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最全茶叶历史及产地品种目录
==========================
茶叶史记
三皇
公元前2700以前 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人类利用茶叶之始 《神农本草经》
西周
公元前1100~公元前770 武王伐纣时,巴蜀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的最早记述。周武王伐纣时在公元前1066年,据此,我国有确切记载的茶事,已有三千年的历史 《华阳国志》
东周(含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03 晏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表示春秋时茶已作为菜肴 《晏子春秋》
西汉
公元前206--25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公元前118)的《凡将篇》记载蜀地中草药材中有"庄诧",是茶作为中药材的较早记载
马王堆西汉墓(墓葬时间公元前165--公元前160)出土文物中有「 (即jiǎ)一笥(即箱)」竹简文、「笥」木牌文与「荼陵」石官印。是茶作为陪葬物品较早的史料
王褒《僮约》中有"烹荼shen具"、"武阳买荼"之载,可见茶已成为日常待客饮料,四川一带已有茶叶市场,是茶作为商品交易的最早记载(公元前59)
杨雄(公元前53--18)的《蜀都赋》载有"百华投春、隆隐芬芳,蔓茗荧翠,藻蕊青黄",是最早提及茶的辞赋
甘露禅师吴理真於四川蒙山植茶
东汉
25--220 华佗《食论》提及"苦荼久食,益意思",是提及茶药理功能的较早记述
三国
220--265 张揖《广雅》提及"荆巴间采荼作饼…若饮先炙之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máo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说明当时茶系作成饼块状,便於运输,又利於防潮。饮用时捣末加入葱姜瀹饮,是较早提及茶叶制作及调饮的史料
《三国志·韦曜传》提及东吴国君孙皓密赐韦曜荼荈以当酒,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西晋
265--316 张载《登成都楼诗》中有"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左思《娇女诗》中有"心为荼庄剧,吹嘘对鼎 ",孙楚《出歌》中有"姜桂荼庄出巴蜀",等是较早咏及茶的诗
杜育作的《庄赋》是现存最早以茶为主题吟咏茶事的赋文
傅咸《司隶教》提及禁蜀姥卖茶粥;《江氏家传》提及西晋时摊贩卖茶;《晋四王起事》记述"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可见西晋时茗饮已普及,上至王公下及走卒
郭璞注《尔雅》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庄,蜀人名之苦荼。」
东晋
317--420 《中兴书》提及陆纳以茶果宴请谢安;《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yàn饮,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都是以茶推行俭德
弘君举《食檄》:「寒温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应下诸蔗、木瓜、元李、杨梅、五味…」规范以茶待客礼法,主客寒喧后,奉茶三杯,进茶食
南北朝
420--581 南齐武帝遣诏以荼代三牲为祭,天下贵贱,咸同此制。为我国最早以茶为祭礼的记载(493)
陶弘景(456--536)《杂录》记载:"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和黄山君都是传说中的神仙,可见当时视茶为养生仙饮
《洛阳伽蓝记》载南齐王肃初降北魏,不喜羊肉、酪浆,每饮茶必一斗,惯食羊肉、酪浆后谓茶为酪奴。北方士大夫就轻蔑地将茶称为酪奴,可见当时南方虽盛行饮茶,但北方尚未普及土耳其人至蒙古边境以物易茶 (475)
隋
581--618 《隋书》记载,文帝开皇年间(581--600)饮茶治头痛。隋朝统一全国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更加便利,饮茶风尚进一步在北方传播
唐
618--907 饮茶传入韩国(新罗)
(632--646)文成公主出嫁吐番松赞干布,教藏人喝茶。(贞观15年,641)
《开元文字音义》引用「茶」字
封演《封氏闻见记》载降魔师大兴禅教,推行打坐可以饮茶相伴。(开元年间713--741);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于是茶道大行」,「自邹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记述当时北方茶馆兴盛;封演《封氏闻见记》载蒙古(回纥时期)驱马市茶,开了茶马交易先河 (756--758)
王敷《茶酒论》论茶与酒,将茶饮与酒饮相匹配(玄宗天宝742--755后)
唐代宗在顾渚山建贡茶院。(大历5年,770)
怀海(720--814)制订《百丈清规》规范茶供养诸法,形成禅宗茶礼
