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过去一年,全国百万家餐饮注销,杭州综合体也“吃饭生意难做”?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1刚结束的元旦假期,又是杭城各大综合体的狂欢。持续的低温天、yi情后的正常化,加上商场举办的各式迎新活动,几乎每个mall的人

1

刚结束的元旦假期,又是杭城各大综合体的狂欢。


持续的低温天、yi情后的正常化,加上商场举办的各式迎新活动,几乎每个mall的人气,都达到了一年中的“峰值”


这几天,一到中午和晚上的饭点,西溪天街四周的道路,导航就会变成深红色。好不容易杀入地下车库,负二层居然很难找到车位,连负三层都要兜上几圈才行。


元旦当天,我去吃饭的城西银泰,人气也相当高。


下午一点多,多数餐厅应该随到随吃了吧。结果从4楼直梯一出来,我就知道想太多了。


往日一排排空凳子的店门口,坐满了排队的客人。“网红茶楼”点都德最是夸张,轮候客人,超过了100桌。


< class="pgc-img">


不想在排队上浪费太多时间的我,只能灰溜溜的跑到负一楼,点上一个麦当劳套餐,一解饥饿。


无独有偶,一朋友组局吃饭,为避开万象城晚餐高峰,特地挑了1月2日中午。结果提前三天订餐,还差点订不到包厢。


就连大江东的居民,都频频发出感慨:商场人太多了,吃饭都要排队,早知不出门。


这难免给人一种错觉:杭州综合体的生意真好做。


事实上,这只是特殊时节的非典型性火热。对大多数商家而言,过去一年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餐饮,太多太多人已经倒在2021年。


据某查查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餐饮相关店铺共注销100万家,其中火锅店注销近10万家,奶茶店注销近35万家。就在上月,“轻食鼻祖”新元素也黯然宣布破产


而在2020年和2019年,餐饮注销企业分别只有32万家和10多万家。


02


数据看似夸张,实际感受的水分并不大。


只要你平时稍加观察,就可以发现,餐饮人真的难,即便主城综合体内。


工作日中午的西溪天街,从一楼抬头望去,基本是空旷清冷的状态。有时候,看到的保洁阿姨,都比擦肩而过的顾客多。


跨年夜永远人山人海的湖滨银泰in 77,平日里“空空如也”。一周前,连着两天去D座马记永兰州牛肉面吃午餐,中午12点的用餐高峰期,20几张桌子仅三四桌有人


< class="pgc-img">


钱新CBD的高德置地广场,平日里安静得不像是一个商场。哪怕晚上,也仅有寥寥数家餐饮店,称得上“人声鼎沸”。


不仅上座率低,部分综合体的店铺迭代速度也相当快。


庆春银泰6楼,一小半铺位关门,写着“品牌升级”;大悦城6楼,餐饮店关掉了一大批;黄龙万科中心的一楼到顶楼,每一层都有不少铺面处于围挡状态。


核心区的综合体尚且如此,其他商业体就更不用说了。


< class="pgc-img">


王先生上班的某写字楼,位于滨江区政府附近,是一个集酒店、写字楼、公寓和商业于一体的小型综合体,周边小区、互联网“大厂”众多。


但入驻2年来,餐饮店换了一茬又一茬。平均几个月,就有商户退出,新商家接手,循环反复


在大江东宝龙广场负一层,没有其他综合体的喧闹,只有一个孤零零的超市、空荡荡的过道和密集的“餐饮店铺招租”广告。


2018年6月开业的地铁上盖综合体——绿地艺尚魔方,因人气惨淡,于去年下半年关闭。去年9月底开业的超山奥特莱斯,未科的博雅城等,人气也很低迷。


03


作为综合体的流量之王,为什么餐饮变得这么难做?


大多数餐饮都是重资产运营,除去高昂的装修成本,还时刻有“三座大山”压顶——房租、人力及食材。


这就意味着,走量经营的餐饮业,对现金流周转要求极高,必须货如轮转。一家餐饮店,如果连续几个月无法实现正现金流,那么很快就会坚持不住。


而过去两年,yi情的反复无常,成倍放大了这种压力。


人员工资和餐饮供应链,调整压缩空间很小,房租更完全处在被动位置(大多数房东不会减租)。统计数据显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商铺租金依然高位运行,并没有因为yi情而回落。


也就是说,无论房租、食材还是人工,都几乎是刚性成本,依旧需固定支出


< class="pgc-img">


疫情影响下,这些成本很快就会拖垮经营。这正是近一两年,许多商场和街边铺面,频繁关门更替的重要原因。


不久前,在社媒广为传播的“哈尔滨餐饮夫妻俩抱头痛哭”视频,正是当下的缩影。


2021年,哈尔滨遭遇5波yi情,全年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笼罩在阴影下。面对空荡荡的店铺和不菲的投入,谁能绷得住?


