年日均约12万人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缺席三年之久的港代生意也在艰难恢复中。一位具有4年半经验的港代告诉时代财经,由于跑一趟挣得钱太少,已经准备放弃这项业务。而与此同时,深圳到香港的反向代购却越来越热。
由于每天往返深圳和香港,通关后,夏莉做起了反向代购生意。目前她已经建了一个百人代购群,客户每天在群里下单,在罗湖口岸或者香港约定一个地铁站交收,“奶茶每人限购2杯,代购费20元;容易拎的东西跑腿费20元;较重的物品按一公斤20元收费。”
她告诉时代财经,她的客户以宝妈为主,“购买频率比较高的品牌有丘大叔、奈雪、鲍师傅,还有人直接点小炳胜、先启半步颠等餐饮店的熟食。”
以前一趟能赚7000元,港代生意没那么好做了?
根据近日麦肯锡发布的有关粤港澳大湾区游客调查,通关后计划来港的旅客中,仍以观光购物为主,约占85%;娱乐和投资理财分别仅占26%和17%,其中,大湾区旅客来港的平均消费预期约为3.64万元,香港企业应该对大湾区游客的回归感到乐观。
不过,其同时指出,香港商户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内地商户与海外代购正在跟香港争夺消费者份额。调查中,约10%-15%的消费者表示会减少在香港购买奢侈品等,并转为光顾海南免税店或者其他海外代购,显示不同的商户都正在分薄香港的客源。
上周末,钟瑜去了一趟香港,但一件东西都没买,她对时代财经表示:“香港人还是一样多,但是物价高了不少,我去万宁和卓越看了一圈,感觉比淘宝还贵,excel和canmake这些开架的日本彩妆品牌,眼影都要100多港元。其中,canmake的五色眼影,万宁定价108港元(折合人民币94.83元),淘宝官方海外旗舰店定价60元-80元不等,还有额外优惠。”
3月12日,火爆了20年的百货神话尖沙咀崇光百货正式结业。作为尖沙咀扫货主战场之一,过去在崇光百货,总能见到游客或代购拖着行李箱扫货的场景。崇光百货母公司利福国际(01212.HK)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6个月内,由于集团店铺的顾客人流大幅减少,百货店业务收入较此前一年同期减少12.8%至9.270亿港元。
港代王琪最近则打算放弃代购生意,“以前跑一趟最多能赚7000元,最少也有700元,现在去一次最多挣200元。”
她告诉时代财经,2015年-2019年,她做了四年半代购,每周去一趟香港。“现在房贷压力大想重新开始做,但以往积累的客户已经习惯了没有我的日子,群里发优惠信息没人回复,周末去香港也没人找我帮忙带货,路费都难挣回来了。而且目前香港很多商品没什么价格优势,港币汇率高,过关风险还高,所以准备放弃。”
不过也有代购仍在在等待复苏,“毕竟三年没有正常通关,不少客户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但最近去香港代购,发现不少店铺在装修,希望过段时间一切能慢慢恢复起来。”
反向代购兴起,多为内地网红品牌
不同于港代生意下滑,从深圳反向往香港代购成为新的风口。
2月26日,社交平台上一条“一点点代购回香港,九龙塘地铁站面交”的帖子火了,短短时间收获评论超2000条,评论区则成为香港和内地网友的聊天区。一条问“香港没有奶茶吗”的留言得到不少香港网友回复:“一点点对于香港物价来说很便宜,香港一杯奶茶二三十元,一点点加了代购费(4元/杯)还没有香港本地贵”“香港买一杯,这里加代购费可以买两杯。”
事实上,近年来,内地网红品牌纷纷在港开店,也让香港消费者对内地美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017年,海底捞在油麻地开出香港首店;2018年12月,喜茶开出香港首店,门店早上10点开业前就引来数百人排队,几乎挤满整层商场;次年,奈雪在香港落子。
与此同时,由于内地存在物价优势,而鲍师傅、泸溪河、一点点、沪上阿姨、山姆等网红品牌和超市在社交平台大热,但它们尚未涉足香港线下零售市场,反向代购迅速吸引了大批香港客户,这其中包括留港大学生、宝妈等,甚至有企业买来作为员工下午茶。
江湾最近刚刚成为反向代购大军的一员,由于工作原因,她周一至周五都需要往返深圳和香港。3月8日,她第一次在社交平台发布可以代购食品饮料等去香港的动态,就成功接到了3单,“是鲍师傅和喜茶的单子,我只接屯马线上的单,最远不超过红磡站,会提前通知客户到站时间,然后直接在站内交收。”
