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火爆人气持续推高,2021年拾觉茶饮抢占手摇茶饮大风口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4
核心提示:今健康养生观念深入人心,健康、低糖的饮品变成了当代人的首选。台湾知名连锁品牌拾觉正是结合了市场需求和潮流趋势,甚至早有“

今健康养生观念深入人心,健康、低糖的饮品变成了当代人的首选。台湾知名连锁品牌拾觉正是结合了市场需求和潮流趋势,甚至早有“远见”,早在2008年起源于台中东海商圈的浅畑牧场果汁摊的时候,就开创了新鲜水果+手摇茶的组合先河,研发了众多产品系列,多种特色单品。不仅能满足现代人对健康的需求,而且颜值爆表,让饮品自带流量。

< class="pgc-img">


拾觉细做轻饮拥有独立的产品研发团队,产品能够实时更新,推出不同的季节限定饮品,不断丰富产品体系。每一款产品都经过无数次的研发,确保产品能够经过市场的检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品牌用料扎实,并运用无数创意,将多款手摇饮料的常见食材搭配特色食材,研发制出独门的特色风味。饮品由内到外都非常注重,不止口味多样化,连饮品杯身也加入变化和设计,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新奇体验。由此可见,拾觉茶饮在2020年台湾水果创意手摇饮料比赛夺得冠军更是实至名归。

< class="pgc-img">


以主打创意饮品吸引大批人气的拾觉,人气饮品桑葚乳酪芝芝却让口味越来越刁钻的年轻消费者爱不释手。先是将桑葚打成冰沙,底部放入手工熬煮的蜜桃冻,再淋上满满的乳酪奶盖,最上层铺满咖啡冻,打造超丰富口感,颜值与美味兼具,每一口都是不同的味道,清凉好喝又不腻。在台湾一档时尚综艺节目《拜托了女神》中颇受好评,被称之为“疗愈系饮品”——“唤醒女神的少女心”。令主持人赞不绝口,感叹茶饮业者的伟大和创意。

< class="pgc-img">


品牌严格挑选每一种茶叶的原产地,使用功夫茶现泡等级的茶叶,每杯饮品都有标准的制作流程。饮品随季节变化而更迭,旨在让消费者品尝到自然鲜甜的味道。品牌坚持用料不惜成本,注重消费者的健康,使用蔗糖与蜂蜜代替糖精,坚持每样食材每日亲手手工熬制,让消费者喝到美味饮品,干净卫生的制作环境也是拾觉始终不变的坚持。不光如此,拾觉通过高性价比收获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者,平价好喝的产品优势使拾觉成为台湾当之无愧的知名品牌。


站在茶饮赛道的“大风口”,对拾觉茶饮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随着品牌升级,拾觉不断寻找与打造自己的品牌差异特性,势必会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态势。2021年拾觉茶饮是否会带来更惊喜的成绩,让我们拭目以待。

标题:她经济并不宽裕,却尽心尽力照顾一个没有血缘关系、无任何经济来源的老人—— 周千会赡养百岁孤老15年

6月27日,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周千会一边给柯瑞林喂饭,一边向主治医师了解病情。

本组图片由记者崔力摄/视觉重庆

6月27日,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周千会在离开前给护工交代柯瑞林的喜好。

6月27日,两江新区人和街道,周千会趁着柯瑞林不在,给他收拾房间。

“墨鱼3件、鳝鱼1件、耗儿鱼3件,发这个车……”夜晚是渝北区三亚湾水产综合交易市场最繁忙的时候,7月16日,市场一闹哄哄的水产品批发商铺内,50岁的周千会正忙着发货。

当晚9点过,忙得满头大汗的周千会有了一点休息间隙。她避到安静之处,拨通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护工邵开珍的电话:“邵姐,我爷爷怎么样?今天精神状态如何?睡没有?”一连串问题问下来,周千会稍稍安心,但爷爷食欲下降的消息又让她锁紧了眉头。刚挂电话,她又打了过去:“邵姐,明天早上下班后,我给爷爷熬点南瓜粥来。”

让周千会牵挂不已的爷爷叫柯瑞林,一个姓柯、一个姓周,却为爷孙?其实,两人并没有血缘关系。柯瑞林是周千会的邻居,15年前,靠杀鱼养家供儿上学的周千会不忍见柯瑞林孤独终老,决定收留并照顾这位无任何经济来源的孤寡老人。