知名轻食餐厅新元素之所以破产,也是因为yi情导致经营严重亏损。


再往前,海底捞宣布关停了300家门店,包括茶颜悦色、呷哺呷哺在内。杭州知名日料餐企“三上日料”,去年初宣布关闭当地全部门店


有素食届爱马仕的“大蔬无界”,曾先后在万象城、国大城市广场开店,一年前也已双双倒下。


04


做餐饮风险有多大?这是一笔很容易算清楚的账。


我一个朋友,在钱江新城核心地段的某综合体内,经营着一家小而精的日料店(十几个位置)。大众点评4.8高分,节假日不提前两天订位置,可能还吃不上。


不久前的平安夜,这家小店,做到了超4万的日营业额。在平时,也有日均2万的营收。


看着不错,上个月却遭遇了“滑铁卢”。yi情管控后,店铺营业额骤降90%,直接跌至2000元/天,开一天就亏一天。


他给我算了一笔帐,每个月房租2万,员工工资8万。包括员工宿舍、系统管理费用和推广费用等等,睁开眼睛,一天就是5000元的基础成本。


“前两年还好,工资4-5万就行,现在人工涨得太快,都翻了快一倍。”


< class="pgc-img">


不止如此,因为是日料店,每天都得准备新鲜的材料,包括各类刺身、海胆、螃蟹和和牛等等。大部分食材的锁鲜期极短,生意低迷的时候,食材损耗特别大


“每天得有1万营业额,才能基本保本。对了,这还不算这百来万的装修。”


好在杭州yi情很快得到控制,凭借着食材的新鲜和料理优势,朋友的日料店,正在慢慢重新走上正轨,日常营业额恢复了七八成。


不过,另一个同学Ada在滨江的咖啡店,就没那么幸运了。


前几年,Ada在滨江开了一家咖啡商务西餐店,上下两层大几百个平方,光装修就投入了200多万。但这两年,即使加了外卖等渠道,生意还是不行,最终在去年止损歇业。


她算了一下,基本“收支平衡”,但装修的钱,全砸在那了


05


这两年餐饮难做,公共卫生事件是主因。但商业综合体的过度供应,竞争加剧,也是客观事实。


据相关统计,过去两三年,杭州综合体一直保持着年均开业20+的数据。比如2021年就新开了24个,仅国庆前后,就有江东天街、丁桥天街、奥体印象城和花园城开门迎客。


由于分布不均,很容易造成一些板块“供大于求”的局面。


像郊区刚需板块大江东,短短1公里内,就有天街和宝龙广场两大综合体。而大江东投资占比高,自住入住率低,暂时撑不起两个商场。


再如城东新城,有三花国际、杭州之翼、西子国际、万象汇、港龙城及东站广场等众多商业体。每一个都有一定体量,但每一个又都不够出色。


< class="pgc-img">


类似例子,还有桥西申花一带、临平新城等。


除了选择余地太多,近几年杭州楼市的持续火热,也在促使民众消费普遍降级。


2017年到2021年,杭州每年新房和二手房的总成交量,都超过了20万套。尤其2017年高达30万套,2021年次之也有27万套。


这导致杭州居民杠杆率,长年居高不下。


2020年,杭州以居民资金杠杆率138.8%、住户部门杠杆率107.4%,成为全国唯一双破100%的城市。


如今,多数普通老百姓都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能省则省。


< class="pgc-img">


互联网电商的普及和兴盛,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各种外卖APP纷纷上线,随传随到的优势,让太多人习惯了“宅生活”。


美团外卖发布的《2021年外卖新势力城市榜单》显示,杭州是全国外卖用户最活跃的十个城市之一。


大时代的一丝涟漪,在一个微小的个人眼中,或许就是滔天巨浪。


在yi情、供求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下,线下实体餐饮洗牌,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事。


