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两国互为邻邦,在形成各自独特民族文化的同时也相互间也很早就开始了文化交流。这种交流对文化分支之一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受地理位置、国土面积、气候状况、民族风俗、历史经历等方面的影响两国的饮食文化也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众所周知,中日文化有着很深厚的渊源,饮食文化作为中国基本的文化,对周边国家甚至全世界来说,都有着特殊的影响。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中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从唐朝开始,日本就与中国进行了大量的交流活动,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筷子的使用也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连日本的岁时食俗、调味方法都与中国节俗的传播分不开。
1.中国菜肴与日本料理烹饪原料之异
中国已陆地居多,而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围海而生的国家,中国的海岸线虽然很长,在近海的地区也会有大量的海洋类菜式,但是烹调上也与日本有着根本的差异。处于亚洲的人们,或者比较关注中日文化的西方人基本上都能很轻易的分清何种食物是属于中方的,而何种属于日方。而且能随口就说出日本的一些传统食物,比如寿司、拉面等。中国的主食是谷物,北方为面、饭等大米、小麦加工出的食物,而南方为米饭。菜肴的原材料也多为陆生的动植物,也有江海湖泊的鱼类。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每人每年平均食用鱼类约十几公斤,这个数字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南北差异很大。 在日本,菜肴的原材料多为大米、鱼类、海藻类,与中国的差异非常大。每人每年平均可以吃掉70公斤左右的鱼类。为了保持调制鱼类食品时,鲜味不会流失,日本人更多的使用冷菜,也就是说,日本以生、冷、清淡的饮食品味为主。这与中国强调的食物必须煮熟才能吃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有着深深的冲突。因此,对于烹调的过程中日也是有所不同的,为了保持食物的原味,日本人喜欢就地取材,在获得新鲜的鱼类之后尽量不加工,仅蘸佐料直接食用,对于一些必须以火烹煮的食物才采用热食的方式。所以习惯了冰鲜、风干食品,和炒、炸、焖等十几种复杂烹饪方法调制食物的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难以习惯日本的生冷食物的。如果说中国重视的是食物本身,日本重视的就是盛载食物的餐具,对味觉和视觉的不同追求,造就了中日不同的饮食文化。很明显的,中国人虽然注意到放置食物的器皿对食欲有影响,在评价一道菜时也会用“色、香、味”来作为标准,烹饪理论上还有“五色、五味”等的说法,但主要评分点还是在食物本身上。而日本则不同,对餐具的选择会因季节、节日、菜色等等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
2.中国菜肴与日本料理烹饪方法之异
中国的菜肴讲究“色、香、味”俱全,属美味型;而日本的料理注重“新、奇、鲜”,属营养型。中国菜肴素有四大风味和八大菜系之说。四大风味分别是鲁、川、粤、淮扬。八大菜系一般是指山东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苏菜、浙江菜、安徽菜、广东菜和福建菜。更有以“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为代表的多种烹制方法,这是日本料理无法媲美的。相比,日本人的饮食口味较为清淡,喜欢生食或直接将食物放入水中煮食,因此日本料理又称为“煮文化”。除此之外,日本料理还有烧、烤、炸等几种有限的烹制方式。中国菜肴不仅注重分门别类,更讲究其制作时的火候。其做工之精细、种类之繁多,都是令日本饮食望尘莫及的。
3.中日双方待客方式及观念之异