15年来,周千会对柯瑞林不离不弃、悉心照料陪伴,目前柯瑞林已111岁高龄。

30年前,他是她做得一手好菜的邻家爷爷

柯瑞林出生于1910年,祖籍江津区,无儿无女。30余年前,他与当时人和镇双桥村郭家院子的谢术清相识并组建了家庭。

此时的周千会正是青春少女。“柯爷爷是个厨师,有一手好厨艺,小院子里经常美味飘香,邻居们也跟着享口福。”周千会说,自己上面还有3个哥哥,家里人口多,柯爷爷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都会给自家端一份来,“爷爷奶奶年龄大了,他家挑水、栽红苕,我爸妈都去帮忙。”

因为互帮互助,两家人关系一直不错,柯瑞林夫妇也很喜欢“周四妹”(周千会在家排行老四)。后来,19岁的周千会又在柯瑞林夫妇的保荐下,来到柯瑞林当大厨的那家餐馆打工挣钱,有了第一份工作。周千会说:“我初入社会什么都不懂,柯爷爷教了我很多。我的亲爷爷过世得早,在我心里,爷爷的形象就是柯爷爷那个样子。”

2000年,双桥村开发,以前的老邻居也散开了。直到2003年,两江新区人和街道和睦路社区农转非居民安置房投用,周千会又见到了柯瑞林。

此时,周千会的孩子已经上小学,柯瑞林却成了膝下无子、为给老伴治病放弃房子只能租房住的房客。

原来,谢术清突患脑血栓全身瘫痪,为了给老伴治病,柯瑞林放弃了农转非安置房而选择了货币安置。又因为无房可住,他们租下了周千会家的房屋。对于两位熟悉的房客,周千会知道他们的难处,每月的房租经常只收一半,有时干脆不收。

两位老人没有子女,那时柯瑞林已93岁,照顾老伴有些力不从心。有一次,周千会到出租房里,一靠近谢婆婆就闻到一股异味,忙打来热水帮婆婆洗头、洗澡。从那以后,每周末,周千会都会到出租房里照顾两位老人。

“周千会很贴心,担心老人洗头后不易干,要感冒,还买去电吹风给他们吹头发。”邻居夏于碧至今还记得十多年前,周千会照顾两位老人的点滴。

14年前,她在户口簿添上他的姓名

2006年4月,谢术清去世,柯瑞林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出租房里只剩下他一个人,“我怕”成了老人常念叨的词。

在周千会的记忆里,那时的柯瑞林,白天就搬着小凳子坐在出租屋前的超市旁,偶尔和进出超市的路人闲扯两句,晚上则嚷嚷着让周千会的爸爸周富全到出租房里和他搭伴。

这一切周千会都看在眼里,她知道,年事已高的柯瑞林怕孤单。

“多一个人不就多一双筷子吗?”她把心中的想法与丈夫邓兴荣商量,没想到丈夫一下子就同意了。

于是,周千会一家三口搬进了一室一厅的出租房和柯瑞林一起住。她对老人说:“只要有我一口肉吃,就绝不会只让你喝汤。”

从那时起,周千会再没收过老人一分钱房租。她与丈夫顺理成章称柯瑞林“爷爷”,儿子邓中洪则叫柯瑞林“祖祖”。

如今,邓中洪已是个28岁的青年。他记得,那个出租屋面积不大,搬家后,妈妈让他和祖祖睡在一起,“妈妈说,这是我的祖祖,要孝顺他。从那以后,我除了婆婆爷爷,还多了一个慈祥的靠山,保护我调皮后不被爸妈吵。”

一声“爷爷”,让周千会从此多了一份牵挂,也让年届百岁的孤寡老人柯瑞林有了依靠,有了一个家。

在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柯瑞林的主治医生许莉那里,重庆日报记者见到柯瑞林的住院授权委托书,上面有周千会的签名与红泥手印,在与委托人关系那一栏,她填的是“爷孙”。

“不奇怪呀,我们早就是真的爷孙了。”周千会说。

原来,柯瑞林因离家数十年,四处奔波,户口和身份证早已不见踪影,尽管无任何经济来源,却连低保都吃不上。

“反正是一家人,干脆把爷爷的户口落在我头上。”2007年,在人和街道帮助下,周千会的户口簿上增加了一位成员——柯瑞林。户口簿上与户主关系一栏里填的是“爷爷”。柯爷爷彻底成了周千会的“爷爷”。