香港地铁上 图源:受访者供图
由于收费较低,江湾的客户渐渐增多,她告诉时代财经,最近还接到了木屋烧烤的单子,消费300元,收取跑腿费45元,地铁上还碰到拎着海底捞的代购。
3月12日,她购买的推车到货后,接单更多了,“今天(3月13日)带了木屋烧烤、淘宝手作蛋糕、奶茶、鲍师傅等去香港,还有两单淘宝帮退货的,合计收入300多元。”她告诉时代财经。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目前的反向代购生意仍然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代购彼此之间收费存在较大差异。
宋琦目前已经定居香港5年,她告诉时代财经,之前因为想购买鲍师傅找过一个代购,每单收费30元。由于对方过港次数并不频繁,所以此后当她有代购需求时,便在社交平台询问“能否代购鲍师傅回港”,“评论区很多代购留言,跑腿费各不相同,有报价每单20元的,2盒15元的,还有2盒收费10元的。”她表示。
不少在深圳工作的香港人也加入了反向代购的阵营。3月12日晚,Kim在社交平台发帖,可以代购山姆、鲍师傅等各类食品,普通单每单收费20元,可以拍摄购买的视频,评论区也有不少人留言问价。
值得注意的是,代购清单上出现频率较高的品牌目前多处于门店扩张期。2023年,泸溪河完成首轮融资,融资金额达数亿元,计划2023年新增1000多家门店;沪上阿姨正在推行“百日千店”加盟政策,力求迅速向全国扩张。随着香港开放全面通关,离品牌们去香港开店的日子或许并不遥远。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在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消费中心”的深圳,9月15日发布促进消费的21条政策措施(下称“促消费21条”)。其中单列1节3条“便利港人消费”的内容,显示“趁热打铁”大力吸引港人北上消费的决心。
2021年4月召开的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去年底召开的深圳市委七届六次全会,将相关表述修改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消费中心”。今年春季以来,港人北上消费火爆,从一个侧面反映深圳冲击这一目标的实效。但此间专家认为,港人北上很难对深圳消费的整体提升带来长期显著的影响。要最终实现目标,仍需以激发本地居民消费潜力为本,在此基础上寻求境外游客消费增量。
全面发力招徕港澳游客
这次的“促消费21条”,是深圳市继去年2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若干措施》之后,再次在重要文件中明确吸引港人来深消费的策略。去年2月份的文件提到,“加快中英街振兴发展,打造深港融合特色消费街区”,“加强粤港澳等区域消费市场联动。充分发挥大湾区消费市场空间广阔、对外辐射力强优势,深度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在发展智慧零售、引进知名企业、打造特色品牌等方面合作共建,在会展业、旅游业等方面合作互补,促进大湾区消费资源的自由流动”。
除了“鼓励汽车消费、支持住房消费、丰富餐饮消费体验、扩大文体消费规模”等常规内容,这次的“促消费21条”在第五节“便利港人消费”中提到:面向港澳游客加强宣传推介,优化港澳游客消费服务。具体措施包括推出“港澳游客消费地图”“深圳优势产品消费指南”等特色攻略;鼓励各区面向港澳游客发放旅游消费券;鼓励全市零售、餐饮、住宿、文娱、景区等经营商户面向持“回乡证”的港澳居民推出注册、预约、查验、积分等服务;开设口岸与重点商圈和景区间的免费接驳线路;在全市打造10个以上港人旅游消费服务示范街区,等等。
文件还特别提到,完善跨境支付环境。支持港澳居民在深圳办理取现业务和开办内地银联卡,提升数字人民币账户与八达通等港澳第三方支付平台互联互通水平,扩大微信香港钱包、支付宝香港钱包、港澳版“云闪付”钱包、港澳本地“银联系”钱包等跨境电子钱包在深圳使用范围,支持开展面向港澳居民以及深港、深澳异地家庭和亲友的数字人民币红包跨境消费活动。
第一财经记者实地探访发现,目前,深圳市已在主要入境口岸投放各类旅游宣传折页和旅游攻略,制播深圳旅游宣传视频,包括深受港澳游客欢迎的《IN 深圳》、《深圳旅游官方攻略》以及按照香港游客消费和阅读习惯策划编印的“我同嘞港”(我同你讲)深圳旅游攻略折页。