但无论如何,我还是希望家门口,有鲜活的商业,可以随时外出消费。这是对生活的基本追求,也是闪烁着生活魅力的一件事。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3939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王盼



< class="pgc-img">

明星都打卡的“魔都排队王”

接连倒闭


最近,魔都曾经的一些“排队王”餐厅,似乎都遭遇了大大小小的风波。


比如,以熊猫形象为IP打造的知名火锅品牌“熊猫老灶火锅”开始大规模关店。这个品牌从延安西路的第一家店,到遍布魔都的繁华商圈,曾是无数明星和网红打卡的圣地,获得“100大携程美食林餐厅”,也是曾经的“排队王”。


高峰期,熊猫老灶火锅的门店数量曾一度达到11家。在推广文案中,称这个品牌有着“关于熊猫头的传奇佳话”“横行魔都各个流行街区”……


而如今,多家门店接连关闭,大众点评显示,只剩下七宝店和新桥店还在苦苦支撑。根据联商网的报道,该品牌门店从2023年开始陆续关闭,进入到2024年,还剩下6家门店,但从6月底7月初开始,这些门店也逐渐关停。


这一消息甚至被网友称为“魔都火锅界地震”。


< class="pgc-img">


无独有偶,上海另一个网红品牌“就是泰Just Thai 泰式火锅”,也被爆出上海门店全关,全国仅剩下3家门店。


这个品牌于1957年在泰国创立,2015年在上海开出全国首店,以鸡汤为汤底,所有香料从泰国空运而来,主打新鲜,招牌产品包括椰奶鸡汤锅底、椰香奶冻等。进入上海后,就是泰瞄准核心商圈开店,选址颇为潮流,比如陕西路的巴黎春天商场、金陵东路的汇都国际广场。


由于产品地道、环境舒适,“就是泰”有着更响亮的名头——江浙沪泰式火锅鼻祖。门店覆盖上海、苏州、杭州、温州,最多的时候也有十余家门店。并在2017-2023年,连续7年蝉联上海必吃榜。


有网友直言“当年为了吃这家店,排队3小时”。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曾被戏称“令人窒息的排队王”


这两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曝出,上海丰盛里附近的%Arabica咖啡店内空无一人,门口立着一块告示“因品牌策略调整,将于2024年8月5日结束营业”。据悉,这家店今年2月刚开业,是%Arabica首家舍友陶瓷堂食杯的门店,店内融合了老上海的海派风格,让顾客品味咖啡和烘焙的同时感受石库门的独特风情。


网友感慨:开业时门前有不少网红探店,特意到这里打卡的粉丝也不少,没想到不到半年就关了。


时间轴再往前拉,小杨生煎具有“地标意义”的上海吴江路店也关了。虽然品牌方在官方微信号上,对闭店做出回应,表示和经营不善没有任何关系,但依然引发了网友的一片惋惜:“这是标志性的店,灵魂没了”“五一还带日本的朋友吃了这家”。


< class="pgc-img">


曾是上海排名第一的“汉堡界爱马仕”哈比特,在上海的门店也全部歇业了。这个拥有50多年历史、在美国门店300多家的品牌,“一夜之间仓促闭店”,令不少网友感到无限惋惜,侧面也印证了欠缺规模优势的精致汉堡,生存状态堪忧。


以及火了20年、影后天王都来过的“穹六人间”,曾是上海最神秘的餐厅之一,也于上半年闭店;米其林二星餐厅“喜粤八号”也关店了,有传言是老板跑路,而员工甚至还在坚持营业赚工资。


……


魔幻的上半年,魔幻的魔都。似乎,曾经“最难约的餐厅”“传奇排队王”“宇宙级网红”“沪上头牌”,这些光环、头衔,突然“不灵”了。



< class="pgc-img">

沪上顶流网红

为何一步步“跌落神坛”?