颜真卿为陆羽三癸亭写《题杼山三癸亭》,为中国最早之茶亭 (大历8年,773)
陆羽(733--804)著《茶经》,为世界上第一部茶业专著 (780)
唐德宗始创茶税,十取其一 (建中4年,783)
唐德宗为喝吴兴紫笋而设「急程茶」 (贞元5年,789)
吕温(774--813)等以茶代酒行「曲水流觞」
日僧最澄携茶子回国,种於比睿山,是茶种传日最早记载 (805)
日僧永忠奉茶嵯峨天皇,天皇下诏植茶进贡,形成弘仁茶风(810--824)
皎然《饮茶歌》:「孰知茶道全尔真」,最早提及「茶道」(760--840)
宪宗宰相李德裕(787--850)为喝惠山泉而设「水递」入唐使金大廉持茶种子回国,新罗王使植地理山,为茶种传韩最早记载(828)
文宗对茶实行专营专卖 (太和九年,835)
阿拉伯人soliman编著有关茶的报告书,是最早的外国茶书(850)
僖宗赐法门寺自用鎏金银茶具,1987出土后现存陕西扶风法门寺 (咸通15年,874)
张又新作《煎茶水记》,现存论泉最早专书,(约827)
苏廙(yǎn)作《十六汤品》,是论点茶技法最早专书
北宋
960--1127 太宗在建安设官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太平兴国元年,976)
蔡襄(1012--1067)监造小龙团,著《茶录》
江休复《嘉复《嘉佑杂志》:蔡襄与苏舜元斗茶,舜元以天台竹沥水胜襄。(1056--1063)
神宗颁茶马法 (熙宁7年,1074)
徽宗著《大观茶论》包括地产、天时、采摘、蒸压、制造, róng辨等二十目,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1107--1110)
北宋末,民间盛行分茶(又称茶百戏,水丹青)
南宋
1127--1279 陆游(1125--1210)作与茶有关的诗三百余首
荣西於1911年自中国带回宋点茶用具及茶籽初种於九州背振山,1207年由其弟子明惠上人植於宇治,后逐渐广植於伊势、骏河、川越、是宇治茶、伊势茶、静冈茶、狭山茶(琦玉县)之起源。1212年荣西著《吃茶养生记》,对日本饮茶推广影响很大
审安老人著《茶具图赞》,对宋点茶器具有较完整的描述及图绘(咸淳5年,1269)
元
1279--1368 顾渚茶因泉水枯竭在宋时停产,元代金沙泉复出,顾渚茶恢复生产,元世祖忽必烈赐名金沙泉为「瑞应泉」
元代饮茶大都加入酥油,因调茶佐料不同而有炒茶、兰膏、酥签等名称
明
1368--1644 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茶)。对炒青散茶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洪武24年,1391)
朱权(1378--1448)晚年悉心茶道,著《茶谱》,对饮茶之人,饮茶之环境,饮茶之方法,饮茶之礼仪作了规范,表现求真、求美、求自然的精神,对明清以来茶文化风尚影响颇大
千利休(1522--1591)集日本茶道之大成,其后人发扬其茶道,成为日本茶道三千家
威尼斯人giambatista ramusio出版欧洲第一部茶书,开欧人论茶之先河(1559)
丰成秀吉(1536--1598)奉茶天皇及造黄金茶屋(1585),举行北野松原大茶会(1587)
张原著《茶录》。本书流传至韩国成为《茶神传》(1573--1620)
许次纾著《茶疏》(万历25年,1597)
罗廪(lǐn)(1537--1620)著《茶解》对茶树栽培及绿茶炒制技艺描述甚详(1609)
荷人自澳门运销茶叶至爪哇(1606--1607),1610年荷兰始输茶(绿茶)入欧
明朝王室派使入俄,赠茶于俄皇 (1618)
茶饮习尚,风靡全荷,荷属东印度公司嘱其西返船只,每次均购中、日茶叶若干,以资应市 (1637)
蒲松龄(1640--1715)设茶摊集故事写《聊斋志异》
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 (出书於明末清初)
清
1644--1911 1650年·英人已偶饮茶,其价格每磅茶叶售价自六英镑至十英镑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英伦敦garway咖啡室开始售茶
1659年,伦敦本年十一月十四日政治公报称茶、咖啡与巧克力几乎遍街均有出售
1669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爪哇运华茶入英;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箱茶150担,输往英国,始开中国内地与英国茶叶直接贸易之先声;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华茶源源入俄
172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爪哇植茶失败
1750年,红茶在荷渐夺绿茶之市场,往昔以咖啡为早餐饮料者,亦多以红茶代之
1773年,英当局强征美殖民地茶税引发「波士顿茶叶事件」,为美国独立战争之导火线
1793年,随英使macartney来华之科学家多人,运载中国茶籽至加尔喀答试种。
1802年,锡兰试种茶树失败
1810年,福建人柯朝携茶籽至台湾,授种茶之法。 ·巴西植失败
1823年,robert bruce在印度阿萨姆发现野生茶树
1826年,爪哇试种siebold博士由日携返之茶籽
1828年,爪哇试制茶叶成功,后於克拉万省(krawang)的wanajasa设场试种茶树