随后,街道特事专办,并根据实际情况为柯瑞林提供了低保,还积极为他申请廉租房补助、百岁老人营养补贴。拿到了钱,老人想交给周千会,可她一分不少地塞回给爷爷:“这是政府给您的,您自己花。人老了攒钱没用,要学会享福。”

悠悠15年,小小蜗居洋溢亲情

2010年,和丈夫离婚后,周千会带着爷爷、儿子搬到了现在的住处。

这是一套6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爷爷一间房,剩下的一间房留给了儿子,周千会睡在了客厅。她说:“孩子大了,谈恋爱了,需要自己的空间。”

安置房小区居民大多来自同一个村子,彼此熟悉,保留着以往农村爱串门的习惯。采访中,许多周千会的邻居都异口同声说周四妹“德性好”。

周琴说,周四妹自己睡客厅的小床,床脚有个纸箱子,里面装着她的衣服,而柯爷爷的衣服则叠得整整齐齐,塞满了衣柜。“柯爷爷喜欢‘置穿’,看着干净体面,把老人服侍到这个岁数、这个程度,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

日子在忙碌与欢笑中悄然溜走。15年来,曾是黄毛小子的儿子已经开始谈婚论嫁,爷爷逐年衰老的脸上皱纹又多了几圈、深了几分。

采访中,不善言辞的周千会并不觉得自己做了多大的善事,相反,她反复强调爷爷身体好、能自理,不仅没让她多操心,还帮了她不少——

爷爷虽然上了年纪,但身体还算硬朗,刚住在一起时,儿子还比较小,周千会上班忙不过来,是爷爷帮忙照看。

有几年,周千会两口子晚上摆摊做烧烤生意,为让孙女白天在家多睡会儿觉,爷爷总是很早起床,把烧烤用过的碗碟洗干净,又把当天的部分烧烤用菜择洗干净。

直到两年前,爷爷每天上午还能走路到菜市场买菜,空闲时拖地、收拾屋子,让周千会回家“吃现成”。

爷爷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四妹陪我吹龙门阵”。老人身上揣着一个老年机,打开电话簿,第一个联系人就是“周四妹”。这个手机是周千会买给爷爷的,一买回来,她就把自己和家人的电话都存了进去,还特意把自己的电话设置在第一个,爷爷开机一按就能联系上她。

都说“老还小老还小”,老人越老就越“啰嗦”,柯瑞林也不例外,喜欢缠着周千会,一两个小时不见就给周千会打电话,说半天话却没个重点。

“周四妹对她爷爷有耐心哦,原来她在人和菜市场杀鱼,有时我们去光顾,她哪怕双手忙着杀鱼,用肩膀夹着手机,也会陪爷爷说上几句。”邻居经廷惠对那个画面印象深刻。

近日上午,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柯瑞林半躺在靠窗的病床上,周千会给他擦拭了眼睛分泌物,又端起温热的南瓜粥慢慢喂着。

毕竟年事已高,这两年,柯瑞林听力、视力下降得快,这次住院更是病情反复,交流已现障碍,偶尔能蹦出个只字片语。

但当记者指着周千会大声问“这是谁”时,老人反应却不慢:“这是我孙女,我最喜欢的孙女。”

“每次她来,我都可以歇一下。”打交道20余天,邵开珍已熟悉周千会的情况。她说,老人这次生病是周千会送来的,护工也是她出面请的,一天来两次,比亲孙女还亲。

不离不弃,他是她家的宝贝

每晚7点到早7点,是周千会在三亚湾水产综合交易市场的打工时间,这个班次涵盖了批发档口生意最繁忙的时段。像这样贪黑做一个对时,周千会一个月也仅有3000多元收入。

尽管收入微薄,但爷爷爱吃的牛奶、水果、烧腊却没断过。

这两年,柯瑞林进医院比较频繁,虽然医疗费在各方面的帮助下能解决很大一部分,可有些护理费用依然是周千会在支付。

她说,2011年是自己最困难的一年。丈夫已与她离婚,儿子读大专要交1万多元学费,自己办社保也要花两万元。手头拮据,她只好向父母借钱,精打细算过日子。

其实,周千会81岁的父亲周富全、78岁的母亲曹素芳都是农转非安置居民,两人每个月加起来的农转非养老保险也就3000多元。妈妈还患有骨质疏松,常年需拄拐杖。

“周四妹晚出早归,精力有限,管了爷爷就管不了爸妈,你们‘吃醋’吗?”记者问。

周富全十分认真地回答:“我们不吃醋,四妹是柯爷爷唯一的依靠,我们还有3个儿子,他们都很孝顺。”