中国人待客喜好“多多益善”,即准备款待宾客的菜肴越多越好,似乎这样才能充分显示出主人的盛情与美意。即使饭后仍有大量剩余,主人也会不好意思地示意没什么可吃的东西,并表示抱歉。然而,这种情况在日本却是鲜有发生。在日本,主人待客时所准备的料理的数量往往恰到好处,既可以使客人饱餐一顿,同时又不会大有剩余,充分体现了节俭的品质。另外,日本人对做料理时使用食材的较为讲究,即“新、奇、鲜”。不像中国人以荤菜居多,日本人讲究荤素搭配,甚至是自己家里种植的不起眼的青菜,主人也会自豪地向客人表示自家的美味,以示待客的热情。
4.引起中日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差异明显,而这种原因与两国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中国素有享誉世界的“礼仪之邦”的美称,在封建社会中,温、良、恭、俭、让的民族风貌与世态人情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翻看历史便可清晰地发现,远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对进食便形成了规律、礼数、章法和禁忌等具体的守则,而这些礼仪在岁月的长河中日趋完善,逐渐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中国的饮食文化也造就了团结、礼貌、和谐发氛围,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的范畴对后代的影响。
日本的饮食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与风土人情有着必然的联系。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气候温和,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日本发展了自己的海鲜菜肴,使其享誉盛名。同时,也正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匮乏,又无接壤的国家,所以危机意识较强。中国文化中的“粗枝大叶害死人”传到日本就演变成了“油断大敌”,即:没有油,就大敌临头,会遭遇不测。因此,日本人惜油、省油,以求安心度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此外,日本的饮食也深受中国的影响。中国的菜肴或文化传至日本,经过与日本本族文化的有机结合,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有着较高的文化品位。
5.中日餐饮差异在一些思考
日本的饮食文化源于中国,两国饮食习惯孰是孰非,我不敢枉加评判。但是,我国当今社会许多中老年人所患的心脑血管病与摄入的脂肪和胆固醇过高有关却是不争的事实。日本是世界上有名的长寿国家,现在日本人的平均寿命高于中国人。2001年的统计显示:日本男人平均寿命78.07岁,女子84.93岁。有专家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人良好的饮食习惯——崇尚绿色食品,讲究营养,不暴饮暴食。日本人的饮食特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每人每天摄入的热量正好和日本人的个头所需要的相符合:
2.从蛋白质、脂肪和炭水化合物中摄取的热量保持着一种理想
的平衡;
3.从大豆等植物和鱼类中吸收的蛋白质比较高;
4.水产品食用较多,水产品里面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从而降低了血液中的胆固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吃的观念在逐步改变。比如说过年请客,过去都在家里操办,如今大家图个省事喜欢去餐馆了,但是大吃大喝、不讲营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样既花费金钱,又浪费时间,更是对自己身体的不负责任。日本人的饭菜习惯以大米为主,配以蔬菜、鱼类、肉制品和牛奶等,形成一种较好的平衡。因此,有人把日本人的饮食称为“日本式饮食生活”,认为应该加以推广。看来,日本人的饮食无论从文明程度来说,还是从身体健康角度来看,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交所25年来最重要的上市制度改革已经箭在弦上,内地监管鼓励新经济企业在A股上市的制度改革也已奏响号角。上交所、深交所和港交所纷纷向新经济企业、独角兽企业抛出了橄榄枝。