1833年,jacobson第六次由中国返爪哇(亦即其最后一次),携回茶籽七百万粒,茶工十五人及制茶工具多种。jacobson以功动被任为爪哇公营茶叶企业之主持人
1834年,印度总督william charles cavendish bentinck下令组织茶叶委员会,研究印茶栽植方案
印度茶叶委员会派秘书george james gordon赴中国罗致茶工收购茶籽,并考察pāo茶制造方法
1835年,第一批爪哇茶运荷兰阿姆斯丹(amsterdam)应市
1835--36年,印度科学会以二对一之比通过移植中国茶树,并通过喜马拉雅山而属意上阿萨姆为最有希望之茶区
印度在加尔喀答培植之中国茶苗4万2千株,移植於上阿萨姆、古门(kumaon)、苏末尔(sirmore)及南印度
1838年,阿萨姆茶首次外销八箱运往伦敦
1839年,阿萨姆野生茶籽首次由加尔喀答运往锡兰
伦敦成立茶叶拍卖市场,首开世界茶叶自由拍卖交易
1847年,俄外高加索开始种茶
1859年,横滨开港,当年输出茶叶40万磅(约180公吨)
1861年,俄商在湖北汉口成立第一家砖茶加工厂
1864年,英国人杜德(john dodd)至台湾考察,发现台湾北部淡水河流域适宜发展茶业。於1866年设立宝顺洋行,在李春生(厦门人)的协助下推广种茶及收购茶叶外销。1868年杜德在今台北万华设精制厂,从此台茶便不必运往厦门或福州精制1869年杜德将台茶直接销往美国,并创福尔摩沙茶(formosa tea)或称「台湾乌龙」,因为品质优异,风味独特,而声名远播,享誉国际
1872年,印度人william jackson发明红茶加工用揉捻机,开红茶制造机械化之先河
1873年,锡兰茶首次输出,运往英国,计23磅
1874年,印度人edward money发明茶叶乾燥机
1878年,爪哇茶园输入阿萨姆茶籽,并采用阿萨姆植茶方法
1881年,印度茶叶协会在加尔喀答成立
1883年,日本中央茶商公会成立
1885年,日人高林谦三获得二项绿茶揉捻机专利特许,后被誉为日本绿茶制造机械化之父
1886年,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华茶外销日增,是年达13.4万吨(268万担),创历史新高
1893年,我国茶叶技师刘峻周应聘俄国格鲁吉亚指导发展茶业,后在其故居设立茶叶博物馆纪念其对俄国茶业发展的贡献
1896年,成立福州机械造茶公司,为我国最早机械制茶业。英国人a.v.smith首先获得袋茶(tea-bag)专利特许
日本农商务省农务局制茶试验所(国立茶业试验场前身)成立
1900年,印度茶业协会tocklai茶业试验场成立
1901年,茶与咖啡杂志(the tea and coffee trade journal)在纽约创刊
1903年,台湾设立制茶试验场(台湾省茶业改良场前身)
1906年,岗村天心《茶之书》颠覆西方人对茶的认知
当代
1923年,台湾设茶叶检验所,检验出口茶叶
1925年,brooke bond公司与james finlay公司在东非之肯亚(kenya)购地植茶
锡兰茶叶研究所成立,政府加征出口茶税补助其研究经费。
1927年,肯亚茶叶首次输出伦敦应市
1932年,中国成立「农村复兴委员会」,稻、麦、棉、丝、茶五项列为中心改良事业
1933年,国际茶叶委员会(itc)在伦敦成立,为英属印锡及荷印所产茶叶输出限制五年计划之执行机关
1935年,w.h.ukers所著《茶叶全书》(all about tea)在纽约出版;1949年由吴觉农主编,中国茶叶研究社集体翻译的中译本出书
1937年,中国茶业公司在上海成立,旨在提高茶叶品质,确定茶叶标准,改进茶叶产制运销事宜,以扩大贸易,复兴茶业
1949年,中国茶叶公司在北京成立,统管茶叶生产、收购及内外销业务
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业研究所在杭州成立
1963年,云南省勐海巴达大黑山中发现树龄1700余年的野生大茶树,树高32.1米,干圆3米多
1964年,中国茶叶学会成立大会及第一届学术年会在杭州召开
1996年,云南省镇沅县九甲千家寨发现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在海拔2100--2500公尺范围,为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野生古茶树群落
云南省镇沅县千家寨发现树龄2700余年的野生大茶树,茶树长於海拔2450公尺深山,树高25.6米,干圆2.82米,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野生大茶树,於2001年4月列入金氏世界纪录,於10月被天福茶博物院长期认养
-----------------------------------
各省出产茶叶品种目录
安徽省:
红茶有祁门的祁红,绿茶有休宁、歙县的屯绿,黄山的黄山毛峰、黄山银钩,六安的瓜片、齐山名片,太平的太平猴魁,休宁的休宁松萝,泾县的涌溪火青、泾县特尖,青阳的黄石溪毛峰,歙县的老竹大方、绿牡丹,宣城的敬亭绿雪、天湖凤片、高峰云雾茶,金寨的齐山翠眉、齐山毛尖,舒城的兰花茶,桐城的天鹅香茗、桐城小花,九华山的闵园毛峰,绩溪的金山时茶,休宁的白岳黄芽、茗洲茶,潜山的天柱剑毫,岳西的翠兰,宁国的黄花云尖,霍山的翠芽,庐江的白云春毫等;黄茶有皖西黄大茶等。
浙江省:
绿茶有杭州的西湖龙井、莲芯、雀舌、莫干黄芽,天台的华顶云雾,嵊县的前岗煇白、平水珠茶,兰溪的毛峰,建德的苞茶,长兴的顾渚紫笋,景宁的金奖惠明茶,乐清的雁荡毛峰,天目山的天目青顶,普沱的佛茶,淳安的大方、千岛玉叶、鸠坑毛尖,象山的珠山茶,东阳的东白春芽、太白顶芽,桐庐的天尊贡芽,余姚的瀑布茶、仙茗,绍兴的日铸雪芽,安吉的白片,金华的双龙银针、婺州举岩、翠峰,开化的龙顶,嘉兴的家园香茗,临海的云峰、蟠毫,余杭的径山茶,遂昌的银猴,盘安的云峰,江山的绿牡丹,松阳的银猴,仙居的碧绿,泰顺的香菇寮白毫,富阳的岩顶,浦江的春毫,宁海的望府银毫,诸暨的西施银芽等。黄茶有温州黄汤。红茶有杭州的九曲红梅。