每年正月初四是柯瑞林的生日,周千会的父母、哥嫂、侄儿侄女、儿子、亲朋好友们总会聚在一起,给老人办上几桌,成为和睦路社区岁末年初最热闹的画面。

在社区,周千会赡养孤老柯瑞林的事得到许多居民的认可和钦佩,但也有人不理解:没钱没房、年纪又大,周家四妹捡这个爷爷回去做啥!

离婚后,周千会相亲过两三个对象,在了解到她经济不宽裕却独立赡养一个百岁爷爷后,都打了“退堂鼓”。

对此,周千会看得很开:“对于不理解我的人,我不强求。我的爷爷不是累赘,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他是我家的宝贝。”

3年前,比周千会大6岁的渝北区人孔祥明出现了。“四妹让中间人介绍情况时,一定要提她照顾爷爷的事。其实,我一点都不介意,反而觉得她是个善良、有爱心的女人。我家里也有一位90几岁的母亲,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孔祥明说,周千会和柯瑞林的关系,不仅没给她“扣分”,还“加分”颇多。

确定关系后,周千会第一时间带孔祥明回家拜见爷爷,请爷爷吃了一顿火锅。此后,爷爷每次想吃火锅了,都会“指挥”周四妹给小孔打电话:该来挣表现了!

心疼周千会上夜班辛苦,孔祥明计划着,退休后申请一套公租房,和四妹一起做点小生意,让爷爷再享几年福。

来源:重庆日报

源:新华每日电讯

图集

“绣花功夫”改造后的广州老街永庆坊,留下了西关风情和城市记忆。本报记者卢汉欣摄

假如你回到了西汉初年的广州,或许会是歌手张买的一个粉丝。他用越(粤)语唱的歌谣,清婉欲绝,连汉惠帝刘盈也被吸引,还把他召到船上演唱。

假如你是一名爱酒人士,回到唐代,恰好碰上广州街边的酒铺开了一坛新酒。店家会在酒坛的封泥上钻一个孔,插入芦管,招呼客人们免费啜两口试味,称为“滴淋”。很多兜里没钱的酒鬼,眼巴巴就等着这个机会,使尽丹田之气,长啜两口免费酒,试完这家试那家,直喝得晕晕乎乎,当街当巷“?白鹤”(醉酒呕吐)。

假如是在宋代,你兴许会和广州的男男女女一样,喜欢折一枝素馨或茉莉,簪在鬓角以作装饰。其实广州男人从汉代就开始簪花,宋代由于朝廷推动,簪花风气更是大盛。

假如是在清代,海上丝路已经把Canton(广州)这名字,传到了欧洲乃至世界各国。茶叶、丝绸、瓷器、扇子、家具……珠江河道被往返的大大小小商船塞满,你或许也会和十三行的繁华盛景一同见证许多平凡人变身巨富的“神话”。

假如你今天来到广州,在骤雨初歇的清晨,走进西关窄巷里的一家酒楼,一边叹早茶,一边听着邻桌谈论左邻右里、三姑六婆的是是非非,时间之流松弛得好像千年未变;而当你去到珠江新城,一座座建筑高耸入云,道路如网,车水马龙,似乎这个城市的面貌每天都在刷新,让人惊呼:“变化太大了!”

“历史这本大书,就在这变与不变之间,一页页翻过去了。”广东作家、近代史研究者叶曙明在新书《广州传》里这么写道。

历时两年的笔耕不辍,近60万言的《广州传》日前正式出版。为何要给广州这个城市立传?《广州传》想为读者展示怎样的广州?《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记者与叶曙明和出版方进行了深入探讨。

“写一座城市,就像写一个人”

草地:为什么会想要为广州这个城市立传?