蚂蚁金服、滴滴出行、小米科技、摩拜ofo等大家所熟知的独角兽企业大多集中在科技互联网行业,而和大家息息相关的餐饮行业,国内却鲜有广为人知的独角兽。人们所熟知的依然是国外的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等,甚至是吉野家和味千拉面。
从数据来看更为直观。番茄资本在2017年年底发布的《中国餐饮业投资报告》显示:美国有 50 家餐饮企业上市;英国有18家餐饮企业上市;日本有 97 家餐饮企业上市;香港本土的餐饮企业上市的总共有 24 家;而中国大陆的餐饮企业算上在美国、香港、国内A股上市的也才15家。
从人口基数来看,中国餐饮行业的上市企业的数量是极其不匹配的,和欧美差距大,和邻国日本的差距更大。
挖掘表象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过往在分析国内和国外的餐饮行业差异时,大多将差异归因为:中餐标准化难;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低、利润率低;连锁化、标准化经营需进一步提升等因素。但上述这些总结出来的观点10年前和现在几乎没什么变化,甚至10年后也未必会有大的变化。但实际上,以上都是些浅层的原因,并非本质。相比欧美,尤其是邻国日本,更深次的原因其实应该是:国内餐饮企业资本化能力不足,创新力缺乏。
从投融资的角度来看,投资方对国内餐饮的投资偏谨慎态度。一方面在于国内餐饮行业上市企业寥寥,投资退出机制不够成熟,投资回报难以预期;另一方面在于真功夫、大娘水饺、一茶一坐、俏江南、黄太吉等餐饮连锁,曾在短时间内获得资本青睐,但后续多遭遇管理、运营等成长的天花板,一些甚至陷入了经营危机,为资本投资餐饮蒙上了一层阴影。
虽然餐饮行业进入的资金门槛不高,但连锁餐饮仍具有较高的管理门槛,在门店运营、供应链整合、人才培养等方面仍需要精细化管理,难以像打造一些新兴互联网企业那样一蹴而就,甚至三五年内就能上市,餐饮企业需要稳扎稳打。所以海外餐饮投资机构几乎在2016年和2017年就全面撤离,如今只有国内的投资机构作为主力还在支撑餐饮行业的发展壮大。
不仅仅是投融资和资本化的问题,国内的餐饮企业和邻国日本相比,还面临的窘境是创新力。
日本餐饮早在70年代,就已经实现大规模发展,实现餐饮业向产业化、标准化发展。最典型的标志是冷链,冷链发展了,才可能产业化、标准化。 标准化、技术化的发展才能带来业态的多样化和创新。
直到今天,日本餐饮行业依然非常着重菜品研发和提供超预期服务: 例如云雀烤肉店,在日本有3000多家店铺,其食材雪花牛肉是非常高级的; 串烧连锁店鸟贵族,主打的产品是鸡肉烤串,所有的菜品都是280日元,它价格非常便宜,但是烤鸡肉串的量比别人大,甚至可以达到3倍,这是它的吸引力所在;金鱼海鲜店,在日本有50多家店铺,有款菜品叫六种生鱼片拼盘,但实际上不止6种,是11种海鲜了,当菜品端到客人面前时,客人是会非常吃惊的。
除了菜品本身要超出客人预期之外,还有在烹饪技术上研发创新,包括传统的或新式的烹饪方法。这些烹饪方法,都是客人在家里不可能做到的,外出就餐看到这些,会感到非常新鲜,甚至充满了娱乐性。
有差距其实并不可怕,只要能找到方法,缩短差距,甚至超越并非不可能。
但关键是,国内的餐饮企业们应该怎么做呢?
资本化时代,餐饮企业必须做出改变
上文提到的独角兽企业滴滴先后至少拿到过十六轮、累计超过200亿美元的融资,成为世界范围内融资轮数最多的未上市科技公司。
而摩拜单车和ofo则相互较劲进行融资竞赛,甚至融资额度和进度成为决定两家企业的生死存亡的关键。
即便不缺钱的蚂蚁金服,也启动了Pre-IPO轮融资。
最终,独角兽们在赢得融资竞赛时,必然会选择在国内或国外上市,为投资人赢得丰厚的回报,也会企业自身赢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甚至连产品尚未正式商业化的独角兽企业“蔚来汽车”都已经传言启动赴美IPO。
应该说,资本化时代,企业的发展之路已经和资本息息相关,甚至被资本改变了玩法。
不进则退。餐饮企业也必须做出改变。
但在是否谋求上市时,餐饮行业的企业依然充满争议和分歧。
乡村基创始人李红、仔皇煲创始人薛国巍、台资味创始人邱明辉等人力挺上市路径。李红认为:“当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理清了自己的使命和愿景后,当商业模式符合市场需求的趋势,抢占市场成为品牌的先机,企业需要快速增长时,就需要资本助力发展。总之,把握好节奏,上市是里程碑,是企业发展的节点。”邱明辉则表态:“对于餐饮行业来讲,餐饮企业上市能加快中国餐饮连锁化品牌化全球化的进程,餐饮企业合规化是大势所趋,上市一定是水到渠成。”