江西省:
绿茶有庐山的庐山云雾,遂川的狗牯脑茶,婺源的茗眉、大鄣山云雾茶、珊厚香茶、灵岩剑峰、梨园茶、天舍奇峰,井岗山的井岗翠绿,上饶的仙台大白、白眉,南城的麻姑茶,修水的双井绿、眉峰云雾、凤凰舌茶,临川的竹叶青,宁都的小布岩茶、翠微金精茶、太沽白毫,安远的和雾茶,兴国的均福云雾茶,南昌的梁渡银针、白虎银毫、前岭银毫,吉安的龙舞茶,上犹的梅岭毛尖,永新的崖雾茶,铅山的苦甘香茗,遂川的羽绒茶、圣绿,定南的天花茶,丰城的罗峰茶、周打铁茶,高安的瑞州黄檗茶,永修的攒林茶,金溪的云林茶,安远的九龙茶,宜丰的黄檗茶,泰和的蜀口茶,南康的窝坑茶,石城的通天岩茶,吉水的黄狮茶,玉山的三清云雾等。红茶有修水的宁红。
四川省(包括重庆市):
绿茶有名山的蒙顶茶、蒙山甘露、蒙山春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雅安的峨眉毛峰、金尖茶、雨城银芽、雨城云雾、雨城露芽,灌县的青城雪芽,永川的秀芽,邛崃的文君绿茶,峨眉山的峨芯、竹叶青,雷波的黄郎毛尖,达县的三清碧兰,乐山的沫若香茗、重庆的巴山银芽、缙云毛蜂、大足松茗等。红茶有宜宾的早白尖工夫红茶,南川的大叶红碎茶。紧压茶有重庆沱茶。
江苏省:
绿茶有宜兴的阳羡雪芽、荆溪云片,南京的雨花茶,无锡的二泉银毫、无锡毫茶,溧阳的南山寿眉、前峰雪莲,江宁的翠螺、梅花茶,苏州的碧螺春,金坛的雀舌、茅麓翠峰、茅山青峰,连云港的花果山云雾茶,镇江的金山翠芽等。
湖北省:
绿茶有思施的玉露,宜昌的邓村绿茶、峡州碧峰、金岗银针,随州的车云山毛尖、棋盘山毛尖、云雾毛尖,当阳的仙人掌茶,大梧的双桥毛尖,红安的天台翠峰,竹溪的毛峰,宜都的熊洞云雾,鹤蜂的容美茶,武昌的龙泉茶、剑毫,咸宁的剑春茶、莲台龙井、白云银毫、翠蕊,保康的九皇云雾,蒲圻的松峰茶,隆中的隆中茶,英山的长冲茶;麻城的龟山岩绿,松滋的碧涧茶,兴山的高岗毛尖,保康的银芽等。
湖南省:
绿茶有长沙的高桥银峰、湘波绿、河西园茶、东湖银毫、岳麓毛尖,郴县的五盖山米茶、郴州碧云,江华的毛尖,桂东的玲珑茶,宜章的骑田银毫,永兴的黄竹白毫,古丈的毛尖、狮口银芽,大庸的毛尖、青岩茗翠、龙虾茶,沅陵的碣滩茶、官庄毛尖,岳阳的洞庭春、君山毛尖,石门的牛抵茶,临湘的白石毛尖,安化的安化松针,衡山的南岳云雾茶、岳北大白,韶山的韶峰,桃江的雪峰毛尖,保靖的保靖岚针,慈利的甑山银毫,零陵的凤岭容诸笋茶,华容的终南毛尖,新华的月芽茶等。
福建省:
乌龙茶有祟安武夷山的武夷岩茶,包括武夷水仙、大红袍、肉桂等,安溪的铁观音、黄金桂、色种等,祟安、建瓯的龙须茶,漳平的水仙茶,永春的佛手,诏安的八仙茶等。绿茶有南安的石亭绿,罗源的七境堂绿茶,龙岩的斜背茶、武平绿茶,宁德的天山绿茶,福鼎的莲心茶等。白茶有政和、福鼎的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福安的雪芽等。花茶有福州的茉莉花茶,还有荣莉银毫、荣莉春风、荣莉雀舌毫等。红茶有福鼎的白琳工夫,福安的坦洋工夫,祟安的正山小种等。
云南省:
红茶有凤庆、勐海的滇红工夫红茶、云南红碎茶。普洱茶有西双版纳、思茅、临沧、大理、昆明、安宁等地的普洱茶散茶和紧压茶。绿茶有勐海的南糯白毫、云海白毫、竹筒香茶,宜良的宝洪茶,大理的苍山雪绿,墨江的云针,绿春的玛玉茶,牟定的化佛茶,大关的翠华茶等。
广东省:
乌龙茶有潮州的凤凰单枞(凤凰乌龙、凤凰水仙),还有岭头单枞、石古坪乌龙、大叶奇兰等。红茶有英德红茶、荔枝红茶、玫瑰红茶等。绿茶有高鹤的古劳茶、信宜的合箩茶等。
海南省:
南海、通什、岭头等的海南红茶。
广西壮族自治区:
绿茶有桂平的西山荼,横县的南山白毛茶,凌云的凌云白毫,贺县的开山白毫,昭平的象棋云雾,桂林的毛尖,贵港的覃塘毛尖等。花茶有桂北的桂花茶。红茶有广西红碎茶。
河南省:
绿茶有信阳的信阳毛尖,固始的仰天雪绿,桐柏的太白银毫等。
山东省:
绿茶有日照的雪青、冰绿等。
贵州省:
绿茶有贵定的贵定云雾,都匀的都云毛尖,湄潭的湄江翠片、遵义毛峰,大方的海马宫茶,贵阳的羊艾毛峰,平坝的云针绿茶等。
陕西省:
绿茶有西乡的午子仙毫,南郑的汉水银梭,镇巴的秦巴雾毫,紫阳的紫阳毛尖、紫阳翠峰,平利的八仙云雾等。
台湾省:
乌龙茶有南投的冻顶乌龙,台北、花莲的包种茶等。
来源:每周一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交流|微信号:13067351231
茶叶点评网官方微信号:zgcydpw
><>< class="pgc-img">>火遍大江南北の
< class="pgc-img">>作为逢出街必点奶茶的奶茶控
最近小编迷上了
便宜又好喝的益禾堂
< class="pgc-img">>01
网红益禾堂7月21日盛大开业
< class="pgc-img">>7月21日
一起去挤爆益禾堂
火遍全国的原叶手作茶专门店
全国门店几千家
日销售奶茶几十万杯以上
价格能PK一点点
味道还能喝出奈雪同款
< class="pgc-img">>现在手里握着益禾堂
你才是整条gai最靓的崽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益禾堂一直以来有股神奇的魔力
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上班族
也不管发生了什么不开心的事
这一杯奶茶都能拯救你不好的心情!