上海,是网红餐饮的试金石,也是全国商业最活跃的“魔都”。不少网红餐厅、亚洲首店等有噱头有背书的品牌,都希望在这里大展拳脚,并以“开在上海的地标商圈”为荣。


一方面,上海以足够的消费力和经济实力,吸引着一众品牌开店,也是全国“首店”最多的城市。依据上海商务委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共引入1215家首店,同比增长13.2%,其中亚洲级别以上的首店11家,全国以上高能级首店合计占比13.7%,规模质量继续蝉联全国城市首位。今年1-4月,上海新设首店489家,再创历史新高。毫无疑问,这里成为首店经济“圈粉引流”之城;


“上海激烈的市场,更能检验产品和品牌的真实实力。”有业内人士直言。


另一方面,在上海开店,无疑要卷入巨大的竞争压力,以及比其他城市更高的房租成本、人工成本、营销成本等等。


仔细分析上述提到的闭店餐厅,似乎有一些“共性”,比如为了“高举高打”,选址都十分考究,以核心商圈、流量街区为主,最大程度获取曝光度,当然,这样的选址也能让品牌效应快速引爆,成为“沪上地标”。在这背后,品牌也有“代价”,需要承担高昂的租金。


然而,消费风向的变化,叠加餐饮赛道的内卷,导致不少商场的餐饮生意普遍下滑。根据联商网报道,某商业集团招商负责人透露,今年商场餐饮生意下滑幅度在25%-40%之间,生意并不好做,尤其是现在房租贵、原材料贵以及人工成本、装修成本都很高,整个餐饮行业都很难。


哈比特汉堡,某商场相关人员曾对媒体直言:这家店月租要15万元。相当于品牌一年将近上百万都要花在门店租金上,这还只是一家门店。一旦客流下滑,相当于烧了“粮仓”,压力可想而知。


< class="pgc-img">


同时,网红餐饮的生命周期普遍在缩短,同质化现象普遍,“翻车”成了常态。这让“网红”一词甚至从褒义变成了贬义。


回顾过去一年,从围炉煮茶到竹筒奶茶,再到网红2元面包、爆炒鹅卵石……部分网红餐饮疲于追逐流行风口,而疏于构建产品和品牌壁垒,由于商业模式简单易复制、装修的雷同以及缺乏品牌管理能力,如无源之水,陷入高开低走的局面。


一方面,消费者的跟风追捧和市场的推波助澜,一波又一波,不断刺激餐饮从业者入局;另一方面,当网红餐饮变得套路化、流程化,其存活时间,从“年抛”变成“季抛”甚至“月抛”,容易形成“高举高打→流量焦虑→加码营销→忽视本质→体验下降→生意溃败→跌落神坛”的死循环。


虽然很多网友戏称“上海有自己的货币体系”,但,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上海也不是人傻钱多之地。抛开现象看本质,光靠营销和噱头吸引,总归是短暂流量,网红餐饮的红利期,也肉眼可见在缩短。


最后,“平替时代”,贵价似乎成了“原罪”。如果贵价还换不来好品质,那就是“罪上加罪”。


“就是泰”人均140元-160元左右,属于在小众火锅的细分品类中杀出重围,究其原因,是泰式火锅、泰式大排档新锐辈出,特别是泰式大排档,以更丰富的产品、更低的客单价,以及更灵活的门店模型,在商业模式上占尽了先机;而在国内,和泰式火锅相近的酸辣鲜味型,有糟粕醋火锅、贵州酸汤、云南酸汤等新黑马。相比而言,曾经定位高端路线的传统泰式火锅,颇有疲态。


哈比特汉堡也遇到类似的尴尬,这个“精致汉堡品牌”,在如今消费降级的趋势下,吸引力被不断削弱,并在复购方面面临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塔斯汀等“中式汉堡”快速崛起,主打20多元左右的价格,更具性价比,分分钟拿捏了顾客。“不是哈比特吃不起,而是塔斯汀更有性价比。”有网友在社交媒体直言。


%Arabica在上海丰盛里的门店,尽管装修布局非常有调性,但周边有不下10家咖啡店可供选择。比如瑞幸、Manner、KUDOO等连锁品牌,以及蓝瓶咖啡国内第三家门店。不同定价,选择丰富,相比而言,一杯48元的%Arabica则显得“不那么有性价比了”。


< class="pgc-img">


而熊猫老灶火锅,甚至陷入了“活蛆事件”的泥沼,起因是一个职业电竞团队4天2次到此就餐,均发现锅里有活蛆,该店负责人不满赔偿太多,反诬顾客是“职业敲诈”,甚至主动报警。这件事的后果是,火锅店老板承认活虫来自底料中的花椒,并做出书面道歉和赔偿,而火锅店的网上风评直线下降,对品牌的经营和口碑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事实上,身处魔都,无论“高光”如何光芒万丈,具有警醒意义的是——比起各种吸引眼球的噱头,产品和服务是餐饮永恒的“根基”,做好这些基础题,品牌才能走得更远。