但也有人迟疑和观望。义泰昌创始人柳正天认为:“做餐饮最好稳步前进,把客户体验做好,把团队做好,提升、分配好利润。要知道目前做得好的餐企都没有上市,可做好这几点去上市了的餐企却没几个,餐企上市之路还要谨慎观察。”
尽管对上市有一定的分歧和争议,但加速资本化运作还是非常必要的。上市的好处还是显然易见的。丰茂烤串创始人尹龙哲认为“上市可以融资,解决扩大企业经营资金需求问题;上市对企业管理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吸引人才有帮助,还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上市还便于收购和并购,增加股东的资金流动性。”
或许旁观者清,营销界的风云人物叶茂中,在深度观察餐饮行业变革后,也公开发表了对餐饮企业上市的看法,核心观点是“有条件要上市,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市”。在叶茂中看来:未来餐饮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必将由若干个餐饮上市企业集团控制;在当下上市餐饮较少的行业背景下,可充分利用资本力量进行优质品牌的整合、战略资源的整合,便可事半功倍地构建帝国式的餐饮集团;目前,绝大多数餐饮企业依然有极强的小农意识,目光不够长远,在财务规范、管理规范以及品牌打造上舍不得投入,恰恰是有大理想的餐饮企业弯道超车的好机会,所以应该尽早地做好各方面准备,要有赢在起跑线的战略思维。
仅仅看餐饮行业来说的话,上市与否实际上是企业的资本化运作的选择,但是放到更多的行业去看,尤其是产生独角兽最多的科技互联网创业领域来看,IPO是必经之路。
拥抱资本还不够,还得提升学习力
日本餐饮企业创新的背后实际上归因于带头人的学习力,而国内独角兽批发地科技互联网行业创始团队的学习力也是杠杠的。
鼎鼎大名的阿里创办的湖畔大学;相对低调的腾讯创办的青藤大学;以及混沌大学等等,到处都是科技互联网行业创始人的身影,甚至大家挤破头想窜进圈子。一方面,作为资本方的阿里和腾讯,都想各自投资的企业间能够形成整合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将自家的丰富经验传授给投资企业,让投资企业获得更好的成长,也为自身赢得更多的投资回报。
而相对第三方的混沌大学等其实一方面在提升创始人的学习力,另一方面也在打造圈子,帮助创业企业对接投融资。
可以说,即便是处在浪潮前沿的互联网科技行业都深刻认知到了学习力的重要性,更何况在相对传统的餐饮行业摸爬滚打的创始人们。
相较于科技互联网行业有湖畔大学、青藤大学和混沌商学院等等一大波学习组织不同,聚焦餐饮行业的组织则鲜有耳闻。可喜的是中国首个致力于国内餐饮准上市企业提供全程陪伴与成长的“餐饮IPO成长营”有望补缺。
窄门学社开办的“餐饮IPO成长营”甄选具有IPO目标及潜质的优秀餐饮企业创始人,由国际商学院资深教授量身打造餐饮IPO课程体系,上市企业家实战经验指导,行业顶尖咨询公司、券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为学员提供战略、法务、财务、融资、股权设计等全方位的上市咨询支持。
窄门学社开办的“餐饮IPO成长营”,很有可能成为餐饮行业的“湖畔大学”,成为垂直领域的标杆。
导师阵容包括A股上市公司绝味鸭脖董事长戴文军;宝岛台湾上市企业王品集团董事长陈正辉;中国第一家A股上市的民营餐饮企业湘鄂情创始人孟凯;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快餐连锁企业乡村基创始人李红;港交所主板上市的餐饮企业唐宫创始人翁培禾;餐饮万店代表正新鸡排董事长陈传武;三汁焖锅第一品牌黄记煌董事长黄耕;产品主义教父巴奴毛肚火锅董事长杜中兵;以及捧红真功夫等众多品牌的营销界风云人物叶茂中;投资了京东、新美大、网易、三只松鼠、真功夫等企业在内的投资女王徐新......从导师阵容可以看出,完全不输“湖畔大学”,只是一个更侧重于科技互联网企业,一个更聚焦餐饮行业,但相同的是,都很可能是所在领域的“黄埔军校”。
资本在改变“独角兽”们,资本在改变科技互联网行业,资本也会渐渐改变餐饮行业,甚至资本在渐渐改变社会生活。不管是餐饮行业还是其他行业,适应资本化浪潮是必须做的功课。但正所谓“资本迎进门,修行还得靠企业自身”,餐饮企业创始人们强化学习,提升企业的创新力同样迫在眉睫。
><>家专门研究报道火锅,中餐的新媒体!