叶曙明:我并不是现在才想到为广州写一部传记,这个想法有十几年了。我从1997年开始关注广州的历史,当时是因为世纪之交,很多媒体、出版社都在做“怀旧”这个题目,回顾世界在这一个世纪走过的道路,老照片就是那时流行起来的。广东有一家出版社当时约我写了一部书稿《广州旧事》,里面涉及广州的城建历史,商业区的变迁、建筑形式的嬗变、人们的生活习惯等。那时我对广州的了解其实很肤浅,掌握的资料也不多,写得很仓促。但这次写作,却触动我对广州历史的兴趣,好像打开了一个宝藏,我只是站在门口,捡了一些漏出来的碎屑,已经有一种“汪洋恣肆”的感觉。

从那时起,我开始有系统地搜集与探索广州的历史,从先秦时代一直到当下。我发觉了解得愈多,就愈觉得了解得太少,愈觉好像进入了一个大海。所以我觉得在研究历史这件事上,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说法,是完全误导人的,你甚至永远不可能知道“全豹”是怎样的。到了去年,我觉得应该把自己对广州的认识,做一个“阶段性总结”了,于是就产生了写《广州传》的想法。它代表了在此之前我对广州这座城市的理解,也是对这么多年的资料搜集和思考做一个梳理。

草地:“城市传记”这种文体相对较新,此前伦敦有彼得·阿克罗伊德的《伦敦传》、南京有叶兆言的《南京传》等,风格都不同,您是如何考虑书写广州的城市传记?

叶曙明:我觉得写城市传记,就和写人一样,他要有独特的体型外貌、言谈举止、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要写出这些,这个人才能立起来。为广州立传,最大的难度,并不是考证某座房子几时盖的、某条马路几时开的,而是怎么把城市的性格写出来。首先我自己要能够理解这种城市性格。有一段时间,我家就能看到珠江,我每天都看着这条江无声地流淌,好像天天一样,又好像天天不同。慢慢地,我发觉用江河来形容广州,是再贴切不过了。平流缓进,不温不火,顺则有容,逆则有声,最后汇入大海。

写城市传记,我觉得很重要一点,是要把握得住这个城市成长的节奏,而不仅仅是写出它的趣闻逸事。我早两年读过《伦敦传》,它确实把伦敦这座城市粗犷、浮躁、华丽的特征,写到了极致,让人体验到一种快要爆炸的张力。广州与伦敦相差甚远,广州文化有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结构,很少大起大落,大轰大嗡,也很少出现所谓的“华丽转身”,因此不仅在历史的细节上,而且在全书的整体结构上,都要体现出这种“一步一步上百步梯”的节奏感。

草地:广州作为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国际化大都会,记载其发展历程与城市变迁的史书、县志,分析其对外贸易、文化传播、宗教环境等方面的论文、理论著作不胜枚举,《广州传》有何不同之处?

叶曙明:《广州传》是构建在大量的史书、典籍、文献记载之上的,但它并不是一般学术意义上的广州史,而是以文学的笔触,从居住在广州的普通人视角,去观察、记录这座城市,透过普通人的衣食住行、悲欢离合,去反映这座城市的生存状态。这是一本文学传记。

“我经常想象自己生活在当时,每天在街市里逛来逛去”

草地:您理解的广州是什么样的城市?想通过《广州传》让读者看到怎样的广州?

叶曙明:我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没有一座是雷同的。为什么我说是“传统意义上”呢?因为我指的是在农业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城市,那时资讯流通不发达,人口流动的规模也不大,每座城市几乎都是从本土的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县成长起来的,是在独特的山川土地上,经历千百年孕育出来的,所以它们都各有特色。所谓“千城一面”的雷同,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不仅城市外貌,而且文化、商业等,都有同质化的趋势。

在这个传统意义上,我认为广州与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在于:一是它的地理位置,背靠五岭,面朝大海。它不是背靠大海,面朝五岭,而是反过来。五岭之隔与辽阔大海,决定了广州的文化特质、经济特点,是走向海洋,而不是走向土地的。二是它的城市性格。城市中心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屡建屡毁、屡毁屡建之后,居然能够坚守不变。两千年前在那里,今天还在那里。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两千多年来,每逢天下大乱,都是只有北方人逃难南下,极少有广州人逃难北上的。他们的性格中,有一种难以解释的韧性。以前说广州文化,多注重它的灵活性、包容性,却比较少关注它的韧性。在《广州传》中,我很希望能够展现出广州人“打不死”的这种特点。

草地:您从什么角度来写广州?