< class="pgc-img">

从黄牛到雇人排号

网红餐厅神话崩塌


曾几何时,“大排长龙”是各家网红餐厅老板的至高追逐。


对于需要流量、人气和翻台的餐厅来说,持续的排队效应,不仅仅证明了自家品牌受欢迎的程度,更是在“羊群效应”的潜在影响下,可以“用排队创造更多排队”。


然而,极致的追求下,也有不少因为排队“翻车”的事故,比如上海就曾破7亿元奶茶加盟诈骗案,其中提到“团伙雇人排队,骗取加盟商信赖,制造虚假繁荣”;又如,茶颜悦色南京首店开业时,也因为“罚站式排队”掀起争议;还有一些提倡“手作”的网红烘焙品牌,因限量出售、等待时间过长,也曾被网友吐槽“故意磨洋工”;以及,各地频发的黄牛乱象,一张排队小票炒至300元,也引发众怒……


< class="pgc-img">


事实上,排队不仅影响消费体验,更容易陷入“不真诚”和“套路式饥饿营销”的舆论漩涡。同时,排的时间越久,顾客期待越高,一旦过度,品牌反而容易被排队现象“反噬”。


随着“排队套路”被揭开老底,也有不少“网红餐厅”徒有虚名,年轻人不想再当“大冤种”了。



< class="pgc-img">

涌入“十元自助”“穷鬼餐厅”

年轻人有了“排队新追求”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曾经说“好吃的餐厅,都在3.5-4.0分之间”。前段时间,《三联生活实验室》一篇《最会吃的上海人,都涌去3.9分餐厅》,同样揭开了这届年轻人的餐厅选择新思路。


这些看似分数不高的餐厅,往往对于数据维护毫不关心,绝不会在你用餐结束后递上发出好评邀约并主动赠送甜品。他们要么极有个性,满足少部分顾客的味蕾;要么就是除了味道之外,有一些难以逾越的硬伤(比如环境简陋,或装修老土,或老板脾气暴躁)。


然而,“锅气足得像是跟着师傅边炒边吃的”。


年轻人,正加速对网红排队现象“祛魅”,反向消费成为主流。有业内人士直言,曾经的网红排队餐厅,锁定的目标人群是25-35岁之间的潮流人士,而这群人,恰恰是这个时代下回归理性的消费主力。“牛马青年”既缺少固定积蓄,又不具有品牌忠诚度,所以网红餐厅遇冷,成为意料之中的事。


与之相对应的,是越来越“抠搜”的年轻人,在穷鬼消费的魔幻时代,找到了新的网红追逐目标。比如“年轻人打卡菜市场”成了新潮流;小红书#排队吃斋# 的话题突破千万浏览量,寺庙斋饭因为价格低、素食新鲜,还自带“玄学”光环,竟然成了年轻人的新型打卡圣地;前阵子,“CBD中产涌向十元快餐”、“10元剩菜盲盒”等,也从侧面佐证了年轻人摒弃无效社交、追逐性价比的消费观。


< class="pgc-img">


同时,年轻人变得更忙了,“排队”的心气儿明显在减弱。


在一篇探讨网红餐厅的文章下,评论区针对排队展开了激烈探讨。“如果有选择,首选不排队的。如果排队超过20分钟,果断走人”“真佩服那些排长队吃饭的人,我是等不了一点儿”“排了半天,发现前有黄牛后有托儿,瞬间不香了”。


不可否认,网红餐厅们,想要持续创造排队神话,成本变得越来越高了。

辑导语:由于疫情,一些餐饮行业支撑不下去,只剩下了那些再也亮不起来,甚至落灰的“醒目招牌”。那么,商场档口的老板能否利用私域这条路子实现自救呢?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疫情之下餐饮行业有多难?最近一有时间,就跑去调研。