(【文末】大咖都在看 ??)
中国餐饮市场林立众生,俨然一副非常饱和的红海之势,再加上一家铺面半年换了三个样式成为常态,餐饮老板几乎人人自危。
难道中国的餐饮业已经没有出路只能保持现状了吗?
非也,我们就海外与中国不同的消费环境与业态进行了比较,认为中国餐饮市场还大有前途。
全文需3分钟时间阅读
师夷长技
每个国家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造就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再加上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步,餐饮企业的业态也不尽相同。就整个亚洲圈内以日本与我国饮食习惯最为接近。
随着70年代日本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餐饮市场也迎来了春天,在近20年的时间里高速发展,许多“大而全”的餐饮企业成为当时的现象级代表。
进入1990年,日本遭遇泡沫经济时期,餐饮市场规模扩展速度放缓,为了适应整体消费者的拮据现状,日本餐饮开始将之前的大而全进行拆分,小而精的单品店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近年来,日本餐饮市场由于品类先天比较单一,且受到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整个行业并不景气。
2014年餐饮业市场规模为230,196亿日元,与2013年相比增长了1.4%,日本餐饮业近年来一直呈负增长态势,2014年稍微缓和,2015年日本餐饮业市场规模为228456亿日元。
虽然如今日本餐饮行业因为竞争压力大、价格竞争平缓、品牌垄断严重渐渐开始走起了下坡路,但其之前一些经营方面的优势值得我们学习。
▲日本餐饮业近年来呈现着不断下滑的趋势
1.专注品类细分
日本现在共有62个上市餐饮品牌,和民、钻石、物等品牌其下又分出N多不同业态的子品牌。比如钻石集团便拥有270多家店铺,包括精品日料、鸡肉专门店、主题餐厅等形态。
而且日本正规化餐饮业发展时间较早,经过了一系列金融危机的冲刷,餐饮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再加上日本民间对匠心精神的推崇,他们乐于也善于对餐饮单品类做到精益求精。
每个门店都有自己的主打产品,日本九大千年企业之一的一文字屋和助,这一千多年以来只做烤麻糬,并且不断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烤麻糬进行研究与创新。而在东京街头,更是随处可见拥有百年历史的拉面馆。
中国餐饮人近几年对品类细分的好处也是有目共睹的,发源于鲁菜的黄焖鸡米饭、发源于湘江流域的小龙虾,做煎饼能融资1.8个亿的黄太吉以及横扫社交圈的肉夹馍西少爷。大多是在单品方面发力,降低投入成本的同时达到高标准化、高坪效、高收益。
▲一文字屋和助的烤麻糬
2.加强服务理念
还是以日本为例,众所周知日本民众日常交流之间非常注重礼仪和对他人的尊重,这也体现在了他们的服务理念上。
日本餐饮的服务人员虽然比不上海底捞那样过度热情,但胜在更加平和理性。
消费者去餐厅消费,他们能第一时间了解到你的需求并提供帮助,而且由于日本的就业竞争十分严峻,消费者对服务人员而言是真正的衣食父母,普遍不会有像国内服务人员动不动就撂挑子这样的情况出现。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日本餐饮企业会对员工进行十分严格的训练,并不会因为只是服务员而放松应聘者人品的把关。
在日本整个爱岗敬业的大环境下,少有人对餐饮服务人员存在工种歧视,在他们看来,任何工作都是需要认真对待。国内的话,要达到这种效果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
▲日本餐厅内的服务人员
3.提高食材质量
对于食材,无疑是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日本、美国、新西兰等国家都会首先采用本国产的食材,并以此为荣。