叶曙明:我在写《广州传》时,把重点放在两个阶层上,一是平民阶层,一是士人阶层。我写官员不多,他们来来去去,两三年换一轮,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士人与平民却基本上是扎根本土的,在本地成长起来的,他们才是决定这座城市性格的关键元素。

我尽可能讲那些普通人听到、看到和经历的事情,而不是帝王的起居注。即使在讲帝王将相的故事时,也尽量采用当时民间的流行看法,老百姓是怎么看待他们的?他们做了哪些事情对民间有大影响?民间是怎样评价的?而不是照搬一般官史里的叙述与评价。

在写作时,我经常会想象自己生活在当时,是一名每天在街市里逛来逛去的人,我会听到什么?我会看到什么?但这本书又是非虚构的,不能胡编乱造,我力求每一个细节都有出处,尽管这个出处未必就一定是正确的,因为古书里也有太多谬误了,但我至少要觉得这个细节符合逻辑,才会采用。

草地:书中一共有四条主线,城市形态、经济形态、生活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变化。您用很大的笔墨写了广州的文化,提到在明朝时“广州俨然成为全国的学术中心”。其实在大众的印象中,广州一直以来是一个开放的商贸城市,但是文化较少被关注。您想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信息?

叶曙明:广州的文化发展,应该放在大历史的背景下去观察,才会看得比较清楚,而不是单纯比较你有几个大师,我有几个大师。先秦时代中国文化的重心在黄河流域,两宋时慢慢转移到了长江流域;到明清时,转移到了珠江流域。这清楚地反映了向南移动的趋势——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也必然南移。从黄河向长江的移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有关;从长江向珠江的移动,与西方国家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来临有关。到最后,中国必然要通过海洋走向世界,想倒回去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从高原向大海转移的过程。明清以降,广州就处在这样一个走向海洋的枢纽位置上。

有人说广州虽然经济发达,文化却是一片沙漠。这是对文化的无知。人类历史从来不会有经济很发达,文化却是沙漠的情况出现,任何地方都不会。文化是通过流动产生的,人口流动、商品流动、资讯流动,只要有流动、有交流,就会产生文化。一条村与一条村的交流,也会产生文化,但那是“小文化”。交流的规模愈大、愈频密,文化发展程度也高。明清时代,广州是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联结着全世界,怎么可能没有文化呢?今天我们需要的,不是争论广州有没有文化,而是怎么把当时的文化状态,呈现给我们的读者。

跳出史学研究“圈圈的局限”

草地:您一直以来专注于研究中国近代史,也写过很多与广州历史相关的作品,《广州传》与之前的作品有哪些不同?

叶曙明:研究历史的人,容易有一个毛病,就是把自己限定在某一个范围内,或研究民俗,或研究建筑,或研究戊戌变法,或研究辛亥革命,互相是隔膜的。写辛亥革命的人,不会很在意当时的民众是怎么过年的,粽子是怎么包的;写七月七拜七姐乞巧的人,也不会在意梁启超说过什么、李鸿章做过什么。好像是两个平行世界,互不相干。作为学术研究,也许专一比较易出成果,但我希望能跳出圈圈的局限,以民间生活为主轴,把宏大的历史串起来,互相打通。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草地:您提到《广州传》书后所附的80多本参考书目不及您所读有关广州图书的百分之一,如何从这么多的史料、文献中选择准确、合适的史实,并勾勒出生动的细节呢?

叶曙明:史籍的记载,经常会有互相矛盾、真假混杂的情况。我不能说我选用的史料,就一定是正确的,我相信还是会有很多错漏,它只能代表我目前拥有史料的数量与辨识水平。我选择史料的要求,一般是多看几本史籍,互相印证,有些是孤证的,就只能通过看它是否符合逻辑来判断。

逻辑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说两广地区很多带“罗”字的地名,是先秦时季连部落罗氏族人逃难经过留下的印记。这种说法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只能从逻辑推理:两广带罗字的地方多不胜数,当时罗族进入两广地区能有多少人?两百人?三百人?他们有没有可能走过这么多地方,而且都以他们的姓氏命名?这显然是不合逻辑,有违常识的,所以我否定了这种说法。