< class="pgc-img">>7月21日
一起去挤爆益禾堂
开业惯例,福利来袭~
益禾堂号
福/利/一
< class="pgc-img">>福/利/二
包你免费喝一周の益禾堂
↓参与方式↓
文末留言区留言
排名前三的小伙伴
< class="pgc-img">>!即可获得!
(一天一杯)
注:留言排名截止时间为7月24日下午2:00,小编将会公布获奖名单。
都有
< class="pgc-img">>02
是时候约一波“网红”益禾堂了!
< class="pgc-img">>号称“平民奶茶”の益禾堂
涵盖的饮品种类也很多
奶茶、水果茶、咖啡、奶盖茶等等
快来看看店内扛把子都有哪些吧
< class="pgc-img">>招牌爆款烤奶
益禾堂的烤奶可是他们店里最火爆的一款饮品
只要到店里都必要来一杯烤奶
< class="pgc-img">>?烤奶之所以受众多朋友的欢迎,其打动人之处更在于严谨的制茶过程~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取上等高山红茶称重再通过煮茶滤茶等步骤后,用冰块给热茶迅速降温,急速锁住茶香~
?加上秘制焦糖糖浆调和炭烧风味,一杯无可挑剔的烤奶就新鲜出炉啦~
< class="pgc-img">>每一口不仅有丝滑醇厚的口感,
还带着焦香的味道,
让人喝完回味无穷。
< class="pgc-img">>冻柠红
冻柠红是益禾堂另一主打款
解渴能力担当
开业里当红主角一定是TA
< class="pgc-img">>里面有大片的柠檬
加上浓郁的红茶底
带有满满的夏日感
< class="pgc-img">>翠峰茉莉
颜色是浅棕色
喝起来有淡淡的茉莉香味
口感清爽,回味微苦
茉莉茶清祛湿,感觉很养生了~
< class="pgc-img">>禾风奶绿
爱喝绿茶的盆友们
到益禾堂必点的一款——禾风奶绿!
< class="pgc-img">>清香解腻的绿茶遇到丝滑醇香的牛奶
喝起来不仅顺滑,而且甜而不腻
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了
< class="pgc-img">>益杯花果山
水果多到可以承包一座山
小小一杯,满满当当塞满水果
< class="pgc-img">>入口满是水果的混合撞击
尾段以茶底的清香收尾
口感层次up up up!!
< class="pgc-img">>泷珠奶茶
泷珠奶茶也是它益禾堂的一大招牌
它虽然没有烤奶的独特味道
也没有花果山的多样性
但是它却用醇香而Q弹的
丰富口感征服了无数吃货
< class="pgc-img">>金黄色的珍珠口感有点像波霸
Q弹有嚼劲,看来这家店这么圈粉不是没有道理的
益杯烧仙草
一杯烧仙草像极了学生时代的放学时光
和小伙伴勾肩搭背 手捧一杯
一边喝一边嘻嘻哈哈讨论着当天的趣事
奶茶底入喉顺滑细腻
还可以能吸到超多扎实的配料
< class="pgc-img">>7月21日
一起去挤爆益禾堂
< class="pgc-img">>益禾堂(大岭山店)
【时间】10:00-24:00
【电话】13826948747
【地址】大岭山镇西正路112号(大岭山中心幼儿园右侧)
有喝过益禾堂的请举手
顺便在留言区说下你最喜欢的一杯
留言排名前三的小伙伴
承包你们一周的益禾堂
(一天一杯)
< class="pgc-img">>●大岭山镇,大塘朗加油站附近发生火灾!火势凶猛,现场吓哭…
●大岭山镇直击灵魂の日料大盘点!【收藏】
●东莞大岭山网红打卡点,星巴克来了?