在消费场所服务方面,记者了解到,深圳各区正策划推出“一张消费地图、一份特色榜单、一批消费线路、一部精美宣传片、一场特色活动、一条特色街区”。9月8日,南山区开通了3条连接深圳湾口岸和南山重要商圈景区的消费文旅免费专线,下一步类似专线有望在其他区推广。
在完善跨境支付环境方面,除了在商场超市、餐饮、停车场等现金使用频率较高的场景提高现金服务水平,深圳市还在数字人民币、在线支付等领域做了大量探索。今年上半年,罗湖区开展全国首场数字人民币跨境消费嘉年华活动,试点数字人民币与香港主流支付方式互联互通,目前香港居民可通过中银香港应用程序BoC Pay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或凭借回乡证等有效证件在数字人民币硬钱包自助发卡机申领硬钱包卡进行消费。接下来,将继续开展系列数字人民币北上跨境消费活动,实现数字人民币红包“境外领取”“境内核销”,推出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交通联名卡,为来深港人使用公共交通提供便利和优惠。
港人北上消费热潮持续
今年2月内地与香港全面恢复通关以来,港澳游客蜂拥至深圳消费,早已不是新闻。香港入境事务处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1日至8月29日,有超过900万人次港人入境深圳,平均下来,相当于每个香港人北上了1.2次。其中8月份超过624万人次,日均超20万人次,同期内地游客南下香港343万人次。曾经的单向赴港变为双向奔赴,并且客流差实现逆转。
香港游客进入西九龙站,准备乘高铁前往内地(7月26日摄)。新华社图
据支付宝7月28日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内地游客使用内地支付宝在港交易笔数增长近85%,而港人使用AlipayHK(港版支付宝)在内地交易笔数环比飙升逾3倍。其中在5月份,使用AlipayHK搭深圳地铁的交易笔数,占到内地所有交易的约四分之一;在6月周末及假日使用AlipayHK在内地搭车的日均笔数较工作日增加2倍。
交通和通关便捷,是深圳独享港人北上最大红利的先天优势。深港两地直接接壤,可通过多达7个陆路口岸、2个客运海港口岸及1个高铁口岸互联互通。从香港市中心出发,最快十几分钟即可抵达深圳市中心。有了这样的条件,香港人下午下了班,北上深圳吃个晚饭逛逛商场再赶回香港,可以说毫无压力。
港澳游客到访深圳的主要消费场景是餐饮和休闲娱乐,此外还有旅游、看牙医、亲子消费、汽车维修保养等。业内人士分析,香港人如此热衷北上消费,主要因为过去三年消费热情的积压,以及内地消费的物美价廉和品类丰富、服务优质。
拿餐饮来说,目前在深圳吃一顿普通的饭,人均消费约为香港的40%左右。一杯同样大小的奶茶,价格也常常不到香港的一半。以人工服务费为主的按摩、美甲、理发、洗牙等,价格更是仅为香港的三分之一,还有各种团购优惠。
值得一提的是,汇率因素也是增强港人“获得感”的重要原因。今年以来,港元兑人民币汇率持续上涨。尤其是进入4月之后,连续14周上涨,目前已到达0.93左右。香港部分兑换点的实时支付宝/微信汇率报价逼近1:1,港币在内地的购买力已跟人民币不相上下。
正因如此,即使往返一趟要花费近百元交通费,也阻挡不了许多港人北上“多攒几件事一起做”的热情。也因此催生出大批香港人从深圳代购奶茶、点心的“反向代购”。毕竟,即便加上跑腿费,也比香港便宜。
冲刺“全球重要消费中心”
“港人北上深圳消费,反映了深港在经贸往来、跨城消费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深度融合,这些融合促进了深港双向奔赴,刺激消费流量提升。”仲量联行深圳战略顾问部总监张晓磊在不久前的一次公开活动上对媒体表示。
不过,如前所述,港人北上消费主要是餐饮、休闲娱乐等,这与内地人到港消费以奢侈品、服装、化妆品等为主大为不同,前者的消费单价要比后者低得多。一个可资参考的数据显示――据奥一网研究员基于相关数据估算――7月份北上港人的消费总金额约为40亿港元。而当月深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70亿元,前者仅占比约4.5%。这还是相对高峰时段的表现,以“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消费中心”的目标来衡量,这点贡献显然还微不足道。