面对史料,如果无法证实时,就应该相信常识,相信逻辑。在逻辑上站得住脚的,就不妨使用,逻辑上站不住脚的、有违常识的,就算有再多人引用,也要打个问号。书中有多个地方,就是采用逻辑推理的办法,否定了前人流传很广的说法。

写作时,最难就是挖掘民间生活的真实状态,时间愈久远,资料愈少,像先秦时代,往往只能靠考古的发现,去推敲、想象,还原场景。当然时间愈近,就愈顺手了,资料丰富。尤其是民国以后,有很多报纸还可以查到,上面记录了大量民间生活的情况,可以把你完全带入到那个时代,真切地感受到普通人在大时代变迁中的喜怒哀乐。

草地: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吗?

叶曙明:我从1997年开始对广州历史的探索,资料从那时起一点点积累起来,我也是从那时起开始走街串巷,到处寻找广州城市变迁留下的痕迹。

以前常听人说,在中国西北地区,随便一脚,都可能踢到文物。这是一种很骄傲的说法。广州有两千多年建城史,文物本来也应该比比皆是,但以前广州人确实不太重视保护。大约在2008年前后,我到市区一条巷子寻访,在一户人家门前,发现有一块铺地的麻石条,上面从右往左刻着“象牙会馆”四个大字。

广州从唐朝开始就有十分兴盛的象牙贸易,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象牙会馆是清代从事象牙贸易的商人组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证物,但被居民用来铺路,每天人来人往。有个街坊看见我蹲在地上看那块石匾,还特意走过来用脚蹭蹭说:“这块石很古老了,你看上面刻着‘馆会牙象’。”他们是很缺乏文物意识的,这怪不得他们,以前的宣传还是不太到位。还好,这块石匾后来被文物部门挖走保护起来了。现在人们的文物意识强多了。

广州需要属于自己的传记

为一个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城市立传,无疑需要有敢写敢言的勇气和精心策划的细致。

想法产生之初,《广州传》责任编辑汪泉为找到合适的作者颇为苦恼。“我拟定了几个标准,谁占住了,谁就或可为广州立传,我就做这个责任编辑。”汪泉说,第一条,他(她)需要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因为一个作家能创作无出其右的作品,大多是关于其故乡的;第二条,此人须是一个成熟作家,有经典的代表作,在业界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关注度;第三,此人还应是一位文史兼具的文史学家;第四条标准是这位著作者年龄应该在60岁以上,这意味着具备了相应的人生感受和经历。

“叶曙明是《广州传》最适合不过的人选。”汪泉说。20世纪80年代,叶曙明曾是先锋小说代表人物之一,后改写历史类题材,围绕中国近代史和广州史书写过《大变局:1911》《重返五四现场:1919,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中国1927·谁主沉浮》《其实你不懂广东人》《广州旧事》等作品,他也被誉为“广东文化的代言人”。

“为一座城市立传,就如为自己的亲人立传。尤其是像广州这样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城市,需要写的太多了,其叙述方式,以及作者、文本与城市的距离如何把握,至关重要。”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广州传》出版人肖风华说,在书中,叶曙明怀抱着对这座城市的温情与爱,却又控制住了过分强烈的情感,以文字轻柔地抚摸过这个城市的每一寸民生肌理。这种民生史观,就是再现百姓的生活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著作就是写给普通老百姓读的——写出广州的气质与灵魂,展示其文化精髓。

“读过《广州传》就会发现,这本书画面感很强,百姓的生活、喜怒哀乐一一再现,如同文字版的广州《清明上河图》。”肖风华说,出版这本书的意义,除了梳理城市的发展脉络、展现城市的灵魂,也希望生活在这座城的每一个人读了这部书之后,都可以从2200多年的历史中找到曾经和当下的自己,更加熟悉、热爱这个城市,从中得到在广州生活的意义和理由,甚至能够思考行走的人生之路上缺乏的是什么、应该追求的是什么、值得慰藉的是什么。

肖风华透露,《广州传》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广东人民出版社还将出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传记系列”以及国内部一些比较典型的城市传记,如《中山传》《潮州传》《佛山传》《凉州传》《成都传》。从对一个城市立传,进而为整个大湾区城市群立传,既是书写地方性记忆、展示大湾区整体形象,更是在聚合大湾区的城市文化、引导大湾区整体的文化认同。(记者邓瑞璇)

责任编辑: 邱丽芳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