●大岭山小仙女注意,超低价49.9元抢购皮肤管理套餐!限量发售,速抢~
>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杨多杰
“1950年6月9日的清晨,我同梅先生到了北京,住在李铁拐斜街远东饭店。那天晚上,晚风透进了纱窗,把一天的暑气都吹散了,使我们恢复了旅途的疲劳,感到头目清明。我们两个人对坐在沙发上,沏了一壶东鸿记的茉莉双薰慢慢地喝着。”
这是许姬传先生写于《舞台生活四十年》书中的一段话。文中的“梅先生”,就是京剧大师梅兰芳。二位聊天时喝的茶,是东鸿记的茉莉双熏。东鸿记茶庄的旧址,位于前门外大栅栏东头路北。想当年,那可是北京城最高档的茶庄之一。像梅兰芳先生这样的社会名流,买茶时的首选必是这一家。现如今,北京城知道“东鸿记茶庄”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至于老二位喝的茉莉双薰,恐怕京城爱茶人也很陌生了。
旧时繁华的大栅栏,曾经茶叶店吴德泰、张一元、东鸿记、西鸿记均位于此。何大齐绘
喝茉莉花茶是粗鄙?
中国名茶种类繁多,老茶庄的包装上动辄就是“兴国岩茶”、“密云翔龙”、“太平嘉瑞”、“洞庭碧螺”、“景谷普洱”等等不一。可实际上销得好的,不过是花茶、清茶与红茶三类而已。这其中,自然还是花茶最受欢迎。梅兰芳先生,祖籍本是江苏,口味上也偏向南方。北京淮扬菜的老字号玉华台,就是梅先生经常光顾的饭庄。可别看他吃饭口味清淡,但喝茶还必须是花茶才行。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北京水质偏硬所致。就是再上等的龙井香茗拿北京的水一沏,也是汤色黯淡、索然无味了。只有茉莉花窨制的香片,开水一沏真是沙口解渴,醒酒提神,一时愁尽,两腋生风。再加上茉莉本身清香无比,本身就有开窍醒脑的功效。所以茉莉花茶提神明智的功效,比一般绿茶要强很多。
现如今,有些人总认为北京人爱喝的茉莉花茶粗鄙,这其实是一种偏见。要知道,老北京茶庄的茉莉花茶制作相当繁复。含苞待放的茉莉花,一层层搅拌进上等的绿茶当中。一到夜里,茉莉花苞依次绽放。而那一股股清甜的香气,则就浸入了茶坯当中。所以茉莉花茶香入茶骨,绝非香精茶能比得了。
像梅先生光顾的东鸿记,最拿手的茉莉双薰就更讲究了。所谓“双薰”,即表示此茶是加倍熏制的工艺,就像中药里的“双料”是一个意思。今人常常将“双薰”解释为熏制两次,那可是大差离格了。要知道,上等的茉莉花茶熏制五六次都不算新鲜。只熏两次,那可不是东鸿记茶庄的出品要求了。
现如今的北京人,大都对东鸿记茶庄非常陌生,那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东鸿记便告歇业,过早退出了北京的茶叶市场。但提起东鸿记的资方瑞蚨祥,想必就是人尽皆知了吧?话说至此,也许会不禁引起大家的疑问:瑞蚨祥是鼎鼎大名的绸缎庄,位居老北京“八大祥”之首,什么时候又改卖茶叶了呢?其实您有所不知,卖茶叶还真是瑞蚨祥的老本行, 瑞蚨祥绸缎庄与茶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国时期东鸿记茶庄铁皮茶叶罐。(作者自藏)
瑞蚨祥孟家的百年茶缘
老北京曾有“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腰缠四大恒”的说法。这几家老字号,在旧京都极其出名。尤其是瑞蚨祥绸缎庄,影响更是遍及京津冀乃至华北各地。那时“瑞蚨祥”三个字就和如今的奢侈品牌差不多,穿在身上既高贵又时尚。
瑞蚨祥的东家,是山东章丘旧军镇的孟氏家族。孟家在晚清民国开设的绸缎庄很多店名都有一个“祥”字,如瑞林祥、瑞生祥、瑞增祥、庆祥、谦祥益、益和祥、隆祥、瑞蚨祥等。时人通称为“八大祥”。据说孟家的先祖,早在明代就是大富商。但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新中国成立初期,据两位在瑞蚨祥服务了五十年以上的老员工谈,清代嘉庆年间孟家在山东的买卖已很成规模。当时的字号是“万蚨祥”,一个门脸里有五个柜,经营铁锅、棉布、丝绸,还附设金店,经营钱庄业务。
在清嘉庆年间,孟家分为四房,即三恕堂、其恕堂、容恕堂、矜恕堂。原先祖上的土地是共有的,周村万蚨祥的买卖也是共有的。随着财富的积累,孟家四房就开始各自向外发展。按今天的商业用语说,就是在总公司的基础上再开设若干子公司。首先是三恕堂在济南开设了庆祥布店,以后又在天津、保定开了分店。接着其恕堂和容恕堂在济南、北京、沈阳开设了瑞生祥钱庄、瑞增祥布店;矜恕堂在济南开设了泉祥茶店和瑞蚨祥布店。以后三恕堂、其恕堂、容恕堂相继衰落,只有矜恕堂一枝独秀大发财源。