出了公司,沿着马路往前走,园区对面的廉价小超市、烘焙店味多美、川菜馆小三峡的门上,耷拉着重重的锁,就像8月份闷热的北京一样,让人难以喘气。

左拐往前走不到500米,有一家去年6月份左右新开的美食城,和其中一个老板聊,2021年刚开业的时候,翻台率能有3 次/天,现在不足1次/天。

注意!这可是拥有将近14万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京城著名商圈。

和老板交谈下来,总结起来下滑的原因无外乎以下3条:

  1. 因为顾客主要是附近几个写字楼的白领,北京4、5月份反反复复的疫情,大家不得不居家办公,从而导致外卖、堂食生意冷淡。
  2. 疫情导致不少中小企业倒闭,连带务工人员返乡。访谈了解到,老板他家外卖之前有3成,配送地址是送往瀚海国际大厦,现在大厦订单量急剧下滑, 因为有很多公司都倒闭了。
  3. 外卖越来越贵,自己做饭的人群变得越来越多。

所以,经过2个多月的折腾,美食城的很多档口实在支撑不下去,现在只剩下了那些再也亮不起来、甚至落灰的“醒目招牌”。

好在6、7月份,北京疫情得以控制,虽然去哪里都得扫码,但是好在慢慢恢复了堂食,档口老板们逐渐燃起了新的希望。

交困之下,今天我们讨论下,商场档口的小老板们,是否可以利用私域这条路子实现自救?

01 订单量,商家的命根子

首先,对于商家来说,最核心、最关注的数据一定一定是订单量!

而其中,大部分商家,外卖订单量占据大头,纯外卖的100%,有堂食的能占到7成多,所以说,如果说私域能够帮助商家提升订单量,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商家渡过难关。

另外,据了解,外卖订单的价格一般会比堂食贵10元左右,其中商家的利润占4成,美团/饿了么占3成,骑手占3成左右。

我们知道,对于商家来说,顾客就像一个喜新厌旧的“大渣男”,因为顾客可选择性非常多,新鲜感一旦消逝,顾客就会流失,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再喜欢吃,也有吃腻的一天。

所以商家只能陷入一个「订单困境」,只有源源不断地在美团上买量,才能能够保持订单的稳定。在这种持续竞争的状态下,商家的利润会被侵蚀得越来越薄,直到有一天难以为继。

所以,在顾客还没流失的时候,商家一定要有利用微信,把顾客沉淀到自己的「圈子」的意识,如果可以,一定要利用好朋友圈、社群,不断刺激顾客的下单欲望。

与此同时,利用私域,让顾客影响他社交圈子,比如他的同事,基本也在这个商圈,能够把同事吸引下单,对于订单量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而做成这件事的核心在于:先把现有的存量顾客经营好,能够让在顾客在想“中午点什么的时候?”选择你而非其他!

具体怎么做?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结果,希望能给困境中的餐饮老板们一点解题思路。

02 想让顾客想起你,得先让顾客看到你

从今天起,要把外卖堂食的顾客都吸引到你的个人微信上!可以按照这几个方法试试:

1)外卖包裹卡引流

常规玩法是好评+老板微信,返现3元,升级版可以弄成刮刮乐,刮刮乐能够激发起顾客的「玩心」,另外在刮刮乐的玩法设计上,不要只设计一个「谢谢惠顾」或者「3元红包」,可以设置「三次刮奖」。

按照「谢谢参与」「1元红包」「2元红包」设计,试想,刮玩第一次,有点失落,但是没关系,还有两次机会,1元、2元,同样是惊喜,但是这样的设计,让顾客能够关注到包裹卡,而不是看见就想扔!

记住,顾客想要的是「惊喜感」而非冷冰冰的福利!

2)其他引流触点

除了包裹卡,外卖盒、外卖封签也一定要利用起来,尤其是封签是很多人忘记的一个触点,像肯德基这种大的连锁餐饮品牌已经在玩了!

3)线下堂食玩法

在顾客付款时,可以引导顾客加微信,可以免费送酸梅汤、送小菜,完成引流,话术参考如下:

  • 话术一:扫码加我的微信,下次下单的时候,可以看看我的朋友圈,抽个红包更优惠!
  • 话术二:加我的微信,可以立减1元,或者免费领可乐/酸梅汤/小菜。

经过以上3步,基本能够把顾客引流到微信,那么问题来了,你会发现,其实很多商家在做包裹卡引流,但是基本加完顾客微信后,没什么动作。

对于顾客来说很懵,没过多久就会把你遗忘,或者过段时间删除好友,所以!如果引流到微信后,不做后续的承接、运营动作,对订单量依然不会有明显的帮助,所以到了下一个关键环节:想让顾客认识你,先跟顾客聊起来。

03 想让顾客认识你,先跟顾客聊起来

老板们要有意识地把顾客添加自己之后的话术、朋友圈的人设、朋友圈的内容、朋友圈的活动做起来!