这主要是取决于其国内比较完备的食品安全法规的约束,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食品监管法律体系,覆盖大小所有食品,监管程序与标准都十分严格;
日本则是加大了对于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处罚,使得餐饮食品企业的违法成本大大增加。
中国消费者对于餐饮最大的忧虑无疑是食品安全这一块,年年的315都看得人触目惊心,每天都在爆料的食材问题、后厨问题更是让人揪心。
虽然国家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整治,但中国的餐饮市场这么大,无良的餐饮老板更不在少数,在保证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方面,还是需要各位餐饮人以身作则,不要被利益蒙蔽了良知。
我们相信中国的餐饮市场未来能做到更好,只是需要给它更多时间。
已有优势
1.发扬品类多样化优势
日本虽然在品类细分方面做得很好,奈何作为一个岛国,资源实在匮乏,整个国家最常吃的东西就是拉面、寿司、煎饺、盖饭。
我关注的一个日本美食博主常发的也就是这几样,且口味十分单调,不是加酱油就是加蛋黄酱,实在没什么意思。
相比之下,中国地大物博,饮食方面更是拥有三千年的历史沉淀,八大菜系有品类无品牌,细分之下还能做多种组合,如西贝以莜面为主,但同时会将一些传统西北菜作为辅助,让消费者不至于一次就吃腻。
▲中国餐饮拥有厚重的品类基础
2.加快创新步伐
中国整个消费人群之庞大,是哪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这个庞大的基数无论是对消费市场也好还是服务行业也好,都将成为一个巨大的优势。
随着消费者群体的更迭,更多善于且乐于接受新事物的消费者成为主体。餐饮行业为了不被淘汰,必须不断推陈出新,从而保证企业的活力。
中国餐饮现如今许多老字号餐饮都已经看到了创新的重要性,拥有130年历史的诸老大粽子都开始对品牌进行全新升级,请青年明星代言、接轨互联网生鲜超市,都是旨在更加切合市场需求,拥抱青年消费者。
▲诸老大粽子
3.紧跟互联网脚步
中国开创了独特的互联网+餐饮时代,并且这个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还会出现更多的可能性。
当国外还在为移动支付普及带来的便利感叹神奇的时候中国很多餐饮企业已经开始往更加智能化的未来前进了。
比如人人湘就已经开始运用一系列人工智能系统代替人工:以移动端和点餐机、移动支付替代收银员,
以互联网菜单、语音叫号、电视屏显示、移动端推送替代服务员,
通过大数据分析及供应链管理系统替换采购员等等。
▲人人湘的智能化餐厅
4.吸收国外优秀餐饮品类
除了有自身强大的品类多样化作为未来餐饮行业的基础外,中国餐饮消费市场也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强大的市场,且不提在中国发展得风生水起的日式料理和美式汉堡,越南菜、泰国菜、法国菜等等,近几年在国内餐饮市场都十分吃香。
以前几天大热的丹麦生蚝事件为例,中国吃货是号称能把灾害吃成濒危的强大存在。
由此可见,与吃一口松花皮蛋都感觉自己快要归西的外国人相比,中国餐饮消费市场拥有着绝对强势的包容能力。早期的味千拉面就是一个成功引进国外餐饮品类的例子,而最近拿到融资的越品也是如此。
▲引发热议的丹麦生蚝事件
小结
中国餐饮行业总的来说正处于一个稳定上升的阶段,并且随着消费的升级以及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定还将迎来一个爆发期。
虽然现在餐饮行业看似竞争激烈危机四伏,但相应的,我们也能看到危机背后潜藏着更多的商机。
对国外餐饮业态的观察与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借鉴他们的经营方式,无疑能使中国餐饮走上更好的未来。
----------------End----------------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标题,阅读更多干货
餐饮新风口 |奶茶的未来 | 香天下 | 海底捞 |
正宗是个“伪命题”| 餐饮创业日记 | 餐厅不进mall该去哪
餐饮创新 | 开店的五个雷区