所以矜恕堂孟家的商业版图,一直就是分为瑞蚨祥与泉祥两个系统。其中瑞蚨祥系统主营布业,而泉祥系统主营茶叶。泉祥茶庄,并不是一家茶店,而是一个庞大的商业系统。我这些年陆续收到过几十件泉祥系统的茶叶包装罐,根据上面的信息,大致梳理出了泉祥的商业版图。首先是泉祥茶店,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开设在山东济南西关估衣街。后来买卖越做越大,泉祥也就走出了齐鲁,逐步进军京津冀。
位于大栅栏的瑞蚨祥西鸿记绸缎店广告
孟家先是在天津锅店街设立了泉祥鸿记总店,又在天津英租界设泉祥鸿记分店,目的是与天津大茶庄正兴德分庭抗礼。在北京最繁华的前门外大栅栏,泉祥又设立了东鸿记茶庄、西鸿记茶庄两个商号。至于泉祥的大本营山东省,开的店铺就更多了。例如在青岛市高密路设立了泉祥茶庄,在烟台设鸿记栈茶庄,在周村设泉祥茶庄。在济南除西关估衣市街有泉祥茶庄老号外,还在院东大街设泉祥鸿记东号,经二路纬三路设泉祥西号,院西大街设鸿记茶栈(日伪时期迁移至经二路纬五路,改称泉样鸿记茶庄第一支店)。以后,在经二路纬九路西购妥房产,准备再设纬九路分店,终因“七七事变”爆发而被搁置。由此可见,孟家其实相当善于经营茶叶。只是瑞蚨祥后来成了享誉京城的“八大祥”之首,以至于孟家的茶叶生意反而渐渐为人所遗忘了。
孟家经营的茶庄,到底是如何成功的呢?原来泉祥在创业初,实行两条腿经营的思路,既做茶叶生意,也经营杂货。由于杂货业竞争激烈,毛利实在太薄,所以后来就专心于茶叶板块了。早期的泉祥主营来自皖西地区的黄大茶、绿大茶等品类,非常受老百姓的欢迎。泉祥茶庄竟然靠黄茶起家,今天的爱茶人可能会感到不可思议。的确,时至今日黄茶被人视为珍品,价格更是动辄几千元一斤。其实黄茶分为三类,即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像君山银针、蒙顶黄芽这样的黄芽茶,历来产量极低,价格更是不菲,绝非寻常人家享受之物。但像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等黄大茶,物美价廉,适合大壶闷泡,早年间就是百姓的口粮茶。尤其是山东地区,一直保留着饮用黄大茶的习惯。
当然,随着生意的不断扩大,孟家茶庄经营的茶类也越来越多。笔者收藏有一份上世纪三十年代天津泉祥鸿记茶庄的价目表(长270mm,高210mm),其中罗列经营类目为:“茉莉香茶小叶”、“茉莉香茶大叶”、“清素嫩茶”、“珠兰花香茶”、“红茶杭菊花”、“苜莉香茶末”六大类共计129个花色品种。而在另一张泉祥鸿记茶庄的价目表中(长225mm,高210mm),更是分为了“茉莉香茶小叶”、“花碧螺类”、“茉莉香茶大叶”、“茉莉香茶大方”、“茉莉香龙井”、“清素嫩茶”、“素碧螺类”、“素六安茶小叶类”、“素六安茶大叶类”、“细珠兰香茶”、“珠兰大方茶”、“细红茶类”、“大红茶”、“普洱茶”、“菊花类”、“苜莉香茶末”十六大类,共119种花色。茶类齐全的程度,就是今天的一般茶庄也望尘莫及。
上世纪三十年代天津泉祥鸿记茶庄的价目表。(作者自藏)
孟家茶庄的成功之道
这么多的好茶,都是哪找来的呢?其实不管是泉祥的价目表还是茶叶罐,都会在醒目处表示“自设茶厂福建、浙江黄山、竹岭、六安”的字样。这不起眼的一行字,就揭示了孟家茶庄的成功之道,即深入产区把控货源。我曾听山东、北京两地茶界的老前辈们,聊起过不少孟家茶庄里高手的故事。例如当时孟家请来负责南方业务的经理叫李竹轩,常驻福州南台制茶厂,亲自指导收购、加工、调运等事宜。李竹轩对窨制茉莉花茶经验丰富,技术高超,在同行中久负盛名。他经营上素有稳准的特点,所以孟家经营的花茶不但成本低质量高,而且货源丰富稳定,从不会脱档断供。众所周知,茉莉花茶是华北最受欢迎的品类。把控住了花茶的生产,茶庄的生意就算成功了一半。另一经理马镇南也是能人,他对选购素茶坯有丰富的审评经验和极高的鉴别能力。他对茶叶春采或秋采,产地和茶质,一经观察和冲泡品尝,即可准确地判定好坏。泉祥派马镇南常驻杭州,当地茶行经纪人知道他的水平高,从来不敢稍有欺骗。因此泉祥在江浙总能收到正路货色,而且价格合理,利润空间较大。
孟家旗下的各大茶庄不仅茶叶种类齐全,而且价位也涵盖了高、中、低不同的档次。从上文提及的价目表中我们可以获知,其中既有售价二十四块大洋一斤的顶级龙井——狮峰奇品,也有售价大洋九角六分的口粮花茶——双窨毛峰。换句话说,泉祥鸿记既能满足高档消费的需求,也乐于做平民百姓的生意。您说这样的生意,能不红火吗。现如今一些茶店,茶叶价格标的愣贵,动辄就是大几千甚至数万元一斤。您要找几百一斤的茶叶,人家会淡淡地回复您一句:我们家不做那种给大众喝的茶。言外之意,人家的客户非富即贵,咱们老百姓就不该进门。殊不知,不立足大众,不回归生活,这茶叶生意是做不长久的。单从这一点来说,老茶庄有太多值得今日商家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了。
激烈的商业战斗