那应该怎么做?请做好这6步。

1)微信头像怎么设计?

尽量呢,用自己的真实头像,男老板们要拍一张帅气一点的照片,不好意思的,也可以戴着口罩,反而可以保持一定的神秘感。

2)个性签名怎么设计?

参考:服务好每一位顾客!统一发红包。

上半句体现服务宗旨,下半句展示福利。

3)朋友圈内容怎么设计?

记住「4321法则」

  • 抽奖预告,可以占日常内容的40%
  • 备菜日常,可以占日常内容的30%
  • 好评截图,可以占日常内容的20%
  • 生活日常,可以占日常内容的10%

4)背景图怎么设计?

可以设置成门头、菜品。

5)微信昵称怎么设计?

如果是卖米粉,就叫「卖米粉的小哥哥」,如果是大叔,就叫「米粉叔叔」。

品类+人格化称呼,会一下让别人记住你,还能迅速拉近和顾客的心理距离。

6)承接话术怎么设计?

以焖面商家为例,在顾客添加好友后,三句话迅速拉近顾客距离!

第一句:树立人设,拉近距离

“你好~我是内蒙焖面小哥,和兄弟一起创业3年,除了想要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更好,也希望我们的焖面能够让每一个朋友喜欢~”

第二句:福利引导,增强信任

“感谢你的支持,我希望和你做个朋友,平时上班工作肯定也很辛苦,要注意按时吃饭,照顾好自己。

一个小小的见面礼送给你,白天因为要好好服务食客,晚上我再给你发小红包哦~”

第三句:进群邀请,促成转化

“对了,很多喜欢焖面的朋友,建议我建一个群,我听了这个建议非常棒!所以想要邀请你的加入,群里,我会在每天【上午11:30】和下午【18:30】的时候,发10个抽奖红包,欢迎你的加入~(记得!+福利群二维码)”

PS:为什么是这两个时间点,因为这两个时间点,都是大家准备开始点外卖的时间,以午饭为例,11点太早,12点太晚,所以11:30是个比较合适的时间点。

整体的运营操作流程可以参考下面这张图:

在顾客顺利进群之后的动作是关键!想让顾客下单买买买,社群活动要有节奏。

04 想让顾客下单买买买,社群活动要有节奏

在微信群的设计玩法上,主要分为群名称设计、群公告设计、群日常活动设计三个板块,具体可以参考以下这张图??,各位老板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节奏、菜品情况做调整。

经过调研走访,这家档口平均日订单量为200,月订单量为6000,按照每人每月下单2次,有将近3000名顾客,但是都在美团平台而非私域。

对于老板们来说,与其在美团上与其他商家烧钱竞争,为什么不换一条不拥挤的赛道,努力把每一个顾客的月下单次数由2次拉升到4次,甚至6次呢?

背后最直接的价值就是整体订单量翻2倍,翻3倍!当然作为老板,除了要考虑产出,还要考虑投入的成本。

关于成本,大致估算了下,每个商家每月投入的运营预算能够控制在200元左右,包含红包、免费菜品投入等,可以说微乎其微了,另外跟拉升的订单量产生的利润相比,这绝对是一件投入产出比非常高的事!

更大的挑战在于,老板们不得忽视的「时间成本」。

平时进货、备菜、做菜、收银、洗餐具已经消耗掉了大量的精力,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忙个不停,007可以说是他们的常态。

但是在这个存量时代,如何更好的与顾客建联?如何更好地影响顾客下单?是许多老板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私域,也许是当下一条比较清晰的解题思路!

05 最后说几句

未来,我相信会有很多的小档口老板升级为门店老板,门店老板成长为连锁餐饮创始人,而这一套顾客运营机制所带来的价值,会随着店面、营收的扩张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以上,就是近期关于餐饮行业的一些观察与思考,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交流~

本文由 @黄河懂运营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