在高居全国第三的庞大经济体量之下,消费一直被认为是深圳经济的一块短板。疫情前,深圳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仅为40%左右,不仅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深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重只有30.68%,在万亿GDP城市中同样排名靠后。2022年,深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708.28亿元,是四大一线城市中唯一的“万亿消费俱乐部”门外客。根据《深圳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深圳要初步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500亿元。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在2022年的基础上实现年均增长10%左右。今年前7个月,深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0.66亿元,同比恰好增长10%。接下来两年半,深圳不容有失。
港人北上消费火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深圳建设全球重要消费中心城市的成效,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认为,它很难对深圳消费的整体提升带来长期显著的影响。实现目标更可取的路径是,围绕本地居民需求,重塑人、货、场之间的关联,挖掘消费增长点。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项目研究员刘玉玲在接受深圳本地媒体采访时指出,深圳要打造全球重要费中心,需要在供给侧、消费侧等方面同时发力,持续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其中在供给侧方面,要促进消费品供给创新,支持深圳特色产业服装服饰、眼镜、黄金珠宝、钟表等加强研发设计,推出引领潮流的创新产品,推动品牌向高端化发展,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招商银行研究院在一份报告中分析,消费结构不合理是深圳消费的一大短板。与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京上海相比,深圳的衣食消费占比仍然较高,医疗保健占比偏低。这一定程度上是由老年人口占比较低、劳动人口占比较高的结构性差异所致,随着深圳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户籍人口比例逐步提高,未来势必有所改变。
为此,报告建议,可利用深圳居民在饮食、交通通信、文教娱乐方面舍得花钱的特点,打造“汽车城”“数码城”“美食城”,并通过举办特色展会、活动等促进消费。同时,深圳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配套供给相对落后,抑制了部分消费需求,可通过在相关领域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改善供给,激发消费潜力。
上述建议,有些已在当地政府的行动中有所体现。例如,上个月深圳公布《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释放新能源汽车购买潜力”“打造深圳特色的汽车文化”,并制定了系列具体措施。此外,当前深圳正不断推动时装、钟表、眼镜、家具、皮革、黄金珠宝等产业提档升级,支持相关品牌走向世界。去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若干措施》明确,深圳要实施“品牌瞪羚计划”,对入选品牌给予200万元奖励。同时,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支持消费品出口企业打造自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