孟家的茶叶生意,全盛时遍布京津冀乃至华北各地。其中孟家在北京的茶叶生意,又是起于何时呢?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孟家在前门外大栅栏中段开设了鸿记皮店,主营皮货新衣,同时兼营茶叶。笔者收藏有一只“鸿记茶庄”的铁皮贴纸茶叶桶,上面写的地点与鸿记皮店相同。由此可见,瑞蚨祥孟家在北京最早的茶叶店应叫“鸿记茶庄”,是附属于鸿记皮店的门市。
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事,北京亦人心惶惶,很多企业都不敢经营,甚至倒闭。唯独瑞蚨祥,不只照常营业,而且还在大栅栏尽东头开设了鸿记茶店。1918年,孟家又扩充了皮店生意,并将原先依附于皮店经营的茗茶业务分离出来,又新开了一个茶店。这样一来,孟家在前门外大栅栏就有了两家茶店。为了加以区别,位于大栅栏东头的便称东鸿记,而位于大栅栏西头的则称西鸿记。人们从东口进大栅栏,马上能看到东鸿记。若是从西口进大栅栏,便能遇到西鸿记。您瞧,合着只要逛大栅栏,就一定会从孟家的茶叶铺经过。大栅栏是老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孟家的茶叶店也就占据了最好的商圈,生意自然红火。
但孟家开设东西鸿记茶店,可不单单是为了卖茶,更是为了击垮谦祥益绸缎庄。茶叶铺,怎么能挤倒绸缎庄呢?原来当时和瑞蚨祥竞争最为激烈的商家,就是谦祥益。谦祥益也是八大祥之一,东家也姓孟,而且同属山东章丘旧军镇人。就全国范围来说,这两号的实力势均力敌。因此,两家之间的商业战斗也就更为激烈。晚清时期,瑞蚨祥开设在大栅栏,是北京商业最好的地段。谦祥益开设在背街上,为了争取更大的发展,便也企图挤进大栅栏来。瑞蚨祥看到这一点,所以就步步为营,使谦祥益无法插足。例如当谦祥益正想买大栅栏西头的地皮时,瑞蚨祥先下手为强,在该处开设了西号;谦祥益正想买中段的地基时,瑞蚨祥又先走一步,开了皮店;并把车场也买了下来盖起了西栈。以后开设的茶店,目的也是用来堵谦祥益的扩张。
鸿记茶店成往事
那时候的前门大街一带,可谓是茶庄林立。像森泰、永安、庆林春、张一元等,都是东鸿记的竞争对手。为了竞争,东鸿记运用独家的熏制技术,让顾客还没走到茶叶铺,老远就能闻到茶香。那不但是茶的清香,更有花的甜香。谁要是打门口一过,就能舌底生津。真可以说比广告招牌都管用呢。
值得一提的是,东鸿记茶庄的广告做得格外文雅。笔者收藏有一只民国时期东鸿记茶庄铁皮贴纸茶叶罐,其正面有着这样一段广告语:
“盖闻茶之为物也,云蒸霞蔚得宇宙之精华,玉垒金沙挹山川之灵秀。烹鹤岭之雪芽,汤泛竹叶。瀹蒙顶之云英,香浮乳花。一瓯资舌,宿酒顿解。三盌啜罢,齿颊余香。诵东坡之诗,鼎鸣松雨。读玉川之句,腋生清风。古之文人韵士,莫不嗜此。诚以茶性清洁,有悦志怡神之功,涤烦醒睡之益。近世以来,茶乃大备。本庄业此有年,于焙制之决颇有心得。非敢自诩出色,而货精味美差堪自信。世有陆卢之癖者,当以先尝为快。”
东鸿记茶庄茶叶罐上的广告语。(作者自藏)
一份广告,愣是看不出丝毫铜臭味。反而引经据典,并请书法家抄写,处处透着文雅。这样文绉绉的遣词用句,可绝不是为了打动贩夫走卒,而旨在吸引社会上流人士。另外笔者的收藏中,还有一份东鸿记茶庄全英文价目表。由此可见,当时东鸿记的客户人群已经扩展到了旅居北京的外国人当中。
东鸿记茶庄全英文价目表。(作者自藏)
一方面,有瑞蚨祥的资本为后盾。另一方面,孟家又是经营茶叶的行家里手。因此,东西鸿记两家茶店的生意蒸蒸日上。据《北平市茶叶同业公会职员表》记录,东鸿记用工多达30人,西鸿记用工为28人。这样的经营规模,在北京百余家茶庄中无出其右。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瑞蚨祥旗下的东鸿记是老北京最大的茶庄。
1952年茶柜亏损业不抵债,于11月间停止营业,资方想遣散职工,又怕遭到公会反对,遂提出五柜大合并,拟利用合并后职工内部矛盾分化职工。情况反映到上级公会,当即指示瑞蚨祥基层公会在职工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取得全体职工同意,通过劳资协商会议向资方进行说理斗争,由资方保证不解雇职工,遂于1953年3月间实行五柜合并。
五柜合并后,改编企业组织形式,由独资改为合伙,统一领导。原瑞蚨祥东号改为北京总店,原西鸿记(即西号)改为第一门市部,原鸿记皮货店改为第二门市部。三号皆经营布呢绒皮货业务,全部资产归总店统一登记,会计、货物由总店统一掌握,人事统一调配(包括资方劳方)。东鸿记、西鸿记两茶店歇业,人员合并到三号,房屋出售作为投资,加速资金周转。自此,东西鸿记茶庄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东西鸿记的故事,也就成为老北京茶业史上的一段传奇往事了。(作者:杨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